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鼻門
  • (清)陳夢雷
  • 4972字
  • 2015-11-09 16:07:12

格致余論 【元 朱震亨】

面鼻得冷則黑

諸陽聚于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起于頞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到面鼻陽部,皆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為陰氣所搏,汗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后為黑色也。須用融化滯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運化,病乃可愈。予為酒制四物湯加炒片芩、茯苓、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姜,煎調五靈脂末飲之;氣弱者加酒黃芪,無有不應者。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病屬于肺

經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曰:鼻熱甚,出濁涕。又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是也。按《巢氏病源》曰:肺開竅于鼻,熱乘于血,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于鼻為鼻衄,甚則大衄而囗耳皆出血也。又云: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若邪乘太陰,其氣蘊積于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得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至于生瘡變成瘜肉,或窒塞,或流涕,皆是肺經之邪壅滯也。

病屬于火

鼻中癢而氣噴,作于聲為嚏。夫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陽明,發于鼻則癢而嚏也。有以物擾之而嚏,有視日而嚏者,蓋太陽真火耀于目而擾于心,則火熱沖上,鼻中癢而嚏也。有風熱上攻,頭鼻壅塞,有因嚏而痛者,雖證候之不同,同為熱也。凡為病不同,邪熱所乘之經無有異也。鼻窒與嚏癢者,熱客陽明胃之經也。鼽涕者,熱客太陰肺之經也。蓋鼻者足陽明胃經所主,陽明脈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肺氣通于鼻,其邪熱干于二經,發于鼻而為窒塞鼽涕之證。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鼻鼽瘜肉皆邪氣結成

肺氣通于鼻,清氣出入之道。肺臟熱邪壅滯,上焦郁結,伏留不散,而成齆瘜之患矣。

鼻赤酒齄血熱入肺

酒齄鼻多是飲酒之人。酒氣邪熱熏蒸面鼻,血熱壅滯而成鼻齄,赤色者也。或有肺經素有風熱,雖不因酒,亦自紅黑而生齄也。

鼻竅不利治宜辛散苦瀉

心肺有熱而鼻為之不利也。或外傷風寒,內熱愈窒,壅塞不聞。或流清涕或癢而嚏者,宜麻黃、桂枝、細辛、辛夷之辛味以散。不因外感而惟內熱者,宜芩、連、梔子之苦味以瀉之。二法為治鼻之大綱也。

鼻瘡

鼻熱生瘡色紅,內無壅塞,此為血熱。宜用生地黃、四物湯加酒制片芩、酒拌紅花、生甘草、麥門冬、天門冬之類。

鼻淵

經曰: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劉河間用防風通圣散加薄荷、黃連各二錢,水煎服。

鼻酸

鼻酸乃痰火所為,宜涼膈散加荊芥穗、桔梗之類。

鼻癢

鼻癢乃熱則生風故也,宜防風通圣散加白附子、僵蠶之類。

食入腦中

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牛脂膏甚良。

醫學正傳 【明 虞摶】

鼻證

《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候。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于肺臟,郁熱久則見于外而為鼻齄、準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是水之象,亢則害承乃制也。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又有膽移熱于腦則為辛頞鼻淵,鼻中濁涕如涌泉不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塞肉鼻齆等證。各以類推而治之。

脈法

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齄。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

鼻為元牝之門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為元牝。元牝之門,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何謂元牝之門?答曰:鼻通天氣曰元門,囗通地氣曰牝戶。曰鼻乃元牝之門戶也。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流涕

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熱不同。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宜細辛、烏附、干姜之屬。濁涕者,乃《素問》所謂膽移熱于腦,則為鼻淵是也。宜防風、甘菊之屬,須以清濁別冷熱。

有不因傷冷而涕多清,或黃或白,或時帶血如腦髓狀,此由腎虛所生,不可過用涼劑,宜補腦散,仍以黑錫丹、紫靈丹、靈砂丹。

傷冷熱,鼻暴塞,流涕多者,通關散。

色診

余處無恙,獨鼻尖色青黃者,此其人必為淋也;鼻尖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窒塞

鼻竅于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人身水升火降,榮衛調和,則鼻司呼吸往來不息而已。茍或寒傷皮毛則鼻塞不利,火郁清道則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加味羌活湯、參蘇飲、消風百解散。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證便發,乃肺伏火邪,郁甚則喜熱惡寒,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宜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連石膏散。又有不必外感,四時鼻塞干燥,不聞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藥,清氣化痰丸,上清丸。古方鼻塞甚者,御寒湯、澄茄丸;不知香臭者,通氣湯;內有硬物者,單南星飲貼顖,蓽茇餅外用,石菖蒲、皂角等分為末,綿包塞鼻,仰臥片時;虛寒者通草丸。

鼻鼽

鼻乃清氣出入之道。清氣者胃中生發之氣也。鼻塞久則氣壅不轉,熱郁于腦,清濁混亂,為鼽、為衄、為淵。鼽者,鼻流清涕,熱微,二陳湯加芎、歸、細辛、白芷、防風、羌活、桔梗等分,姜煎,入薄荷少許。久不止者,芷夷散去薄荷加荊芥、黃芩、神曲、半夏、南星等分,食后煎服,外用細辛膏。

鼻淵

淵者,鼻流濁涕,熱盛,金沸草散倍黃芩,入鳳凰殼一枚,燒存性,調服。肺風,消風散加發灰。肺火流涕,咳吐膿血,桔梗湯、人參平肺散。膽移熱于腦,流涕濁臭,防風通圣散加薄荷、黃連,或芷夷散,外用蒼耳莖苗子燒灰,酢調涂鼻內。鼻淵久則成衄,防風散主之。

腦砂

有流臭黃水者,甚則腦亦作痛,俗名腦砂。有蟲食腦中,用絲瓜藤近根五尺,燒存性為末,酒調服。虛者川烏散,外用白牛尾毛、橙葉等分為末,吹鼻中;倘有血出,加山梔亦不妨。

鼻齄

鼻齄,準頭紅也,甚則紫黑。因飲酒血熱入肺,復被風寒,郁久則血凝濁而色赤。或不飲者,乃肺風血熱,俱宜四物二陳湯,去半夏加紅花、黃芩,水煎,入酒少許,調五靈脂末服。氣虛加黃芪,常宜服單山梔丸或黃連阿膠丸,間用升麻和氣飲、吞瀉青丸以除病根,外用黃連末,天釣藤燒灰,桐油調敷,或硫粉散。

鼻痛

鼻痛因風邪入鼻,與正氣相摶,鼻道不通,故痛。藿香正氣散、袪風通氣散。有痰火沖肺者,鼻隔隱痛,二陳湯加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

鼻瘡

鼻瘡,輕為鼻瘡,重為鼻痔,皆肺熱也。鼻中生瘡者,枇杷葉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后服。忌煎炒姜蒜熱物。外用辛夷為末,入腦、麝少許,綿裹塞鼻。

鼻痔

鼻痔肺氣熱極,日久凝濁,結成瘜肉如棗,滯塞鼻竅。甚者又名鼻齆。宜防風通圣散,加三棱、海藻末調服。外用辛夷為君,細辛、杏仁少許為末,和羊髓、豬脂熬膏,候冷入雄黃、白礬、輕粉,麝香少許,為丸綿裹塞鼻,數日即脫。甚者加硇砂少許,或瓜礬散亦妙。又食積熱痰生痔,單蒼耳丸內服外敷,最消食積,或用白礬二錢,細辛一錢,白芷五分為末塞鼻。

治法

鼻證,大抵疏風降火為要法。風寒外感者,溫以散之。風熱有自內郁者,或外感久則郁而為熱,或內因飲食衣服過暖,肝熱生風,亦鼻塞流涕,宜降火清金。

久則宜養血補腎為要。凡鼻涕鼽淵鼽,久甚不愈者,非心血虧則腎水少。養血則血生而火自降,補腎則水升而金自清。雖鼻瘡痔雖久亦宜。又鼻塞久不愈者,必內傷肺胃,清氣不能上升,非外感也。宜補中益氣湯以和之。此皆治本之論。

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

病因

鼻淵流濁涕,是腦受風熱。

鼻鼽流清涕,是腦受風寒,包熱在內。

腦崩臭穢,是下虛。

鼻窒,是陽明濕熱生瘜肉。

鼻齄,是陽明風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

鼻痛,是陽明熱。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鼻塞

鼻塞皆屬肺。經云: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又云:肺主臭,在臟為肺,在竅為鼻是也。

鼻淵

運氣,鼻淵皆屬熱。經云: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淵,治以苦寒是也。

鼻鼽

運氣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虛鼻鼽。經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鼽衄鼻窒。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鼽衄,嚏嘔。又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甚則鼽衄。又云:少陽之復,煩躁鼽嚏。又云: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鼽嚏。又云:金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其病嚏咳鼽衄,治以諸寒是也。二曰金助,肺實鼻鼽。經曰:陽明所至為鼽嚏,治以溫劑是也。

明醫雜著 【明 王綸】

閉塞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表解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有火,邪火郁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清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此予所親見而治驗者。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

【注 前證若因饑飽勞役所傷,脾胃發生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者,宜養脾胃,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按東垣云: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治之以防風湯。大抵胃氣不和之所致者多矣。】

奇效良方 【明 方賢】

論證

鼻者肺之通竅,主清氣出入之道路。若氣血和平,陰陽升降,則呼吸通和,榮衛行焉,鼻和則知香臭矣。或六淫七情,內外傷感,又因飲食勞倦,因而鼻氣不得宣通,清道壅塞。其為病也,若積熱客于陽明,遂以迫血妄行,自鼻孔中出,謂之衄。熱則津液中干,冷則腦髓流注,或風冷隨氣入于經,上貫于腦,下注于鼻,則涕下不能自收謂之流涕。或冷滯氣塞鼻則不聞香臭,于是為鼻齆。血脈聚日久,纏綿轉加壅結,變生瘜肉。或氣壅滯于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變為疳(上匿下蟲)腐潰汁臭。鼻之為病,不過風熱而已。河間云:鼻窒塞也,火主(月真)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月真)脹,則鼻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也。蓋陽氣甚于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于右竅,右脈注于左竅,故風熱郁結,病偏于左則右竅反塞之類也。所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煉金熱極而反為水,及其熱極則反汗出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經曰:鼻熱甚出濁涕。又云: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者,濁涕出不止也。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甚銷鑠致之然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但見鼽涕鼻窒,冒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氣怫郁而痛愈甚也。及失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血。或故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精華,太陽真火晃耀于目,則心神躁亂而發熱于上,則鼻中癢而嚏也。或傷寒病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癢,癢發鼻則嚏也。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不可忍者,因嚏之氣攻沖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三者之證,同為熱也。故為病不同,邪熱所乘之經有異故也。鼻窒與嚏癢者,熱客陽明胃之經也。鼽涕者,熱客太陰肺之經也。蓋鼻者足陽明胃經所主,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肺氣通于鼻,其邪熱干于二經,發于鼻而為窒塞鼽涕之證,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治法觀邪所中之何經治之,則不失矣。或因外冒風寒而痛轉甚,遂作寒治而用溫熱之劑表散者,偶爾獲中,豈知寒復于熱,熱郁濁氣,清道不利,故有是證。或用辛甘發散,腠理開通,結滯得散,陽熱外泄,微者則已,甚者郁結不開,其病轉加者,雖用退熱疏風辛涼之劑解之,即使結散熱退,暫愈而已,全在乎驗其內外結熱之微甚,宜以辛溫涼平之藥可也。凡此諸證,全在醫之識病治之,了然無不瘥矣。

醫學準繩六要【明 張三錫】

總論

肺開竅于鼻,世所共知也。然陽明之脈挾鼻絡目,結于迎香,左之右,右之左,去鼻孔各開五分,是穴。風邪從面而來,則入陽明,脈道怫郁,氣不通暢,故清涕時出,久變為濁。所謂外寒束內熱,論極有理。須辛散之。方書多用升麻、葛根、白芷、蔥白,乃陽明經藥也。郁熱既久,頓發不開,必加辛涼,酒枯芩、薄荷之類。至如酒客膏粱辛熱炙煿太過,火邪炎上,孔竅壅塞,則為鼻淵。鼻中濁涕如涌泉,漸變鼻蔑、衄血、瘜肉、鼻痔等證。即《素問》所謂膽移熱于腦之義。

窒塞不通

鼻塞,時值寒月,必加麻黃、細辛于升麻葛根湯中,佐以枯芩、蘇葉,多加甘,桔為舟楫,庶易成功。已經發散未得全開,脈洪有力,囗干鼻燥者,君以辛涼清之,酒芩、梔子、薄荷之屬。仍佐刑、防、升、芷,不可驟用寒涼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九龙坡区| 临夏市| 牙克石市| 许昌市| 甘肃省| 疏附县| 连云港市| 定结县| 兴仁县| 乳山市| 南丹县| 尼木县| 巫溪县| 广安市| 莒南县| 吴川市| 嘉祥县| 杭州市| 博白县| 迁西县| 宜春市| 潜江市| 开阳县| 涟源市| 大宁县| 边坝县| 玉环县| 红桥区| 子洲县| 内江市| 东城区| 惠水县| 乐亭县| 嘉善县| 张家界市| 清河县| 南和县| 华蓥市| 石柱|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