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靜室
道安大師。獨坐靜室十有二年。[歹*覃]精構思。乃得神悟。
評曰。此老竭精思。乃得神悟。不是一味靜坐便了。
懸崖坐樹
靜琳禪師。棄講習禪。昏睡惑心。有懸崖。下望千仞。旁出一樹。以草藉之。趺坐其上。一心系念。動經宵日。怖死既重。專精不二。后遂超悟。
草食木棲
通達禪師。入太白山。不赍糧粒。饑則食草。息則依樹。端坐思玄。五年不息。因以本打塊。塊破廓然大悟。
評曰。饒汝草食樹棲。若不思玄。漫爾多載。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衣不解帶
金光照禪師。十三出家。十九入洪陽山。依迦葉和尚。服勤三載。衣不解帶。寢不沾席。又在姑射山。亦如是。豁然啟悟。
引錐自刺
慈明谷泉瑯玡三人。結伴參汾陽。時河東苦寒。眾人憚之。慈明志在于道。曉夕不忘。夜坐欲睡。引錐自刺。后嗣汾陽。道風大振。號西河師子。
暗室不忽
宏智禪師。初侍丹霞淳。因與僧征詰公案。不覺大笑。淳責曰。汝笑這一聲。失了多少好事。不見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智再拜伏膺。后雖在闇室。未嘗敢忽。
評曰。論道而笑。古人尚呵。今世諦詼諧。捧腹無厭。丹霞見之。又當何如。
晚必涕泣
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
三年力行
晦堂心禪師。自言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見黃龍先師。退思日用與理矛盾極多。遂力行之。三年祈寒溽暑。確志不移。方得事事如理。而今欬唾掉臂。也是祖師西來意。
圓枕警睡
喆侍者。睡以圓木為枕。小睡則枕轉。覺而復起。率以為常。或謂用心太過。答云。我于般若緣分素薄。若不如此。恐為妄習所牽。
被雨不覺
全庵主。為道猛烈。無食息暇。一日倚欄看狗子話。雨來不覺。衣濕方知。
誓不展被
佛燈珣禪師。依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嘆曰。此生若不徹證。誓不展被。于是四十九日。只靠露柱立地。如喪考妣。乃得大悟。
擲書不顧
鐵面昺禪師。行腳時。離鄉未久。聞受業一夕遺火悉為煨燼。得書擲之地曰。徒亂人意耳。
堅誓省發
靈源清禪師。初參黃龍心。隨眾問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佛前曰。當盡形壽以法為檀。愿早開解。后閱玄沙語。倦而倚壁。起經行。步促遺履。俯就之。忽大悟。
無時異緣
圓悟勤禪師。再參東山演。為侍者。窮參力究。自云。山僧在眾無一時異緣。十年方得打徹。
評曰。十年之間。無一時異緣。試問今一日間。異緣多少。何時得打徹去也。
造次不忘
牧庵忠禪師。初習臺教。后志禪宗。謁龍門眼。造次之頃不忘提撕。適縱步水磨。見額云。法輪常轉。忽大悟。
忘抵河津
慶壽享禪師。參鄭州普照寶公。朝夕精勤。一日以事往睢陽。過趙渡。疑情不散。忘其抵津。同行覺之曰。此河津也。豁然悲喜交集。以白寶公。公曰。此僵臥漢。未在。因教看日面佛語。一日云堂靜坐。聞板聲大悟。
寢食兩忘
松源岳禪師。初以居士參應庵華。不契。愈自奮勵見密庵杰。隨問隨答。密嘆曰。黃楊木禪耳。奮勵彌切至忘寢食。會密入室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從傍大悟。
口體俱忘
高峰妙禪師。在眾脅不沾席。口體俱忘。或時如廁中單而出。或時發函不扃而去。后徑山歸堂。大悟。
諸緣盡廢
杰峰愚禪師。初參古崖石門。佩受法語。晝夜兀坐。不契。后參止嚴。舉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愈疑乃諸緣盡廢。寢食俱不覺知。如氣絕者。一夕坐至夜分。聞鄰僧詠證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釋重負。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之句。
杜門力參
移剌楚材丞相。參萬松老人。屏斥家務。杜絕人跡。雖祈寒溽暑。無日不參。焚膏繼晷廢寢。忘餐者幾三年。乃獲印證。
評曰。如是用心。如是證道。是之謂在家菩薩也。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獨何為哉。
以頭觸柱
中峰本禪師。侍高峰死關。晝夜精勤。困則以頭觸柱。一日誦金剛經。至荷擔如來處。恍然開解。自謂所證未極。彌益勤苦。咨決無怠。及觀流水。乃大悟。
評曰。自謂所證未極。故終至極處。今之以途路為到家者眾矣。嗟夫。
關中刻苦
毒峰善禪師。在淯溪進關。不設臥榻。惟置一橙。以悟為則。一夕昏睡。不覺夜半。乃去橙。晝夜行立。又倚壁睡去誓不傍壁。遼空而行。身力疲勞。睡魔愈重。號泣佛前。百計逼拶。遂得工夫日進。聞鐘聲。忽不自由。偈示。沉沉寂寂絕施為。觸著無端。吼似雷。動地一聲消息盡。髑髏粉碎夢初回。
脅不至席
璧峰金禪師。參晉云海。示以萬法公案。疑之三年。偶摘蔬次。忽凝然久之。海問子定耶。對曰定動不關。海問定動不關。是甚么人。金以筐示之。海不肯。金撲筐于地。亦不肯。爾后工夫益切。脅不至席。一坐七日。一日聞伐木聲。大悟。
獨守鈍工
西蜀無際禪師。初做工夫。四指大書帖亦不看。只是拍。盲做鈍工夫。乃得大徹大悟。
評曰。此意極是。但不明教理者。未宜效顰。
禪關策進
后集一門
諸經引證節略
大般若經
空中聲告常啼菩薩言。汝東行求般若。莫辭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怖寒熱。于內外法。心莫散亂。行時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后上下四維等。
華嚴經
勤首菩薩偈云。
如鉆燧取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至滅。 懈怠者亦然。
釋曰。當以智慧鉆注一境。以方便繩善巧回轉。心智無住。四儀無間。則圣道可生。瞥爾起心。暫時忘照。皆名息也。
大集月藏經
若能精勤。系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
十六觀經
佛告韋提希。應當專心系念一處。
出曜經
智者以慧煉心。尋究諸垢。猶如礦鐵。數入百煉。則成精金。猶如大海。日夜沸動。則成大寶。人亦如是。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
評曰。今人但知息心而入禪那。寧知役心而獲果證。
大灌頂經
禪思比丘。 無他想念。 惟守一法。 然后見心。
遺教經
夫心者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評曰。守一法。制一處。幸有此等語言在。
楞嚴經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彌陀經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評曰。只此一心不亂四字。參禪之事畢矣。人多于此忽之。
楞伽經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習。
金剛般若經
薩陀波侖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
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薩行精進時。于千歲中。未曾一彈指頃被睡眠之所逼惱。于千歲中。未曾起念稱量飲食醎淡美惡。于千歲中。每乞食時。未曾觀授食人為男為女。于千歲中。居止樹下。未曾仰面觀于樹相。于千歲中。未曾緣念親里眷屬。于千歲中。未曾起念我欲剃頭。于千歲中。未曾起念從熱取涼從寒取溫。于千歲中。未曾論說世間無益之語。
評曰。此是大菩薩境界。雖非凡夫所及。然不可不知。
大集經
法悟比丘。二萬年中。常修念佛。無有睡眠。不生貪嗔等。不念親屬衣食資身之具。
念佛三昧經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習毗婆舍那。行住坐臥。正念觀察。曾無動亂。
自在王菩薩經
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諸魔隱身伺之。千歲伺之。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亂。
如來智印經
輪王慧起舍國出家。三千歲系念。亦不倚臥。
中阿含經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共住林中。后先乞食。各歸坐禪。至于晡時。先從坐起者。或汲瓶水。能勝獨舉。如不能勝。則便以手招一比丘。兩人共舉。各不相語。五日一集。或兩說法。或圣默然。
評曰。此萬世結伴修行之良法也。
雜譬喻經
波羅柰國。一人出家。自誓不得應真。終不臥息。晝夜經行。三年得道。又羅閱只國。一沙門。布草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終不起。但欲睡眠。以錐刺髀。一年之中。得應真道。
雜阿含經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膚瘦損。筋連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舍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
評曰。所應得須知。應得者何事。據此經。則應得盡諸漏。證三明六通成聲聞果。若今所期。則應得圓悟心宗。證一切種智成無上佛果。
阿含經
乃至成就三明。滅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習樂靜獨居。專念不休之所致也。
評曰。專念不休。久之則一心不亂。
法集要領經
若人百歲中。懈怠劣精進。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進。
評曰。知此義則張善和輩。臨終十念往生。可了然無疑矣。
無量壽經
至心精進。 求道不止。 會當克果。 何愿不遂。
一向出生菩薩經
阿彌陀佛。昔為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意不傾動。
寶積正法經
樂求大乘。其心勇猛。雖舍身命。無所顧惜。修菩薩行。勤加精進。無少懈怠。
六度集經
精進度無極者。精存道奧。進之無怠。臥坐住步。喘息不替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修行道地經
佛言。自見宿命。從無量劫。往返生死。其骨過須彌山。其髓涂地。可遍大千世界。其血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斯生死之患。晝夜精進。求于無為。
評曰。曰求道。曰聞此微妙法門。曰樂求大乘。曰精存道奧。曰求于無為。如是精進。名正精進。不然縱勞形苦志。累歲經劫或淪外道。或墮偏乘。終無益也。
菩薩本行經
直至成佛。皆由精進。
彌勒所問經
佛語阿難。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發道意。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于無上正真之道。
評曰。釋迦以后進。而頓逾四十二劫之先輩。勤惰為之也。經言。貪著于名利。多游族姓家。彌勒之所以先學而后成者坐此。則釋迦之棄名利。入山林。不親近國王大臣可知矣。識之哉。
文殊般若經
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系心實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見十方諸佛。獲大辯才也。
般舟三昧經
九十日中。不坐不臥。假使筋斷骨枯。三昧不成。終不休息。
評曰。以上二條。俱指念佛。而兼諸法門。修凈業者。不可不知。
四十二章經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評曰。半路退者。自畫而不進者也。格斗死者。稍進而無功者也。得勝還者。破惑而成道者也。得勝之由。全在堅持其心精進勇銳。學人但當一志直前。毋慮退。毋畏死。前不云乎。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法華云。吾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佛既爾保。何慮何畏。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進。如救頭然。
評曰。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今叢林早暮持誦。然誦其文不思其義。明其義不履其事。亦何益也。
寶云經
以心系心。 以心住心。 心專一故。 次第無間。 得定心故。 心常寂靜。
正法念處經
精勤修行則得見諦。是故應當曠野寂靜。一心正念。離于一切多語言說。一切親舊知識來去相見。
阿毗曇集異門足
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連柱而存。若本所求勝法未獲。終不止息。為精進故。應深受寒熱饑渴蛇蝎蚊虻風雨等觸。又應忍受他人所發。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奪命苦受毀辱語言。
評曰。本所求勝法未獲。終不止息。即宗門所謂本參話頭。不破誓不休歇之意也。
瑜伽師地論
六度初三是戒學攝。靜慮是心學攝。般若是慧學攝。唯精進遍于一切。
大乘莊嚴經論
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趁菩提。
阿毗達磨論
菩薩于底沙佛時。合十指掌。翹于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嘆佛功德。便超九劫。
評曰。觀此則法集所稱。一日精進。勝百年懈怠。信哉言乎。
西域記
脅尊者。八十出家。少年誚曰。夫出家之業。一則習禪。二則誦經。而今衰老何所進取。尊者聞而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經。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至席。乃晝則研習教理。夜則靜慮凝神。三年悉證所誓。時人敬仰。號脅尊者。
評曰。矍鑠是翁。足為懈怠比丘激勸。當知今人。豈但八十。縱饒直抵期頤。尚須努力修進。
南海寄歸
善遇法師。念佛四儀無間。寸陰非空。計小豆粒。可盈兩載。
法苑珠林
陳棲霞寺沙門惠布。居寺舍利塔西。經行坐禪。誓不坐臥。徒眾八十。咸不出院。
觀心疏
夫欲建小事。心不決志。尚不能成。況欲排五住之重關。度生死之大海。而不勤勞。妙道何由可具。
永嘉集
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晝夜行般若。生生勤精進。常如救頭然。
溈山警策
研窮法理。以悟為則。
評曰。則準也。以悟為準的也。即宗門謂參禪到甚么處。是歇工處。今言大悟乃已。不悟不已也。
凈土懺愿儀
若坐若行。皆勿散亂。不得彈指頃念世五欲。及接對外人語論戲笑。亦不得托言延緩放逸睡眠。當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斷。
法界次第
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心賦
堅求至道。 曉夕亡疲。 不向外求。 虛襟澄慮。 密室靜坐。 端拱寧神。
評曰。靜業弟子。莫見不向外求。密室靜坐之說。便謂不必念佛。須知念字從心。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烏得為外求也。況念之不已。則成三昧。靜密孰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