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軟件度量——實踐者的觀察與思考
- 張松
- 546字
- 2019-01-01 23:46:40
4.5 指標體系的局限性
每個組織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注意,是判斷而不是分析,同時用左腦和右腦)得出自己在軟件開發上要解決的啟發性問題,得出自己的改進模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指標的分解過程跟從謎題到啟發性問題,再到算法性問題的降解過程一樣,損失了大量的上下文信息,因此:
●即使在指標上取得了亮麗的數字,也未必一定能夠達成業務目標。這個分解的過程是幫助我們梳理主要矛盾,發現工作的關鍵點的一種有效方式,但是我們應該經常回到這個過程的上一級問題,重新審視當前這一級的目標是否仍然有效。
●脫離使用場景,單獨使用某個指標,通常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我們從前面的Big Bank項目中看到,絕大多數的決策事件都需要多個指標數據的支撐。
而且指標之間并不是獨立的,比如努力縮短交付周期可能增加回歸測試的次數,會潛在地降低開發組織的交付速率,而能力這個維度則對所有其他維度都會有影響。
那么,我們是否應該試圖設計一套體系,直到讓每個人都滿意高興了才能去部署呢?從前面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度量體系的設計本身蘊含了很多人為的主觀判斷和取舍,面臨著不少的局限性,所以肯定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訴求。如果那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最好現在就放棄,完美絕對不是設計一個度量體系所追求的目標。對業務目標有幫助,能起到引導作用才是我們實施度量體系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