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是后楚世子商臣弒其君,楚滅江、六,狄比侵中國。
[疏]注“是后”至“其君”。
解云:即下經云“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殺其君髡”是也。
注“楚滅江六”。
解云:即下四年“秋,楚人滅江”,五年“秋,楚人滅六”是也。
注“狄比侵中國”。
解云:即下四年夏,“狄侵齊”;七年夏,“狄侵我西鄙”之屬是也。
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其言來會葬何?據奔喪以非禮書,歸含且赗不言來。
歸含,本又作“唅”,戶暗反,五年經同。赗,芳鳳反。
[疏]注“據奔喪以非禮書”。
解云:即定十五年夏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寢”,下云“邾婁子來奔喪”。傳云“其言來奔喪,非禮也”是。
注“歸含”至“言來”。
解云:下五年“春,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赗”是也。
會葬禮也。但解會葬者,明言來者常文,不為早晚施也。常事書者,文公不肖,諸侯莫肯會之,故書天子之厚,以起諸侯之薄,蓋以長補短也。叔服者,王子虎也。服者,字也。叔者,長幼稱也。不系王者,不以親疏錄也。不稱王子者,時天子諸侯,不務求賢而專貴親親,故尤其在位子弟,剌其早任以權也。魯得言公子者,方錄異辭,故獨不言弟也。諸侯得言子弟者,一國失賢輕。
不為,于偽反,下“不為”同。長幼,丁丈反。稱也,尺證反。
[疏]注“但解”至“施也”。
解云:在隱元年也。
注“常事書者”。
解云:僖公之卒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葬之,是為五月而葬。叔服來會附在葬前,適得其所,故謂之常事。常事不書,今書之,故須注解。
注“文公”至“會之”。
解云:正以下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傳云“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眣晉大夫使與公盟也”,注云文公“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是其不肖,諸侯莫肯會之之義也。
注“故書”至“之薄”。
解云:言天子恩厚於文公,而經書其會葬,起諸侯之薄,無恩於文公,故經不書矣。而襄三十一年“冬,十月,滕子來會葬”,亦是常事而書之者,亦起當時更無人會,故彼注云“此書者,與叔服同義”是也。
注“蓋以長補短也”。
解云:謂書天子得禮,欲以補諸侯之短,令其非禮見矣。其非禮者,不相會葬是也。
注“叔服”至“稱也”。
解云:知叔服為王子虎者,正以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傳云“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降於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是也。
注“不系”至“錄也”。
解云:若系王,宜云“王使王服子來會葬,似若宣十五年王札子矣。今不如此者,《春秋》主見天子之厚,使來會葬而巳,何須錄其使人之親疏乎?是以不言王服子矣。宣十五年“王札子殺召伯、毛伯”,傳云“王札子者何?長庶之號”,注云“子者,王子也。天子不言子弟,故變文上札系先王以明之”,是其類也。
注“不稱”至“權也”。
解云:言尤其在位子弟,則知聘使與會盟之時,不得稱子弟,若其卒與奔猶得稱之,何者?卒與出奔不復在位,何須刺其早任以權乎?即下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晉”之屬是也。
注“魯得”至“弟也”。
解云:魯君在位,公子得言之者,即桓三年“公子翚如齊逆女”,莊二年“公子慶父伐於馀丘”之屬是也。言方錄異辭者,謂上異於天子,下異於諸侯,見其為新王之義,故曰方錄異辭矣。故獨不言弟也者,謂尤其在位之弟,若其卒與出奔,不妨有之,即宣十七年冬,“公弟叔肸卒”之屬是也。
注“諸侯”至“賢輕”。
解云:諸侯在位,公子得見經者,即宣二年春,“及鄭公子歸生戰于大棘”之屬是也。其諸侯在位之弟得見經者,即隱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屬是也。一國失賢輕者,雖是不務求賢,而專貴親親,要其一國失賢,其罪輕故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復發傳者,嫌禮與桓公同,死生異也。主書者,惡天子也。古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文公新即位,功未足施而錫之,非禮也。
錫,恩歷反。復,扶又反。惡,烏路反。
[疏]“錫者何”。
解云:明始即位未有功美,天子加錫,異於常典,故執不知問。
注“復發”至“禮也”。
解云: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傳云“錫者何?賜也”,注云“上與下之辭”;傳又云“命者何?加我服也”,注云“增加其衣服,令有異於諸侯”。然則若不重發,即嫌悉與桓公同,故復言之,明有異矣。彼是贈死之衣,此是朝祭之服,故言死生異也。云云之說,在莊元年。
晉侯伐衛。
叔孫得臣如京師。書者,與莊二十五年同。知不為喪聘書者,聘為貢職天子,當得異方之物以事宗廟,又欲以知君父無恙,不以喪廢,故不譏也。如他國,就不三年一譏而巳。
恙,馀亮反。
[疏]注“書者”至“譏也”。
解云:即莊二十五年冬“公子友如陳”,彼注云“如陳者,聘也。內朝聘言如者,尊內也。書者,錄內所交接也”。今此亦然,故曰同也。
注“如他”至“而巳”。
解云:如他國所以合譏者,正以聘是吉禮,又非君父之國,於喪宜廢故也。言就不三年一譏而巳者,即下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傳云“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喪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則何譏乎喪娶?三年之內不圖婚”是也。言就其重者,一譏而巳,其馀不譏從可知。
衛人伐晉。
秋,公孫敖會晉侯于戚。
戚,于寂反。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髡。楚無大夫,言世子者,甚惡世子弒父之禍也。不言其父,言其君者,君之於世子,有父之親,有君之尊,言世子者,所以明有父之親;言君者,所以明有君之尊,又責臣子當討賊也。日者,夷狄子弒父,忍言其日。
髡,苦門反,《左氏》作“頵”。
[疏]注“楚無”至“賊也”。
解云:下九年“冬,楚子使椒來聘”,傳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然則至下九年,楚始有大夫,則知此處未有大夫矣。既無大夫,其世子亦未當見,故解之。
注“日者”至“其日”。
解云:如此注者,正決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何氏云“不日者,深為中國隱痛有子弒父之禍,故不忍言其日”是也。
公孫敖如齊。書者,譏喪娶,吉兇不相干。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秦師敗績。稱秦師者,愍其眾,惡其將,前以不用賢者之言,匹馬只輪無反者,今復重師敗績。師敵君不正者,賤之,不嫌得敵君。
衙,音牙,本或作“牙”。惡,烏路反。將,子匠反。復,扶又反,下“不復”皆同。重,直用反。
[疏]注“稱秦”至“其將”。
解云:正以秦于是時未有大夫,則不合稱師,今而稱師,故解之。
注““前以”至“敗績”。
解云:在僖三十三年矣。
注“師敵”至“敵君”。
解云:僖二十八年夏,晉侯以下“及楚人戰于城濮”,傳云“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故?大夫不敵君也”。然則彼是大夫,嫌其與君敵,故正之稱人。此師者,乃是秦之眾人,是以不勞正之耳。
丁丑,作僖公主。作僖公主者何?為僖公作主也。為僖公廟作主也。主狀正方,穿中央,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一尺。
為僖公廟,于偽反,下“蓋為”、“以為”,下“欲為”同。
[疏]“作僖公主者何”。
解云:欲言是禮,書而譏之;欲言非禮,禮有作主之事,故執不知問。
“為僖公作主也”。
解云:為,于偽反。
注“主狀”至“一尺”。
解云:皆《孝經說》文也。卿大夫以下,正禮無主,故不言之。云云之說,備在《左氏》。
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禮,平明而葬,日中而反虞,以陽求陰,謂之虞者,親喪以下壙,皇皇無所見,求而虞事之。虞,猶安也。用桑者,取其名,與其粗觕,所以副孝子之心。禮,虞祭,天子九,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其尊處猶吉祭。
壙,苦晃反,又音曠。粗,才古反,又七奴反。
[疏]注“禮平”至“反虞”。
解云:出《檀弓》與《士虞記》也。言以陽求陰者,謂以日中求神是也。而鄭注《士虞記》云“朝葬而日中虞,君子舉事必用辰正也者,兩相須也”。彼鄭氏又云“再虞三虞皆質明”,則日中而反虞者,指葬日言之。
注“禮虞”至“吉祭”。
解云:自諸侯七以下,《雜記》文。其天子九虞者,何氏差之耳?!懂惲x》“《左氏》說”亦有成文。云云之說,具《左氏傳》疏。
練主用栗。謂期年練祭也,理虞主於兩階之間,易用栗也。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猶容也,想見其容貌而事之,主人正之意也。柏猶迫也,親而不遠,主地正之意也。栗猶戰栗,謹敬貌,主天正之意也。《禮·士虞記》曰:“桑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謚之,蓋為禘袷時別昭穆也?!庇葜魅撸靡馍写钟c,未暇別也。
期年,音基,三年同。人正,音征,下同。別,彼列反,下同。
[疏]注“謂期”至“栗也”。解云:出《禮記》文。
注“夏后”至“以栗”。
解云:出《論語》也。而鄭氏注云“謂社主,正以古文《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故也”,今文《論語》無“社”字,是以何氏以為廟主耳。
用栗者,藏主也。藏于廟室中當所當奉事也。質家藏于室。作僖公主,何以書?據作馀公主不書。譏。何譏爾?不時也。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后不能也。禮,作練主當以十三月。文公亂圣人制,欲服喪三十六月,十九月作練主,又不能卒竟,故以二十五月也。日者,重失禮鬼神。
[疏]注“禮作”至“三月”。
解云:即《禮記》云“十三月而練”是也。
注“日者”至“鬼神”。解云:即隱五年注云“失禮鬼神例日”是也。
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此晉陽處父也,何以不氏?據晉陽處父伐楚救江。
[疏]注“據晉”至“救江”。
解云:即下三年冬,“晉陽處父帥師伐楚救江”是也。
諱與大夫盟也。諱去氏者,使若得其君,如經言邾婁儀父矣。不地者,起公就於晉也。日者,起公盟也。俱沒公,齊高徯不使若君,處父使若君者,親就其國,恥不得其君,故使若得其君也。如晉不書不致者,深諱之。
去,起呂反。
[疏]注“諱去”至“晉也”。
解云:儀父之事,在隱元年。凡五等諸侯失爵在名字之例者,但直書其名字,不言其氏,即倪黎求、蔡叔、邾婁儀父之類是也。今此處父無氏,故云使若得其君矣。
注“日者,起公盟也”。
解云:正以微者盟例不日故也。
注“俱沒”至“君也”。
解云:高傒之事,在莊二十二年。彼經云“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于防”是也。
注“如晉”至“諱之”。
解云:正決下三年“冬,公如晉。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四年“春,公至自晉”之文也。
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于垂斂。盟不日者,欲共盟誅商臣,雖不能誅,猶為疾惡故也,褒與信辭也。不如平丘兩舉會盟詳錄之者,時至即盟,會禮不成。
縠,戶木反。垂斂,《左氏》作“垂隴”。
[疏]“盟于垂斂”者,《左氏》作“垂隴”。
注“雖不能誅”。
解云:正以共討惡逆,乃是義之高者,若能誅之,理應書見,似若昭四年經書“執齊慶封,殺之”。然今無其經,故知不能誅也。
注“不如平”至“不成”。
解云:即昭十三年“公會劉子、晉侯”以下“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於平丘”是也。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何以書?記異也。以不言旱。大旱以災書,此亦旱也,曷為以異書?大旱之日短而云災,云,言也。言有災。
[疏]“大旱以災書”。
解云:即僖二十一年經書“夏,大旱”,傳云“何以書?記災也”是也。
故以災書。此不雨之日長而無災,故以異書也。此祿去公室,政在公子遂之所致也。不就莊三十一年發傳者,此最甚事著。
[疏]注“不就”至“事著”。
解云:莊三十一年“冬,不雨”,傳云“何以書?記災也”。然則彼一時不雨,是以不得發傳云不雨之日長,此則歷四時,故言最甚事著也。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躋僖公。大事者何?大祫也。以言大,與有事異。又從僖八年禘數之,知為大祫。
大廟,音太,下“太祖”皆同。躋僖,子兮反,升也,本又作“隮”,同。祫,音洽,大祭。禘數,大帝反;下所主反。
[疏]“大事者何”。
解云:欲言大祭,無禘祫之文;欲言時祭,而經書大,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至“事異”。
解云:宣八年夏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廟”,彼是時祭,不言大,則知此言大者,是大祭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