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解此懺悔。大分開三。初題目。二。集人。三。入文[○甲]今初。

大懺悔文

大者。大乘之法也。謂揀去權小。特發大心故。懺悔者。乃萬行之初機。解脫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利生之方法也。解黏去縛。莫過于此。依之而修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其福之生也。如春回大地。罪之滅也。如雪點紅爐。故經云。懺悔則安樂不懺悔則罪益深。由是觀之。蓋吾人不可不為當務之急。而勤行懺悔之法也。梵語懺摩。華言悔過。今言懺悔者華梵兼舉也。光明文句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順從為首。不逆為伏。謂行人順從三寶足下。依教修行。不敢違逆故。所以作法之時。先敬三寶。次伸懺悔也。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須尚而行之。黑法須棄而舍之。取舍合論。故言懺悔。亦即改往修來之意謂修將來之善果。改已往之惡因也。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舍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懺悔。如后說罪之法是也。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粗。粗細皆惡。故言懺悔。總而言之。已作之罪。悉愿消滅。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也。然懺法有事理之不同。事懺者。謂晝夜六時。三業清凈。對于尊像。披陳過罪。無始至今。凡所造作。五逆十惡。及余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畢故不造新者是也。理懺者。謂斂攝身心。深念實相。觀此罪性。不在內外。亦非中間。更推能作之心。亦不在內外中間三處。能造之心既爾。而所作之罪亦然。心既當體即空。罪性了不可得者是也。故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其事懺。懺苦道。業道。理懺。懺煩惱道。又理事懺法。不出三種。理。謂無生妙懺。事。謂取相。作法也。無生懺者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凈故。取相懺者。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故。作法懺者。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故。然法雖三種。要須行在一心。當知三種懺法無生是正。二為助緣。如灰汁皂角。助于清水。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證理彌速也。又此三種懺法后一雖可獨修。不進須假前二。而前二。不可暫離無生。得此意已。方可說行三種懺法也。若論其功能作法。滅違無作罪。及違戒上罪三惡報障業。障。怖畏。憂愁。煩惱。取相。滅性罪。及犯定上罪。人道報障。業障。四住煩惱。無生滅無明。及犯慧上罪。三界有漏報障。業障無明。煩惱作法。屬身口二業。取相。屬意之事一心上二。皆事也。無生。屬意之理一心。此一。唯理也。窮理在事。了事即理。理事融通。是名懺悔。如別時而修。則作法。喻服姜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若取相。喻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修無生喻服五芝。病除身飛。升仙得道。故知懺悔。不出此三法也。文者能詮文字也。若論至道之法。本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古云。大道元來不屬言。擬談玄妙隔天淵。豈可以文言而能詮者哉。然道雖無言。要因言以顯道。故清涼疏云。雖空空絕跡。而義天之星象燦然。湛湛忘言。教海之波瀾浩瀚。則無文字中。不妨有此懺悔文也。

[○甲]二。集人。

宋西夏護國仁王寺金剛法師不動集

宋。朝代也。西夏。國名也。謂地在寧夏西邊故。宋真宗。封趙德明。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趙元昊。為夏國王。法師西來先至彼處。弘法利生也。護國等五字。寺名也。謂師以護國仁王般若經。普令緇素誦持。祝國祐民故。金剛等六字。人號也。上四字。通稱下二字。別名。法師者。謂通顯。密。三藏。法中最上之稱也。金剛者謂瑜伽有五部。曰佛。曰金剛。曰寶生。曰蓮華。曰羯磨也。師現傳金剛一部。故名金剛法師。此乃灌頂時所授稱也。梵語阿閦撇。此云不動。謂師最初依阿閦部法而行持故。集者。顯德也。謂師欲令道俗修證。故以唐三藏不空法師。所譯三十五佛名經禮懺文。前增五十三佛德號。后綴普賢十大愿偈。前后共成一百八禮。期斷百八煩惱故。后遷四川蒙山。又集施食儀文。為出生軌范。因以甘露度孤。復稱甘露法師。今時諸方叢林靜室目為課誦。以山彰名。所謂蒙山施食也。此實法中二利行用之要。大有功于佛門者也。余諸神應備載別記。

百八禮者。謂初偈一禮。上師一禮。佛法僧一禮。發心一禮。三皈三禮。十號一禮。八十九佛名。八十九禮。懺悔一禮。回向一禮。前八別愿八禮。后一總向一禮。初后各三禮。不在此數內。自修行本。斯為第一。非如今時跪[言奉]而已也。恐后遺失。故贅于此。

[○甲]三。入文。科分為五。初。贊禮。二。發心。三。皈依。四。懺悔。五。發愿。[○乙]今初。

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舍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至心皈命禮

初二句。贊佛心。三句。贊佛身。四句。皈命也。慈者與其樂。悲者。拔其苦。喜者。慶其善。舍者。去其惡。大者。以此四種。名為無量心故。不同世人愛染慈悲。情見喜舍。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曰大慈大悲。喜無所喜。舍無所舍。故曰大喜大舍。愍者。憐愍濟者。濟度。眾生者。眾法相生也。此指六道而言。含識者。含靈抱識也。此指四生而言。實則眾生。即含識易名不易體也。相好光明者。謂如來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以此相好光明。而為莊嚴自佛之身。故云以自嚴也。至心者。一心也。一心作法理事皆周。內心既虔。外儀必敬也。命者。命根。以壽。暖。識。三。一期連持不斷。稱之為命。即八識。自體也。經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則命為六根之總。六根乃命之別。今攝別歸總。故曰命耳。而云皈者。有事。有理。理。則以六和合。還歸一精明體。事。則世人最重。惟命與財。若舍財。猶有命在。今舍性命皈投于佛。一舍而無所不舍。以表誠敬之至。故曰皈命禮也。

[○乙]二。發心分二。先。皈依性相勝境次。正發菩提大心。[○丙]初中復二。初。同體三寶。二。別相三寶。[○丁]今初。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

金剛上師者。毗盧教主也。以毗盧如來。是金剛瑜伽大秘密主。而為無盡三寶父母。師長故。又四方四佛。及一切賢圣。皆從毗盧金剛心中之所流出。故先皈依自性三寶。次皈依別相三寶。然自性。即同體也。南無。梵語。皈依。華言。今雙標者。二音兼舉也。又灌頂疏。南無。翻為度我。謂能救度我等眾生。是故先須皈依毗盧遮那最上師也。余皆仿此。

[○丁]二。別相三寶。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佛者。娑婆。華藏。剎海佛也。法者。顯密教部。無上法也。僧者。大小乘中。凡圣僧也。皈依者。佛為兩足尊。皈則不墮地獄故。法為離欲尊。皈則不墮餓鬼故。僧為眾中尊。皈則不墮旁生故。又復皈依三寶者豈唯離三途之苦而已實欲得三菩提之樂也。

[○丙]次。正發菩提大心分二[○丁]初。揀去權小。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我者。指行人自己而言。發心者。謂發菩提大道心也。不為自求者。正揀權小之境。謂不為自己以求人天福報及權乘小果也。若為自求。即落五乘。非真發大心也。人中福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是也。百官。四民。福報劣矣。洪范。明五福。謂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雖則一期快樂。難免生死輪回。故不求也。天上福者。六欲天中。光明殊勝。眷屬相隨。華冠鮮麗。衣食豐盈等。色界諸天。有四禪福報。乃至無色界天。亦有四空定報。經云。六天雖貴。福盡還作牛領中蟲。非想雖高。壽盡還墮飛貍等類。故不求也。聲聞者。謂聞四諦法。而得其名。即小乘果斷見思惑。證真諦理者。雖云逮德己利。盡諸有結高超三界。迥脫四生。奈如獐獨跳。不顧后群。唯求自度。不能度人。喻如羊車。不堪載物。故不求也。緣覺者。梵語辟支。此有二種。一云緣覺。佛在世時。聞十二因緣悟道者。二云獨覺佛滅度后。獨宿孤峰。觀緣悟道者。即中乘果。更侵習氣者也。今單列緣覺者。舉緣攝獨耳。謂雖有度生之念其心不大。喻如鹿車。雖可載物不堪重運。故不求也。權乘者大乘權教也。諸位菩薩者。藏通二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以藏教菩薩。三祗修六度。百劫種相好。帶惑行因故。通教菩薩道觀雙流。真俗并現。所侵習氣。猶余少灰故。別教三賢。雖各斷惑行事六度。著相修持未斷無明。未證實理。故名權乘。謂雖發大心。廣度眾生。以其才行四百由旬。未能超過。直至寶所。喻如牛車。雖可重載。不能致遠。故不求也。法華云。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則知三乘皆權。非實。不言別之登地者。以斷惑見理同圓故。然自他既不愿求云何為彼發其心耶。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者。最上乘也。

[○丁]次。顯發大心。

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分兩節。一。生起。二。開顯。初句。出所依之乘。言最上乘者。圓教一佛乘也。謂圓悟妙理。不與余乘共故。般若云。此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法華云。無有余乘。唯一佛乘。以一乘圓頓教人。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終日成佛。無成佛相。終日度生。無度生相。喻如大白牛車實行五百由旬。不滯化城。直登寶所。游于四方。嬉戲快樂。是故不依余乘。而依最上乘也。次句。明能發之心。菩提者。成正覺之心體也。謂能破無明。煩惱惡業。不被染壞。故當發也。二。開顯。愿與等四句。示心相也。言愿與法界眾生者。正顯不為自己一人而求也。一時同得者。揀異權乘漸教。三大阿僧祗劫而后得也。阿耨菩提者。諸佛無上正覺之果也。阿者。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覺。覺。異三途之不覺。正。異人天之邪覺。等。異二乘之偏覺。上。異權乘之未上。無。異因地之有上。則此無上正等正覺。乃是圓教一。佛乘果也。總而言之。謂我今時。唯依最上佛乘。圓頓教中。發大菩提道心為因。愿與法界一切眾生。不前不后。一剎那間。同在現前證得諸佛無上菩提。圓妙覺果。此。心此愿方稱究竟也。若不如斯。因果寧能該徹乎。

[○乙]三。皈依分。二[○丙]初。無盡三寶。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圣僧。

十方等。舉所依。之境也。皈依。顯能依之人也。十方者。橫遍也。空界者。豎窮也。皈須塵方剎土。盡空法界者。以顯行人皈敬之心極廣大也。一切者。普攝之辭。若局一處。心則不廣。愿則不周。安能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菩提耶。必須仗承三寶神力加被。運心周廣。立愿弘深。方可與法界眾生同得也。一切佛法賢圣僧者。謂三寶有小乘。大乘。住持。同體。別相。之不同也。小乘以丈六金身為佛。四諦。因緣為法。四果。四向。為僧。大乘以三身。十身為佛。二空三空理等。為法。三賢。十圣。為僧也。別相三寶者。謂佛在世時。如來雪山夜半睹明星而悟道。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即佛寶也。寂場。鹿苑。初轉法輪。即法寶也。度諸菩薩。五比丘等。即僧寶也。住持者。謂。刻像圖形即佛寶。黃卷赤牘。即法寶。圓頂方袍。即僧寶。此之三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不為煩惱之所染污。世出世間。皆可尊重。故稱為寶。住于世間。持乎正法。能令慧命不斷。故名住持三寶也。同體三寶者。謂名雖三種。同以真如理性為體故。真如性上有覺照義。即名佛寶。性有軌持義。即名法寶。性有和合義。即名僧寶。須知舍住持三寶。別無同體三寶。離同體三寶。更無住持三寶。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同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轉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覺也。涅槃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際凈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眾。如是三寶。皆無為相。同體屬理性。住持屬事相。大小乘事理雙通。詳如賢首三寶章明。今所皈者。盡我人之心。盡法界之量。盡三寶之際。塵塵剎剎。無不皈命。故曰無盡三寶也。

[○丙]次。通別二號分二[○丁]初。通號。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者。十號經云。如過去諸佛。行六波羅密。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而來。故號如來也。又具三義。謂法。報應也。般若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本覺名如。始覺名來。始本不二。故名如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約應身釋。三身圓顯。故名如來應供者。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也。然人天賢圣。無明住地。全缺應供。二乘但盡見思。未斷塵沙。無明。受人天供名半應供。如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非惟受人天供。亦受九法界供養。是名全應供也。又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凈。無染無著。復名無所著也正遍知者。謂具一切智。于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也。什師云。正遍覺。謂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也。又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復號等正覺也。妙宗鈔云。此之三號。即名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德。真諦也。應供。即解脫德。俗諦也。如來即法身德。中諦也。若廣說此三句義者。億劫不能盡也明行足者。明。即三明。謂天眼。宿命。漏盡明也。行。即六度萬行。足者。謂三乘雖得三明。明不滿足。唯佛無缺。萬行圓修。故號明行足也善逝者。善。妙也。逝。往也。謂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又地持經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號善逝也。亦云好去。大論云于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智慧中去也世間解。無上士者。謂世出世間因果諸法。正覺正知。無不解了。故云世間解。三界人天。若凡若圣。乃至一切有情之中。惟佛第一。最上無有與等。故號為無上士也調御丈夫者。謂佛具大丈夫力。以第一義。涅槃之法。顯示調伏。六道狂象。御駕一乘寶車。直至涅槃彼岸。故號調御丈夫也天人師者。謂如來示道一切眾生。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非獨為四眾之眼目。在于天上人間邪魔外道。無不依教秉命于佛。故號天人師也。又云度余道眾生者少。度天人眾生者多佛者。覺也。覺具三義。一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覺滿。謂窮源極。底。行滿果圓。三覺圓明。智慧具足。故號佛也。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世尊者。謂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又云。以無量智慧等法破無邊惑業惡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圣世出世間皆悉尊重。故號世尊也。一。是仿同先跡號。二。是堪為福田號。三。是遍知法界號。四。是果顯因德號。五。是妙往菩提號。六。是達偽通真號。七。是攝化從道號。八。是應機授法號。九。是覺悟歸真號。十。是三界獨尊號。此十號義。若總略釋。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謂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前十。是別。后一是總。法數云。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然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方滿。涅槃。及大論。開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兩號。今此經中。將世間解與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皆存之。問。剎塵。心念可數知。無能盡說佛功德。德既無盡。號亦無盡。何惟舉此十耶。答。此舉大數而言。如華嚴說。十表無盡故。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故舉此十號即攝諸佛無盡德也。又此十種通號。佛佛皆具故于三皈依后。諸佛名前。特加稱贊也。

[○丁]次。別號分二。初。五十三佛。二。三十五佛。

[○戊]初中復二。初序源。次。顯名[○己]今初。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云。爾時藥上菩薩為行者稱說過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過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凈。乃至次名一切法常滿王佛。爾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于定中。得見過去七佛世尊。第一毗婆尸佛而贊嘆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三佛。乃是過去久遠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萬億阿僧祗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凈。以是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次尸棄如來。毗舍浮如來。拘留孫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亦如是贊五十三佛名已。亦復贊嘆言。善男子。善女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稱名者。能敬禮者。除滅罪障。如上所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毗舍佛。于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次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于賢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于星宿劫中。當得成佛。佛告寶積。十方現在諸佛。善德如來等。亦曾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所謂寧受一切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也。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敬禮七佛。復當敬禮五十三佛。然后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晝夜六時。心想明利。猶如流水。行懺悔法。機感道交。自然除滅。然諸佛各具萬德。但于中隨義釋之。應當如法理會毋得依文局執也。

[○己]次。顯名科分十八[○庚]初普光之普凈三佛。

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凈佛。

南無者。皈命稱禮也。佛者。十號中之一也。普光等。是佛別名。各有稱故。后皆準此。言普光者。謂化身百億。光照大千故普明者。謂報身相好放無邊光。明如杲日故普凈者。謂一真法身。猶若虛空。本來清凈故。此三如來。約三身釋。

[○庚]二。第四之五。二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南無栴檀光佛。

多摩羅跋。此云離垢。牛頭山名也。栴檀。此云與藥。香也。能除風熱等病。以喻如來眾德妙香。普薰一切。眾生聞者。離垢清凈。故名多摩羅跋栴檀香也栴檀光者。楞嚴云。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今本佛香光莊嚴。明凈滿足。眾生見者。心眼開明。故名栴檀光也。此二如來。以德表顯。

[○庚]三。第六之七。二佛。

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摩尼幢者。幢。功德高顯之貌。謂如來利生。處處建大法幢。如摩尼珠隨方現色。摧伏魔軍。破諸黑暗。凡有見者。無不皈敬。故名摩尼幢也歡喜藏摩尼寶積者。如來無盡法喜。名之為藏。眾生聞者。離苦得樂。故云歡喜。猶若如意寶珠。利益無盡。故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也。此二如來。以喻表顯。

[○庚]四。第八。一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一切世間。乃普及之辭。樂見。是喜好之意。上大精進。揀非權小之行也。謂此如來因中發最上心。修廣大行。精進無移。故于果上感得一切眾生所愛樂身。能令見者聞者。皆發菩提故。上句名覺他。功也。下句顯自覺。德也。功成德滿。故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也。此約因果同圓。顯德為號。

[○庚]五。第九之十。二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南無慧炬照佛。

摩尼幢燈光者。謂以實智證理。喻如摩尼珠幢。權智鑒機。喻如燈光遍照。權實雙彰。故名摩尼幢燈光也慧炬照者。謂以聞思修三慧火炬照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故。如燈明暗盡。慧起惑除故名慧炬照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六。第十一之十二。二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海德光明者。光明。表智德。謂如來智德無盡。以喻如海。故云海德光明也金剛牢強普散金光者。金剛。性最堅利。不為物壞。而能壞一切物。喻佛不為煩惱破壞。而能破壞一切煩惱。故名金剛牢強也金體極明。不為物照。而能照一切物。喻佛不為無明暗障。而能照破無明。故名普散金光也。此二如來。智德表顯。

[○庚]七。第十三之十六。四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南無大悲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慈藏佛。

大強精進勇猛者。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不怯曰勇。不怖曰猛。謂世尊無量劫來。于諸善法。不雜不退。故稱為大。于諸惡道。不怖不怯。故稱為強由大強故不休不息。故得斷除三障證三菩提故名大強精進勇猛也大悲光者。謂豎窮橫遍曰大。法身德也。運心拔苦曰悲。解脫德也。寂照不二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圓融。故名大悲光也慈力王者。力。勝也。王。往也。謂佛念眾生。慈無能勝。能令人天。皆共歸往。故名慈力王也慈藏者。謂一極慈心。攝歸萬善。法界含容。出生無盡。故名慈藏也。此四如來。從德表顯。

[○庚]八。第十七之二十。四佛。

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善意佛。南無廣莊嚴王佛。

栴檀窟莊嚴勝者。妙香之所成也。謂如來八萬四千毛孔。皆出妙香。猶如栴檀。普熏一切。以此妙寶莊嚴法窟。最勝無比。故名栴檀窟莊嚴勝也賢善首者。如來道高德重。故稱為賢。迥出九界。故稱曰善。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名賢善首也善意者。謂如來慈念一切眾生。猶如赤子。從生至生。接引無倦。故名善意也廣莊嚴王者。謂如來色相。萬德莊嚴。故稱為廣。無量劫來。自在安然。不為物轉。故名廣莊嚴王也。此四如來。依正顯德。

[○庚]九。第二十一之二十四。四佛。

南無金華光佛。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虛空寶華光佛。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金華光者。謂戒心發行。喻如金華。離欲清凈。喻如金光。金。表法身。華。表解脫。光。表般若。三德理圓。故名金華光也。此顯如來清凈光明。無邊相好。皆以持戒而得莊嚴成就。故律云。諸佛證菩提獨覺身心凈。及以阿羅漢。咸由律行成寶蓋照空自在力王者。以信為實。七菩提分為蓋照耀虛空。令諸眾生。得大利樂。自在無礙。故名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也虛空寶華光者。法身無相。猶若虛空。本來無染。故稱為寶。心花發焰照真法界。故名虛空寶華光也琉璃莊嚴王者。梵語琉璃。此云青色寶。乃七寶中之最勝者。佛身清凈。故曰琉璃。內外明照。故曰莊嚴。不為群魔之所障蔽。故名琉璃莊嚴王也。此四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第二十五之二十九。五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動智光佛。南無降伏眾魔王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

普現色身光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圓光普照于十方。示現種種所行事。故名普現色身光也不動智光者。不動智。即根本智體也。謂本佛法身。如如不動故。光者。即差別智。用也。謂從體起用。如月印千江。故名不動智光也降伏眾魔王者。謂如來以無漏慧力。降伏諸魔。波旬受化。于法自在。故名降伏眾魔王也才光明者。謂以無礙智慧辨才照了諸法。破諸煩惱。利益群生。故名才光明也智慧勝者。勝力也。謂以一切智力破見思惑以道種智力。破塵沙惑。以一切種智力。破無明惑。三惑既除。覺體常照。功強于彼。故名智慧勝也。此五如來。以法表顯。

[○庚]十一。第三十之三十三。四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無世凈光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彌勒仙光者。彌勒。此云慈氏。姓也。仙覺也。謂從發菩提心以來。未嘗入俗。故以為姓。仙光者。離垢清凈之光也。佛為大慈金仙。以無垢清凈智光。普照諸有。離苦得樂。故名彌勒仙光也善寂月音妙尊智王者。謂智照如月覺妙若音。經云。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善寂月音也。又云。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妙尊智王也。上句為喻。下句為法。謂以權實智光。覺法自在。如月形影音響一切。雙亡雙照。故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也世凈光者。謂如來出世以諸道法。教化眾生。清凈身心。永離黑暗。故名世凈光也龍種上尊王者。謂龍種。世間最為尊上。聞佛音教感發信心。歸投于佛。而得自在。故名龍種上尊王也。此四如來。種智顯德。

[○庚]十二。第三十四之三十八。五佛。

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

日月光者。謂以根本智證理。以后得智斷惑。情忘理顯心地開明。光同日月。故名日月光也日月珠光者。謂如來以三覺智光。照破一切眾生。無明不覺之惑業。故名日月珠光也慧幢勝王者。謂如來建大智慧幢幡。降伏魔軍。功力殊勝。故名慧幢勝王也獅子吼自在力王者。獅子獸中之王。發聲哮吼。百獸潛藏。如來法音奮同獅子。智慧威德。力勝如王。故云獅子吼自在力王也。古云。佛獅子吼。魔外拱手。四眾聞之得大無畏是也妙音勝者。謂如來說法不動聲色而周遍十方。故曰妙音。眾生聞之。隨類得解。究成種智。故名妙音勝也。此五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三。第三十九之四十一。三佛。

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慧威燈王佛。

常光幢者。謂如來常建大光明幢。無明黑暗。悉皆摧滅。故名常光幢也觀世燈者。謂如來觀彼世間眾生。從冥入冥。不思返照。是故以大法燈。引歸寶所。故名觀世燈也慧威燈王者。以根本智。起后得智。現大法威。故名慧威。猶如燈王。傳耀無盡。眾生蒙光。而得自在。故名慧威燈王此三如來。以法顯德。

[○庚]十四。第四十二之四十三。二佛。

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

法勝王者。經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法勝王也須彌光者。須彌。此云妙高。山王名也。謂四寶所成。故稱為妙。迥出群峰。故稱為高。既高且妙。稱為山王。照耀四方。故名曰光。以喻如來四智轉成妙覺佛果。高出人天。光明普照。故名須彌光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五。第四十四之四十五。二佛。

南無須摩那華光佛。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須摩那華光者。須摩那。此云稱意華名也。色有黃白。而香光遠徹。以喻如來戒善香光。無不稱意。故名須摩那華光也優曇缽羅華殊勝王者。優曇缽羅。此云靈瑞。又云瑞應華名也。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故名殊勝。以喻如來希有難遇。故名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也。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譬如優曇華。時乃一現耳。此二如來從喻表顯。

[○庚]十六。第四十六之四十九。四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阿閦毗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南無才光佛。

大慧力王者。顯非權小智慧之力也。謂如來法王。以大智慧力。引導眾生。直到涅槃彼岸。故名大慧力王也阿閦毗歡喜光者。阿閦毗。此云不動。佛名如如不動故。歡喜。國號。人天喜愛故光者。謂依正二報。并放光明。不動寂常。十方遍照。一切人天。無不歡喜。故名阿閦毗歡喜光也無量音聲王者。謂如來以無盡音聲。說無窮妙法。自在無礙。故名無量音聲王也才光者。才辨才也。光。智光也。謂如來具足無量辨才。智慧光明。普利一切。故名才光也。此四如來。從法為名。

[○庚]十七。第五十之五十一。二佛。

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金海光者。謂佛身如海。金光紫赤。照耀無窮。以喻海印三昧。表法殊勝。故楞嚴云。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故名金海光也山海慧自在通王者。謂真實慧如山。方便慧如海。合則成無障礙慧。故名山海慧也。自在通王者。俗諦曰自在。真諦曰通。中道諦曰王。以此三種大智慧。會入三諦理。故名自在通王也。此二如來。智慧表顯。

[○庚]十八。第五十二之五十三。二佛。

南無大通光佛。南無一切法幢滿王佛。

大通光者。謂覺體曰大。法身德也。覺用曰通。解脫德也。覺相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圓融。不可思議。故名大通光也一切法幢滿王者。謂五教三乘。名一切法標示人天曰幢。周遍法界曰滿。法法自在曰王。以一切法豎窮橫遍圓融無礙故名一切法幢滿王也。此二如來。以法表顯。略釋五十三佛名竟。

佛名經云。三千諸佛。因禮五十三佛。滅除積習得成正覺。佛尚懺禮。況余下耶。今不動法師。集此懺文。將五十三佛。增于三十五佛之前者。普愿法界眾生。同共稱禮。亦如三千諸佛。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耒阳市| 堆龙德庆县| 岳西县| 乐亭县| 陵水| 兰西县| 卓资县| 娄底市| 海阳市| 天台县| 微博| 麻江县| 庐江县| 观塘区| 根河市| 兴文县| 农安县| 望江县| 双柏县| 巴南区| 永宁县| 乡宁县| 铁岭市| 沛县| 喜德县| 武夷山市| 喜德县| 青河县| 永济市| 泰宁县| 晋江市| 建平县| 谷城县| 铜川市| 龙州县| 宁乡县| 台中市| 富蕴县| 临武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