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
- 蔡余杰 黃祿金
- 4110字
- 2018-12-28 22:35:35
第三節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共享經濟未來發展的十大趨勢
2013年的騰訊智慧峰會上海站上,《失控》作者、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用四個關鍵詞概括了互聯網未來十年的大趨勢:屏幕(Screens)、分享(Sharing)、注意力(Attention)和流(Flow)。互聯網的基本特質是開放、共享、包容、創新。其中,共享理念可以說是“互聯網+”時代下新經濟模式的基礎,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因此,共享經濟勢必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流,并以其革命性和顛覆性的力量對傳統行業進行轉型重構。下面,我們將根據共享經濟本身的特質,結合當前的發展情況,對共享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共享經濟未來發展的十大趨勢
共享主體不斷換位
“互聯網+”時代下,商業活動的最大變化就是交易主體的融合,買者和賣家的界線不再明晰。不同于以往消費者被動地接受商品和信息的情況,今天,借助于互聯網,人們不但可以主動發布自己的消費需求,輕松地找到商品;還可以從買家瞬間變成“賣家”,將自己閑置的物品、信息等資源有償地共享給需要的人。
傳統意義上的消費者,在今天也開始扮演著生產者、創造者和服務者的角色。一句話,共享經濟使得每一個“買者”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眼中的“賣者”,反之亦然。這種“互聯網+”下的新型經濟模式,既能夠充分滿足市場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也使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微型企業家,真正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變為現實。
正如德國漢諾威信息與通信技術博覽會負責人弗蘭克·珀爾施曼所說,“互聯網+”時代,共享理念塑造了新的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不同于以往對所有權的爭奪,共享經濟讓人們更加關注資源的使用價值。“使用”代替了“占有”,“消費者”變成了“使用者”和“分享者”。
SAP公司執行副總裁奧利佛·布斯曼指出了這種轉變反映的內在邏輯:在“互聯網+”的數字化共享經濟時代,企業間比拼的不再是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而是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的精確定位和快速反應。
共享觀念不斷更新
其實,正如德國社會學家哈德羅·海因里希指出的,共享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其內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自我更新擴展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就是在共享合作的基礎上不斷演進發展的。只不過,在“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理念被人們明確提出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成為經濟新常態下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三個方面:
(1)社會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不同于以往生產主導的社會,消費社會中物質產品已經極大豐富。因此,人們以往對資源“占有”權的重視,讓位給了對環境質量、社會關系幸福指數等新價值觀念的追求;
(2)隨著社會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開始重視對資源的高效和優化利用,使越來越有限的地球資源發揮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3)新媒體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的發展普及,使信息的交流溝通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人們進行資源共享的成本。這是共享經濟能夠從理論觀念轉化為具體社會現象的必要前提。
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來說,要想實現傳統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的顛覆重構,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共享經濟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而循環經濟和環境意識的增強,再加上互聯網新媒介的發展,也為這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踐行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共享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社交網站和在線支付等互聯網業務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催生了P2P(Peer-to-Peer,個人/伙伴對個人/伙伴)租賃式共享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因為人們不用只有前往賓館才能租房,也不必非得到租車公司租賃汽車,而只需在線上搜索溝通就能完成。
國外的共享經濟市場已經比較成熟。根據奧特米特集團(Altimeter Group,商業咨詢公司)在2013年提供的數據,近幾年共享經濟模式已經催生出了200多家新企業,并獲得了20億美元的風投融資。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和信息技術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調查也顯示出,共享經濟在2013年的貿易總額超過了2600億歐元。
另外,共享經濟模式的標桿,美國在線房屋租賃網站Airbnb,截至到2015年,已經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擁有了多達一億兩千萬個房源,平均每晚為40萬人提供住宿服務。而且在2015年3月,還宣布成為了2016里約奧運會的房源提供商。
國內的共享經濟雖然才剛剛起步,市場還很不成熟,但近兩年也取得了驚人發展。以在線短租行業為例。國內的在線短租雖然2011年才開始啟動,不過第二年市場交易規模就達到了1.4億元,增長了約18倍。
經過2013年的迅猛發展,到2014年底,交易規模達到了驚人的40多億。隨著國內旅游方式向著休閑化和家庭型的方向發展,可以預測,以共享經濟理念為核心的在線短租行業,必將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追逐,并由此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共享范圍不斷拓展
互聯網的發展普及重塑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消費行為,開放、合作、共享的價值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認可。“互聯網+”時代下,共享經濟徹底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理論中內部性與外部性的關系,“使用”取代“占有”,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
共享經濟最初的范圍,主要是對汽車和房屋等閑置財產的價值再創造。即暫時性地有償轉讓物品的使用權,以達到物盡其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以及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流行,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更方便地實現信息的交流溝通。這使得各種基于共享概念的經濟行為不斷涌現,共享經濟的范圍也已經遠遠超出原有的實物范圍,拓展到了知識、需求、數據、供應等方方面面的共享。
共享內容不斷豐富
從知識、數據、經驗、資源到基礎設施等內容,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共享經濟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內容不斷豐富,并形成了四大相互聯系協作的內容:海量的數據管理、移動通信、社交媒介和云計算。
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城市居民的駕(乘)車里程不超過50公里,每車的乘客數平均為1.2人。這不僅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和環境壓力,而且每輛車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造成了資源閑置和浪費。
以海量數據管理和云計算為技術支撐,以移動互聯網為媒介平臺,通過汽車、交通、信息、通信等行業的協同合作,可以實現共享式租車的高效運轉。這種共享租車既能滿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又實現了閑置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大大緩解了當前城市普遍面臨的交通和環境壓力。
共享形式不斷創新
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開放、共享、合作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下經濟新常態的主題。因此,共享經濟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經濟理念和商業模式,還是顛覆與重構傳統產業、實現社會的互聯網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當前的共享經濟形式主要表現在各個領域的共享消費趨勢上。從最早的共享車輛,到共享床位(Airbnb)、停車位(ParkAtMyHome)、家庭工具(Neiboughgood)、自行車(Spinlister)、服裝(99dresses),以至土地種植(Landshare)的共享。共享經濟理念在不同領域的滲透,必然會對這些領域的傳統發展模式產生沖擊。正如資深互聯網趨勢觀察者提姆·賴利所說,傳統租賃與共享經濟式的租賃,將不可避免地實現融合。
“互聯網+”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不同主體間的開放、共享和協作。共享經濟理念和模式,正是順應社會對合作共享的要求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當前的發展情形和趨勢,表明了共享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價值和前景,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認可。甚至在不遠的將來,共享經濟可能會成為新的中產階層市場行為的主流形式。
共享增量不斷做大
生產社會中,有限的資源使人們不得不通過“占有”的方式來獲得使用權。然而,在消費社會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社會資源已經極大豐富,可以充分滿足每個人的消費需求。因此,人們對資源“占有”的關注,轉移到了對如何最大化地整合利用資源,創造出更多價值的關注上。
傳統經濟多是在有限資源存量下“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模式。今天,借助互聯網技術和平臺,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實現不同資源信息的交流共享。這讓更具發展活力和前景的共享經濟模式成為可能。通過共享,人們可以將手中閑置的資源暫時性地有償轉讓出去。這既會使社會的整體資源存量變大,又使得共享主體得到了額外的收益。
共享價值不斷提升
總部型的傳統經濟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市場個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和分散化的消費需求。而共享經濟模式,依托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社交網絡等技術和平臺,實現了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資源信息的溝通和分享,既能夠對分散閑置的資源進行最大化的利用,又以此滿足了“互聯網+”下市場的個性化、多元化和碎片化需求,是向服務型與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我國經濟來說,基于合作參與價值理念的共享經濟模式,則為我國的“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具體而言:一方面,共享經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無限開放性和包容性,讓我國的二、三線等中小城市獲得與大城市同等的發展機會,推動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另一方面,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技術支撐和框架的共享經濟,勢必會以其顛覆性的價值理念和經濟模式,實現對傳統商業和經濟的重構,為我國借助互聯網革命的發展創新更多的契機和空間。
共享技術不斷優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共享”這個并不新鮮的理念變成了現實,并煥發出巨大的發展活力。例如,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cloud,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這樣,資源的每一次使用都能夠創造價值。可以看出,正是通過云計算和其他互聯網技術,“共享經濟”得以找到一個實踐支點,從一種單純的理念變為一種社會現象,并不斷地發展、優化、更新。
共享社交不斷本地化
共享經濟關注于資源、信息的交流、匯聚與整合,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技術帶來的本地化共享經濟,則是一種新的社交活動形式。除了音樂、電影、軟件等產品外,由互聯網所帶來的各種虛擬P2P活動,還越來越多地涉及借貸等金融內容。這些活動促使著共享社交的不斷本地化。
比如,2006年,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在美國紐約創建了BuzzFeed。作為一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從數百個新聞博客中獲取訂閱源,通過搜索、發送信息鏈接,為用戶瀏覽當天網上的最熱門事件提供便利。通過多年的發展,BuzzFeed讓自己的內容風靡社交網絡,并獲取了可觀的盈利,被稱為是媒體行業的顛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