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找親友VS找銀行(1)

為什么反對找親友借錢

馮學榮

“需要錢,找親友”——這個觀念,在我們中國,那是根深蒂固,一代傳一代,幾乎人人都認為:“找親友借錢”是天經地義,似乎沒有幾個人對此提出過質疑。

我首先跟大家講一個歷史上的小故事。

清末民初的知名“海歸少壯派”官僚曹汝霖,在其《一生之回憶》里面,講述了以下一個故事。

不少的讀者知道:梁啟超有個很知名的兒媳婦,名叫林徽因,這個林徽因,她的父親名叫“林長民”——也是清末民初的知名人士。林長民和曹汝霖,兩人本來是官場上的朋友,有一次,林長民找曹汝霖借錢,曹汝霖不借,結果,林長民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曹汝霖語),時機一到,林長民煽動北京的學生,(擬)毆打曹汝霖、火燒曹的住宅(趙家樓)——這就是歷史上知名的“五四學生運動”。

當然,這個小故事,只是曹汝霖的一面之詞,由于林長民死得早,死無對證,這事兒恐怕再也不能確切證實——當然,即便能證實,林長民煽動學生運動,也未必僅僅是因為“借錢未果”這件小事。

但是,這里有一點是符合情理的:“不借錢,傷感情”。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因為“親友不借錢”這件事,和無數的親友疏遠、甚至鬧翻、反目成仇,這種事我們日常都見得多了——這說明:我們雖然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但是,我們在“親友借錢”這個問題上,其實一直都沒有處理好。

在筆者看來,找親友借錢,是國民陋習之一。

我們將目光回放到農耕時代。在農耕時代,農戶有時候遇上荒年,家里斷糧了,怎樣活命呢?——只好找親戚、朋友借糧食,先撐過荒年再說,事后,借一斗,還一斗。

再比如在村里蓋個房子,找親友借十個八個大洋,蓋完房子之后,慢慢還——錢不夠的時候,只能這樣,沒有別的辦法。

可見,在農耕時代,國人在親戚朋友之間互相借貸,的確有著它的“時代合理性”,這也是“親友借錢、天經地義”的歷史傳統的根源。

問題是——時代變了?,F代人的“經濟生活方式”改變了,人的意識,因此也應該跟著改變。

時代怎么個變了呢?首先,由于農業技術的發達,“荒年”這個千年夢魘,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現在的中國,年年豐收,糧食多得吃不完。再說那建房子,現在也不用找親戚朋友借個把大洋了,因為現在有銀行,銀行它愿意給你借錢——我們叫“按揭貸款買房”。

說到“按揭貸款買房”這件事,不少人認為那是“虧了利息”,筆者忍不住指出:這是大錯特錯。其實,按揭買房,盡管支付了利息,但是結果不但不虧,而且還是賺了!——我來個案例分析:

假如你手上有一百萬元,擬購買一套總價一百萬元的房子,你有兩個方案:

方案一:一次性付款。

方案二:交首付30萬,按揭貸款70萬(五年)。然后,將手中余下的70萬元現金,存銀行五年定期。

其中,方案二的損益計算如下:

銀行按揭70萬,住房公積金貸款年息3.5%,五年“虧”了122500元利息。

但是,手中余下的70萬元做銀行定存五年,年利率4.75%,五年賺了166250元。

166250–122500=43750元。

也就是說,你找銀行按揭貸款70萬買房,表面上是虧了122500元的利息,但是實際上,你是賺了43750元的利息——也就是說:在買房的時候,就算你有足夠的錢,你最好也不要一次性付款——因為:五年定期的利息,超過了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利息。

所以,按揭買房,不但不虧,而且是賺到了——反過來說:一次性付款買房,表面上是“節省”了利息,但是實際上是虧了利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傻事。

很少人能真正算清楚這個賬、能清醒地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別扯遠了,還是回到“親友借錢”這個話題。

同樣是買100萬的房子,倘若你手上只有50萬,缺50萬,那么,你有以下兩個方案可供選擇:

方案一:交首付50萬,找銀行貸款50萬。

方案二:找親友借50萬。一次性付款。

倘若你的親友不借給你這50萬,那么,你的親友可以將這50萬存到銀行里,做五年定期,年息4.75%,五年的收益是118750元。

但是,由于你的親友借了這50萬給你了,五年之后,你還他/她50萬元,因此,他/她沒有利息。

換句話說:你找親友借50萬、借五年,你是赤裸裸地侵吞了他/她118750元的利息收益。

讀到這里,假設你覺得不好意思,最后也決定補償給你的親友118750元利息,那么,其實你還不如當初做銀行按揭,因為50萬住房公積金按揭五年,按年息3.5%計算,五年利息僅僅需要87500元。

換句話講:你找親友借錢,還不如干脆找銀行借錢劃算——除非你蓄意要侵吞親友的利息收益。

這就是“親友借錢”深層次的真相——你打著“親情”“友情”的旗號,干的卻是壓榨、剝削、侵吞親戚朋友利息收益(財產)的壞事。

所以我說:找親友借錢,其實是一種陋習。

說到這里,也許有一些讀者會提出以下這個疑問:

“經濟有困難的時候,親友不幫助,這樣的親友,要來干什么?”

這個問題,迷惑性很強——它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看起來這個問題問得很對,但是,我們不妨從對方的角度,反過來也問一問:

“這個親友和我交往,是為了借錢,這樣的親友,我要來做什么?”

對方這樣一反問,似乎也很對。難道不是嗎?

這樣,更深一層的問題就來了:“親友”這種社會角色,到底是做什么的?難道有需要的時候,親友不應該互相幫助嗎?

“有需要,親友就一定要幫助嗎?”

那么請問:你有“性需要”的時候,我作為親友,是不是要貢獻我的身體呢?

再請問:你生病的時候,我這個不懂醫學的親友,是不是要給你看病呢?

這兩個簡單的反問,道出了問題更深一層的本質:社會分工——人人都有他的角色。

你缺衣服時,應該去服裝店購買,而不是找親友幫你裁一套。

你家失火了,你應該撥打119找火警救火,而不是找親友幫忙。

你失業了,你應該到人才市場找工作,而不是找親友給你謀職。

同理,你需要錢,你應該找銀行借錢,而不是找親友借錢。

為什么找服裝店買衣服?因為服裝店的衣服,比親友制作的衣服更漂亮。

為什么找火警救火?因為火警救起火來,比親友救火更專業。

為什么去人才市場找工作?因為人才市場提供的選擇,比親友所能提供的選擇更多。

為什么找銀行借錢?因為銀行可借的錢更多、借期可以更長。

也許不少人會說:“你這是紙上談兵,在現在的中國,平民百姓找銀行借錢是很難的!”

可是,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不是不能,而是不想——你依賴親友慣了,你沒有跨出這一步。

據我所知,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有“信用卡”這種產品,只要你有“開發和使用銀行借貸服務”的這種意識,你早就應該辦一張信用卡,盡量使用它、按時還款、累積信用,日子久了,信用額度就會從小變大,從一萬到三萬,再從三萬到五萬……一旦你需要現金救急,你就不需要找親友借錢了,因為你可以用這張信用卡,直接從銀行的自動柜員機里,提取現金——日后再還。

再往深一層說:諸位有沒有想過:假如中國14億人都停止向親友借錢,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

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假設14億人全部戒除“找親友借錢”的惡習,那么接下來,可以預見的結果是:中國的民間,將催生一個十分龐大的借貸市場,在這個龐大的市場需求的刺激之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會推出親民的小額借貸產品,另外,民間也會像雨后春筍一般,催生出許許多多的小額借貸公司。

換句話說:即便你不找親友借錢,到最后,你也一樣能借到錢。你的親友解決不了的問題,原本市場是可以解決的,只不過一直以來,你將原本可以由市場解決的問題,轉嫁給自己的親友了。

將原本可以由市場解決的問題,轉嫁給自己的親友,這就是中國式的“親情”“友情”,請容筆者不客氣地說一句:這種所謂的“親情”“友情”,其實從本質上來說:不但虛偽,而且丑陋。

我舉香港做例子。在香港,民間小額的借貸需求,催生了大量的借貸公司,這些公司都是政府合法注冊,一般叫做“財務公司”,這些公司,每天都在報紙上做海量的廣告、求你找他們借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安平县| 清远市| 竹山县| 临夏市| 烟台市| 隆子县| 清水河县| 江门市| 齐齐哈尔市| 塘沽区| 开原市| 武乡县| 大悟县| 噶尔县| 皋兰县| 尼勒克县| 灵石县| 新宾| 盐城市| 嫩江县| 奉贤区| 林甸县| 大宁县| 万源市| 万宁市| 恩平市| 宁乡县| 安丘市| 忻州市| 内江市| 团风县| 绥棱县| 米易县| 河间市| 望谟县| 上饶县| 和政县| 阜阳市| 白朗县|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