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第五
楊理字貫之,孝子旻之子。明成化丙戌進士。歷官刑科都給事中,凡所舉奏,務存大體,充宣寧王府,冊封副使,不受饋賚。同考禮部,時稱得人。尋遷大理寺左丞。時曲陽王府獄事方興,理勘之,悉解冤濫。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歲饑,河大決,汴城幾墊。理增筑汴堤,水不為害。湖廣饑民流入盧氏、永寧,將構亂,理往撫諭,發銀谷賑之。有司請俟奏報,理曰:“事岌岌不可知,往返數千里,俟奏報,民不盜則死耳,脫有譴,理獨當之。”比勅至,悉如所議,全活不可勝紀。遷工部右侍郎,從祀南郊,歸,得疾卒,年六十。遣官諭祭葬,墓在缽池山之側。子磐,宏治乙卯舉人,衢州府同知;懋,以父蔭,官沂州府同知。《淮安府志》、《山陽縣志》、《淮安關志》。
金寶成化間以承運庫副使監督常盈倉糧儲。宿植善根,罄其私橐,以俾景會寺僧德愛興寺事佛。其后,繼寶監督倉儲者,有都知監左少監王增福、司設監右少監汪文、都知監右監丞金廣、司設監奉御李春、戶部主事何朗、吳彥華,及工部主事姚文灝、徐澄,按察司石渠,并歡躍相助不墜。廣生案:《淮安關志》倉廠分司題名無金寶、王增福、汪文、金廣、李春、何朗諸人。吳彥華句容人,姚文灝貴溪人,徐澄華亭人,又有肥城王佑、閩縣李遇春、蘄州汪宗文,不知即王增福、李春、汪文否?《關志》自云:倉、廠,戶、工二部專員歷年久遠,莫可考訂,僅就《淮安府志》所載姓氏備錄,宜其遺佚者多也。曲瑄《景會寺碑》,金銑《景會寺興造記》。
陳銳安徽合肥人,平江伯瑄四世孫。廣生案:瑄謚恭襄。成化初督漕運,修舉廢墜,總漕十四年,章數十上。淮揚饑疫,煮糜施藥,多所存濟。景會寺在缽池山勝處,風雨震陵,漸至蕪廢。銳因寺僧誠定啟請,又得都知監左監事王增福外護之力,伽藍、法堂、丈室、山門,煥然聿新,為淮東名剎。宏治十三年致仕,即恭襄祠旁筑潛庵以老,因以自號。《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參曲瑄《景會寺碑》。
胡璉字器重,號南津,沭陽人,居山陽。宏治乙丑進士,以南京刑部郎中出為廣東兵備副使,剿賊以不殺為功,多所全活。島寇佛郎機、牙里海、牙哪噠、曷昆等肆毒海上,以銃為鋒。璉選銳猝入,奮奪其銃,俘其人。寇平后,其器猛烈,遂為中國利,因名之為“佛郎機”。累擢巡撫,積官兩京,戶部右侍郎,致仕。尋征安南,以薦命起督餉。卒年七十三。著有《南津集》。
璉天性孝友,歷官以廉稱,而不事標顯。邃于經術,教授生徒甚眾。子效才,正德丁丑進士,官御史;效忠,正德己卯舉人,官治中;效謨,廣生案:府志、縣志作效謀,今據《山陽詩征》,府、縣志誤。蔭生,官知府;效詮,諸生。孫應恩,廣生案:府志、縣志作應思,誤。貢生,官知縣;應徵,廣生案:府志、縣志作應澂,誤。嘉靖丙午舉人;應嘉,嘉靖丙辰進士,官吏科給事中;曾孫一炳。皆有聞于時。王久章《募修缽池山景會寺序》曰:“鄉先達胡公,四世賢科繼武,一邦文獻司盟,葺宇函經,護持法寶,增田拓地,給贍伊蒲”,即指璉也。璉有《缽池山》五律一首;一炳有《訊十一弟讀書池山寺》七律一首,《冬日十一弟偕大姪過池山尋僧遇雪》七律一首;又潘采有《缽池山次胡警亭韻》五律二首。廣生案:效謨,號警亭,原唱今未見。并見《山陽詩征》。《海州志》、《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參《山陽詩征》、王久章《募修缽池山景會寺序》。
陳文燭字玉叔,湖北沔陽人,進士。隆慶初,任淮安知府。政崇寬簡,培植學校,敬養老,更有文翁化俗之風。淮地沖劇,徭役苦煩,應差人丁皆屬里胥僉報,殷實之家立至懸磬。文燭悉其弊,行條鞭法,分貧富為三等九則征銀,遇有差徭,招人充筦,給與工食,或臨時募雇,公私兩便,后著為令。文燭得米元章畫佛,勒石置缽池山寺中。嘗重修府志,善政甚多,士民立祠西門外祀之。《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參陳文燭《米元章畫像跋》。
郭第字次甫,蘇州人,自號五游子。登焦山,斬莽棘,筑室二層,曰“飛云”;又筑禮斗壇、丹室,置藥灶,旁列名畫、法書、鼎彝,手題跋,殊(矯)矯異。所交多文人。嘗冬雪掩關三四日絕食,暖氣煦煦若蒸,弗饑也。然好飲酒,酒后坐山巔高嘯,聲動林木。夜深,冠芙蓉冠,佩劍跣足禮斗壇上,向北斗拜禱。王世貞、李攀龍、江道昆、屠隆輩數入山訪第,與其談當世事輒不平。屠隆向京囗故老言:第以惡嚴相國嵩,圖之而未果,因遁跡荒山,修煉形法。明隆慶間,沔陽陳文燭為淮安郡守,延第來淮,筑招隱亭,廣生案:亭在運河西岸,今青蓮庵南、凈土寺北,即其故址。為觴詠之所。亭前煙波浩渺,楊柳芙蕖,為一時勝境。文燭嘗得米(得)[元]章畫佛,第促之勒石,置缽池山寺中。《焦山志》、參《山陽縣志》、陳文燭《米元章畫佛跋》。
劉大文山東博平人,進士,萬歷二十四年任淮安府知事。時有奸民妄奏江淮遺稅,中使眈眈,大文力持不可,獲免。皇木之役,百姓愁嘆。大文為計道里,議津貼,禁科擾,民賴以安。又墾荒田,浚澗河,清屯地。以暇課士于志道書院,置塾師于各坊鎮,以時課試之。昏喪過時者有禁,不給者助之,風俗丕變。嘗募修缽池山景會寺,王久章稱其以宰官身,具壽者相,性通三藐,慈本一真。滅火迴風,溥清涼于六道;噓枯潤槁,沛甘雨于大千。慧海迢迢,勝因種種。真八門之寶筏,洵四眾之毗城。忽轉金輪,來登竺苑;園明一燦,佛日重輝,捐布花金,斡旋靈化。《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參王久章《募修缽池山景會寺序》。
李和階字師白。翻經習靜,禮佛逃禪。萬歷間募修山寺,潘蕃有《雪晴喜李師白見過》詩,見《山陽耆舊詩》。王久章《募修缽池山景會寺序》,參《山陽耆舊詩》。
陳夢琛字瑞南,山東登州人,官生。萬歷間以戶部員外郎任淮安關監督。時板閘新路被水沖壞,特捐資修筑之,人即呼為“陳公新路”。康熙間碑碣猶存。《淮安關志》。
劉一炤字天燭,號帶湖,明天啟間諸生。志行高卓,勇于為善。淮郡多水患,郡西山子諸湖或不時異漲,一炤白當事,筑三城壩以障之,又開解阜洞以時宣泄,皆捐重資,躬任勞貰阝,卒底于成。郡守宋祖舜嘗延修郡志,所著篇什極富。吳山夫廣生案:山夫名玉搢嘗見其雜記,有淮上甲乙間事,委曲詳備,多有可以補史傳之缺者。《淮安府志》、《山陽縣志》、《淮安關志》,參《山陽縣詩征》。
萬壽祺字年少,御史崇德子,明崇禎庚午舉人。其先自南昌遷徐州,甲申京師陷,明年,壽祺被執,有救之者,得脫。攜妻、子居山陽,初卜居于菜市橋西、山子湖之濱。蒲汀柳岸,雜居園丁漁戶中,即以“隰西”名其草堂。居未久,人亦罕有知者。后乃移居清江浦之南村,四方慕其名者,漸接踵至,隰西之名遂噪一時。嘗自負甕,妻徐、子睿荷鍤隨之,灌園自給,晚被僧服,自稱“明志道人”、“沙門慧壽”,廣生案:周櫟園《印人傳》有“沙門慧壽傳”,即先生也。然飲酒食肉如故也。壽祺故家子,深明歷法,旁通禪理,琴棋劍槊,百技通曉。有良田美宅,山莊百頃。及世事牽染,幾瀕于死,所藏蓄一時都盡。黃冠紫衣,蕭然物外,每與遺民避人嘯歌,泫然泣下。所為詩最工,與陳子龍、夏允彝相上下也。卒殯南村,或曰歸葬于徐州。所著有《隰西草堂詩》,乃身后門人劉某為之刻者。朱竹垞云:“年少詩輕清俊逸,無努目掀髯之狀”。《徐州府志》、《淮安府志》、《山陽縣志》、《清河縣志》、《淮安關志》,參《山陽詩征》。
胡從中字師虞,號天放,明崇禎壬午舉人。國變后,遁跡鄉里,筑舍缽池山側,繞屋種楝,顏所居曰“楝居”,即以自號。放情詩酒,或迫之就禮部試,不則以違制罪之。從中怡然就道,中途遁歸。為人外和內介,喜作詩,磅礴縱橫,有真氣。字法絕類蘇、米,頹唐偃側,于亂頭粗服中,極饒姿媚。淮上以能書名家者,明初有任瑯,世宗時有吳萬山、吳厚邱,神宗時有熊斗陽,搢紳中則胡侍郎南津、廣生案:侍郎名璉。張禮部幼白。至從中出,而書體一變,與陳心益、胡奏膚、崔宏蔭、宏蔭弟宏撰、宏揆齊名。長箋短札,遍滿人間,皆寶藏之。年八十余卒。其手批文選,丹黃甲乙,一筆不茍,偶著評語,皆妙有精義,豁人心目。乃知當日雖隱居放廢,而其讀書求古之心,未始不謹嚴如經生家也。著有《藉湖堂詩集》。《淮安府志》、《山陽縣志》、《淮安關志》,參《山陽詩征》。
閻修齡字再彭,號省庵,先世太原人,世居淮安。遼東寧前兵備道參議世科子、征君若璩父也。明末領鄉貢,嘗從漳浦黃道周游,甲申后落諸生籍,遁跡白馬湖濱,結蒲庵隱居其中,號“飲牛叟”。風雅之士,一時翕集。如河濱李楷、黃岡杜濬、太原傅山、南昌王猷定、寧都魏禧,皆下榻相待,著有《秋心》、《秋舫》諸集。其題“愛蓮亭”聯句云:“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后有漁歌。”蓋實景也。《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參邱兢《游愛蓮亭記》。
戴璣廣生案:《淮安關志》作“機”。閩人,進士。淮安郡城西北二十里有山曰“缽池”,相傳王子喬煉丹于其北麓。順治中,璣以戶部主事為榷關使者,建亭榭,廣祠宇,環植竹木,護以廊檻,為四方君子游觀吟詠之所。《淮安關志》,參朱涵《缽池山煉丹臺仙跡記》。
樂功昭字象諧,號聲庵,鹽城人,詩人樂六舞建中之子也。康熙己酉入府庠,后以教習官知縣。范以煦嘗見其字一幅,后署“缽山”,不知其為何人。《鹽城縣志》,參范以煦《淮壖小記》、李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