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
丞 【邑舊有丞崇寧五年省罷紹定二年正月置尚書省札子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使司胡矩狀竊見本府慈溪縣由唐貞元以來標為上縣皇朝太平興國中置令距今三百余年自南渡以來衣冠日盛戶囗日繁今主客二萬余戶計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余囗為田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余畝夏秋二稅官物繁多實為壯縣然本縣今只部注令一員又無丞佐可以裨贊連年簿尉非才邑政未免多闕財賦多有失陷本府不容坐視伏睹嘉定吏部條法諸縣及萬戶注丞一員今慈溪縣戶囗繁多踰二萬戶所宜置縣丞一員以共理民事證得定海縣主客纔一萬九千余戶計五萬五千余囗為田三十五萬余畝夏秋二稅視慈溪縣反少而令丞并置一邑之事得佐官以協理今慈溪置丞不為幾員惟是創置一官則有一官之費若令一邑遽爾增費則恐事力不支本府契勘三酒務監官各系雙官昨來權府程提刑覃申請省罷都酒務比較務官各一員就奉化縣鮚埼鎮置鎮官巡檢二員而贍軍務尚存雙員今三務既各為一若各官一員自可輪流管干欲乞朝廷特恩敷奏許從所乞省罷贍軍務監官一員于慈溪縣置縣丞一員特許本府選辟一次日后作吏部使闕但慈溪縣既置丞則縣令合行改作京官員闕庶幾事權增重百里有賴并乞降指揮吏部施行其慈溪縣令并贍軍酒務見任人且令終滿差下人令赴部別行注授伏乞明降指揮下本府施行申聞事正月九日奉圣旨令吏部將慶元府慈溪縣添置縣丞一員就令本府選辟一次仍令贍軍務監官一員省罷其見任人許令終滿已差下人赴部別行注授余依】
主簿 【聽事縣城東南本丞廳崇寧五年省丞遂為簿廳久而圯淳熙八年張博文重建勸農堂王中行建臨香亭紹興二十四年李炳建后政改扁不一嘉定十年天臺劉炔奉其兄閬風逸民倓偕至改曰聽雨慈川逸民劉叔溫記簿廳有水利記四縣尉成立尚書汪大猷著作郎倪思湖州校官王休所撰也】
尉 【聽事縣城東南雍熙元年建東為亭堂尉畢仲荀記園有三友亭后改雨香今名華綠又有無我亭永嘉翁沈建有記今改勁節】
監酒稅 【聽事縣東南一里皇朝慶歷八年建今廢】
監鳴鶴鹽場 【縣西六十里邊海之處也皇朝熙寧六年十月建兼巡檢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鹽茶礬香等寶慶二年有旨選辟文資】
鳴鶴寨巡檢 【皇朝政和七年置于金仙院駐札】
驛鋪
鳧磯驛 【縣南一里唐開元中令房管建以川多鳧雁故名皇朝元豐中令崔熙重建左太中大夫周鍔記建炎兵毀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
丈亭館 【縣西四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是老尉廨宇筑方丈室舊日丈亭老尉乃古之軍令尉今館北有老尉浦是其跡矣吳越錢氏改為上亭后廢慶元五年尉關(山晉)重建斥而大之嘉定閑令邊烈又辟地筑小館于亭北亭前建小軒三閑古有留題詞曰潮生浦囗云潮落沙頭樹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又慈川逸民詞云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又僧義铦詩云青青歷歷映江流半是明州半越州亭下寒潮亭上客不知來往幾時休】
西門鋪 【縣治西西至甲山鋪二十五里東至西渡鋪一十五里】
西渡鋪 【界首東至鄞縣景安鋪一十五里又至本府二十里】
甲山鋪 【金川鄉西至漁溪二十五里】
漁溪鋪 【漁溪坊前西至紹興府桐下鋪二十五里】
敘山
山
四明山自越地跨縣境以至鄞縣詳見郡志
塔山縣西南三里陰陽家謂縣之青龍山
大寶山縣西南二里陰陽家謂縣之白虎山山南有泉極清甘名大寶泉
句余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句章余姚在此山之東西蓋因山以名縣也山海經云此山多金錫少草木
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據嶺表作亂繇海道入寇劉牢之御之屯兵于此故其山以戍為名也
東澄山縣西南二十五里
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
三女山縣西南六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三女浴于江次忽為霆擊化為三峰亭亭相望因以名之
大隱山縣南三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隱山囗南入天臺北峰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也晉虞喜三召不就遁跡此山因以為名
三過山縣南十五里山勢孤峻下臨江濱潮水縈洄舟人理棹常倦于經過雖一過猶三過焉故以名也
鱉子山縣南五里山形似鱉
抱子山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如龍蛇抱子之狀
橫山縣東南十里
驃騎山縣東三十里會稽典錄云漢世祖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芳歷中書郎嘗隱于此故以為名俗呼為馬鞍山乃州之后坐山也
闞峰縣東北二里吳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取其姓以名之
香山舊名大蓬山又名達蓬山縣東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巖高四五丈狀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巖有三佛跡或云上多香草故以為名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號達蓬 【山下有智度寺石湖范居士嘗有詩云抖擻軒裳一哄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籃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
桑嶼山縣北六十五里
東向山縣北六十里
黃牛山縣北六十里
算嶼山縣北六十里
茗岙山縣北六十里
浪港山縣北六十里
石塘山縣北四十五里
向頭山縣西北八十里海濱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與龍頭邇龍頭以東屬定海龍尾以西屬余姚各有海塘塘每為潮所損二山捍潮其中漲涂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閘柱屹然中存今盡為漁鹽之地已成畎畝者禾黍菽麥彌望昔以海邑之沖欲于此置寨屯兵尋以舟楫難于出入故寢
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鶴棲于此山一旦飛鳴沖天而去
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五磊山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人謂五磊云興則雨常以為候
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臺州刺史朱夔葬于此
埋馬山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秦始皇游海至此馬斃埋之故以為名
雨微山縣西五十五里舊名龍山上有云氣即降雨澤邑人常以此為候或云本是雨征山避廟諱故改征為微
夜飛山縣西四十五里其山生甘草仙藥耆老相傳云此山自蜀夜飛而來蜀客見而識之因以為名
鳳凰山縣西四十五里丈亭之東其形如鳳與龍山對峙
龜子山縣西四十里山形似龜
城門山縣西三十里宋城門校尉會稽從事陳詠葬此山田以為名
虎胛山縣西三十里山形聳踞如虎胛隋大業中嘗令鑿山西南斷跡猶存
鳳巖山縣西三十里山形似鳳
仙雞山縣西二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上有石井石床又有銅瓶非人力所能舉旁有石雞俗云是扶桑雞飛下因以為名
赭山縣西八里土色正赤故曰赭山
敘水
水
慈溪縣南三十里與大隱接本曰大隱溪里有董黯生后漢時性篤孝母寢疾好飲此溪之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濱板輿就養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縣
江源于紹興余姚之太平山東來至丈亭乃分為二大江由咸池歷西渡經府治之北入海小江貫縣中出東郭至西渡又與大江會率隨潮進退大江乘潮多風險故舟行每由小江
文溪縣東北十五里受眾山之水色清如文故以為名溪上有小市舟行通定海
漁溪縣西四十五里舊說有清潭虛闊竹木連繞清澄徹底鱗介不能潛其形漁者利之故名
藍溪縣西南六十里自發源流出江際夾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
普濟湖縣東北一里唐開元令房管開鑿之以溉民田吳太子太傅闞澤德潤居之謂之德潤湖近歲寶謨閣學士楊簡敬仲居之謂之慈湖
花墅湖縣東南一十里古有小塘潴水唐貞元十年刺史任侗勸民修筑灌溉田疇中有小墅春花明媚多于眾山故名湖多魚及莼菱并湖之人資以為利
姜湖縣東南十里本姜氏舍田一頃以為湖民資灌溉
孫湖縣東南一十五里西嶼鄉溉田頗多或謂湖多香蓀故名蓀湖訛而為孫
杜湖縣西北六十里古有湖趾唐刺史任侗重加浚筑鳴鶴一鄉之田仰灌溉俗號第二重天皇朝慶元初主簿周常募眾開筑湖岸修治(石契)閘為利尤博著作郎倪思記之
白洋湖在鳴鶴鄉唐景龍中余姚令張辟疆修筑雞鳴湖在金川鄉昔又謂之仙雞湖任侗修筑今廢為田
云湖在金川鄉任侗修筑今廢為田
鳳皇湖在金川鄉今廢
永明湖縣西二里今廢
大寶泉縣西二里永明寺西山下水性輕清味甘色白宜烹茶大旱不涸新昌石麟之嘗銘其異代郡畢仲荀篆書字畫奇古為時所重
永昌潭舊名廣茂潭縣西南四十里至道宮之上唐天寶二年明皇遣使投金龍密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睹行雨龍左肋下有朱畫及有大寶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黑漆木板尺余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寶潭名永昌 【余見至道觀】 潭之北五里有獅子潭禱雨必應上有石室一所有獅子足跡并仙人藥曰潭下有石臺三層高數丈鄉名石臺以此
湍水巖潭在石臺鄉溪上近白巖院曩時因旱禱雨未獲有老父坐水濱石上語行人曰曷不于此祈請令張義和亟禱之得小蛇以歸雨隨至其后縣家禱祈多應遂建龍王祠有記
北雪潭縣之德門鄉去縣三十里
烏石潭縣之西嶼鄉去縣十里
白龍潭縣東南七里花墅湖上水出山石閑
天井潭縣西北二十里
以上諸潭皆禱雨靈應之所
渠堰(石契)閘
德門鄉
金墩堰 沈忠堰 前莊堰
茆風堰 風林堰 方盈堰
新堰 丁堰 齊拱堰
唐支堰 王沙堰 李溪堰
倪家堰 默林堰 李家浦堰
豬欄堰 清林堰 鱖浦堰
大杜湖堰 虞莊堰 詹家堰
胡卿堰 小杜湖堰 祝家堰
塘頭堰
李溪閘潴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隳廢歲久紹熙四年通判陳耆壽邑簿胡大猷募民重建為利甚博尚書汪大猷記之
西嶼鄉
彭山閘彭山堰縣之西北有水出群山閑迤而東來未至縣五里所抵彭山而入于江瀕江有閘潴水以備水旱霖潦則泄之歲久閘廢水無所蓄潮入河淤淳熙十三年主簿趙汝積勸率鄉人凡田于西者畝出錢三百撤故閘址悉以石為之長十有一尋廣四尋中闊丈有二尺扃以層板使便啟閉西鄉之田受利既博復修斗門比舊基有加焉通下流貫邑中因舊河而浚之廣一丈五尺深七丈中廣二丈六尺深如之舟楫通行邑下之田亦資灌溉
橫山堰 梨木堰 抱子閘
胡家港閘 上下南洋閘 虞氏白洋堰
沈家堰 門家堰 孔家堰
岑徑堰 徐家堰 戴家堰
枝浦堰 徐洋閘 磚窯堰
馬安堰 洪家堰 壇林堰
陳童堰 梁家橋堰 茅砧(石契)
石臺鄉
沈婆閘 沈婆堰 麻車閘
石甃閘 謝家堰 薛家堰
新河堰 朱童堰 樁浦堰
邵徑堰 應堰 葛塔堰
金家堰 蜆浦堰 東堰
則水新堰 余家堰 廊墅堰
鳥山堰 張押直堰 洪家堰
周家堰 楊家堰 牛欄堰 【十五都】
沈家堰 施虎廟堰 沈家渡堰
牛欄堰 【十六都】 茶浦堰 蔡家堰
樸木堰 茭莖堰 洪莊堰
下洋西堰 戴家堰
金川鄉
西湫閘 新界堰
鳴鶴鄉
古窯閘
雙河塘鳴鶴鄉與余姚之上林鄉同一河上林之水泛溢則流入鳴鶴每年苦澇干道元年里人曹閌捐錢二千緡倡率鄉豪益以二千緡創建雙河界塘六百余丈自是截斷西流鳴鶴之田遂為膏腴
大理渠縣南五里通積水灌高鄉之田
戴鄰堰元在花墅湖
海塘石(石契)閘濱海為塘以御風雨水之泛溢則決之于海既決復塞民費且勞皇朝嘉佑二年縣令游烈尉成立率民為閘潴泄以時民得耕稼自是一鄉無復水旱之患
橋梁
驄馬橋 【有屋三閑在縣南一里唐開元二十六年令房管建先是管為監察御史故邑人以是名之皇朝治平三年令于存修建炎毀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重建后復摧圮近歲邑人募眾修飾如舊觀】
德星橋 【縣西南二里半有屋二閑南北有亭唐貞元九年建以密邇大寶山名大寶橋后改今名皇朝熙寧元年令于存修建炎毀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再建復圮紹熙元年沈氏尼重修如初】
無擇橋 【縣之金川鄉招義村唐孝子張無擇廬父墓日建后人因以名之今呼為吳石橋聲之訛也】
開禧橋 【舊名夾田在縣東南三里接驛路往來之沖皇朝皇佑二年建紹興八年令林定重建邑士李瑞民記久復圮開禧元年令趙希觀易而大之遂即改元之號以為名】
鮑約橋 【縣之德門鄉五代末有鮑侍中約居此建橋后人因以為名】
王子橋 【縣西十里金川鄉云山里以故老相傳后漢王修之子建遂以為名】
津渡
黃墓渡 【縣西南石臺鄉去縣三十里】
李溪渡 【縣東南德門鄉去縣四十里】
青林渡 【縣東南德門鄉去縣三十五里】
任家渡 【縣東南西嶼鄉去縣二十五里】
鸛浦渡 【縣南西嶼鄉去縣一十五里】
赭山渡 【縣南西嶼鄉去縣一十五里】
沈家渡 【縣西石臺鄉去縣三十五里】
丈亭渡 【縣西南金川鄉去縣五十里】
吳翁渡 【縣西南金川鄉去縣五十五里】
蜀山渡 【縣西南金川鄉去縣六十里】
東南渡 【鄞縣西渡續江相距十五里】
城山渡 【縣西南十五里】
車廄渡 【縣西南四十里】
敘產 【已見郡志】
刊誤
【[沿革論]】 析句章置姚州 【州下脫鄞州二字】
【[境土]】 鸕鶿 【盧本下有浦字】
【[縣令]】 [朱堂] 十一月到任 【盧作四月十一日到任核之前任是也】
【[官僚]】 [丞] 各系雙官 【各上盧有舊字】
【[驛鋪]】 [丈亭館] 是老尉廨宇 【是上盧有丈亭二字】
【[山]】 [抱子山] 山勢宛轉 【轉下盧有盤洎二字】
補遺
【[公宇]】 [麗澤亭] 建炎兵毀紹興三十一年令鍾確重建寶慶三年圯于風令周符重建 【二十七字盧在即前案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