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阿彌陀經疏
  • (唐)窺基
  • 4806字
  • 2015-11-06 10:28:31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象之表。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跡。原夫真際之理平等性空。赴機啟權實之門。接凡施凈穢之土。識其路者即語默一途。迷其趣者則理事天隔。故身子以高下之累則鏡地而見丘陵。梵王以彼我俱亡則石田而觀寶礫。是知凈土之凈志潔開極樂之門。穢剎之穢心塵起純苦之域。良以物懷取舍。指懸鼓而可欣。人競是非斥溷囊而可厭。故使勵誠十念則高升日宮篤崇三行則邇登蓮座。今言佛說阿彌陀經者。則越危城之要躅載苦海之慈船。語事目前論生界表。華手經曰。佛者名為覺。而諸眾生長寢生死不能覺悟。唯佛能覺。既自覺已能復覺他。故名為佛。說者十住論云。開示解釋義。阿彌陀者。此經下文自釋。問何故名阿彌陀。答為含二義名阿彌陀。一無量光明故名阿彌陀。二無量壽命故名阿彌陀。經者法也常也。法即舉直以措諸枉。繩墨以譬之。常即汲引而無竭。涌泉以況之。故言經也。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圣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故言經也。文之初略申七意。

第一敘佛身。第二敘其土。第三敘不退轉。第四敘偏贊之心。第五敘體性。第六敘部類宗趣。第七判釋文義。

第一言敘佛身者。問諸往生者見佛何身。答見二種身。若登地菩薩見佛受用身。若地前菩薩凡夫二乘見變化身。問依何得知。答攝論云。若離應身登地菩薩善根則不得成就。若離化身聲聞緣覺及愿樂位中菩薩所有善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見二種身。問西方有二彌陀耶。答約報即一。若化即百億彌陀。問彼報化兩身為同處現生者皆見。為別處現諸往生者但見一佛耶。答同一三千界內各見不同。若登地菩薩即見他受用身亦見百億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見一身。問若同處不異者。何故入大乘論云。諸佛色身于欲界成道。法性生身者住凈居天。其處即異。菩薩生者應生凈居。眾生生者應生欲界。云何同處。答上下雖殊。同是一報所生之境。但上人生者正見受用土無處非凈居。眾生生者即見化土在閻浮提。故真諦云。諸菩薩于凈土見佛。此約報土一向純凈說。波頗三藏云。應佛凈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報佛凈土唯大菩薩。如此經說彼佛有無量聲聞弟子及大菩薩者。此約化說。問眾生生彼亦知是下界否。及知是化身否。答下界知之。佛謂真佛。問彼佛有報化者。何故大乘同性經云如我今釋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彌陀佛皆是報身耶。答此約本身說。謂極樂國土是一報佛所王之土。然百億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釋迦蓮華藏世界中者即是報身。百億閻浮中者即是化佛。問彌陀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圣凡同見。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粗妙。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此并是何身耶。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鼓音經者即是化身。問何以知之。答準凈居天身身量皆大。如來報身皆在凈居色究竟天實報凈土故報身大也。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如無量壽經說。其樹高四百萬里。鼓音經說。其所住城縱廣十千由旬。又觀音授記經云。彌陀滅后觀音補處。據上因緣此身即小。又去來生滅故知是化。問若是化者。眾生生彼即見化佛之身。至得初地之時復見何身。答若登地已上即見報身。問登地見報身者。為滅前化相而見報身。為復不滅而見報身。答即于前所見身相上而見妙身。如人服藥惺時即于針上見種種華草。如是地地見佛身相轉轉勝妙。唯佛與佛見常不異無增減相。

第二次問凈土有幾種。答有四種。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問四土之中西方是何凈土。答若法性土者即是無垢真如。自性清凈第一義空。本來湛然不假修成。為一切法之所依止。無一佛出世間法不有。名性凈土。凡圣同有。凡夫尚隱。諸佛明顯。若自受用土從三大阿僧祇所修善根萬行所感。其土凈諸佛亦不可見但可得聞。唯佛自受用。佛地論云。此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不可得言即三界處。若他受用土者佛地論云。諸佛為令地上菩薩受大法樂進修勝行。于后得智中以大悲故于大圓鏡智相應凈識之上。依諸菩薩業力如來與作增上緣。隨其根宜現其凈土?;騽倩蛄痈霓D不定。地地優劣。如輪王所感。其土與眾生同處。所見即異。若化土者佛地論云。隨菩薩所宜?;蛟谏鐑艟犹焐?。或在西方等。處所不定。今取相而言。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土。若地前生者便見化土。問云何知見化土。答若報凈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化土者隨眾生現而有差別故。華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當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來于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國不可為喻。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子游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佛土勝今阿彌陀佛土無量。又準大阿彌陀經等。其土既在欲界。上有六天復致優劣。故知是化。問眾生生彼為生何土。答生化土。問若是化土。何故二乘女人不得生耶。答論據報土說。平等覺經云。眾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后得阿羅漢果作大菩薩。或生于彼始發菩提心。既有凡夫及初發心菩薩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不生彼。即謂一向是報凈土者。彼觀經中三輩九品云何得生。此經下文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者。此阿彌陀經等皆云。善女人聞說彼佛名執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向無女人故即謂是報土者。鼓音經云。彼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此豈無女人也。女人根缺不生者。由彼佛本愿愿生我國者皆作男子六根具足端嚴勝天故。清凈覺經云。女人往生者則皆作男子。故言無女人及以根缺。非是此處女人此間根缺不得生彼。問若是化土。何故攝論稱別時意。答論言別時意者有二意。一以彼土增上樂處非少福能生。二見眾生多不修道空唯發愿。有斯二意故道別時。即是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得生是也。若六時念佛即三業無非。便是持于十善?;蛞蝗漳酥疗呷沼赡罘鸸室荒罴闯耸畠|劫生死之罪。此即有多行又復愿生行愿相資。問若是化土。何故大論云非三界攝。答彼言非三界攝者。非謂出過三界。但謂異三界故。故大論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無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攝。又佛地論云。此是佛出三界凈識心所現。為化地前諸有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令聲聞等見。若謂非三界者即謂出過三界。與彼平等覺經相違。問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經三地已上乃得生彼。答此約他受用土說。他受用有二。一為登地已上現者。令登地已上人受用。二為地前人現者。令愿樂已前人受用。即化凈土。彼經據諸大菩薩生彼者約受用土說。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凈土。由有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有化土及受用土。問若是化土。眾生生者初見何土后見何土。答初見化土后見受用土。問何處見此二土。答于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見粗后見細。非滅前土而見后土。亦非異處見其二土。故佛地論云。釋迦如來說佛地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穢土說法。登地菩薩見受用身居佛凈土說法。問若生彼見化佛又居凈土。我此釋迦亦是化身。其土何以不凈。既自不同。明知彼凈土是報土。此穢土是化土。答依大論引目連問經。釋迦亦示目連己身凈土。又佛說言。一切諸佛皆有凈穢兩土。如釋迦牟尼有凈穢二土。今十方諸佛阿彌陀佛亦爾。問諸佛既同有凈穢二土。何故阿彌陀不見有穢。釋迦牟尼佛不見有凈。答由此眾生有樂見凈土者。但說凈土之名。又由眾生不苦則不求涅槃。所以釋迦于眾生惡業之上作增上緣示現穢土令眾生厭。然非釋迦亦處其穢。故涅槃經云。諸佛無有出于不凈土者。為化眾生示現凈穢。故維摩經云。若諸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者佛即為現。問若彼土是化又居欲界者。亦應有須彌大海。答以佛本愿力故無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即住。

第三次問彼是不退轉地。眾生生者皆不退轉。云何但以念佛發愿而不斷惑即得往生。答彼言不退者。但以彼地勝緣強時長無間遂得不退。非亦生即是不退。言地勝者。眾生有宜安樂適悅即能發心。即有比丘愿得七寶房舍臥具者是也。彼土既無三惡道。又無貧窮生老病死。國土清凈百寶莊嚴勝第六天。故是地勝。言緣強者。彼無五退具。如婆沙說。一無長病。二無遠行。三無常誦習。四無常營事。五無恒乖諍。此五因緣令心勞倦故多生退心。又無女人無淫欲無迷愛。于六塵境雖見聞觸心全不染。又無惡友常與諸菩薩每至平旦歷供諸佛。水流風樹皆演法音。以是緣強故令不作惡業更退三途。言時長者。娑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又彼眾生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經爾許時修行。何為不至不退轉位。言無間者。勝人勝法無間資持受最后身。斯何可退。又不退轉者有其三處。一若依瓔珞本業經。地前第七住名不退轉住。若修行者進退多在第六住末。若至第七住畢竟不退。是人入種性菩薩數。二者依彌勒問論及智度論云。菩薩若未至初地正位。雖無量劫修習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轉。若至初地。以見道力離身見等諸煩惱。故斷發菩提心相違退因故更不退。三者依資糧論云。若菩薩得無生忍時即住不動地。必當作佛更不退轉。此即當于八地。以無生忍在七地故得無生忍已至八地中更不退轉。今準觀經。眾生生彼得不退轉者。但謂初地得生法二忍更不退轉。非取七地。究竟而論亦得成佛。何但七八地也。若言念佛非斷惑者。此非解煩惱性故不能斷。然能伏惑令其不起。且如人一心念佛。意地更不起貪嗔嫉妒邪見也。由念佛故轉無始惡業生無量功德。遮無量惡業止無量三不善根。又縱不斷煩惱。但生到彼地方斷煩惱。然后漸漸乃得不退。于理何過。

第四敘偏贊之心。次問十方更無凈土。何以獨贊西方。答非為更無佛土??直娚撤毙膩y。故隨愿往生經云。此處眾生信向者少習邪者多。心意無定故令眾生專心有在。故偏贊也。又若言十方皆有凈土。眾生之心則便慢緩。若唯一處心即殷重。問彌勒下生此土亦凈。復是同界。佛勸生彼何勝此間。答此雖言凈由劣四天。當知西方勝過自在。又復此界有三惡道女色淫欲便利之穢。何得同彼。地既非勝終還退轉。所以贊彼。

第五敘體性。次問凈土以何為體。答攝論云。唯識智為體。謂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凈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凈心外別有寶等凈色也。又釋者。是彼佛大慈悲愿力無分別后得智為體。

六次問此經部類多少宗趣所明。答窮括部類。有其四本。通明凈土即以凈土為宗。一觀經二無量壽經三小阿彌陀四鼓音經。又如晉時帛延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又有大阿彌陀經兩卷成。即與宋元嘉年中所譯無量壽經及前清凈覺經而同本異譯。準此觀經亦宋元嘉年中求那跋摩譯與彼全別。今尋撿四經。部部之內雖則俱明凈土。然旨趣不同。如此觀經教修凈土之業。即以定散二善為宗。如無量壽等三經。如來觀眾生凈土機熟宜聞說時至。故釋迦顏色勝常。阿難因起發問。世尊顏色歡悅者。應念過去當來現在諸佛勝妙事也。佛贊阿難善哉能問。因為廣說西方凈土之事。即以凈土為宗。如此小阿彌陀經又問何故名極樂。極樂之事未知虛實。如來因為釋得極樂之名。及引六方諸佛證成非妄。此經即以斷疑證實為宗。如鼓音經人疑彼佛為天為人是何趣類。又彼凈土增上報處。眾生多有業障?;驉耗Я綦y。云何得生。如來為辯彌陀是剎利之種。又教懺悔誦咒令轉業除魔。彼經即以轉業護難為宗。上來即辯四經宗趣及部類多少。然四經前后者準其道理。先為說令知。次教修凈業。次斷疑證實。后護難不生。即無量壽經初。觀經第二。小阿彌陀第三。鼓音經第四。然以事推驗。即觀經為初。無量壽為二。何以知之。準說觀經時阇王猶為太子。創奪父位。母時見害因請凈土。如來為現西方教修定散二善。若至說無量壽經時。阇王已登位。太子作儲君。故大彌陀經等云。如來說西方事時。阿阇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持蓋獻佛。聞說彌陀二十四愿。其太子發愿愿如彼尊。佛記卻后皆得如彌陀佛。以此知居第二也。人云。阿阇世王太子者阇王身是。爾時由未篡位故為太子來至佛所。今釋不然。若爾應除王字但言阿阇世太子。既標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是故無量壽經當第二說。而觀經自為夫人侍女。無量壽經自為人天大眾說也。問若觀經是初為夫人說者。何故下經佛還靈山令阿難重演而眾無所請。明知大眾已曾聞故。由已聞故更欲令聞修生彼業。所以如來敕令重演定散二善。何得即以觀經為初。答如來意令大眾知定散二善三世諸佛為凈土因故令重說。又冀此經永傳末代。后若結集知阿難所傳不虛。所以令說。非為已聞后不請而說。即當第二。其余二經如前所釋可知。

為你推薦
遲來的周先生
會員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尤知遇 3.1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炎陵县| 扎鲁特旗| 锡林郭勒盟| 纳雍县| 隆化县| 固镇县| 龙门县| 永州市| 都匀市| 板桥市| 馆陶县| 佛坪县| 安义县| 齐河县| 呼和浩特市| 江源县| 呼图壁县| 奉贤区| 金乡县| 永州市| 和林格尔县| 楚雄市| 随州市| 盘锦市| 星座| 乐至县| 博乐市| 宾阳县| 东莞市| 资源县| 客服| 登封市| 武清区| 沾化县| 南郑县| 辉南县| 宁强县| 大兴区| 滁州市|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