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時,只要學到能夠表達自己思想的程度,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容易誤解別人。一個外國人在說漢語時,如果不能被人理解,那他就會覺得痛苦和驚訝。接下來,他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漢語,而且一學就是好幾年,這之后他才能擁有與公眾接觸的信心,進而與別人探討那些復雜的話題。如果對方從未接觸過外國人,那么他在用漢語與對方交談時會覺得非常痛苦。因為,對方明顯聽不懂也不愿意聽懂他的話。在他說話的時候,對方根本不注意也不愿意注意他在說什么,只會用“我聽不懂你在說什么”這句話來打斷他。說這話的時候,對方滿臉都是優(yōu)越感和笑容,好像他只是一位試圖好好說話的聾啞人。除此之外,對方好像還在說:“你的話有誰能夠聽懂呢?你無法生來就會說漢語,雖然有些不幸,但也怪不得你。不過,你還是要接受這一現(xiàn)實,不要再用我們聽不懂的話來難為我們了。”遇到這種情況,他再也無法平心靜氣了,就氣憤地說:“你聽得懂我現(xiàn)在說的話嗎?”對方回答:“不,我聽不懂。”
還有一種情況是,中國人即便聽清了外國人所說的漢語,卻因為沒有注意某些細節(jié)而無法完全弄清楚外國人的意思。就拿“在中國的外國人”這個詞來說吧,如果有“在這一條件下”“有條件的”“基于這種理解”等大量詞語的支持,它能表示許多義項。可是,這些詞語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多余的,而不像外國人那樣認為它們很有必要用。
另外,外國人習慣了使用并重視時態(tài),可是中國人卻不一樣。
中國人最注意的問題是防止在錢方面產生糾紛。在中國人看來,掏錢買東西對外國人來說就像軍需物資一樣不可少,甚至是外國人的主要職責。這種情形,可以用一句將來完成時來概括:“你將在干完活之后拿到錢。”可是,漢語里不存在任何時態(tài),又哪兒來將來完成時呢?中國人說起話來很簡單,那就是“干活,拿錢”。他們心里只有錢,而沒有時態(tài)這個概念。所以,外國人一旦請中國人幫忙做事,中國人就希望立刻拿到錢,好去填飽肚子。言外之意,好像是他們只有幫外國人做事才會有飯吃。所以,我們有必要反復提醒大家,在中國做生意時,一定不要在錢方面產生糾紛。把錢給誰、給多少、給的是銀錠子還是銅錢等一般不易說明的細節(jié),都要說得一清二楚。如果給的是銀錠子,還要說明成色和重量;如果給的是銅錢,還要說明每串銅錢是由多少個銅錢串成的。在與建筑商、經銷商或船主簽合約時,必須事先把對方的職責、雙方要履行的條款等都說得明確而又具體。不然的話,事情會非常麻煩。
在中國,人們對“自作自受”已經習以為常。一個外國人要去某地,就雇了一位中國車夫,可是后來對方卻拒絕,像事先說好的那樣把雇主送到目的地。這時的車夫,就像他那匹騾子一樣固執(zhí)。那匹騾子正舒服地躺在泥濘的道路上歇息,任憑車夫怎么用力拿鞭子抽打它,它也不愿意起來。最后,車夫累得精疲力竭,騾子依然沒有起來,好像車夫剛才鞭打它只是在給它撓癢。這一幕讓我們想起了英國批評家德·昆西對中國人的評價——像騾子一樣固執(zhí)。這一評價真是尖刻啊!實際上,中國人并不像騾子,因為騾子會一直固執(zhí)到底,可是車夫則不然。
一路上,車夫公然反抗雇主。雇主警告他說,如果他再不聽話,那就別想得到買酒錢。車夫并沒有把雇主的警告放在心上,還說他根本看不上那些錢,可是到了目的地,他卻拜倒在地,懇求雇主給他錢。所以,旅行者在雇用車夫或船夫時,要慎重地立個字據(jù),免得將來有什么麻煩。
中國人在處世方面很謹慎,這一點有“有言在先”這句名言為證。
可是,事實并非如此。比如,即便你用心立了字據(jù),將來還是有可能產生糾紛。在發(fā)生這種情況時,外國人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是錢。目不識丁的苦工能夠通過誤解占據(jù)優(yōu)勢,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也幾乎一樣。對中國人來說,誤解就像風過縫隙和水流進洞一樣迅速而又自然。盎格魯—撒克遜人逐漸適應了中國人的這一“天賦”,甚至將其“發(fā)揚光大”。古代波斯人學會了拉長弓和講真話,盎格魯—撒克遜人受古代波斯人的影響,對待敵人像對待朋友一樣真誠、公正。對中國人而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這一特點就像猶太人的習慣一樣有利用價值。說到猶太人的習慣,就是在戰(zhàn)事緊張時期,即便面臨著大將軍提圖斯率領的羅馬大軍的侵犯,猶太人也會每隔七天就停止軍事行動。猶太人的這種習慣,給羅馬人的進攻提供了便利。同樣,盎格魯—撒克遜人如此敵友不分,也讓中國人占了便宜。
1860年之前的一百年里,西方人與中國人打過交道,并由此充分認識到了中國人容易誤解別人。1860年之后,中國人依然會誤解別人。外國人在與中國人交往時,需要面對的主要事情就是試圖為自己辯白,因為中國人經常誤解外國人。雖然說,也有一些例外情況發(fā)生,但外國人絕對不會失信的想法還是先入為主地扎根到了中國人的心中。同樣的,這些中國人也相信外國人會非常公平公正地做事,雖說有些外國人也會不履行諾言,但中國人卻并不在乎。正是由于中國人對外國人有這樣的看法,所以即使是再頑固的外國人,他們也有方法應對。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對話,正好反映了上述這種情況。“你這么說過了吧?”“不,不,我并沒有這么說。”“但你確實說了,我們都可以做證,難道你當我們都是傻瓜么?不管怎樣,付錢吧,這是你說過的。”就這個問題,中國人與外國人已經爭論了不止千百次。但事實是,外國人真的已經付了錢。其實中國人心里也很清楚,但他們還知道,外國人為了表現(xiàn)出自己的誠實和公正,絕對會再一次付錢,所以就有了上面的那些爭論。下面還有三個例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樣為了目的而使用各種手段的,其中還有兩次讓他們成功地達成了目的。
相信有很多經驗豐富的讀者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邊幾乎每天都會發(fā)生一些有關誤解的例子。比如說,你想要一片漂亮的草地,所以你雇來一個苦力希望他幫你把院子中的雜草清理干凈,只留下嫩嫩的草皮。
但你回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這個蠢貨把地上所有的草都給鏟除了,還一本正經地和你說這樣才算清理干凈。他根本沒理解你說的是什么意思。
再比如說,你想讓你的廚師到遠處的菜市場去買一只雞和一條魚回來,你坐在家里等了很久之后,廚師拎著一只雞和三只大鵝回來了。
你問他為什么,他一定會回答,是你讓他買的。這也說明這個中國人,沒有理解你的話。
再或者,你想要你的仆人在收發(fā)室下班之前將一封非常重要的信送到法國領事館。你會發(fā)現(xiàn),只過了一會兒他就帶著信回來了,問他原因時,他會告訴你,人家不收。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之所以對方說不收,是因為他把信件送到了比利時大使館。不但如此,因為他在路上耽誤的時間,使得送信時間遲了,耽誤了事情。這些例子都說明,他沒有理解你的話。
中國人非常容易誤解外國人,關于這點我某位朋友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次,我的朋友拜訪了一家中國的銀行,他與這家銀行的老板關系非常不錯,所以談了很多。當他們談到附近發(fā)生的一場火災時,我的朋友說:“哦,火災沒有蔓延到這里實在太令人慶幸了,感謝上帝。”老板聽了后,馬上就生氣地說:“你怎么能這么說話!實在是太失禮了!”直到后來,我的朋友才明白,原來那位銀行老板將他的話理解成了“如果火勢再大點,可能銀行就燒了”。這種話即使是用慶祝的口氣來說,也是非常令中國人忌諱的。
曾經有一個來北京的外國人,他在路上歇息的途中看到了一個駱駝隊,其中有一只駱駝還處在幼年時期。于是他把車夫叫來說:“如果你再回家時,看到我的小兒子,就讓他過來看看這只小駱駝,我想他一定會非常高興的。”過了半天,這個車夫也像之前例子中說的銀行行長一樣,考慮了半天后說:“就算你把這只小駱駝買到手了,你也不會養(yǎng)。它最后一定會死的。”
我曾參加過一次中國的禮拜儀式,我還記得當時布道者講了納阿曼的故事。他講述的是阿蘭王軍長納阿曼走到以利沙的門口,派人叫門時的情景。這個布道者為了能夠描繪得詳細一些,加上了很多表情,并努力地模仿那些隨從大叫的樣子:“開門!守門的,阿蘭的軍長到了!”剛說完這句,布道者驚奇地發(fā)現(xiàn),坐在后排的一個先生突然消失了,就像是中彈了一樣。后來人們才搞清楚,這個人是教堂的門衛(wèi),之前的內容他并沒有注意聽,所以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開門時,他很突然地就跑了出去,打算為納阿曼開門。
同上面所講的例子一樣,在中國謀生的一位傳教士也被這樣誤解了。當時他為了讓聽眾記憶深刻一些,用幻燈機放映出了一個非常大的寄生蟲。當這個寄生蟲被成功地放大至一條鱷魚那么長時,一位聽眾悄悄地對一旁的人說:“看,外國的虱子有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