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襄公(起元年,盡十一年)(2)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986字
- 2015-11-13 14:22:19
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曷為殊及陳袁僑?據俱諸侯之大夫也。言之大夫者,辟諸侯與大夫皆盟。為其與袁僑盟也。陳、鄭,楚之與國,陳侯有慕中國之心,有疾,使大夫會,諸侯欲附疏,不復備責,遂與之盟,共結和親,故殊之,起主為與袁僑盟也。復出陳者,喜得臣國也。不重出地,有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
為其,于偽反,注同。不復,扶又反,下同。重,直用反。
[疏]注“陳鄭”至“國也”。
解云:即宣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是也。知有慕中國之心者,正謂使大夫如會是也。且僖八年“鄭伯乞盟”之下,注云“時鄭伯欲與楚,不肯自來盟,處其國,遣使挹取其血,而請與之約柬,無汲汲慕中國之心,故抑之,使若叩頭乞盟者也。不錄使者,方抑鄭伯,使若自來也”。然則鄭伯無慕中國之心,抑言乞盟,又不錄其使,則今不言乞盟,又錄其使,則有慕中國之心明矣。又知有疾者,非直以其不自來,又見下四年三月,“陳侯午卒”矣。云復出陳者,喜得陳國也者,欲決成二年“及國佐盟于袁婁”之經。彼不重言齊,今重言陳者,喜得陳國故也??鬃釉唬骸皶?,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是以僖四年傳云“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故此注云“復出陳者,喜得陳也”。《春秋》意必如此者,正以楚人強盛,諸夏微弱,陳侯背楚,故喜得之。所以奪夷狄之勢,益諸夏之榮也。
注“不重出地”。
解云:正決襄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以下“于宋”,“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彼所以再出地者,正以上無君故也。今諸侯在,臣系於君,故因上地矣。下十六年春,“公會晉侯”以下“于溴梁。戊寅,大夫盟”之下,不重出地者,亦以為諸侯在,臣系于君,得因上地,故彼注云“不重出地者,與三年雞澤大夫盟同義”是也。
秋,公至自會。
冬,晉荀罃帥師伐許。
四年,春,王三月,已酉,陳侯午卒。
夏,叔孫豹如晉。
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弋氏,以職反,莒女也,《左氏》作“姒氏”。
[疏]“四年”至“夫人弋氏薨”。
解云:《左氏》經作“姒氏”,字聲勢與此同。
葬陳成公。
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定弋者?襄公之母也。定弋,莒女也。襄公者,成公之妾子。
定弋,《左氏》作“定姒”。
“定弋者何”。
解云:欲言君母,謚不言成;欲言是妾,卒葬并見,故執(zhí)不知問。
[疏]注“定弋”至“妾子”。
解云:正以鄫世子巫者,莒之外孫,下五年傳意以為與襄公為舅出,故知弋氏為莒女也。
冬,公如晉。
陳人圍頓。
五年,春公至自晉。
夏,鄭伯使公子發(fā)來聘。
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據晉郤克與莊孫許同時而聘于齊,不書。
巫,丘扶反。
[疏]注“據晉”至“不書”。
解云:成二年傳云云者是也。然則臧孫許不書者,自是恥之故也。而郤克聘齊不書之者,是外相如例不書故也。是以據之。若然,桓五年“夏,齊侯、鄭伯如紀”,傳云“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何氏云“據蔡侯東國卒于楚不言如也”。何氏彼據蔡侯,此據郤克者,欲逐其相類故也,何者?彼齊侯、鄭伯是君,且事不于魯,故據蔡侯卒于楚不言如矣。此鄫世子巫事非親,且叔孫豹率之,故據晉大夫與臧孫許俱行者,所引譬連類,得其象也。且其齊、鄭如紀,州公如曹,皆得書者,彼文悉有成解。
為叔孫豹率而與之俱也。以不殊鄫世子,俱言如也。
為,于偽反。
[疏]注“以不”至“如也”。
解云:正以不言及鄫世子,與叔孫共作一文,故知叔孫率之矣。
叔孫豹則曷為率而與之俱?據非內大夫。蓋舅出也。巫者,鄫前夫人、襄公母姊妹之子也,俱莒外孫,故曰舅出。
[疏]“蓋舅出也”。
解云:謂巫是襄公舅氏之所出,姊妹之子謂之出也。言蓋者,公羊子不受于師,故疑,若下傳“蓋欲立其出也”之類。或言此蓋宜訓為皆,若隱三年傳云“蓋通于下”,似蓋云歸哉之類。言襄公與巫,皆是一舅姊妹之子也。
莒將滅之,故相與往殆乎晉也。殆,疑。凝讞于晉,齊人語。
凝讞,魚竭反。莒將滅之,則曷為相與往殆乎晉?據當以兵救之。取后乎莒也。其取后乎莒奈何?莒女有為鄫夫人者,蓋欲立其出也。時莒女嫁為鄫后夫人,夫人無男有女,還嫁之于莒,有外孫。鄫子愛后夫人而無子,欲立其外孫,主書者善之。得為善者,雖揚父之惡救國之滅者可也。
仲孫蔑、衛(wèi)孫林父會吳于善稻。不殊衛(wèi)者,晉侯欲會吳于戚,使魯衛(wèi)先通好,見使畀故不殊,蓋起所恥。
善稻,《左氏》作“善道”。好,呼報反。
[疏]注“書者善之”。
解云:六年秋,“莒人滅鄫”。然則不能救滅而得善之者,雖不能救,有言之功故也。
秋,大雩。先是襄公數用兵,圍彭城,城虎牢。三年再會,四年如晉,逾年乃反。
又賦斂重,恩澤不施所致。
數,所角反。斂,力驗反。
[疏]注“先是”至“所致”。
解云:“圍彭城”在元年春,即經云“仲孫蔑會晉欒黡”以下“圍彭城”是也。其城虎牢者,在上二年冬,“遂城牢”是也。云“三年再會者,蓋為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以下“同盟于雞澤”,下云“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是也。雖是一出行,頻有二事,停車費重而致旱,緣是之故,得作然解。云四年如晉,逾年乃反者,即上四年“冬,公如晉”,五年“春,公至自晉”是也。其元年夏,“仲孫蔑會齊崔杼”以下“次于合”;二年秋,“叔孫豹如宋。冬,仲孫蔑會晉荀罃”以下“于戚”,於此諸事,豈不為費?而注不言之者,正以元年“舉圍彭城”,二年舉“城虎牢”,三年舉再會,四年舉“如晉”,年舉一事,粗而言之,見其致旱之由而已。其馀不足舉者,文略不悉耳。其三年再會并舉之者,以其皆會事,可以一言而盡故也。
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媵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于戚。吳何以稱人?據上善稻之會不稱人。
[疏]“楚其大夫公子壬夫”。
解云:《春秋》之內,君殺大夫,皆至葬時別有罪無罪。今吳、楚之君,例不書葬,不作他文以別之者,蓋以略夷狄故之也。
吳鄫人云則不辭??鬃釉唬骸把圆豁?,則事不成。”方以吳抑鄫,國列在稱人上,不以順辭,故進吳稱人。所以抑鄫者,經書莒人滅鄫,文與巫訴,巫當存,惡鄫文不見,見惡必以吳者,夷狄尚知父死子繼,故以甚鄫也。等不使鄫稱國者,鄫不如夷狄,故不得與夷狄同文。
惡鄫,烏路反。不見,賢遍反。
[疏]注“所以抑”至“不見”。
解云:經書言莒人滅鄫者,在下六年秋。其經稱人,似貶黜之。云文與巫訴者,即上文“世子巫如晉”是也。許之訴,即合存之義。然則上下二經皆非鄫咎,故曰惡鄫文不見也。
公至自會。
冬,戍陳。孰戍之?諸侯戍之。曷為不言諸侯戍之?據下救陳言諸侯。
[疏]注“據下救陳言諸侯”。
解云:謂歷敘諸侯,即下文云“公會晉侯”以下“救陳”是也。
離至不可得而序,離至,離別前后至也。陳坐欲與中國,被強楚之害,中國宜雜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后至,故不序,以剌中國之無信。
解云:七合反,又如字,十年注同。解,古賣反。
[疏]注“陳坐”至“無信”。
解云:其與中國者,謂欲得與中國,即上三年“陳侯使袁僑如會”是也。其被強楚之害者,正見諸侯戍之故也。
故言我也。言我者,以魯至時書,與魯微者同文。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魯獨戍之。戍例時。
[疏]注“與魯微者同文”。
解云:以不載名氏及國,直言其事者,若莊公二十八年“冬,筑微”之文,故云與魯微者同文矣。云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魯獨戍之者,城楚丘在僖二年,彼時亦直言“城楚丘”,作魯微者之文。魯之微者,焉能獨城乎?明其更有馀國,是以書月,見其非內城。今此戍陳之經,亦作魯微者之文。魯之微者,焉能獨戍乎?明其更有馀國矣,故曰使若城楚丘辟魯獨戍之。云戍例時者,正以此文直書冬;十年冬,“戍鄭虎牢”,故知例時也。
楚公子貞帥師伐陳。
公會晉侯、宋公、衛(wèi)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救陳。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
辛未,季孫行父卒。
[疏]“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
賈氏云“月為下卒起其義也?!?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始卒,更名、日書葬者,新黜未忍便略也。
[疏]注“始卒”至“略也”。
解云:案僖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而於此言始者,彼注云“卒者,桓公存王者后,功尤美,故為表異卒錄之”。然則傳聞之世,小國之卒未合書見,非其常例矣。至所聞之世,始合書卒,是以於此言始矣。文十三年夏五月,“邾婁子籧篨卒”;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其名、日與葬皆未書,今此盡錄,故解之也。言新黜未忍便略也者,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朝”,注云“杞,夏后。不稱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當新王”者,以其稟氣先王,圣人胤嗣,雖其微弱,未忍便略之。
夏,宋華弱來奔。
秋,葬杞桓公。
滕子來朝。
莒人滅鄫。莒稱人者,莒公子,鄫外孫。稱人者,從莒無大夫也。言滅者,以異姓為后,莒人當坐滅也。不月者,取后于莒,非兵滅。
[疏]注“莒稱人者”。
解云:從莒無大夫,即莊二十七年傳“莒無大夫,此何以書”是也。
注“不月者”。
解云:凡兵滅者例書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今此非兵滅,故書時矣。以此言之,即知僖二年“晉滅下陽”,僖十年“狄滅溫”之屬,皆蒙上月矣。僖十七年“夏,滅項”,彼注云“不月者,桓公不坐滅,略小國”;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以此言之,則知僖十二年“夏,楚人滅黃”,文五年“秋,楚人滅六”之屬,亦是略之故也。其“衛(wèi)侯毀滅邢”,“楚子滅蕭”,“蔡歸生滅沈”之屬,皆當文自釋,不勞備說。
冬,叔孫豹如邾婁。
季孫宿如晉。
十有二月,齊侯滅萊。曷為不言萊君出奔?據譚子言奔。
曷為,于偽反。
[疏]注“據譚子言奔”者。即莊十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是也。國滅,君死之,正也。明國當存。不書殺萊君者,舉滅國為重。
重,直用反。
[疏]注“不書”至“為重”。
解云:欲決定四年“四月,庚辰,蔡公孫歸生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文也。彼注云“不舉滅為重,書以歸殺之者,責不死位也”是也。
七年,春,郯子來朝。
郯,音談。
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
小邾婁子來朝。
城費。
費,音秘。
秋,季孫宿如衛(wèi)。
八月,<蟲衆(zhòng)>。先是郯、小邾婁來朝,有賓主之賦,加以城費,季孫宿如衛(wèi),煩擾之應。
<蟲衆(zhòng)>,音終,一音鍾。
冬,十月,衛(wèi)侯使孫林父來聘。壬戌,及孫林父盟。
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鄬。
鄬,于委反,《字林》:凡吹反。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丙戍,卒于操。操者何?鄭之邑也。諸侯卒其封內不地,此何以地?據陳侯鮑卒不地。
髡原,苦門反,《左氏》作“髡頑”。操,七報反,一音七南反,《左氏》作“鄵”。
[疏]“鄭伯髡頑如會”者。
解云:正本作“頑”字,亦有一本作“原”字,非也。
“操者何”。
解云:欲言鄭邑,封內不地;欲言外邑,文不系外,故執(zhí)不知問。其“鄵”字者,非正本也。
注“據陳”至“不地”。
解云:即桓五年“正月,甲戍,已丑,陳侯鮑卒”,傳曰“曷為二日卒之?怴也。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是封內卒不地者,故據而難之。
隱之也。何隱爾?弒也。孰弒之,其大夫弒之。曷為不言其大夫弒之?據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書。
殺也,音試,下及注皆同。
[疏]注“據鄭”至“夷書”。
解云:在宣四年夏六月書者,謂書大夫名氏矣。
為中國諱也。曷為為中國諱?據歸生弒君,不為中國諱。
為中,于偽反,下及注皆同。鄭伯將會諸侯于鄬,其大夫諫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编嵅唬骸安豢??!逼浯蠓蛟唬骸耙灾袊鵀榱x,則伐我喪?!睋腔⒗问?。
[疏]注“據城虎牢事”者。
解云:上二年經云“遂城虎牢”,傳云“虎牢者何?鄭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曷為不取之?為中國諱也。曷為為中國諱?諱伐 喪也”是也。
以中國為彊,則不若楚。言楚屬圍陳,不能救。
屬,音燭。
[疏]注“言楚”至“能救”。
解云:即上文云“楚公子貞帥師圍陳”,終無救文是也。
於是弒之。由中國無義,故深諱使若自卒。
由,音禍。鄭伯髡原何以名?據陳侯如會不名。
[疏]注“據陳”至“不名”。
解云:即僖二十八年五月,“公會晉侯”以下“于踐土。陳侯如會”是也。
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舍,昨日所舍止處也。以操定邑,知傷而反也。未見諸侯,尚往辭,知未至舍也。云爾者,古者保辜,諸侯卒名,故於如會名之,明如會時為大夫所傷,以傷辜死也。君親無將,見辜者,辜內當以弒君論之,辜外當以傷君論之。
處,昌慮反。見辜,賢遍反。
[疏]注“以操定邑知傷而反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