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此藥溫補,榮衛枯燥者,不宜用此。唾血不止者,加阿膠、蒲黃各半兩。
黃芪人參湯 【東垣,下同】 治脾胃虛弱,暑傷元氣,怠惰嗜臥。
黃芪一錢,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麥冬 陳皮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神曲炒,各三分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個
右件同(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交泰丸 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巴豆霜五分 人參 桂各一錢 柴胡 白朮 川椒炒去汗并目及閉子,各一錢五分 厚樸炒 苦楝酒煮 茯苓 砂仁各三錢 干姜炮,三分 川烏炮去皮臍,四錢五分 吳萸湯洗七次,五錢 知母四錢,一半炒,一半酒洗 皂角水洗去皮弦,煨黃連 紫菀各六錢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厚樸,秋冬用七錢、黃連用一錢半,去知母。
生姜和中湯 治食不下,口干虛渴,四肢困倦。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分 生黃芩二錢 柴胡 酒黃芩 橘皮各二分 升麻三分 蒼朮一錢 人參 葛根 槁本 白朮各五分 羌活七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盞,生姜五片,棗二枚劈開,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舉。
半夏湯洗,脈濇者宜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 防風 羌活 獨活各五錢 橘皮不去穰,四錢 黃芪二兩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朮各三錢 黃連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
升陽補氣湯 治飲食不時,饑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后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厚樸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 生地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前。
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倦怠,煩躁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干不喜飲冷。
人參 黃芪蜜炙 當歸身 黃芩 甘草炙 益智仁各五分 蒼朮 白朮各一錢 陳皮 半夏 升麻 柴胡各六分
右,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忌生冷硬物酒面。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赤,四肢困倦。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麥芽 豬苓 澤瀉各五分 益智仁 神曲 防風 羌活 升麻各三分 蒼朮制,一錢
右,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空心服。
補虛損方 【《本事方》】 治勞倦,一切虛極欲垂死者。肥人陰虛宜服,瘦人不宜服。
蒼朮一斤,泔浸一宿切,用韭白一斤切,同罨一宿 草烏半斤,水浸一宿切,用鹽四兩罨一宿,炒干 川椒四兩,炒 甘草三兩
右共為末,用好酒糟六斤,同搗三五千杵令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婦淡酢湯下。
人參補氣湯 【東垣】
黃芪一錢 熟地六分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 防風 升麻 黃蘗 知母各七分 生地 白芍藥各五分 肉桂二分 炙甘草三分 生甘草一分
右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空心熱服。
針灸
《素問》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亻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靈樞》曰: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陽。
黃帝曰:人之亸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亸。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千金方》曰: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
五里、三陽絡、天井、厲兌、三間,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醫案
《東垣十書》曰: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晴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補脾肺之本虛,瀉外經中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丹溪心法》曰: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公診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余,且時以慰諭之言勞之。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察其形稍蘇,與桃仁承氣,一日三貼,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與鈔十錠遂行。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衛生寶鑒》曰:丙辰秋,楚丘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四肢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飲食減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歲間更數醫不愈。或曰:明醫不如福醫。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證極靈,治無不效,人目之曰福醫,頗有可信,試命治之。醫至,診曰:此病予飽諳矣,治之必效。于肺腧各灸三七壯,以蠲飲枳實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度,腹痛食不進,愈添困篤,遂卒。冬,予從軍回,其父以告予,予曰: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俱竭,氣血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不足補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病躁汗嗜臥,四肢困,懶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及,反以毒劑瀉之,虛之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
《薛己醫案》曰:文選姚海山,中暑頭痛發熱,氣高而喘,肢體倦怠,兩手麻木。予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予甥范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予曰: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腿足無力,勞則倦怠。予曰:四肢者土也,此屬脾虛,當用補中益氣及還少丹主之。俱不從予言,各執搜風、天麻二丸,并愈風丹而殞。
大參李北泉時吐痰涎,內熱作渴,肢體倦怠,勞而足熱,用清氣化痰益甚。予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不信,另進滾痰丸,一服吐瀉不止,飲食不入,頭運眼閉,始信。予用六君子湯數劑,胃氣漸復;卻用六味丸,月余諸證悉愈。
昌平守王天成頭運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愈。后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補中益氣湯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