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5章 僖公(起八年,盡二十一年)(2)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950字
  • 2015-11-13 14:22:19

選,息戀反。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殺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獻公病將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獻公自知廢正當有后患,欲讬二子於荀息,故動之云爾。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荀息察言觀色,知獻公欲為奚齊、卓子來動已,故答之云爾。

欲為,于偽反,下文“為文公”、“不為”、“故為”皆同。獻公死,奚齊立。里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長謂重耳。

長,丁丈反,注同。

如之何?原與子慮之。”荀息曰:“君嘗訊臣矣,上問下曰訊。言臣者,明君臣相與言不可負。

訊,音信,上問曰下訊。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里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弒奚齊。荀息立卓子,里克弒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起時莫不背死鄉生,去敗與成。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與孔父同義。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

背,音佩。鄉,許亮反。

[疏]注“故言”至“同義”。

解云:桓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彼注云“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為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今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亦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為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故云與孔父同義。

注“不日者”至“故略之”。

解云:正以成君見弒者例書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晉殺其大夫里克。里克弒二君,則曷為不以討賊之辭言之?據衛人殺州吁。

[疏]注“據衛人殺州吁”。

解云:即隱四年“九月,衛人殺州吁于濮”是也。

惠公之大夫也。惠公篡立巳定,晉國君臣合為一體,無所復責,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討賊之辭言之?

所復,扶又反,下同。然則孰立惠公?欲難殺之意。

難,乃旦反。里克也。里克弒奚齊、卓子,逆惠公而入。里克立惠公,則惠公曷為殺之?惠公曰:“爾既殺夫二孺子矣,孺子,小子也。奚齊、卓子時皆幼小。

夫,音扶。孺,如注反。又將圖寡人。如我有不可,將復圖我如二孺子。為爾君者,不亦病乎?於是殺之。然則曷為不言惠公之入?據齊小白入于齊。晉之不言出入者,踴為文公諱也。踴,豫也,齊人語。若關西言渾矣。獻公殺申生,文公與惠公恐見及,出奔,不子當絕,還入為篡,文公功足以并掩前人之惡,故惠公入、懷公出、文公入渾皆不書,悉為文公諱故也。為文公諱者,欲明文公之功大也。語在下。懷公者,惠公子也。惠公卒,懷公立,而秦納文公,故出奔。惠公、文公出奔不書者,非命嗣也。

踴,音勇,豫也。言渾,戶昆反,又戶本反,下同。

[疏]注“文公與惠公”至“嗣也”。

解云:正以同姓之臣尚無去義,況於兄子乎!且惠公、文公庶子,假令不去,亦不殺之,故知去父宜當絕矣。

齊小白入于齊,則曷為不為桓公諱?桓公之享國也長,享,食。美見乎天下,故不為之諱本惡也。文公之享國也短,美未見乎天下,故為之諱本惡也。桓公功大,善惡相除,足封有馀,較然為天下所知;文公功少,嫌未足除身篡而有封功,故為之諱。并不言惠公、懷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

美見,賢遍反,下同。較然,音角,下同。

秋,七月。

冬,大雨雹。何以書?記異也。夫人專愛之所生也。

雨,于付反。雹,步角反。

[疏]“冬,大雨雹”。解云:《左氏》作“雪”。

注“夫人專愛之所生也”。

解云:蔽障楚女而專取君愛,故生此雹災。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鄭父。

,普悲反。

[疏]“鄭父”。

解云:《左氏》經無“父”字。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穀。

秋,八月,大雩。公與夫人出會,不恤民之應。

冬,楚人伐黃。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是后楚滅黃,狄侵衛。

[疏]注“是后楚滅黃”。

解云:在今年夏。注“狄侵衛”。

解云: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滅黃。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處臼卒。

處臼,《左氏》作“杵臼”。

[疏]“夏楚人滅黃”。

解云: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然則滅例月,而此不月者,所傳聞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

夏,四月,葬陳宣公。

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咸。桓公自貫澤、陽穀之會后,所以不復舉小國者,從一法之后,小國言從令行,大國唯曹、許以上乃會。

咸,音咸。不復,扶又反,下同。

秋,九月,大雩。曲陽穀之會不恤民,復會于咸,城緣陵,煩擾之應。

[疏]注“由陽”至“之應”。

解云:謂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穀”是。

冬,公子友如齊。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孰城之?諸侯不序,故問誰城。

[疏]注“諸侯”至“誰城”。

解云: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傳云“孰城之”,彼注云“據內城不月,故問之”。然彼經書月,故得此解,此經不月,傳云“孰城之”,漫道諸侯無所指據,緣陵之號由來未有,故怪而問之。

城杞也。曷為城杞?滅也。孰滅之,蓋徐、莒脅之。以下皆狄徐也。言脅者,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見恐曷而亡。

恐,丘勇反。曷,火葛反。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

解云:即下十五年冬,“楚人敗徐于婁林”,注云“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云“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復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為莒狄之爾是也。

曷為不言徐、莒脅之?為桓公諱也。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輒發傳者,與城衛同義。言諸侯者,時桓公德衰,待諸侯然后乃能存之。外城不月者,文言諸侯,非內城明矣。

為桓,于偽反,下“為桓”“為天下”并注“臣為”同。

[疏]注“外城”至“明矣”。

解云:正以隱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屬,是內城不月。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屬是也。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諸侯,非內城可知,故省文。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蓋以城天子與內同。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鄫子曷為使乎季姬來朝?據使者臣為君銜命文也。內辭也。非使來朝使,來請已也。使來請娶巳以為夫人,下書歸是也。禮,男不親求,女不親許。魯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鄫子淫泆,使來請已,與禽獸無異,故早鄫子使乎季姬,以絕賤之也。月者,甚惡內也。

要,一遙反。遮,諸奢反。泆,音逸。惡,烏路反。

[疏]注“下書歸是也”。解云:即下十五年“季姬歸于鄫”是也。

注“禮,男不親求”。

解云:即《昏禮》不稱主人之屬是也。

“女不親許”。

解云:即致女之禮是也。

注“以絕賤之也”。

解云:謂絕而賤之,不以為諸侯也。

注“月者,甚惡也”。

解云:正以遇例時,即隱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衛侯遇于垂”,莊三十年“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之屬是也。今此月者,甚惡內也。范氏云“魯女無故遠會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傳》曰“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不朝。遇于防,而使來朝”,此近合人情。何氏以為鄫、魯相近,信使泆通,男女之情,風流應合,未世無禮,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寧可然問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據梁山言崩。

[疏]“沙鹿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邑無崩道;欲言其山,文無山稱,故執不知問。

注“據梁山言崩”。

解云:即成五年夏,“梁山崩”是也。

襲邑也。襲者,嘿陷入于地中。言崩者,以在河上也。河岸有高下,如山有地矣,故得言崩也。

[疏]注“襲者”至“地中”。

解云:謂嘿然而陷矣。

沙鹿崩,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據長狄之齊、晉不書。

[疏]注“據長”至“不書”。

解云:即文十一年傳云“狄者何?長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何以書?記異也”。然則長狄之齊、晉皆不書之,是外異不書也。

為天下記異也。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河者,陰之精,為下所襲者,此象天下異,齊桓將卒,霸道毀,夷狄動,宋襄承其業,為楚所敗之應。而不系國者,起天下異。

[疏]注“宋襄”至“天下異”。

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是也。

狄侵鄭。

冬,蔡侯肹卒。不書葬者,潰當絕也。不月者,賤其背小國而附父讎,故略之甚也。肹立不書者,父獻舞見獲,留卒於楚,肹以次立,非篡也。

肹,許乙反,注同。背,音佩。

[疏]注“不月”至“篡也”。

解云:正以大國之卒,例合書日,即隱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之屬是也。今此反不月者,故言略之甚也。其父者,即蔡侯獻舞,莊公十年為楚所獲,而卒於楚,故謂楚為父讎。上四年齊侯巳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是其背中國附父讎之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月者,善公既能念恩,尊事齊桓,又合古五年一朝之義,故錄之。

[疏]注“月者”至“齊桓”。

解云:即上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彼注云“月者,僖公本齊所立,桓公德衰見叛,獨能念恩朝事之,故善錄之”故也。

注“又合”至“錄之”。解云:何氏以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守,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分天子諸侯為五部,部朝一年,五年而遍,其小國事大國亦然,故以十年朝齊,今又往朝,是為合古。桓元年傳云“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注云“緣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與諸侯別治,勢不得自專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孝經》曰‘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尚書》云‘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是也。

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公孫敖率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言次者,剌諸侯緩於人恩,既約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大夫不序旨,起會上大夫,君巳目,故臣凡也。內獨出名氏者,臣不得因君殊尊省文,別尊卑也。

別,彼列反。

[疏]注“臣不”至“省文”。

解云:正以上言公會齊侯以下,是殊尊魯之文。今若不舉內大夫名氏,即因君鄉者殊尊之經而省文。

夏,五月,日有食之。是后秦獲晉侯,齊桓公卒,楚執宋公,霸道衰,中國微弱之應。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月者,善錄義兵。厲,葵丘之會叛天子之命也。曹稱師者,桓公霸道衰,曹獨能從之,征伐不義,故褒之,所以勸勉不能,扶助霸功,激揚解惰也。

厲,如字,舊音賴。激,古歷反。解,古賣反。惰也,徒臥反。

[疏]注“月者,善錄義兵”。

解云:正以侵伐例時故也。其例時者,即上十一年“冬,楚人伐黃”之屬是也。

八月,<蟲衆>公久出,煩擾之所生。

<蟲衆>,之戎反。

九月,公至自會。桓公之會不致,此何以致?據柯之會不致。久也。久暴師眾過三時。

暴,步卜反。

季姬歸于鄫。

巳卯,晦,震夷伯之廟。晦者何?冥也。晝日而冥。

冥,亡丁反,又亡定反,注同。

[疏]“晦者何”。

解云:欲言月晦,例所不書;欲言晝冥,亦非常錄,故執不知問。

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夷伯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孚也。孚,信也。季氏所信任臣。

[疏]“震之者何”。

解云:欲言天震,文不言天;欲言地震,又無地稱,故執不知問。加之者,以震有二種故也,且避問輕重兩舉。云云之說,在隱九年。

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曷為大之?據陽虎稱盜。

[疏]注“據陽虎稱盜”。

解云:即是八年“盜竊寶玉大弓”是也。

天戒之,故大之也。明此非但為微者異,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使稱字,過于大夫,以起之,所以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以書?記異也。此象桓公德衰,彊楚以邪勝正,僖公蔽於季氏,季氏蔽於陪臣,陪臣見信得權,僣立大夫廟,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當去之。

去,起呂反。

冬,宋人伐曹。

楚人敗徐于婁林。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惡重,故狄之也。不月者,略兩夷狄也。

為,于偽反。

[疏]注“不月”至“狄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罗源县| 新兴县| 澄迈县| 敦化市| 东乌珠穆沁旗| 鞍山市| 龙岩市| 乃东县| 东光县| 邵东县| 湘阴县| 平安县| 汽车| 克什克腾旗| 永胜县| 砀山县| 万州区| 紫云| 敦煌市| 宜兰县| 阿城市| 江北区| 博兴县| 卫辉市| 阿巴嘎旗| 金溪县| 福鼎市| 五峰| 玉树县| 攀枝花市| 南溪县| 武穴市| 昆山市| 西吉县| 海门市| 吉木萨尔县| 南昌市| 沙坪坝区| 盐城市|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