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文公(起元年,盡九年)(3)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3544字
  • 2015-11-13 14:22:19

姑將,子匠反,下同。陽處父諫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於是廢將。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射姑怒,出剌陽處父於朝而走。明君漏言殺之,當坐殺也。《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不說,音悅,下同剌,七亦反,又一音七賜反。

[疏]注“明君”至“坐殺也”。

解云:襄公當坐,則例去其葬,而上文經書“冬,十月,公子遂如晉,葬襄公”者,蓋謂葬訖乃相殺,不得追去葬,是以《穀梁傳》曰“襄公死,處父主竟上之事,夜姑使人殺之”是也。然則此傳雖連言之,仍不妨殺之在葬后,是以經書葬在殺前矣。

注“易曰”至“害成”。

解云:上《系辭》文也。鄭氏云“幾,微也。密,靜也。言不慎于微而以動作,則禍變必成。”

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于大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時使有司先告朔,慎之至也。受於廟者,孝子歸美先君,不敢自專也。言朝者,緣生以事死,親在,朝朝莫夕:巳死,不敢渫鬼神。故事必于朔者,感月始生而朝。

大祖,音泰。比,必利反。朝朝,上如字;下直遙反。渫,息列反。

[疏]“不告月者何”。

解云:欲言朔日,文不言朔;欲言非朔,剌其不告,故執不知問。

注“禮諸侯”至“受之”。

解云:出《玉藻》。但謂禮法然,非謂禮有成文。

注“比時”至“告朔”。

解云:比時者,言比至月初之時也。

注“親在,朝朝莫夕”。

解云:據禮有朝玄端夕深衣之文故也。而《文王世子》云“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者,蓋謂越禮之高矣。

曷為不告朔?據具月也。天無是月也,閏月矣。何以謂之天無是月?是月,非常月也。所在無常,故無政也。猶者何?通可以巳也。朝者,因視朔政爾。無政而朝,故加猶。不言朔者,閏月無告朔禮也。不言公者,內事可知。

[疏]“猶者何”。

解云:欲言非禮,禮則有之;欲言是禮,而經書猶,故執不知問。

注“不言”至“可知”。

解云:欲道下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視朔”言公矣,故解之。

七年,春,公伐邾婁。

三月,甲戌,取須朐。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據取叢也。

朐,其俱反。

[疏]注“據取叢也”。

解云:考諸舊本,叢皆作“闞”字,是以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闞”,傳云“闞者何?邾婁之邑也”。若作“叢”字,即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癸巳,葬晉文公。狄侵齊。公伐邾婁,取叢”。文承日月之下,而將取邑不日據之,非其義也。且案彼叢字,多作“鄒”字耳。

內辭也。使若他人然。使若公春伐邾婁而去,他人自以甲戌日取之,內再取邑,然后甚而日也。今此一取而日,故使若他人然。所以深諱者,扈之盟不見序,井為取邑故。

并為,于偽反,年末注同。

[疏]注“內再”至“日也”。

解云:即隱十年夏六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傳云“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是也。若然,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取漷東田及沂西田”,亦是再取邑而不日者,隱公之時,新王始起,當先自正,而比取人邑,小惡之甚者,書日以甚之。至定、哀之時,久致太平,內之小惡亦諱而不書,是以不書其日矣。所以不全諱之者,如彼注云。

注“今此”至“人然”。解云:舊本“故”下有“知”字。

注“扈之”至“邑故”。

解云:扈之盟,在下文秋八月。

遂城郚。主書者,甚其生事,困極師眾。

郚,音吾。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不書葬者,坐殺大夫也。不日者,內娶略。

[疏]注“不書”至“夫也”。解云:正以僖二十四年宋公王臣即位,至二十五年夏“宋殺其大夫”,而不書葬,明其坐此故也。

注“不日”至“娶略”。

解云:正決僖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書丁丑故也。

宋人殺其大夫。何以不名?據宋殺其大夫山名。

[疏]注“據宋”至“山名”。

解云:即成十五年秋,“宋殺其大夫山”是也。

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故使無大夫。

[疏]“宋三”至“娶也”。

解云:僖二十五年傳云“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注云“三世謂慈父、王臣、處臼也,內娶大夫女也。言無大夫者,禮,不臣妻之父母,國內皆臣,無娶道,故絕去其大夫名,正其義也”是也。然則彼巳有傳,今復發之者,恐大夫不書名,更有佗義,故明之。其有佗義者,即莊二十六年夏,“曹殺其大夫”,傳云“何以不名?眾殺之”之類是耳。

戊子,晉人及秦人戰于令狐。

令,力丁反。晉先眛以師奔秦。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據秦師敗績。

眛,音篾,《左氏》作“蔑”。

[疏]“晉先眛”。

解云:《左氏》、《穀梁》作“先蔑”。

注“據秦師敗績”。

解云:即上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秦師敗績”是也。

敵也。俱無勝負。此晉先眛也,其稱人何?據奔無出文,知先眛也。貶。曷為貶?據新筑之戰,衛孫良夫敗績不貶。

[疏]注“據新筑”至“不貶”。

解云:即成二年夏,“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敗于新筑,衛師敗績”是也。

外也。其外奈何?以師外也。懷持二心,有功欲還,無功便持師出奔,故於戰貶之,起其以師外也。本所以懷持二心者,其咎亦由晉侯要以無功當誅也。不起者,敵而外事可知也。

咎,其九反。

[疏]注“不起”至“知也”。

解云:言所以不申作文,起見晉侯要無功,當誅之義者,以其可知故也。

何以不言出?據楚囊瓦俱戰而奔言出。

[疏]注“據楚”至“言出”。

解云:即定四年冬,“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也。以此言之,則令狐非晉地,伯莒為楚地亦明矣。

遂在外也。起其生事成於竟外,從竟外去。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序,次也。據新城盟,諸侯序,趙盾名。

[疏]注“據新城”至“盾名”。

解云:即下十四年夏,“六月,公會宋公、陳侯”以下“晉趙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是。

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眣晉大夫使與公盟也。以目通指曰眣。文公內則欲久喪而后不能,喪娶逆祀,外則貪利取邑,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

眣,音舜,本又作“昳”,尹乙反,又大結反,以目通指曰眣;本又作“<目矣>”,音同,字書云“昳,瞚也。以忍反”。

[疏]注“以目通指曰眣”。

解云:言其用目視之,而并指向魯,若今時瞬眼矣。

注“文公”至“不能”。

解云:即上二年二月,“丁丑,作僖公主”,傳云“何以書?譏。何譏爾?不時也。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后不能”是也。

注“喪娶逆祀”。

解云:其喪娶,即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傳云“何以書?譏喪娶”是也。其逆祀,即二年秋,“大事于大廟,躋僖公”,傳云“何譏爾?逆祀也”者是也。而先引喪娶者,正以納幣之前。仍有數禮。不妨在大事之前,故見之。

注“外則貪利取邑”。

解云:即上“春,公伐邾婁”“取須朐”是也。

注“不日”至“善文”。

解云:正以日為不信辭故也。

冬,徐伐莒。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復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為莒狄之爾。徐先狄,在僖十五年。

復,扶又反。

[疏]注“謂之”至“同惡”。

解云:即僖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傳曰“孰城之?城杞也。曷為城杞?滅也。孰滅之?蓋徐、莒脅之”是也。言不知尊先圣法度者,謂杞有禹法度也。

注“莒在”至“徐也”。

解云:謂莒時被伐,例不得出主名,是以無由狄之。

注“徐先”至“五年”。

解云:即僖十五年冬,“楚人敗徐于婁林”,彼注云“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是也。

公孫敖如莒蒞盟。

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

雍,於用反。

乙酉,公子遂會伊雒戎盟于暴。四日不能再出,不卒名者,非一事再見也。

雒,音洛。暴,步報反,本又作“曝”,一音甫沃反。見,賢遍反。

[疏]注“四日”至“見也”。

解云:欲道宣元年“公子遂如齊。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傳云“遂何以不稱公子?一事而再見者,卒名也”,注云“卒,竟也。竟但舉名者,省文耳”,言彼是一事再見,故得省文,與此異也。

公孫敖如京師,不至復。丙戌,奔莒。不至復者何?不至復者,內辭也。不可使往也。安居不肯行,故諱使若巳行,但不至還爾。即巳行,當道所至乃言復,如至黃矣。

[疏]“不至復者何”。

解云:欲言不到,經有如文;欲言實到,復有不至之稱,故執不知問。

注“即巳”至“黃矣”。解云:即宣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是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正其義,不使君命壅塞。

壅,於勇反。何以不言出?據慶父言出奔。

[疏]注“據慶”至“出奔”。

解云:即上閔二年九月,“公子慶父出奔莒”是也。

遂在外也。諱使若從外奔,不敢復還者也。日者,嫌敖罪明,則起君弱,故諱使若無罪。

復,扶又反。

[疏]注“日者”至“無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亚东县| 昌黎县| 钦州市| 县级市| 云林县| 鄂伦春自治旗| 静安区| 新安县| 惠东县| 益阳市| 大足县| 邵阳县| 璧山县| 磐石市| 都江堰市| 福泉市| 诸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宣城市| 芒康县| 郸城县| 漳州市| 张北县| 北海市| 衡阳县| 永清县| 广州市| 盘山县| 东方市| 昭苏县| 射洪县| 乌拉特中旗| 澄城县| 新野县| 广元市| 西吉县| 本溪市| 肇东市| 浏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