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補南陔(3)
- 八洞天
- 筆煉閣
- 2788字
- 2015-11-09 14:31:54
魯翔備言前事,與昌期所述一般。又云:“儂智高查問被擄人口中有文人秀士及有職官員,即授偽爵。知縣不肯失身,改易名姓,甘為俘囚。”狄公道:“被擄不失身,具見有守。”又問:“有何機密事要說?”魯翔道:“儂賊戰敗,我軍獲其金甲于山澗之側,誤認彼已死。不知此賊解甲脫逃,現在大理府中,復謀為亂。知縣在賊中深知備細。今其降將,實知其事。
大人可即用為鄉導,速除亂本,勿遺后患。”狄公聽了,回顧魯惠道:“果不出參軍所料。參軍真智士,而尊父實忠臣也!”
遂傳令遣兵發將,星夜至大理府,務要追擒賊首儂智高。其降將姑免前此知而不首之罪,使為鄉導自贖。一面令昌期回柳州任所,將前所立魯翔墓碑仆倒;一面撥公館與魯翔父子安歇。
魯翔謝了狄公,與魯惠至公館。此時魯惠喜出望外,正是:樹欲靜而風忽寧,子欲養而親仍在。
終天憂恨一朝舒,數載哀情今日快。
當下家人吳成也叩頭稱賀。少頃,昌期也來賀喜,說起聯姻的事,魯翔歡喜拜謝。昌期別過,自回柳州任所去了。魯家父子相聚,各述別后之事。魯翔聞家鄉又寇警,不知家眷如何?
又聞幼子不育,楚娘出家,未免喜中一憂。
過了幾日,那發去大理府的兵將,果然追獲依智高解赴軍前。狄公斬其首級,馳送京師獻捷,表奏魯翔被擄不屈,更探得賊中情事來報,其功足錄;魯惠孝行可嘉,才識堪用。敘功本上,又高標昌期名字。不一日,圣旨倒下:狄青加升樞密副使,班師回京;魯翔加三級,改選京府大守;魯惠賜進士第,除授中書舍人;昌期升任山西指揮使。各準休沐一年,然后供職。
恩命既頒,狄公即擇日興師,恰有邸報報到:朝廷因貝州妖人未平,特命潞國公文彥博督師征討去了。狄公對魯翔道:“文潞公老成練達,旌旗所指,小丑必滅。賢喬梓與昌指揮使既奉旨休沐,可即同歸。返旆之日,潞公當已奏捷矣。”魯翔大喜,即與魯惠辭謝狄公,至柳州昌期任所,商議欲先教魯惠與月仙小姐成婚,以便同行。魯惠哭道:“母親存亡未卜,為子的豈忍先自婚娶!”魯翔見他孝思誠至,不忍強他。遂別了昌期,主仆三人起身先行。昌期領了家眷,隨后進發。魯翔等慢慢行至半途,早聞貝州妖賊被文潞公剿滅,河北一路已平,即趲程前進。魯惠此時巴不得一翅飛到貝州,看母親下落。
正是:
已喜父從天外得,還愁母向室中悲。
話分兩頭,且說石氏夫人自兒子去后,日夜懸望,不意妖人王則勾結妖黨,據城而叛。那王則原是州里的衙役,因州官減兵糧,激變軍心,他便恃著妻子胡永兒、丈母圣姑姑的妖術,乘機作亂。據城之后,縱兵丁打糧三日,城中男婦,一時驚竄。
且喜這班妖人,都奉什么天書道法的,凡系道觀,不許兵丁混入。因此男婦都望著道觀中躲避。那些道士道姑,又恐惹禍,認得的便留了幾個,不認得的一概推出。當下石氏值此大亂,只得棄了家業,與僮仆婦女輩一齊逃奔。恰遇兵丁沖過,石氏隨著眾人避入小巷。及至兵丁過了,回看僮婦輩都已失散。
獨自一個,一頭哭,一頭走,見有一般逃難的婦女說道:“前面女貞觀中可避。”石氏隨行逐隊,奔至觀前,只見個老道姑正在那里關門。石氏先挨身而入,眾婦齊欲挨入。道姑嚷道:“我這里躲的人多了,安著你們不下!”眾婦哪里肯去。
道姑道不由分說,竟把門關上。只有石氏先挨在里面,抵死不肯出去。道姑道:“你要住,也須問我觀主肯不肯?”石氏道:“我自去拜求你觀主。”便隨著老道姑走進法堂。果然先有許多避難的女人,東一堆西一簇地住著。法堂中間,有一少年美貌的道姑端坐在云床上,望之儼如仙子。石氏方欲上前叩求,仔細一看,呀!那道姑不是別人,卻就是咸氏楚娘。原來此觀即清修院,楚娘自被石氏逼逐至此出家,眾道姑見她聰明能事,因遂推她為主,每事要請問她。不想石氏今日恰好避將入來,與她劈面相逢,好生慚愧。看官,你道當初石氏把她恁般逼逐,如今倒來相投,若楚娘是個沒器量的,就要做出許多報復的光景來了。哪曉楚娘溫厚性成,平日只感夫主之恩,公子之德,并不記夫人之怨。那日見石氏避難而來,忙下云床拜見,婉言問慰。石氏告以相投之意,楚娘欣然款留。石氏倒甚不過意。
有詞為證:
逢狹路,無生路,夫人此日心驚怖。舊仇若報命難全,追悔從前予太妒。求遮護,蒙遮護,何意賢卿不記過?冤家今變作恩人,服彼汪洋真大度!三日后,外面打糧的兵已定,觀中避難婦女漸皆歸去。石氏也想歸家,不料家中因沒人看守,竟被兵丁占住,無家可歸。
親戚亦俱逃散,無可投奔。石氏號啕大哭。楚娘再三勸道:“夫人且住在此,安心靜待,不必過傷!”石氏感謝,權且住下。不意妖人聞各道觀俱容留閑人在內躲避,出示禁約。兵丁借此為由,不時敲門打戶的來查問。眾道姑怕事,都勸楚娘打發石氏出去。石氏十分著急,楚娘心生一計,教石氏換了道裝,也扮作道姑,掩人耳目。然雖如此,到底懷著鬼胎。卻喜妖母圣姑姑是極奉九天玄女的,一日偶從觀前經過,見有玄女圣像,下車瞻禮。因發告示一道,張掛觀門,不許閑人混擾。多虧這機緣,觀中沒人打攪,不但石氏得安心借住,連楚娘也得清凈焚修。正是:魔頭化作好星辰,霜雪叢中一線春。
豈是妖狐能護法,只因天相吉人身。
石氏借住觀中,并丈夫靈座亦設在觀中,日夕拜禱,愿孩兒魯惠路途安穩,早得還鄉。楚娘亦不時禱告。直至五年之后,文潞公統兵前來,方滅了妖賊,恢復城池。破城之日,即出榜安民,城中安堵。此時石氏意欲歸家,奈房屋被亂兵作踐了幾年,甚費修理,婢仆又都散失,難以獨居。只得仍住觀中,候魯惠回來計議。
卻說魯家主仆三人,星夜趕回貝州。但見一路荒煙衰草,人跡甚稀,確是亂離后的景象,不勝傷感。到得家中,僅存敗壁頹垣,并沒個人影。欲向鄰里問信,亦無一人在者。魯惠見這光景,只道母親兇多吉少,放聲大哭。魯翔道:“且莫哭,你說楚娘在什么道觀中出家,今不知還在否?若彼還在,必知我家消息,何不往問之 !”魯惠依命,遂一齊奔至清修院來。
那日恰值下元令節,楚娘在觀中設齋追薦夫主,正與石氏在靈座前拜祭。忽叩門聲甚急,老道姑開了門。魯翔先入,石氏看見,吃了一驚,大叫道:“活鬼出現了!”舉步欲奔,卻早嚇倒在地。還是楚娘有些膽識,把手中拂子指著魯翔道:“老爺陰靈不泯,當早生天界,不必白日現形,以示怪異。”魯翔道:“哪里說起,我是活人。”隨后惠魯、吳成也到。魯惠見母親在此,方才大喜,忙上前扶起道:“母親勿驚,孩兒在此。父親已生還。前日兇信,乃訛傳耳!”石氏與楚娘聽說,才定了心神。四人相對大哭。哭罷,即撤去靈座,各訴別后之事,轉悲為喜。眾道姑莫不嘖嘖稱異。正是:只道陰魂顯圣,誰料真身復還。
豈比鶴歸華表,宛如鳳返丹山。
魯翔收拾住房,重買婢仆,多將金帛酬謝道姑,接取夫人歸家,并欲接楚娘回去。楚娘不肯道:“我今已入玄門,豈可復歸繡閣。”石氏道:“當初都是我不明道理,致你身入玄門。
五年以來,反蒙你許多看顧,使我愧悔無及。今日正該同享榮華,你若不肯同去,我又何顏獨歸!”魯翔道:“夫人既如此說,你不可推卻。”魯惠又再三敦請,楚娘方允諾,拜了神像,謝了道伴,改裝同歸。自此石氏厚待楚娘,不似前番妒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