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聰問是哪幾宗公案?帝君道:“漢伏后、董妃,為呂后后身,曹操為韓信后身,華歆為彭越后身,然則曹操、華歆之罪,可末減否?”聞聰道:“呂氏以母后殺功臣,誠為過矣!曹操、華歆以人臣殺后妃,罪莫大焉 !此宜分別定案。韓信、彭越之功,另以福報報之;曹操、華歆之罪,豈容末減!”帝君道:“唐朝王皇后、蕭淑妃,又為呂后后身,武則天為戚姬后身,然則武氏之罪,可末減否?”聞聰道:“嫡庶尊卑之分,不可不辨。呂氏以母后慘殺妃嬪,固為惡矣!武氏以妃嬪慘殺母后,逆莫大焉!亦當分別定案。戚姬貞潔無暇,另以善報報之。武氏淫逆之罪,豈容末減!”帝君道:“宋徽欽二宗,為太宗后身,金兀術為德昭后身,粘沒喝為光美后身,高宗為錢霮王后身,秦檜為趙普后身。錢霮王怨太宗收其土地,故不肯迎還二圣。趙普曾勸太宗自立其子,故以主持和議,不迎二圣為贖罪。
然則高宗、秦檜之罪,可末減否?”聞聰道:“以人君收降王之土地,不為大過;以子弟而不報父兄之仇,其罪大矣。宋太宗之惡,在背兄滅弟滅侄,而不在收錢氏土地。德昭、光美化為宋之敵國以報之則可,錢霮王化為宋之子弟以報之則不可。
高宗之罪,豈容末減!至于秦檜,兩世俱為奸臣,當永墮酆都地獄。”帝君道:“宋之帝日內為理宗后身,元伯顏為濟王后身,其事何如?”聞聰道:“濟王之死,其罪在史彌遠而不在理宗。”帝君道:“韓胄、史彌遠皆為奸臣,其罪輕重若何?”
聞聰道:“韓(亻厇)胄雖有逐趙汝愚、毀朱晦翁之罪,而有追貶秦檜、追封岳武穆一事可齲史彌遠雖有殺韓(亻厇)胄之功,而其謀害濟王之大罪,決不可耍以權臣逐賢臣,其罪猶輕,以權臣擅廢太子而又殺之,其罪至重。韓(亻厇)胄已受戮于生前,復剖棺于身后。史彌遠幸保首領以沒,雖前世曾為高僧,而其罪豈容末減?”帝君聽罷,舉手稱贊道:“卿言俱極合理,當即上奏天庭,候旨定奪。”言畢,使人送聞聰下殿。聞聰猛然覺來,其言歷歷可記。
過了數日,忽又夢帝君相召,聞聰復應召而往。只見帝君下座相迎,禮數比前甚恭,揖聞聰就坐,對他說道:“前日卿所言,上帝已皆依議。深嘉卿斷獄之明,特命復矣兩聰,更賜神耳一只,以優異之。”說罷,只見一個判官用金盤托著一只耳朵,走至聞聰面前。先把他兩耳只一拍,然后取盤中這只耳朵安放在他腦后。聞聰正起身拜謝,只見又有一個判官自外而來,捧著兩卷文書,跪啟帝君道:“南直揚州府城隍、浙江杭州府城隍都有申文到此。”帝君接來拆看,說道:“原來為莫豪之事。”聞聰聽說莫豪名字,遂問道:“莫豪乃臣之好友,未識他有何事?”帝君道:“莫豪長于筆舌,善于譏刺,有傷厚道,已經奪其兩目,使為瞽人。近日悔過自新,多作造福文字,故兩處城隍申文到此,求復其兩目之光。今當取他的功過來查,如果功多于過,準與開復。”便教判官取他平日所作的文字來。少頃,只見判官取出一大束文字,放于地上,說道:“此是莫豪之過。”又指著手中一小卷文字,說道:“此是莫豪之功。”帝君命取平等秤來權其輕重。卻又作怪,那一大束倒輕,那一小卷倒重。聞聰見了,心甚異之,因對帝君道:“這兩項文字,乞賜一觀。”帝君便叫判官送與聞聰看。聞聰接來看時,那一大束文字都是些識彈笑罵之語,那一小卷文字,卻是幾個疏稿:一是代禮部侍郎仲路告養親的疏,一是代浙江布政上官德求免錢糧的疏,都蒙圣旨批允的;一是代上官德求寬刑獄的疏,圣旨不準行的。聞聰問道:“只此三篇,何以少足勝多。那不準行的疏,如何也算是功?”帝君道:“告養親雖系一家之事,’百行孝為先’,其功不校至于蠲租恤刑,意在全活萬民,不論準行與不準行,其功最大。莫豪有此大功,不但當復其明,并當榮其身、昌其后矣!”便吩咐判官道:“莫豪兩目已壞,不可復救,今可另取二目換之。”判官領命而去,帝君對聞聰道:“莫豪所換兩目,不過是凡目。卿所添一耳,乃是神耳,無論遠近,但心中想著何人,想著何地,便聞此人之言、此地之事。嗣后好生保重,登仙馩不難也。”言畢,起身相送。聞聰醒來,果然兩耳不聾了。至明日,腦后發起癢來,忽又生出一只耳朵,好生驚異,遂自稱”三耳道人”。
想起夢中所云莫豪一事,正不知他幾時盲了雙目,又幾時替人草疏,才一動念,早聽得莫豪在浙江布政司衙署中,遂買舟望杭州一路而來。后又聽得他在吳江舟次,因即追蹤至此。
當日上官德請聞聰至莫豪舟中相會,備述夢中所見所聞,各各嘆異。莫豪央聞聰聽聽自己家中之事。聞聰聽了,道:“尊嫂、如嫂已在此間,何不相見?”莫豪聞言,方如夢初覺。
那時共動舟中之人。七襄與春山細察情由,方才曉得莫豪開瞽復明,乃是實話。正是:一天疑陣今才破,半晌迷津幸得開。
上官德請莫豪與家眷相會,彼此喜出望外。聞聰辭別莫豪,竟飄然去了。
莫豪自與七襄、春山做了一處,同舟赴京。七襄訴說別后之事,莫豪知晁母已死,十分傷感;又猜這假報死信的,一定是黎、古二人所為,不勝惱恨。因也把夢中換眼的奇異述了一遍。那時仔細端詳兩個佳人,方才認得一妻一妾的美貌。遂取筆題詩一首,贈七襄云:頻年想像意中面,此日端詳眼里花。
口授每煩揮彩筆,目成今始識仙娃。
臨妝玉臂瑩秋水,貼翠云鬟麗早霞。
更向鸞箋窺錦字,銀鉤筆勢恁能差。
七襄看了,亦和韻吟一律,以答之云:
開瞽已開雙目瞽,看花亦看兩枝花。
不因體相輕才士,豈以形容重麗娃。
漫道芳姿映冰雪,須知高誼薄云霞。
巫山山外山重見,此后襄王莫認差。
莫豪看罷,深服其詩意之妙。自此三人情好,比前更密。
到了京師,上官德正欲替莫豪開復前程,恰好仲路在京為禮部尚書,聞莫豪兩目復明,不勝之喜,便替他注明部冊,做了儒士,只等秋闈應試。是年正值洪武皇帝立建文君為皇太孫,群臣俱上賀表。上官德央莫豪撰成一表,隨眾進上。洪武皇帝遍閱百官賀章,無當意者,獨看到上官德表中一聯,十分贊賞,親用御筆加圈。那一聯道:月依日而成明,半協大易之幾望;文繼武而益大,洪宣周誥之重光。
原來建文太孫頭生得匾,太祖呼之為:“半邊月兒”。此一聯內,把半月合成明字,又以文濟武,合著洪武年號。所以太祖看了,龍顏大悅,即召上官德至御前,面加褒獎。上官德奏道:“微臣愚陋,何能為此。此實臣客莫豪所作也。”太祖聞奏,即降旨宣召莫豪見駕,欽授為翰林院修撰。不消進得科場,早已做了官了。正是:忽逢丹詔天還降,早已青云足下生。
莫豪留京一年,告假歸鄉,葬了晁母,重賞晁家老嫗。及訪問黎竹時,一年前為人所訟,黜退前程,問了徒罪去了。古淡月家為火所焚,其人亦臥病不起。真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后來莫豪因撰文稱旨,加官進職,七襄與春山俱受封誥。
莫豪時常想念聞聰,卻沒處尋訪他。那時朝中有個異人張邋遢,甚有仙術。莫豪因問他:“可認得三耳道人否?”張邋遢道:“三耳道人聞聰原系蓬萊仙種,暫謫人間,今塵緣已滿,仍返瑤宮去了!”莫豪聽說,十分驚異。七襄因勸莫豪急流勇退,不宜久戀官爵。莫豪服其言,即上本告病,退歸林下,悠游自得。妻妾各生一子,永樂年間,同舉進士。果然“榮其身、昌其后”,聞聰夢中之言,為不虛矣。此雖莫豪改過造福所致,然亦是他妻子不嫌丈夫貧病,一點貞心,感動上天,天特使其夫榮妻貴,培植這一對連理枝。故名之曰《培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