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息門
- 懊憹門
- (清)陳夢雷
- 948字
- 2015-11-09 14:30:13
黃帝素問
氣交變大論
歲土之復,善太息。
【注 膽病者善太息,蓋木郁則膽氣不舒,故太息以伸出之。】
五常政大論
少陰司天,地乃燥,凄滄數至,脅痛善太息。
【注 肝膽之病也。】
至真要大論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
【注 金勝而肝膽病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病生胠脅,氣歸于左,善太息。
【注 病生胠脅氣歸于左者,金乘木也。善太息者,木受金刑,腑亦病也。】
靈樞經
經脈篇
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注 此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
脹論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注 此衛氣逆于城郭之中而為腑脹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肝中寒證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方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半夏 宿姜各一錢五分 黃芩 遠志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 秫米一合 酸棗仁三錢,炒
右,長流水煎服。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怔忡多驚,太息。
半夏制 枳實 白茯苓 陳皮 遠志各一錢 甘草五分 竹茹一丸
右,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針灸
《素問》曰: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之逆,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甲乙經》曰: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便難,中封主之。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多不嗜臥;虛則腹脹,腸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千金方》曰: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
商丘,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日月、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
少沖,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