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實現的宇宙:科學與人類意識的阿卡莎革命
- (匈)歐文·拉茲洛
- 3723字
- 2019-01-02 04:05:58
推薦序 阿卡莎,科學與靈學的橋梁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閔家胤
本書作者歐文·拉茲洛,作為國際系統科學-系統哲學的領軍人物之一, 四十年如一日不停地緊張研究超宇宙全息場,這令我們十分欽佩。他這方面的工作值得中國科學界和學術界高度重視——這是真正的前沿、真正的生長點。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科技界:“創新,創新,再創新!”從哪里開始呢?首先站到這個前沿和生長點上來吧!
中國系統科學界和哲學界,對拉茲洛這方面的工作其實并不陌生。我們甚至還可以說,這是他四十年不斷推進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見證。
1988年拉茲洛第一次應邀來華訪問,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做的學術報告的題目就是《當代科學的新形而上學》(《哲學研究》,1988-8),提出“場是宇宙的本原”,“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這是一個全新的形而上學命題。1989年他第二次來訪,在我們為他舉辦的研討班上主講“世界系統面臨的分叉和對策”,另交給我們一部打印的手稿,由我組織編譯,出版了一本書《全息隱能量場和新宇宙觀》(陜西科技出版社,1992),這本書是對他觀點的第一次全面介紹。在這次學術訪問期間,我還陪他到清華大學做學術報告,向該校搞理論物理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介紹他對宇宙實在的新觀點。這個觀點可能是太新和太驚人了,以至于有研究生問他:“你真信你講的這一套嗎?”拉茲洛回答說:“我要不信的話,就不會花七八年的時間進行研究了。”
進入21世紀之后,我組織翻譯出版了“廣義進化研究叢書”。拉茲洛寄來他剛出版的新書,其中譯本被納入這套叢書,這就是《微漪之塘:宇宙進化的新圖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他的理論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成了一本資料豐富和邏輯嚴密的376頁的大書。譯者錢兆華與我合作完成了一篇論文《通訊真空及其哲學意蘊》,發表在《哲學研究》2005年第2期上;我又獨自寫了一篇文章《Ψ場(道場)研究的哲學意義》,發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9期上。這期間,拉茲洛的書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有大約10個科研院所或大學物理系請我去做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拉茲洛把他提出的具有全息記憶的“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場”命名為“Ψ場”。他解釋:“由Ψ場完善的物理宇宙滿足薛定諤的量子態Ψ態方程,與時空的幾何結構滿足愛因斯坦的引力常數以及電磁場滿足麥克斯韋的方程非常相似”、“通過把多維波函數通告給實體,Ψ場可以在所有尺度層次上和復雜性水平上成為非局域關聯和相干性的媒介”
我知道,拉茲洛熟讀英文版《道德經》。老子稱“道”為“天下之母”、“萬物之始”,描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據此我認為,拉茲洛講的“宇宙中的第五種場” 應當叫“道場”;這一理論若獲得實證,應當是繼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獲得實證之后,代表古代中國智慧的老子的道論亦獲得實證。我曾將這個觀點用英文表述寄給拉茲洛。遺憾的是,看來他沒有采納我的建議。以后這10年,根據印度古代哲學,他越來越堅定地把這種場命名為“阿卡莎場”。不過,我想不要緊,如果有志氣、有能力的中國科學家能首先實證這種場——像觀測到紅移、3k背景輻射和25%氦豐度實證大爆炸宇宙學那樣的實證,那么我們就有命名的話語權了。
當然,在此之前,我們理應虛心學一學拉茲洛這么命名的依據。拉茲洛在本書中寫到,在其經典著作《王侯瑜伽》中,維夫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于1982年對阿卡莎(Akasha)a 做了如下說明:
它是無處不在、融于萬物之中的存在。凡有形之物,凡是結合而成的事物,都是由這種阿卡莎演化而成的。正是阿卡莎生成為空氣,生成為液體,生成為固體;正是阿卡莎生成為太陽、土地、月亮、恒星和彗星;正是阿卡莎生成了人體、動物軀體、植物以及我們所能看見的一切形式、所能感覺到的萬物、世上存在的萬物。它不能被感知;它非常的精致微妙,超越了所有日常知覺;只有在它生成為某物、成為了某種形式之后,它才能被看見。在創造過程之初,只有這種阿卡莎存在。在這個循環的終點,固體、液體和空氣全都歸于阿卡莎,而下一個輪回同樣始于這種阿卡莎(《王侯瑜伽》,33)。同樣的概念存在于《奧義書》中。所有存在產生于空間之中,并輪回到空間之中:空間實際上是它們的起點,也是它們的終點(《歌者奧義書》,I.9.1)。
那么,同《微漪之塘》相比,拉茲洛這本新書有什么新的推進呢?
首先,作者明確他奉為圭臬的是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定義:科學是人類尋求能把觀察事實聯系在一起的、最簡單一致的思想體系的努力。作者明確他采用的方法是庫恩提出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范式-反常-新范式- 新科學。作者列舉20世紀科學革命誕生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生物遺傳基因- 大爆炸宇宙學范式解釋不了的大量觀察事實,然后提出阿卡莎宇宙新范式可以對所有反常事實做圓通的解釋。阿卡莎宇宙是多元宇宙、平行宇宙、連續循環宇宙。一個宇宙的物理特征影響著下一個宇宙的物理特征。我們的宇宙是巨大的多元宇宙中的一個循環。它通過兩個維度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不可觀察的深層維度是阿卡莎,簡稱為“A維”;而可觀察的表層維度則是顯世界,簡稱為“M維”。“A維”與“M維”之間始終有量子層級上的非定域性信息傳輸。我們人腦是雙向接收器:它通過感官接收來自M維的外部信息,通過量子層級網絡接收來自A維的內部信息。這種來自阿卡莎之維的潛信息是直覺、預感、創新觀念和頓悟之源。如他說過的,莫扎特壽命只有35歲,而其主要作品有63首交響曲、16首嬉游曲、13首小夜曲、15首進行曲、105首小步舞曲、172首舞曲、27首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23首弦樂四重奏、4首管樂弦樂重奏曲、9首鋼琴重奏曲、43首小提琴奏鳴曲、23首鋼琴奏鳴曲、15部歌劇、4部清唱劇、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55首獨唱和管弦樂隊曲、32首歌曲,總計653部音樂作品。對這種與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相似的音樂天才爆發,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作品是天籟之音,并猜測他的M維大腦神經系統與多元宇宙A維阿卡莎場有量子層級上的非定域性信息傳輸。其實,可能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這種與A維阿卡莎場通訊的能力,不過大多數人的這種能力都早早地被不良生活條件、劣質教育和社會專制高壓摧毀或幽閉了。
正如哲學家肯·威爾伯(Ken Wilber)在本書中所說:“拉茲洛是一位極為罕見之人,他既精通科學,又精通精神和靈學領域。”因此在本書中,他一方面援引《微漪之塘》出版之后這十幾年的科學新發現,如證實“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全息時空理論(2013)、膨擴體理論(2013)、大腦微管網絡信息處理理論(2006)等,推進他的新宇宙觀的實證;另一方面,又明確提出“阿卡莎實際是一種智能。在靈學背景下,我們可稱之為世界的意識或智能,而在科學語境中,我們最好視之為世界的邏輯或‘程序’”的觀點。“在今天的世界上,科學與靈學是截然不同的立場,甚至是對立的立場。如果你是相信靈學的,就不可能是科學的;如果你相信科學,就很有可能不是靈學的。但是,這種新范式克服了這種嚴重的分裂。你可以兩者都是”、“科學越是變得成熟,就越是精神性的或靈學性的;而靈學越是變得成熟,就越是科學性的”。
對拉茲洛的這一驚人思想,我想補充說明幾句。2000年,我到英國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它最大的黑泉書店(Blackwell)面積有3個三聯韜奮書屋那么大,在里面我發現,自然科學書大約占10個大書架,哲學書也占10個,宗教書占10個,靈學書也占10個大書架!我大吃一驚,因為在北京的書店里,靈學書可是一本也沒有的呀!中國是無神論國度,信奉物質一元論,哪容靈學有地盤!為此我要說,在18世紀的歐洲,物質主義(Materialism)是對抗神創論的先進的宇宙觀,曾推動了科學的發展。現在,300多年過去了,科學早已推翻了把物質看作過去、現在和將來亙古不變的唯一實存的觀點。我曾經問過荷蘭最高學府萊頓大學哲學系主任C.A.馮·皮爾森:“你們歐洲哲學家現在對物質主義怎么看?”他回答:“那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相信的一種通俗哲學。”因此,中國普通老百姓信奉物質主義宇宙觀尚情有可原,倘若中國的科學家和學者還在死守著這種早就過時的哲學觀點,而他們又一心想作出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創新成果,那就真是南轅北轍了。
此外,我還想對“終結論者”說幾句話。歐美學界不乏糊涂人,終結論者應屬此列。有的說“歷史終結和最后之人”,有的說“哲學終結了,只剩下實證科學”,有的說“形而上學終結了”、“本體論終結了”,還有的說“只剩辯證法和形式邏輯了”,不一而足。我請這些終結論者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在20世紀末,全球科學家形成了一個共識,人類能夠觀察到的顯宇宙——不管是多少億萬個星系,其實只占宇宙總質量的4%,而我們觀察不到的隱宇宙,23%是暗物質,73%是隱能量。現實的情況是,人類連4%的物質宇宙還遠遠沒有搞清楚,其余96%的非物質宇宙是怎么回事,它與物質宇宙的關系怎樣, 我們幾乎還一無所知。而本書作者拉茲洛40年來一直緊跟并綜合科學家們的前沿探索成果,提出新宇宙觀、新假說,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呢?形而下學遠未終結,形而上學怎會終結呢?
最后,我要感謝湛廬文化公司在法蘭克福書展上買下本書中文簡體版版權,感謝布達佩斯俱樂部中國分部副主席協助組織翻譯出版事宜,感謝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法政學院院長楊富斌教授在百忙之中承擔起本書翻譯任務,感謝湛廬文化公司編輯付出的辛勤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