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慷慨的饋贈——風物篇(3)

  • 歐洲常識
  • 呂夏喬
  • 4827字
  • 2015-11-12 17:25:24

10.歐洲各國的國花是什么?

國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國人民的性格以及審美標準。

英國的國花是玫瑰。玫瑰之于英國人的特殊意義,起自于玫瑰戰(zhàn)爭。15世紀,英國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進行內(nèi)戰(zhàn),持續(xù)時間長達30多年。這場內(nèi)戰(zhàn)因為蘭開斯特王朝的族徽是紅玫瑰、約克王朝的族徽是白玫瑰,從而被命名為“玫瑰戰(zhàn)爭”。

不僅是英國人,歐洲人大都喜歡玫瑰。玫瑰莖上生刺,代表莊嚴肅穆,深受歐洲人的喜愛,再加上歐洲人大都信仰基督教,據(jù)基督教傳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鮮血滴落之處,便生出了美麗的玫瑰。因而,歐洲許多國家都將玫瑰定為國花,如羅馬尼亞(其國花是白薔薇)、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除了玫瑰,矢車菊也被較多國家定為國花,如德國、馬耳他和馬其頓。矢車菊原本是一種野生之花,經(jīng)過人們的培育漸漸褪去了野性。在德國,房前、屋后、山坡、草地、田野、人家、水畔、路邊都能找到矢車菊的身影。而它之所以能成為德國的國花,跟幾個世紀前的一場內(nèi)亂分不開。相傳,王后路易斯在動亂中帶著兩個王子逃離了王宮,不想馬車壞在了半路上。于是他們下了馬車,這時候看見路邊矢車菊的花海,頓時忘記了自己的處境。王后一邊看著兩個兒子高興地玩耍,一邊用矢車菊編了一個花環(huán)給威廉王子戴上。后來,威廉統(tǒng)一了德國,但童年逃難時那大片大片的矢車菊、母親為他編的矢車菊花環(huán)永遠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于是,他將矢車菊推為國花。

關于西班牙的國花石榴花,流傳著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西班牙公主玉晶與一位出身卑微的小伙子相愛,遭到了國王的強烈反對。小伙子被莫須有的罪名發(fā)配到邊疆。公主日日倚在花園的假山下,望著愛人所在的方向,淚如雨下。長此以往,竟憂思成疾,香消玉殞了。而在公主曾倚過的那塊假山旁邊,竟長出了一棵樹,每年會開出火紅的花來,結著圓圓的果實。為了紀念這位癡情的公主,西班牙人便將這棵長在石邊的樹命名為“石榴樹”,并采籽培育廣為種植。此后,石榴花便成了西班牙的國花。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鳶尾開花時,藍色的花瓣仿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法國人喜歡鳶尾,以它作為自由的象征。相傳,法蘭克王國創(chuàng)立者克羅維受洗時,接到的來自上帝的禮物便是一株鳶尾。

意大利人深深喜愛雛菊古樸的外觀、嬌小玲瓏的花朵,他們認為這代表了君子風度和天真爛漫,因而,推舉其為國花。

梵蒂岡則以百合為國花,因為它外表高雅純潔,天主教則以它象征圣母瑪利亞。

瑞典和芬蘭的國花同是鈴蘭;冰島和波蘭的國花同為三色堇;荷蘭的國花是郁金香;丹麥的國花是木春菊;俄羅斯的國花是向日葵;比利時的國花是虞美人和杜鵑花;列支敦士登的國花是黃百合;匈牙利的國花是天竺葵;愛爾蘭的國花是三葉草;拉脫維亞的國花是牛眼菊;立陶宛的國花是蕓香;盧森堡的國花是月季;摩洛哥的國花是康乃馨(又叫香石竹);葡萄牙的國花是薰衣草和石竹;瑞士的國花是高山火絨草;挪威的國花是歐石楠;圣馬力諾的國花是仙客來。

11.歐洲最早的城堡是為什么而建?

在歐洲,古城堡隨處可見,甚至已經(jīng)成為去歐洲旅游不得錯過的景觀之一。歐洲的城堡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在這之前,不管是從文獻中,還是口頭傳說里,再或是古址留存上,都找不到歐洲存在城堡的證據(jù)。

歐洲的第一座城堡,出現(xiàn)在公元9世紀的法國西北部。公元9世紀,維京人入侵法國,并于845年進攻巴黎;為了抵御侵略,巴黎建造了最早的城堡。作為城堡的雛形,法國人修建的城堡尚十分簡陋,主樓(即城堡中樞)是以粗木搭建,再在外圍立起木柵欄作為城墻。現(xiàn)在來看,以木頭作為堡體主結構的材料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用于軍事防御,只要敵人一把大火,所有的工事便會付之一炬。

當然,后來城堡慢慢改由更為堅固的石料建起,再后來出現(xiàn)了磚堡。城堡向著更加結實的方向發(fā)展。11-15世紀是歐洲修建城堡的鼎盛時期。中世紀的歐洲時勢動蕩,戰(zhàn)火頻仍,貴族們?yōu)榱耸刈∽约旱耐恋睾拓敻唬娂娦藿▓怨痰某潜ぁ?

后來,城堡才慢慢超越了單一的軍事用途,歐洲人也住進了城堡之中。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名作《城堡》,其中的故事便是圍繞著一座用于居住,同時也是權力中心所在地的城堡展開。

時至今日,不管是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作為防御工事的城堡,還是用于居住的城堡,其功用都已不復存在。這些遍布歐洲各地、見證了歐洲歷史的龐大建筑物,已經(jīng)成為一處處歷史遺跡,為世界各地的旅客所向往和傾慕。

12.什么是“波希米亞風”?

波希米亞(Bohemian)原本是歐洲的一個古老地區(qū),曾是吉卜賽人的聚居地,隸屬奧匈帝國轄區(qū)。如今,這里已是捷克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可以說,波希米亞和波希米亞人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打著波希米亞人強烈性格符號的“波希米亞風”,卻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行著。

正如原本作為一種建筑風格的“哥特式”,后來也逐漸滲透進電影、服飾等各個領域的評價體系之中,說起波希米亞風,我們也很難清楚地界定,它到底是指由居無定所的吉卜賽人為主構成的那個叫“波希米亞”的民族性格,還是指后來一些知識分子身上散發(fā)的頹靡氣息,再或者,僅僅只是一種衣飾的風格。

所以,我們更愿意從多個層面理解它:它既是一種時尚潮流,又是一種藝術家氣質(zhì)的精神指標,更是一種反傳統(tǒng)的生活態(tài)度。

作為一種反傳統(tǒng)的生活態(tài)度,它來源于波希米亞人放蕩不羈、居無定所的生活;他們頹廢、追求自由,討厭被束縛,甚至在美國人的眼里,波希米亞與墮落、貧困、吸食大麻分不開。

作為一種藝術家氣質(zhì)的含義,出現(xiàn)于19世紀初的法國。原本,對于大多數(shù)法國人來說,“波希米亞”依然還是那些因為受到波希米亞的國王茲克姆·德的驅趕而逃至法國的拉瑪人,是當時的法國作家賦予這個詞以新的生命。如法國著名作家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寫的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境》等。而在這些作家筆下,那些過著放蕩不羈的“波希米亞生活”的藝術家,亦成了第二層意義上的“波希米亞人”——他們視金錢如糞土,自視甚高而又目下無塵,對任何被奉為傳統(tǒng)的東西持懷疑態(tài)度。

波希米亞離我們最接近的一層含義,便是它所代表的服飾文化了。波希米亞人一直在流浪,所到之處,這個地方服飾里的流行元素都是波希米亞人吸收的對象:俄羅斯繁復層疊的裙子、印度的亮片與珠繡、摩洛哥的流蘇和串珠……這使得他們的服裝里有豐富的色彩層次、多樣的搭配技巧,以及不拘一格的剪裁式樣。時至今日,波希米亞風格的服飾已經(jīng)成為“小資情調(diào)”的外在體現(xiàn)。有人說:“把一石、一木、一珠、一布組成時尚,是波希米亞的精髓。”雖然波希米亞離我們最近,卻是一種非常“挑人”的服飾文化,稍有不慎,便會把自己打扮成土鱉。著名作家三毛就說過,臺灣只有三個女人能夠駕馭得了波希米亞風格,那就潘越云、齊豫和她自己。

13.歐洲人有著什么樣的接吻觀?

說起歐洲人的接吻觀,可能用“開放”“適意”形容比較合適。

對于歐洲人來說,“接吻”跟其他的肢體接觸如握手完全一樣,不是什么值得害羞的事情,所以,走在歐洲的大街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旁若無人擁吻在一起的戀人。反觀亞洲人,在這方面就相對保守,夫妻與愛人之間接吻,一般都會選擇在自己家里,或者沒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否則,可能會招致嘲笑甚至是不滿。

歐洲人親吻的對象絕不僅限于愛人或孩子,除此之外的任何人,哪怕是初次見面完全不熟悉的人,都有可能是被親吻的對象。奧地利劇作家、詩人弗蘭茨·格里爾帕策(1791-1872年)曾經(jīng)寫過這樣一句話:“手之吻是尊敬之吻,前額之吻是友誼之吻,面頰之吻是欽佩之吻,唇之吻是情欲之吻,眼睛之吻是倦怠之吻,脖頸之吻是激情之吻。到了瘋狂的地步,則哪兒都吻。”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表達不同的感情,便有不同的接吻方式;而在亞洲,一個人最有可能的親吻對象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便是自己的愛人了。與歐洲人反差最大的是非洲人,在非洲的一些部落里,人們完全不接吻,不僅自己不接吻,甚至在看到別人接吻時,都會覺得骯臟和羞恥。

也就是說,不管是因為情不自禁,還是出于禮節(jié)性的要求,歐洲人可以隨時隨地、以最合適的方式、與合適的人接吻。當然,這是將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現(xiàn)象。但歐洲是一個民族多元化的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因為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所致,也有著不一樣的接吻觀。

比如說,北歐國家和英德的“接吻”觀比較保守,即使是彼此熟悉的朋友或親戚關系,相互吻面頰也只限于女士與女士之間、女士與男士之間,男士與男士之間則鮮少親吻。芬蘭更甚,在這方面,芬蘭更像是亞洲人,他們只跟最親近的人擁抱親吻;而在地中海國家,無論男女,哪怕是陌生人,都要以互吻面頰作為見面時的問候禮,意大利人甚至將親吻作為每天的必修禮儀,男女老幼對該親吻誰、何時親吻、如何親吻、親吻幾次深諳于心;法國人則被普遍認為是最開放的,尤其是法國人的“深吻”為全球之冠。人們甚至將一應的深吻悉數(shù)冠以“法式熱吻”的名稱,可見法國人接吻觀的開放與熱烈。

14.保加利亞為何以“棒打親朋”送祝福?

春天是復蘇、希望、新生的象征。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迎春方式,如我國以盛大而隆重的“春節(jié)”迎春,保加利亞則是舉行一系列的活動來迎春。

比如,跳面具舞。與萬圣節(jié)的面具不同,保加利亞的迎春舞面具極盡恐怖之能事:動輒飾以羽毛獸頭,或蒼白,或猙獰,或張著血盆大口,或探著森森獠牙……保加利亞人認為,這些恐怖的面具能夠嚇跑冬天的惡魔。再比如,過“公雞節(jié)”。保加利亞婦女會在這個節(jié)日里給公雞穿上褲子,舉著公雞唱跳之后宰殺祭祀。除此之外,保加利亞人還會在冰冷的河水中跳民間舞蹈霍洛舞。

當然,所有這些習俗都比不上“棒打親朋”來得讓人驚訝。在保加利亞,手執(zhí)“迎春棒”打人,是每年開春的第一出戲。所謂迎春棒,就是一支用紅、白羊毛線纏繞幾根樹枝,再掛上爆米花、玉米粒和干辣椒,飾以金幣、面包干和植物種子而制作的“權杖”。孩子們舉著“迎春棒”敲打親友甚至不相識之人的后背,嘴里還念念有聲——那是保加利亞世代相傳的喜歌。“被打者”往往微笑回應,因為對他們來說,制成“迎春棒”的樹枝來自他們民族的“神木”,被這支棒子敲打,則意味著受到了最美好的祝福。

15.保加利亞“三月節(jié)”的起源是什么?

在保加利亞,從2月中旬起,各種店鋪都會出售一種叫作“三月花”的商品。三月花以紅白兩色線編織而成,或似花,或擬人,或是球狀,或成心狀。一看到三月花,就說明“三月節(jié)”就要到了。

關于“三月節(jié)”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居住在中亞地區(qū)的保加利亞祖先的一支,其首領阿斯巴魯赫率領部族遷徙至此,建立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人定居下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感謝上天對他們的厚愛,賜予他們這個水草豐美之地。但是,依照部落的規(guī)矩進行祭祀時,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缺少一樣祭祀所必需的植物,于是,阿斯巴魯赫便請求一只盤旋在他頭頂?shù)难嘧语w回故里,銜來了那種植物。燕子不負國王所望,于3月1日銜回了一個由紅白兩色細線裝飾的枝條。那是故鄉(xiāng)的親人帶給他們的祝福:白色是融洽和幸福,紅色用以辟邪。懷著對故鄉(xiāng)同胞的深深思念,以及對這片土地上全新生活的憧憬,保加利亞人把燕子飛回來的這天定為三月節(jié),而燕子銜回的那個以紅白線纏繞的枝條,便成了三月節(jié)的吉祥物:“三月花”。

另外一說,是天上有一個叫“三月奶奶”的跛子女神掌管節(jié)氣。這位女神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她高興時,世間便陽光普照;發(fā)怒時,地上則陷入寒冷。每年3月,人們?yōu)榱巳傔@位神仙,便用心制作“三月花”,并戴上它出行。

還有一說,是阿斯巴魯赫率軍外出打仗,擊退敵人后,為了不讓親人擔心,他派了一只信鴿帶回他的消息。阿斯巴魯赫將軍給鴿子的腿上綁了紅白兩色線:紅色代表鮮血,說明戰(zhàn)爭異常慘烈;白色代表勝利。

第四個說法是,一個戰(zhàn)死沙場的王子在去世前給他的父王寫了一封信,他用了雪白的信紙。國王收到白鴿帶回來的信,看到白色信紙上暈染開來的兒子的血,頓時老淚縱橫。于是,便用“三月花”來紀念這位逝于春暖花開時的英勇王子。

總之,不管真正的起源是什么,“三月花”都是一種信物,代表了消息和希望,而佩戴“三月花”的“三月節(jié)”,更是深受保加利亞人喜愛的節(jié)日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苏尼特左旗| 安阳县| 大方县| 太仓市| 获嘉县| 平南县| 平邑县| 开封县| 永城市| 讷河市| 扶风县| 石嘴山市| 西和县| 秦安县| 荥经县| 罗田县| 平潭县| 手游| 杂多县| 连城县| 贡嘎县| 芦溪县| 本溪| 开平市| 林口县| 南溪县| 武隆县| 八宿县| 敦煌市| 曲阳县| 武义县| 宁乡县| 稻城县| 九龙城区| 白山市| 长子县| 临泉县| 蕉岭县| 全椒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