解云:桓八年冬十月,“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傳云“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氏云“婚禮成於伍: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然后親迎。時王者遣祭公來,使魯為媒,可則因用魯往迎之。不復成禮,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將謂海內何哉?故譏之”。其注并引親迎言之,則知何氏以為天子親迎,是以《異義》“《公羊》說”云“天子至庶人皆親迎,所以重婚禮也”者是。何此注云“禮,逆王后當使三公”者,蓋謂有故之時,或者何氏此注云“禮,逆王后當使三公”,即知何氏之意,以為不親迎,與桓八年注云“婚禮成於五”云云,“然后親迎”者,欲道士婚禮親迎之前,仍有此五禮,于時王者不行,不謂解天子親迎也。又言疾王者不重妃匹云云者,正謂疾時王不行五禮,不謂責親迎。而《異義》“《公羊》說”云“天子親迎”者,彼是章句家說,非何氏之意也。云故貶去大夫,明非禮也者,謂子是大夫之稱。今貶而去之,故曰貶去大夫也。去其大夫正稱,非禮明矣,故云貶去大夫,明非禮也。
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過我也。明魯當共送迎之禮。
過,古禾反。共,音恭。
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俱犯蕭魚。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
[疏]注“俱犯”至“可知”。
解云:即十二年“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臺”,傳云“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伐而言圍者,取邑之辭也”,彼注云“不直言取邑者,深恥中國之無信也。前九年伐得鄭,同盟于戲。楚伐鄭不救,卒為鄭所背,中國以弱,蠻荊以強,兵革亟作。蕭魚之會,服鄭最難,不務長和親,復相貪犯,故諱而言圍以起之。月者,加責之”。然則今“齊侯伐我北鄙,圍成”者,亦是取邑之辭,但深恥諸夏之無信,故言圍以起之。然則齊侯不務長和親,復相貪犯,背蕭魚約,而特不月者,疾始可知也。
公救成,至遇。其言至遇何?據季孫宿救臺不言所至。
[疏]注“據季”至“所至”。
解云:即上十二年春,“季孫宿帥師救臺,遂入運”是也。
不敢進也。兵不敵,不敢進也。不言止次,如公次于郎以剌之者,量力不責重民也,故與至攜同文。封內兵書者,為不進張本。
攜,戶圭反,又囚兗反。為,于偽反。
[疏]注“不言”至“民也”云云。
解云:莊三年“公次于郎”,傳云“其言次于郎何?剌欲救紀而后不能也”。彼注云“惡公既救人,辟難道還,故書其止次以起之”是也。正以此量力不責之,則知莊公三年者,力能救之而不敢救,故剌之。云故與至巂同文者,僖二十六年春,“公追齊師至巂,弗及”是也。然則彼言至巂,此言至遇,故言與至巂同文。彼下注云“國內兵不書,而舉地者,善公齊師去則止,不遠勞百姓,過復取勝,得用兵之節,故詳錄之”,即襄公知力不能敵,不忍戰殺其民,至遇則止,亦得用兵之宜,故與之同文。
注“封內”云云。
解云:定八年傳云“公斂處父帥師而至”,經不書之,則知封內之兵例不書也。今此公救成,亦是封內之兵,書之者,正為至遇張本也。至遇者,是不進之文,故言此也。
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郛,芳夫反。
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是后溴梁之盟,信在大夫,齊、蔡、莒、吳、衛之禍,遍滿天下。
[疏]注“是后”至“大夫”。
解云:在下十六年春。
注“齊蔡”至“天下”。
解云:下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冬十二月“吳子謁伐楚,門于巢卒”;二十六年春,“二月,辛卯,衛甯喜弒其君剽”;二十九年夏五月,“閽弒吳子馀祭”;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三十一年“冬,十有一月,莒人弒其君密州”,事不次者,意及則言,不必見義也。
邾婁人伐我南鄙。
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周,一本作“雕”。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晉悼公。
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于湨梁。
湨,本又作“狊”,古闃反。戊寅,大夫盟。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據葵丘之盟諸侯皆在,有大夫,不言大夫盟。
[疏]“公會晉侯”以下“于溴梁”者。
解云:《爾雅·釋地》云“梁莫大于溴梁”,孫氏曰:“梁,水橋也”,《音義》云“湨水出河內軹縣東南,至溫入河”是也。
注“據葵丘之盟”者。
解云:在僖九年。其經云“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以下“于葵丘”,”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案彼經傳云,不見有大夫之盟文,唯有僖十五年“三月,公會齊侯、宋公”以下,“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孫敖率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然則牡丘之盟,即有大夫可知。此注云“葵丘之盟”者,誤也,宜為“牡丘”字矣。信在大夫也者,言其信任在于大夫。
信在大夫也。故書大夫盟,不言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
[疏]注“不言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
解云:欲決上三年雞澤之會,經云及諸侯之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據上三年戊寅不起
[疏]注“據上”至“不起”。
解云:即上三年雞澤之會,經云“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連言諸侯,是其不起之文。而言上戊寅不起者,欲道今此戊寅起之,二經皆言戊寅,故得相對為上下也。
徧剌天下之大夫也。曷為徧剌天下之大夫?據戊寅不剌之。
徧剌者,音遍,下及下注同。
[疏]注“據戊寅不剌之”。
解云:不復言上戊寅者,上已言之,從可知省文。
君若贅旒然。旒,旂旒。贅,系屬之辭,若今俗名就婿為贅婿矣。以旂旒喻者,為下所執持東西。旒者,其數名。《禮記·玉藻》曰:“天子旂十有二旒,諸侯九,卿大夫七,士五。”不言諸侯之大夫者,明所剌者非但會上大夫,并偏剌天下之大夫。不殊內大夫者,欲一其文,見惡同也。至此所以徧剌之者,蕭魚之會,服鄭最難,諸侯勞倦,莫肯復出,而大夫常行,三委于臣而君遂失權,大夫故得信任,在故孔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不重出地者,與三年雞澤大夫盟同義。
贅,章銳反,本又作“綴”,丁衛反,又丁劣反,系屬也。旒,音留,本又作“流”,旌旗之旒。屬,音燭。見惡,賢遍反。難,乃旦反。復,扶又反。重,直用反。
[疏]注“若今俗名就婿為贅婿矣”。
解云:亦是妻所持挈,故名之云爾。
注“禮記玉藻”。
解云:案今《禮記·玉藻》即無此文,唯《禮說稽命徵》及《含文嘉》皆云“天子旗九刃,十二旒,曳地;諸侯七刃,九旒,齊軫;卿大夫五刃,七旒齊較;士三刃,五旒,齊首”,而言《玉藻》,誤也。云“不言”至“大夫”者。注己云“不言諸侯之大夫者”,起信在大夫。今又言此者,謂不言諸侯之大夫有兩種之義,非但起信在大夫,明徧剌天下之大夫也。云不殊內大夫者,欲一其文,見惡同也者,欲道上三年雞澤之會,殊叔孫豹不一其文者,非唯彼大夫之過,豹惡亦可見故也。云諸侯勞倦,莫肯復出,而大夫常行,三委于臣而君遂失實權,大夫故得信在者,謂上十一年蕭魚之會以來,十四年春,“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以下“于向”,夏,“叔孫豹會晉荀偃”以下“伐秦”,“冬,季孫宿會晉士匄”以下“于戚”之屬,是諸侯不出,大夫常行也。云故孔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者,《家語》文。成二年《左傳》亦有此言。云不重出地者,與三年雞澤大夫盟同義者,即上注云“不重出地,有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是也。
晉人執莒子、邾婁子以歸。錄以歸者,甚惡晉。有罪無罪,皆當歸京師,不得自治之。
惡,烏路反。
[疏]注“錄以”至“治之”。
解云:稱人以執非伯討,己是晉之惡也。復言以歸,不決於天子,又是其惡,故其錄以歸者,甚惡晉矣。
齊侯伐我北鄙。
夏,公至自會。
五月,甲子,地震。是時湨梁之盟,政在臣下,其后叛臣二,弒君五,楚滅舒鳩,齊侯襲莒,乖離出奔,兵事最甚。
[疏]注“其后叛臣二者”。
解云:即下二十三年夏,“晉欒盈復入于晉,入于曲沃”;二十六年春,“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是也。云弒君五者,即下二十五年夏,“齊崔杼弒其君光”;二十六年春,“衛甯喜弒其君剽”;二十九年夏,“閽弒吳子馀祭”;三十年夏,“蔡世子般弒其君固”;三十一年冬,“莒人弒其君密州”之屬是也。云楚滅舒鳩者,即下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帥師滅舒鳩”是也。云齊侯襲莒者,在下二十三年冬。云乖離出奔者,即下十七年,“宋華臣出奔陳”;二十年“蔡公子履”、“陳侯之弟光,出奔楚”之屬也。
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衛甯、殖宋人伐許。
[疏]“叔老會鄭伯、晉荀偃”。
解云:正本作荀偃,若有作“荀罃”者,誤矣。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大雩。先是伐許,齊侯圍成,動民之應。
冬,叔孫豹如晉。
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婁子瞷卒。
瞷,音閑,或下奸反,《左氏》作“牼”。。
宋人伐陳。
夏,衛石買帥師伐曹。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洮。
洮,他刀反,《左氏》作“桃”。。
齊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九月,大雩。比年仍見圍,不暇恤民之應。宋華臣出奔陳。
冬,邾婁人伐我南鄙。
十有八年,春,白狄來。
白狄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朝也。
言朝,直遙反,下同。
[疏]“白狄者何”。
解云:欲言其君,經不書朝;欲言其臣,不見名氏,故執不知問。
夏,晉人執衛行人石買。
秋,齊師伐我北鄙。
冬,十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同圍齊。曹伯負芻卒于師。
楚公子午帥師伐鄭。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諸侯盟于祝阿。下有執,不日者,善同伐齊,故褒與信辭。
祝阿,二傳作“祝柯”。
[疏]“下有”至“信辭”。
解云:《公羊》之義,不信者日。今上文同盟,下即執邾婁子,是為不信,而不日者,褒與信辭故也。
晉人執邾婁子,公至自伐齊。此同圍齊也,何以致伐?據諸侯圍許致圍。
[疏]注“據諸侯圍許致圍者”。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冬,“諸侯遂圍許”;二十九年,公至自圍許”是也。
未圍齊也。故致伐起。未圍齊,則其言圍齊何?抑齊也。曷為抑齊?據侵蔡伐楚猶不抑。
[疏]注“據侵”至“不抑”。
解云:即僖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以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是也。言猶不抑者,正以楚為彊夷,數害諸侯,論深淺,甚於齊矣,猶不抑之,故以為難也。
為其亟伐也。或曰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以下葬略,或說是也。亟伐者,并數爾。加圍者,明當從滅死二等,奪其爵土。
為其,于偽反,下同。亟,去冀反,注同。驕蹇,紀橋反,本又作“橋”;下紀輦反。并數,必正反;下所主反,下“數年”同。
[疏]“或曰為其”至“上也”。
解云:即上十一年夏,“公會晉侯”以下“伐鄭”之時,齊世子光在於莒子之上之屬是也。
注“以下”至“是也”。
解云:下葬略者,即下文“冬,葬齊靈公”,注云“不月者,抑其父,嫌子可得無過,故奪臣子恩,明光代父從政,處諸侯之上不孝也”者,是正以葬是生者之事,故略其父葬,得惡其子,則知或說近其義也。云亟伐者,并數爾者,即上“圍成”、“圍洮”、“圍防”之屬,故言并數爾。必如此解者,正以宣九年“秋,取根牟”,傳云“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注云“亟,疾也。屬有小君之喪,邾婁子來加禮,未期而取其邑,故諱不系邾婁也”。然則彼言亟者,謂上有小君薨,邾婁來加禮於魯,未期而伐取邑,背信大疾,故云亟。今此直是頻擊伐魯,故云亟,故須解云亟伐者并數爾,以別彼文。
注“加圍者”至“爵土”。
解云:據未圍而言圍,故謂之加也。莊十年傳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然則用兵之道,滅為最甚,入次之,圍次之。今加言圍,輕於滅入二等,明不合死,但合黜爵滅土耳。
取邾婁田,自漷水。其言自漷水何?據齊人取濟西田,不言自濟水。
漷,火虢反,徐音郭。取濟,子禮反,下同。
[疏]注“據齊人”至“濟水”。
解云:即宣元年夏,“六月,齊人取濟西田”是也。
以漷為竟也。何言乎以漷為竟?據取邑未嘗道竟界。漷移也。魯本與邾婁以漷為竟,漷移入邾婁界,魯隨而有之。諸侯土地,本有度數,不得隨水。隨水有之,當坐取邑,故云爾。
[疏]“漷移也”。
解云:漷移而經不書者,外異故也。然則傳每言“外異不書”者,亦據此文也。
季孫宿如晉。
葬曹成公。
夏,衛孫林父帥師伐齊。
秋,七月,辛卯,齊侯瑗卒。
瑗,于眷反,一音環,二傳作“環”。
[疏]“齊侯瑗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