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走進妙趣橫生的動物大世界(2)

這些彩蝶非常團結,在途中,雄性的彩蝶總是以護衛和導游的身份,在雌蝶周圍組成一道屏障。它們和人類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旅途的過程中,天剛亮就開始起飛,傍晚太陽落山,它們就會找個地方棲息。

在幾千公里的長途遷徙中,它們平均每天要飛行45千米。在行進的途中,要飛越大海、高山和荒漠。有時還會遭到高空強風的襲擊,把隊伍驅散。千百萬只彩蝶王在碧空中如流霞一般,景象非常壯麗。

當然,在旅途的過程中,彩蝶王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不過,它們有個很好的防身武器,那是隨身攜帶的一種無形的武器——毒素,因此它們從來不畏懼鳥類的襲擊。

它們隨身攜帶的毒素是天生就具備的。當它們破卵而出變成幼蟲之時,就會將植物液體中有毒的物質吞進肚子里,這些毒物在體內不斷積累,由幼蟲至蛹,蛹又傳給蝶。如果鳥兒不慎咬住了這種彩蝶,毒素就會對鳥兒產生劇烈的刺激,阻礙它的血液循環,麻痹心臟,使之痙攣而死。

當經歷長途飛行,到達墨西哥的馬德里山脈時,彩蝶王會在這里休養生息、繁殖后代。大量的彩蝶王聚集在松樹的樹枝上,密密麻麻,有時竟能夠把7厘米粗的樹枝壓斷。

彩蝶王有時整個冬季都不活動、不進食,可是一到了春天,它們就會在溫暖的陽光下蘇醒過來,繼續踏上北上的旅程。

浩博了解了這些知識,感嘆地說:“這些小小的蝴蝶,居然能給人類帶來這么強大的震撼,實在是不簡單。”

奇趣小知識:

在中國常見的蝴蝶中,大多數種類是沒有毒的。而一般有毒的蝴蝶,為斑蝶、麝鳳蝶、裳鳳蝶、絲帶鳳蝶等種類。這些有毒蝴蝶的共同特征是以有毒植物為食,毒物都是從食物中聚集的,而非自身產生。只要不吃就沒事,毒性還是要看它吃的植物的。

漫漫長路——千里長征路

浩博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極地海洋世界。在那里,浩博看到了很多在北京海洋館沒有見過的動物,比如北極熊、北極狼、帝企鵝、白鯨等等。

進了海洋世界,他首先看到的是北極熊。北極熊的體形非常大,兩只北極熊一直待在岸上,走來走去,不時互相摩擦著頭部。接下來浩博看到了帝企鵝,帝企鵝在企鵝里算是體形較大的,頸下胸前的毛是黃色的,看起來非常漂亮。

浩博想到了一件事,問:“它為什么叫帝企鵝?是不是和皇帝一樣高貴、自命不凡?”

爸爸笑著說:“不是的。它之所以叫帝企鵝,是因為在發現它之前,發現了一種體形較大的企鵝,以‘國王企鵝’命名。后來,又發現了比‘國王企鵝’更大的企鵝,只好叫‘皇帝企鵝’了。”

浩博突然想到老師講過的一堂動物課的內容,問:“爸爸,我聽說帝企鵝每年都要進行一次‘長征’,是真的嗎?”

爸爸點點頭,“是的!”

浩博問:“那它們的‘長征’有什么特點嗎?和我們的紅軍長征是一樣嗎?是不是也危險重重?”

聰明的小朋友,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帝企鵝雖然叫“皇帝企鵝”,過的并不是皇帝的生活,不僅沒有享受,反而會很辛苦。這種辛苦除了生活環境艱苦之外,還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長征”路了。

每年的3-4月,已經成年的帝企鵝需要走大約100公里千米的長征路。它們的腿非常短小,走路的時候搖搖晃晃,有的用“小胖手”撐著跑,有的干脆直接用肚子在冰上滑行。它們跑到一處算比較背風的空曠地帶,進行求偶和交配。

在帝企鵝中,由于雄性企鵝比較多,雌性企鵝比較少,因此,在求偶時,雌性企鵝會非常積極主動,而且還會與其他雌性企鵝相互拍打,趕走“情敵”。

當雄性企鵝和雌性企鵝情投意合之后,就會交配。經過四個月的時間,雌帝企鵝會產下一枚淡綠色、重約500克的蛋,然后將蛋交給雄帝企鵝,就匆匆上路,返回食物豐富的海洋,以補養它們因生育而衰弱的身體。此時,它們又需要走大約90公里,返回出發點,尋找食物。

它們以水中的魚為食物,潛水去捉魚時,同樣非常危險,因為海里有同樣饑腸轆轆的海豹在等著它們到來。雌性帝企鵝吃飽飯之后,又匆匆往回趕,又走又爬,一來一去大約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

雄性帝企鵝的生活更加艱苦,它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站著不吃不喝,而且要忍受零下60℃的溫度。這些雄性帝企鵝是在做什么呢?它們在孵化企鵝蛋。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需要用零上36℃的溫度,也就是人類正常的體溫去孵蛋。這個過程中,它們的頭上會由于極寒天氣而全部掛滿冰柱,還不能動,因為腳上放置著蛋,一不小心蛋就會滾掉摔碎。

當小帝企鵝孵化出來之時,雌性帝企鵝差不多也回來了,這個時候雄性帝企鵝才能夠尋找食物。當然,它們尋找食物還需要跑到出發地。

幾個月之后,當小帝企鵝長大了,雌雄帝企鵝就會離開小帝企鵝,讓小帝企鵝獨自生活。

可憐的小帝企鵝還沒有成年,身上的毛還是灰色的,毛茸茸的。它們只好跌跌撞撞,擠作一團取暖,慢慢地,這些小帝企鵝就會學會了生存本領。

當它們差不多長到5歲的時候,就會和它們的父母一樣,踏上辛苦的“長征”路。

由于帝企鵝很好地適應了棲息地的惡劣環境,因此它們并不認為這對它們有什么威脅。目前世界上大約有30個帝企鵝群,因為氣候環境變化、它們到筑巢地的距離不同,以及海冰邊緣不斷變化,帝企鵝的數量在減少。

奇趣小知識:

南極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90°。企鵝能夠在這么冷的環境下生存,是因為它身上有厚厚的脂肪。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它身上一共穿了四層“衣服”:第一層為油性羽毛;第二層為空氣,能絕緣保暖;第三層是皮膚;第四層則是皮下脂肪,厚達2~3厘米。

險象環生——驚心動魄的遷徙大軍

最近,動物園迎來了一批新成員:兩頭角馬和三只大袋鼠。周四上午,學校組織全體同學前去觀看。

在動物園里,浩博看到角馬長著一張長長的馬臉,一條長長的尾巴,頭大肩寬,頭上長著一對彎彎的角,下巴留著一撮山羊胡子,牛頭馬面羊須,長相很怪。

在介紹角馬的時候,現場解說員說:“角馬,也叫牛羚,它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它最突出的特征是每年都要進行一次遷徙活動。”

在解說員的講解下,浩博明白了角馬的遷徙活動。

角馬生活在終年高溫的熱帶草原上。角馬是群居動物,以血緣關系一大群一大群地生活在一起。每年4月至5月,角馬們會在坦桑尼亞繁殖后代。這個時候,當地的大草原,就成了角馬們的大產床,有數不清的小角馬在這里誕生。在熱帶草原上,每年的7月、8月、9月為降雨季節,降水比較多。而其余的季節降水則相對較少,尤其是進入11月后,直至來年的4月,幾乎很少降雨。

在雨季時,風調雨順,植物茂盛,可以滿足角馬的食物需求。一旦進入干季,則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

在干旱季節來臨時,為了生存,角馬會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旺盛的地方,尋找食物維持生命,雨季時再遷徙回來。

除了角馬,熱帶草原上還有其他動物參與遷徙。據動物學家統計,有超過100萬只非洲角馬、50萬只斑馬以及其他大約10萬只動物,它們遷徙的路線是穿過肯尼亞馬賽馬拉地區的邊界線,前往塞倫蓋蒂西部水草豐美的平原和林地。

每一次的遷徙都是險象環生,因為它們的旅途中埋伏著大量的天敵,陸地上埋伏著大量的獅子、豹子以及其他食肉動物,河里埋伏著大量的鱷魚。

這些角馬、斑馬以及其他動物,在高溫、干旱、貧瘠的熱帶大草原經歷長達數周的長途奔波,體力已經大大降低,但它們依然與很多天敵斗爭。最危險的,莫過于渡過馬拉河,這條河水流湍急,而且里面潛藏大量饑腸轆轆的鱷魚。動物學家統計,在長達3000公里的遷徙過程中,大約會有25萬只老幼病殘角馬死去。然而事實證明,這些獸群很快就會恢復過來,甚至變得比原來更加強大。

渡過馬拉河之后,就進入了水草豐盛的植物王國;渡不過去,將會因為缺少食物而死去。

為了能夠讓角馬這個族群繁衍下去,盡管水中有很多饑餓的鱷魚在等候著它們,但角馬群必須渡過去。

角馬渡河的策略,就是用量取勝,大隊的角馬一次性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前,角馬會排起整齊的隊伍,將一些老幼病殘以及雌性的角馬圍在中間,而一些身強體壯的雄性角馬則站在外圍。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大量的河馬開始渡河。

角馬渡河的情景是很慘烈的。有的老、幼、病的角馬從河岸上跳入水中時會折斷腿,有的甚至被湍急的河水沖走;有的角馬被河里的鱷魚、河馬襲擊,受傷或者死去,漂浮在水上;有的角馬渡過河后,才發現自己的親人、孩子走丟了或不見了,于是又回到河邊,向著對岸嗚嗚地哀叫,或者重新冒著危險跳入河中,游回對岸。

盡管角馬渡過馬拉河的情景非常慘烈,但這也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一些年老體弱的角馬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淘汰,而一些身強體壯的角馬則生存下來,并增強了后代的體質。

了解了這些知識,浩博和同學們都非常吃驚,它們沒有想到大自然界還有這樣的事情。他們同時也感嘆,大自然真是豐富多彩!

奇趣小知識:

文章中提到的馬拉河,是鱷魚和河馬的家園,它發源于多雨的熱帶山區,即使干旱時期也從不斷流。3月至6月的雨季中,河水會陡然上漲。在每年發生的世界上最壯觀的角馬大遷徙中,渡過馬拉河暴漲的激流和抵擋鱷魚的阻擊是最艱難而壯觀的一幕,這被稱為“馬拉河之渡”或“天國之渡”。

千里大軍——動物大部隊遷徙

圣誕節的時候,浩博的同桌送給浩博一張非常好看的圣誕老人的畫像。畫像上,慈祥的圣誕老人坐在車子上,前面有九只馴鹿拉雪橇。

這九只馴鹿各自都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領頭的是紅鼻子的魯道夫,分據兩旁的拉車者分別是勐沖者、跳舞者、歡騰、兇婆娘、大人物、閃電、丘比特和彗星。它們在冰天雪地里歡快地拉著穿著紅衣服、蓄著白胡子的圣誕老人到處派禮物。

浩博問:“這馴鹿到底是什么動物呢?”

同桌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

浩博只好自己查找資料,通過努力,他終于了解了馴鹿這種動物的一些知識。

馴鹿又叫角鹿,與其他鹿種不同,雌雄馴鹿都長著角,角的分枝繁復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征。馴鹿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亞北極,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于大范圍圈養的。

馴鹿在中國也有分布,在大興安嶺東北部的林區,主要分布在寒溫帶針葉林中,以石蕊、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為食物。

馴鹿最讓人吃驚的行為,是每年一次、長達幾百公里的大遷徙。每年春天,馴鹿便會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亙古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尋找新的草場。

馴鹿的群族有著很強的組織性紀律性。在它們遷徙的過程中,由雌鹿作為向導帶路,雄鹿則是斷后保護,幼鹿伴隨在母鹿左右,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逢山過山,遇水涉水,不畏沿途艱難險阻前行。

馴鹿在遷徙的過程中,一邊潛行一邊進食,日夜不停。沿途不斷褪掉身上的毛,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有趣的是,前面馴鹿褪下的毛,被馴鹿的蹄子踩進泥土里,正好可以作為后來者的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馴鹿不知道已經走了幾千年。

在遷徙的過程中,馴鹿大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者獵人的追趕,才會進行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漫天塵土,掩蓋自己逃跑,走出危險。

馴鹿遷徙的過程,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遷徙過程中跟在后面的群狼非常貪婪,搜尋著衰老生病的馴鹿。對于健康的馴鹿,由于狼的奔跑速度沒有馴鹿快,耐力沒有馴鹿好,它們只能尾隨在鹿群后面尋找偷襲的機會。一旦發現體弱多病者,狼群便發起攻擊。在馴鹿大隊遷徙過程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落后掉隊,掉隊的一些馴鹿,不論大小強弱,多數都淪為狼群的食物。

遷徙過程中的優勝劣汰促進了馴鹿的進化。同樣,馴鹿的繁殖和生長也非常快。一般來說,雌性馴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后,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千米。

了解了這些知識,浩博心中有個疑問:“馴鹿真的能夠拉車嗎?”

爸爸說:“馴鹿當然能拉車了,中國的鄂溫克族就經常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奇趣小知識:

近年來,由于馴鹿的生活環境不斷惡化,數量開始減少。盡管近年來,馴鹿走進很多人的生活中,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助手,成為半家養的種群,但由于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數量已經大大減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攀枝花市| 华安县| 股票| 信丰县| 磐石市| 张家川| 融水| 安阳县| 天台县| 辽宁省| 洪江市| 仙游县| 元朗区| 皮山县| 台江县| 周至县| 贵溪市| 和硕县| 绍兴市| 门头沟区| 日土县| 双柏县| 疏附县| 陆丰市| 大石桥市| 托克逊县| 德安县| 崇左市| 阜新| 永安市| 阿图什市| 岳阳县| 清河县| 徐闻县| 黑水县| 古浪县| 望谟县| 乌拉特前旗| 丰台区|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