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陳毅給陳家余的信

(1939年5月7日)

父親大人膝下:

陰正廿七日縣中嚴諭領悉。孟熙、季讓孟熙,即陳孟熙,陳毅的哥哥。季讓,即陳季讓,陳毅的弟弟。前后信均收,只修和修和,即陳修和,陳毅的堂兄。年余未得只字,懷念之至。兒一切如恒,開春以來體質轉健。目前江南戰局更大進展,兒部這里指新四軍第一支隊。1938年春新四軍先遣支隊向蘇南挺進,五月,首戰衛崗獲勝。接著,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粉碎日軍多次“掃蕩”,初步創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春夏,第一支隊在游擊縱隊的配合下,向揚中和長江北岸發展,開辟了太(湖)、滆(湖)地區。日益壯大,軍民關系尤為良好,生平快慰之事無過此者。三五年頭敵定片甲不回也。兒已再四請假返里省親,均以代理無人而遭婉拒,但已允于本年內設法。西望故里,不盡孺慕贍佑為嘆惋耳!現寄呈近照兩張,神情逼真,以遠慰親懷于萬一。順叩

春安金福!

二兒俊陳毅幼年時起名陳世俊。

五月七日抗日紀念節


【品讀】

陳毅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樂至縣復興場藥師院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個博學多才的小職員,琴棋書畫均好,家中有很多藏書。他的母親性格剛毅,善于操持家務,待人誠懇熱情,對子女要求嚴格。少年陳毅深受父母的影響,對雙親也極為孝敬。

然而,自從陳毅懷著憂國憂民之心,走上革命的道路之后,與家人也是“聚少離多”,同父母見面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但陳毅的赤子之心則始終如一,作為帶兵一方的大員,豪情滿懷的詩人,他也時常思念自己的父母,關心家人的情況。信中陳毅告知父母自己與幾位兄弟之間都保持著書信聯系,目前自己身體已經轉好,請父母不要擔心。同時,讓陳毅引以為自豪的是,他所帶領的部隊在蘇南打了大勝仗,已初步站穩腳跟。而且他還滿懷信心地預言“三五年頭敵定片甲不回也”,事實證明,陳毅的信心是有一定依據的。在全國軍民的努力下,日本法西斯終于被趕出中國。另一方面,少小離家至那時未還的陳毅仍熱切期盼能夠回家省親,侍奉雙親于榻前,盡自己作為兒子的孝道,奈何均未能成行。他沒有放棄,想在當年內達成這一心愿。他深知父母對自己的牽掛與眷念,因此只有默然嘆息,寄贈自己的照片以解雙親的相思之苦。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這封信語言不多,但情真意切而又不失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是難得的反映陳毅真性情的文字,也是老一輩革命家舍小家為大家的生動例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金沙县| 固原市| 若羌县| 长岭县| 康保县| 凤冈县| 彰化县| 白水县| 望谟县| 阿拉善右旗| 广宁县| 红河县| 泸溪县| 临澧县| 石台县| 连城县| 开鲁县| 武宣县| 北碚区| 涟水县| 西贡区| 汨罗市| 任丘市| 清远市| 和田县| 徐水县| 繁昌县| 赫章县| 稻城县| 随州市| 成安县| 莱阳市| 兴仁县| 云龙县| 贵定县| 瓮安县| 新营市| 内丘县| 富阳市|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