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藍辛石井協定》(2)
- 我在中國的二十五年
- (美)約翰·本杰明·鮑威爾
- 2758字
- 2015-12-22 17:21:36
芮恩施是位不同尋常的政治家。在中國,他的演說一開始就很受人們的歡迎,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目標的闡釋就是成功的一例。作為一名政治家,芮恩施享有聲望。受他宣傳的影響,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年輕人中生根發芽了。這群年輕人既包括知識分子、留學生,也包括從教會學校畢業的學生。受芮恩施的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覺悟進一步提高。在知識分子宣傳芮恩施的思想理論的過程中,中國輿論也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如此看來,中國政府在一戰中的立場間接地受芮恩施的影響。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之所以加入協約國作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芮恩施的宣傳。在芮恩施看來,倘若中國向日本低頭,日本將會從政治、軍事上控制中國。他甚至會認為美國沒有到了可以強大得控制局勢,進而背叛協約國,投靠德國的程度。鑒于此,無論日德如何向中國施壓,無論德國搞什么惡意的宣傳活動,芮恩施都抵住壓力,不遺余力地鼓舞中國政府和人民,期望政府和人民堅定立場,堅決反抗,并予以有力的回擊。
當時,芮恩施對美國國務院和總統提議,請求美國支援中國的正義戰爭。美國政府當局同意了他的提議,并表示將配合中方的對敵作戰。然而,當中國處于戰爭狀態之時,美國卻置身事外,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美國政府當局食言的行為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芮恩施的外交活動受挫,中美關系遭受重創。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戰后,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總統威爾遜曾經提出了十四項原則;不過,它并沒有真正的施行,這招致了中國人的不滿。自此以后,芮恩施的外交工作困難重重。在中國人看來,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項原則本應該使中國享有獨立而完整的主權。而事實上,在中國,它只是一紙空文。
在芮恩施毫不知情的情況下,1917年11月,美日《藍辛石井協定》簽訂,芮恩施遭到生平以來的第一次沉重打擊。當時,華府電訊道:美國國務卿藍辛和日本大使石井男爵就中日有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并簽訂美日《藍辛石井協定》。在協議中,美國不僅認可日本在中國東北和山東省的特權,還摒棄了其在華一貫施行的門戶開放政策,日本從而取得在華貿易壟斷權。在此之前,美日雙方曾經就此協定的相關條款進行商議。由于芮恩施一無所知,當中國政府問及此協定的目的與意義何在時,他一臉茫然,無以應對。然而,日本駐華大使卻左右逢源,貌似一切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將日文版本的《藍辛石井協定》送抵中國報社,要求報社撰稿發表,于是關于這項協定的新聞相繼出現在中國各報紙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聞都是對日文稿新聞的翻譯。自此,在中國人心目中,美國不再是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使者,而是日本侵華的縱容者。
在離任國務卿之后,藍辛編著了一本書,揭開了《藍辛石井協定》簽訂的真實面目。此書揭露了一戰期間協約國是如何采取外交行動,以及外交行動的用意何在。人們對此協定的隱情不禁瞠目結舌,尤其是一戰前美國的做法。
《藍辛石井協定》的黑幕是這樣的:為了防止日本遠離協約國,投靠同盟國與德國站到一條戰線上,背著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俄羅斯和意大利與日本秘密簽訂了一項條約,條約規定:日本永久取得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太平洋中的德國島嶼歸日本人長期經營。山東省及這些島嶼都是日本在一戰中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協約國的外交使者之所以不向美國總統威爾遜公開此事,是由于他們擔心這樣做不僅可能導致日本加入同盟國,與德國并肩作戰,還極有可能使美國退出戰爭。后來,英國外交團長格雷說:他之前對威爾遜總統提及過此密約的事情。倘若格雷的確提及過,那么威爾遜總統肯定沒有明白密約的用意及內在。即便事情真的如上所述,在長期經營中國山東和太平洋的德國島嶼方面,日本也已經牢牢抓住了歐洲協約國的把柄。如果戰后日本在和會上將密約的事件公開,可能會遭到美國的反對,這是當時的日本政府唯一擔心的事。
藍辛向外透露說,1917年11月,日本大使石井打著親善的幌子,抵達華盛頓,就日本在華和西太平洋的權利問題與他進行交流。當石井要求美國認可日本在華和西太平洋的特殊權利時,他目瞪口呆了。藍辛談道,當時他回絕了石井的提議,由于美國施行維護中國主權獨立與完整的政策,日本的提議顯然違背了此政策。然而,石井并沒有氣餒,也沒有打消這個念頭,他很快將視線轉移。與藍辛會面后,石井直接輾轉紐約。在紐約,石井召見了美國諸多財經巨頭,試圖憑借財經巨頭的影響力去改變美國政府的決策。因為石井意識到:美國的戰爭經費很大程度上來自這些財經巨頭。當時,石井勸說這些財經巨頭道:倘若美國不認可日本在華和西太平洋的權利地位,將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這是日本不想看到的。說到這里,石井不再繼續說了,他不斷地搖頭,神情非常嚴厲。我這樣認為,倘若他當時在北京的話,應該是猛烈地拍著桌子,聲色俱厲地說著。
當天晚上,威爾遜總統收到一個來電,此來電的歸屬地是紐約,而且是經白宮總統的專線傳來的。次日,藍辛收到與石井簽署認可日本在華和西太平洋特殊權利的協議的指令,這個指令來自威爾遜總統。藍辛認為如果按照上級的意思行事,實在是有違良心,但是又不能不執行命令。絞盡腦汁之后,藍辛想出了一個方法,即在協議里穿插一個限定詞——接壤處,這個詞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外交新詞。這樣一來,協議便只在中日的領土接壤處有效,削弱了協議的效力。
藍辛指出,他巧用限定詞的做法只是為了限定協議。當時,日本占領了朝鮮,由于僅有南滿與朝鮮接壤,因而這個協議只在南滿才有效力。那時,歐洲協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已經與日本簽好了秘密協議。不過,藍辛一點兒也不知情。石井與藍辛簽協議時,沒準石井的公文包里夾著諸多歐洲協約國的協議。美國對亞洲的一貫政策是維護亞洲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倘若將所有的協議拿出來看,簽訂此次協議的做法有違美國在亞洲的一貫主張。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在此之后,俄國將秘密協定的事情公布于眾。秘密協議的公開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不僅導致中美關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裂縫,還間接地影響了一戰后美國的決策。一戰后,美國不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拒不批準國際聯盟的盟約。
由于其想法一度受挫,芮恩施備受打擊,加之中美關系嚴峻,1919年,他不再就任美國駐華大使,轉而擔任中國政府的顧問。在任職期間,芮恩施勸說美國商人和金融家來華投資,為中美關系的好轉作出了貢獻。那時,吳佩孚將軍在河南省,芮恩施不辭辛苦地前去拜訪這位軍閥將領。由于一度受挫,芮恩施壓力倍增,加之旅途的奔波,致使他熱病纏身。后來,芮恩施被人送入上海醫院,在那里療養。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恢復正常。1924年1月,芮恩施與世長辭了。
在華盛頓會議之后,美國參議院全票否決了《藍辛石井協定》的最后一章。不過,令議員們糾結的是,當石井打著親善的幌子,抵達華盛頓,與藍辛協商簽署《藍辛石井協定》時,他們曾邀請石井到參議院,石井在那里進行了演講,宣揚了日本的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