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內亂的陰霾

1917年6月9日,我們創設的《密勒氏評論報》第一期出版。這時,北京的政治軍事局勢非常緊張,幾乎達到一個臨界點。當時,北京政府由督軍集團和自由集團這兩個政治集團構成。其中,督軍集團是一個軍事性的組織,成員包括督軍和軍事首領;督軍來自各省,軍事首領來自各省和各地區,尤其是華北諸省。值得一提的是,督軍集團的成員還囊括了清末民初的軍官。這些軍官曾經只是在袁世凱的軍隊中任職,他們自私自利,相當無知,只在其管制的部隊或所謂管制的部隊里有一定的威信。自由集團成員多是國會議員,因其勢單力薄,不可能取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黎元洪是自由集團的成員之一,他雖說是總統,但不擁有任何軍隊,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

這時,北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國會、總統黎元洪、總理段祺瑞平分秋色,其中段祺瑞的靠山是督軍。在一篇文章中,《密勒氏評論報》詮釋了這種政治格局。文章中寫道:與外國的政治斗爭相似,在中國,國會與政府各組成部分的政治斗爭同樣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產物。這種政治斗爭涉及諸多方面,例如:如何行使權力,享有哪些特權和權力等等。直到目前為止,即使是民主制度相當發達的國家,也沒有把這些問題處理好。在當時,中國還不夠強大,主權并不完整,這些問題在中國更顯復雜。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后,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眾人對僅存的一條臨時約法還爭論不休。遇到難題無法決斷時,中國政府習慣性的做法是去外國友人那里尋求幫助,并傾聽友人的建議。不過,這些建議大多派不上用場,因為這些外國友人總是站在本國的角度想問題、提建議。

在當時,中國參戰問題是主要問題之一,爭論方各執一詞。段祺瑞總理堅持認為中國應該參戰,此舉遭到了國會議員的強烈反對,雙方陷入了僵局。1917年是民國六年,這年5月23日,總統黎元洪為了打破僵局,將段祺瑞革職。遺憾的是,黎元洪的計劃落空了。段祺瑞離開北京后,輾轉于天津,在當地與一些軍閥相互勾結,企圖發動政變,以此拖垮北京政府,北京的局勢更趨緊張。在段祺瑞革職之后,黎元洪主要依靠張勛率領的軍隊來維持統治。張勛是辮子軍的統帥,由于他一再勸說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6月13日,即《密勒氏評論報》創刊第四天,黎元洪宣布國會正式解體。

1917年早春,督軍集團齊集北京,在此召開了一項會議。出于猜忌,每個督軍都有隨從相伴。被邀出席會議的還有張勛和他的辮子軍,他們曾經在一個小城里安營扎寨,這個小城與南京市隔河相望。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張勛的故事:一次,張勛把眾將領聚集起來,召開了一個會議,會議取得了理想的結果。按照慣例,會后大家把酒言歡,猜拳行令。正是在這時,屋里忽而漆黑一片,悄無聲息,原來是電燈不亮了。之后,電燈重新亮了起來,只見眾人手執槍桿,一副整裝待發的樣子,好一個難堪而搞笑的局面。

張勛率領部分辮子軍來京參會。按照張勛的部署,辮子軍很快到北京城和各個戰略要地駐防。張勛沒向他的同伙提前說明,此舉并未引起他們的注意,因為這時軍閥穿著統一的服裝。

這時日本人和德國人在中國都很猖狂。日本大使向中國政府施壓,企圖讓中國政府履行《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與此同時,為避免中國對德宣戰,德國人積極奔走,秘密進行著種種活動。德國人為保護他們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和租界,可謂是絞盡了腦汁。

1917年春天的北京便是如此。由此看來,當時的中國極有可能爆發內戰。美國對中國的形勢予以高度的關注。為了將可能的內戰消除在萌芽狀態之中,美國國務卿在與中國政府當局一起探討內戰潛在性的同時,鄭重提出:中國的安定與否直接影響著世界和平的大局,因此必須努力保持中國國內的和平與安寧。與中國向德宣戰相比,此舉顯得尤為重要。這時,英、法兩國鼓動中國對德宣戰。當時,美國人為避免中國發生內戰,穩定世界局勢,時常給予中國政府以忠告。日本人看不慣美國人的做法,對美國人很是不滿,甚至傳出了這樣的謬論:美國人的所作所為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實則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日本人認為,美國人事先不與他們商量,很是不給他們面子。

對于美國人的照會,中國人沒有很大的反響。事實上,這時的美國也開始插手亞洲事務,只不過他們剛剛起步而已。當時,美國的一些金融家和工程師抵達上海,計劃就鐵路建設和運河興修的相關事宜與中國政府協商。對于這個計劃,日本人表示了很大的不滿。日本人揚言道:倘若美國人不與他們合作,他們始終不會站在美國人這一邊。

這時,德國人致力于秘密活動,目的是避免中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里德博士是一位美國牧師,在北平享有威名,1917年6月,他被美國政府捉拿,之后被押解到馬尼拉。在這過程中,美國人得知了德國人的機密活動。事實上,里德博士在北京所經營的報社,完全由德國人出資,它成立的目的是在中國為德國的所作所為做好輿論宣傳。這家報社的報紙是德國機關報。里德博士在被押解到馬尼拉后,不但沒有遭到任何處置,反而被釋放了。里德博士重獲人身自由后,立即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寫道:美國鼓動中國對德宣戰的行為,不是出于本國的利益,就是為了冠冕堂皇的道德準則。不論對美國總統威爾遜,還是對美國政府來說,里德的這一做法都是公開的挑釁。

當時,張勛暗中將部分辮子軍安插在北京各個重要據點。與此同時,張勛還從南方不斷調兵遣將,如此他擁有了大量的援軍,杜絕了后患。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幾家報社竟然出版了這樣的中文報紙,報紙上寫道:張勛頻繁地與廢立的清朝皇族打交道。在北京,當時亞洲報社的報紙刊載的新聞包括兩類:一類是關于國會問題的新聞,一類是關于美國勸解中國的新聞。后一類報紙的新聞中這樣寫著: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應該致力于國內事務,并且以和平為宗旨。

為了炫耀個人勢力,1917年7月1日清晨,張勛將年幼的皇帝溥儀從紫禁城中解救出來,并擁護溥儀即帝位,前后歷時12天,這就是短暫的張勛復辟。起初,由于辮子軍把持了整個北京城的戰略重地,眾人都認為復辟活動是張勛一人策劃的,殊不知,德國人插手了復辟活動。時隔數月之后,真相大白,原來德國人也參與了復辟活動。當時,迫于協約國的壓力,北京政府準備對德宣戰,德國人察覺出這一點,于是幫助張勛復辟,企圖給共和政府一點兒顏色看看。這時,辮子軍不是正規軍,他們得不到政府的軍餉。為了復辟活動的正常進行,張勛極有可能從德國人那里獲得了一大筆錢。

在復辟發生后,張勛覺察到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難啊。對張勛的復辟行為,有些軍人和政治人士是反對的,不過他們反響不大,只是噗嗤一笑。不同派別的軍閥總是為個人權力爭執,張勛復辟不久后,為了避免各自的權力受影響,別的軍閥相繼提高警惕。在這次復辟事件中,沒有發現日本人插手的痕跡。

溥儀是清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從1908年12月2日登基,到1912年2月12日退位,前后在位共三年。在西方人士看來,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共和派人士是不應該讓滿清皇族繼續待在紫禁城的,尤其是宣統皇帝溥儀。倘若當時共和政黨將皇族人員驅逐出紫禁城,張勛復辟的鬧劇就不會上演了。

在北京,張勛復辟的事件引起了外國人強烈的關注,中國政界領導人竟然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對此,外國人甚是吃驚。在中國的政界領導人看來,縱然得到德國的資金援助,張勛也無法勝任溥儀復辟的工作。這是由于張勛不但沒有充足的資金做后盾,而且資質也很淺薄。在各個軍閥將領的協助下,段祺瑞總理對張勛發起進攻,歷時12天的復辟頃刻間分崩離析了。中國政治領導人認為此事件不足為怪。事變發生之后,張勛逃往東交民巷使館,先后受到荷蘭和德國大使的庇護。

隨著張勛復辟的失敗,中國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緊張。當時,關于中國內部的錯雜形勢,《密勒氏評論報》曾有下列論述:

共和政體取代君主政體的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只是共和政體缺乏健全的體制,相關措施并沒有落到實處,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與共和。我們認為共和政體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規為保障,中國政府應當以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為根本,這個《臨時約法》是于1912年孫先生在南京修訂的。憲法任命黎元洪和馮國璋分別為總統和副總統,憲法還產生了國會和內閣。令人遺憾的是,近來國會解體了,國會議員早已不在北京,而是長期待在上海及其他地方。那時,內閣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并由總統任命。不過,如今中國政府任人擺布,形同虛設。

為了取得協約國的支持,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同盟國下了戰書。不過,中國政府派去戰場的不是部隊,而是勞工。在西歐戰場上,這些數以千計的勞力挖戰壕,修道路,建港口,修理鐵路等等。這些鐵路都是在戰爭中被損壞的。除了提供勞力,中國政府還向英美兩國提供各種各樣的原材料,旨在輔助協約國作戰。

中國政府敏銳地察覺到,對德奧宣戰,外國在中國享有的治外法權將被廢除,同時天津租界也將重歸中國管轄,何樂而不為呢?事實證明,對德奧宣戰還是大有裨益的。后來,俄國主動發表聲明:本國希望與中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在中國將不再享有特權。在一戰之前,外國與中國簽訂了諸多不平等的條約。俄國放棄在中國特權的決議為包括英美在內的列強樹立了榜樣,因為它為不平等條約的取消埋下了伏筆,對當時的中國相當有利。那時,英美兩國是盟國。

北京政府公然挑釁孫中山制定的《臨時約法》,孫先生對此很是惱怒。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海軍從上海出發,輾轉廣州,在當地成立了廣州軍政府,并召開了國會非常會議。在會議上,非常國會推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當時,北京政府是外國認定的唯一合法政府,廣州政府并沒有得到外國的認可。由此,中國的政治形勢變得更加嚴峻。窘迫的政治形勢后來成了中國內戰的導火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改则县| 永济市| 康保县| 惠州市| 罗山县| 南宫市| 灵武市| 仙桃市| 庄浪县| 手游| 舒城县| 隆昌县| 白朗县| 太仆寺旗| 梁山县| 宁城县| 江安县| 申扎县| 玉环县| 屯留县| 开化县| 阜城县| 西充县| 调兵山市| 揭西县| 临潭县| 水富县| 祁门县| 荥阳市| 茂名市| 潜江市| 黄石市| 丹棱县| 定边县| 巴塘县| 萨迦县| 宝鸡市| 汶川县| 尼玛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