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上篇:低調(diào)為人,智者之道(5)
- 低調(diào)做人的智慧
- 肖悅
- 4861字
- 2015-12-28 12:01:48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甘居下位,隨物賦形,故能成其大,成其久。”平和就是一種甘居下位、不張揚的處世態(tài)度。有位作家曾經(jīng)說過:“平和作為一種心境,胸中印有松風水月,花香與鳥鳴會很自然地涌入心間。”現(xiàn)實生活正是如此,只有謙虛為人,平和處世,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營造出和諧的氛圍。
不顯者,可以安然進退愛顯本事、好炫耀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不少人都有此弊病,有的人賣弄才學,有的人則喜歡宣講自己的英雄事跡。其實,這并非聰明人的做法。真正聰明而有能耐的人不會張口閉口地說自己多么有本事,更不會說自己多么了不起。
有道是“高處不勝寒”。智者能人都懂得“樹大招風”的道理,一個人名頭太大,總會有人不服,甚至惹人憎厭。這些人的行為一旦有所偏差,就會成為他人的笑柄。
一個和尚與一個貴公子同乘一條船。貴公子一上船就高談闊論,一副滿腹經(jīng)綸的樣子,這讓和尚頓生敬畏。由于船上空間小,和尚生怕侮慢了貴公子,因此蜷縮著自己的身子,抱膝而臥。
哪知那個貴公子越說越離題,其學問深淺被和尚摸透了。和尚知道貴公子的學問其實不怎么樣,便問道:“請問相公,澹臺滅明(孔子弟子)是一人還是兩人?”貴公子答:“當然是兩人。”和尚又問:“那么堯舜是幾人?”貴公子答:“是一人。”
聽完貴公子的回答,和尚笑了笑說:“這樣說來,老僧該伸伸腳了。”
有才能的人不需要賣弄,只有那些沒有才能的人才喜歡吹噓、賣弄自己,更有些人往往自恃有幾分能耐便張狂行事,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蜀漢名將魏延開始時跟隨劉備作戰(zhàn),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后期,又特別受到諸葛亮的倚重。但是,魏延性格比較矜高,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系,時常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比如說諸葛亮膽小,自己懷才不遇,尤其是與楊儀簡直勢同水火。
諸葛亮死后,魏延不甘心就此撤軍,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毀棧道,攻擊楊儀。
當時,王平呵斥魏延:“丞相剛死,身體還是熱的,你們怎么就可以不聽他的遺命呢?”
魏延很狂傲地說:“丞相死了,不是還有我嗎?”
后來,魏延更加張狂,他竟然在眾人面前大喊:“誰敢殺我?”結果,被身后的馬岱手起刀落,砍下了人頭。
任何狂妄自大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即便有才能,也不要自以為是,拼命顯示自己、炫耀自己,否則只會招來不測。事實上,做人應該以“不顯”為基準,先保全自己,然后才能積極做事。
唐朝的李泌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幾度匡扶唐廷,力挽狂瀾,立下了卓著功勛。唐玄宗曾要授李泌官職,李泌固辭不受。唐玄宗沒有辦法,只好讓他與太子結為布衣之交。盡管太子與李泌結交,但是太子不稱他的姓名,而稱之為先生。
名震天下的李泌沒有因此而驕傲,反而傾向于隱世修仙,極力隱藏自己的才華。
天寶年間,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急形勢,便赴朝廷論當世時務。楊國忠聽說了李泌的議論,非常嫉恨,正想找個機會下手除掉李泌時,李泌卻又潛遁名山。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太子唐肅宗即位,特召李泌陳述天下之事。唐肅宗要授李泌官職,李泌再次請辭說:“陛下屈尊對待下臣,把我當成貴賓和朋友,這已經(jīng)比宰相顯貴多了。”
唐肅宗知道自己的朋友兼老師有能耐,一定要李泌任一個官職。最后,李泌實在請辭不過,便做了銀青光祿大夫,雖不是宰相,但權力卻超過了宰相。
李泌還規(guī)勸唐肅宗以儉約示人,不念宿怨,選賢任能,收攬?zhí)煜氯诵摹T诶蠲诘某鲋\劃策之下,唐肅宗終于收復了長安、洛陽。李泌見唐廷轉危為安,立即要求辭歸山林。唐肅宗堅決不同意,說:“我和先生同憂,也應該與先生同樂,如今終于收復了河山,您為什么就想著離開呢?”
李泌說:“我有四個不能留下來的原因,一是我遇到陛下太早,二是陛下任用我過重,三是陛下對我的恩寵太深,四是我的功勞太大了。因此,我不能留下來。”
經(jīng)過一番勸說,李泌終于說服唐肅宗,歸隱衡山。
到了唐代宗時,唐廷再次遇到危機,皇帝又特召李泌出山,要拜他為宰相,然而,李泌一再請辭。代宗沒辦法,只好在宮中筑了一個書院讓李泌居住,一遇到軍國大事就找李泌商量,李泌又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但時局好轉后,李泌又一次辭歸山林。
人要懂得適時收斂自己,規(guī)避風頭,應該在該出手時才出手,這樣不僅可以保全自己,還能夠更加清晰、全面地把握全局。
低調(diào)也要有原則低調(diào)并非畏首畏尾、唯唯諾諾,而是一個人尊嚴立世的根本方式,低調(diào)做人即是不卑不亢做人。
晚清一代名臣左宗棠在窮困落魄時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大罵同僚。同僚都知道這位書生惹不得,往往都繞道而行,因此沒有人敢欺負他。
但等左宗棠揚名立萬,成就一番事業(yè)后,他的脾氣卻越來越小,甚至有人在背后罵他,他也不生氣。相反,他還會開誠布公地和罵他的人長談,以德報怨、以德服人,這讓很多人更加傾心地追隨他。
對自己的轉變他曾經(jīng)這樣解釋:“當我一無所有時就像一粒沙,難免會被人踩一腳,如果沒有火爆脾氣,那么等不到機會降臨,就被人欺負得奄奄一息了。如今,我身居顯位,如果還像以前那樣脾氣暴躁,就會給人一種仗勢欺人的感覺,難免被人嫉恨。”
在貧困中,每個人都要昂起頭爭得尊嚴,而在富貴時,低下頭才能贏得尊重,這是一種大胸懷、大智慧。
知道什么時候高高揚起頭,什么時候謙虛忍讓,成就人才的往往就是這種看透世情的智慧之心。
中國著名作家三毛曾在西方留學,有過一段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剛剛入住學校的宿舍時,三毛用自己的勤勞、善良、付出和忍讓贏得了全體室友的好評和認可。可是,在得到大家的好評和認可之后,三毛卻接受了大部分的額外任務——掃地、擦桌子、整理床鋪。
起初,那些外國舍友還會對三毛的付出說一聲“謝謝”,可到后來,她們就變得心安理得起來,甚至還頤指氣使:“給我熨衣服”、“給我打飯”等一道道指令飛向三毛。
再后來,三毛的衣服也變成了公共財產(chǎn),誰想穿就穿,她經(jīng)常不知道自己的衣服在哪里。有的時候竟然五六個同學同時都穿著她的衣服在一起談笑風生。
三毛本著善良之心一忍再忍,她總以為應該息事寧人。
可是有一次,因為三毛的一點小小的要求犯了眾怒,結果招來了室友甚至院長的謾罵、侮辱、栽贓陷害。
這一次,三毛再也難以忍受了,她憤怒地掄起掃把一頓亂打,把宿舍砸了個稀巴爛,還打了阻止她的人一個大耳光。
三毛“瘋狂”的爆發(fā)震懾住了所有人,沒有人會想到一向與人為善的她發(fā)怒的時候竟然如此讓人恐懼。不過,這次徹底改變了三毛的命運,所有的事情都翻了過來:有人替她鋪床、有人替她打飯、有人給她做頭發(fā),甚至連院長也請她吃點心。
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三毛做事變得不卑不亢起來,所有的同學都對她刮目相看。
沒有尊嚴的善良是愚蠢的,沒有尊嚴的低調(diào)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為了暫時的“和平”而付出尊嚴,那么這種和平不要也罷!
“低調(diào)”還是“高調(diào)”要看具體的環(huán)境、背景。在壓迫的環(huán)境中,一味地沉默的結果就是讓壓迫愈來愈沉重,尤其是大尊嚴在前,如果一味地退讓,那就是怯懦的表現(xiàn)。
春秋末期,楚國勢大,首先稱王,儼然成為諸侯國中的霸主。諸侯國都畏懼楚國的強大,于是,小國前來朝拜,大國紛紛與之結盟。
齊景公派出相國晏嬰出使楚國。楚王聽說齊國使臣是相國晏嬰后便對左右說:“齊國使臣晏嬰身高不足五尺,卻以賢名聞于諸侯,寡人以為名不副實,如今楚強齊弱,不如借此機會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
楚王說完,太宰從一旁走出說道:“晏嬰善于應對問答,要讓他受辱恐怕不容易。下臣有一個計策。”他把自己的計策仔細地說了一遍。
楚王聽后大為高興,連忙吩咐依計而行。
不久,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楚國都城城門外,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誰料,守門人指著城門旁邊的一個小門洞說:“相國還是從這個門洞中進出吧!此洞寬敞有余,正好適合您這等身材的人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呢?”
晏嬰聽罷,微微一笑,道:“哈哈,出使狗國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從人門出入,難道楚國是一個狗國不成嗎?”
守門人聽了啞口無言,連忙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得報,沉思了一會兒,只好無可奈何地吩咐打開了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國都城。
晏嬰不卑不亢的行為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名聲,也為齊國保住了尊嚴,低調(diào)與否就在于分清楚具體的情況,知道什么時候該沉默,什么時候該抗爭。
一個真正低調(diào)的人看重自己的尊嚴,也看重他人的尊嚴。他們知道,尊嚴是在互尊中映現(xiàn)的。
有原則的低調(diào)做人,不僅是體面生存和尊嚴立世的根本,也是可以獲得成就的處世態(tài)度。
第三節(jié) 糊涂者,方為真聰明
人生在世,絕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充分地表現(xiàn)自己,盡管自己不是天才,也絕不愿意放棄表現(xiàn)自己的大好機會。然而,無時無刻地表現(xiàn)自己并不是聰明人的行徑,反而是愚笨的做法。
人人都道聰明好,難得糊涂方為真。自以為很聰明的人很多,而真正意義上承認自己不聰明而老老實實做人的所謂糊涂者很少。其實,真正的聰明不是處處表現(xiàn)自己,而是用糊涂來掩藏自己,為人處世讓三分,退一步,以圖長遠的福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歡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其實,這是最不聰明的做法。很多時候,伴隨智慧而來的不是處處聰明,而是貌似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的聰明和智慧者其外表往往是愚笨的。
古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首次用到“大智若愚”這個詞。蘇東坡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品格高尚,對先哲的思想自是體會深刻,才會有此感想。
其實,大智若愚是一種故作糊涂的智慧。
況鐘是明朝有名的好官,他最初以小吏的身份追隨尚書呂震左右。況鐘雖是小吏,但頭腦精明,辦事忠誠。呂震十分欣賞他的才能,便推薦他當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蘇州知府。因為自己出身小吏,況鐘深知吏治中的積弊,也知道蘇州小吏的奸猾。
不過,初到蘇州,況鐘并沒有立刻著手吏治,而是假裝對政務一竅不通,當府里的小吏們懷抱公文,個個圍著況鐘轉悠請他批示時,況鐘瞻前顧后地詢問小吏,小吏說可行就批準,不行就不批準,一切都聽從下屬的安排。這樣一來,許多官吏樂得手舞足蹈,眉開眼笑,說況鐘是一個大笨蛋。
過了3天,況鐘召集蘇州上下官員,一改往日溫柔愚笨之態(tài),大聲責罵道:“你們這些人中,有許多奸佞之徒,某事可行,他卻阻止我去辦;某事不可行,他卻慫恿我。以為我是個糊涂蟲就耍弄我,實在太可惡了!”
況鐘說罷,當即下令將其中的幾個小吏捆綁起來,鞭撻后扔到街上。
此舉使余下的下屬心驚膽戰(zhàn),再也不敢肆意妄為了。從此,蘇州人人稱況鐘為“況青天”。
“大智若愚”者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他可以利用這種“笨拙”、“愚蠢”來完成在“智慧”、“靈巧”的情況下不容易辦成的事情。
一家日本航空公司需要向美國制造公司購買一批飛機,雙方已進入后期的談判過程。
談判會議從早上8點開始,已經(jīng)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美國公司的代表通過圖表解說、電腦計算屏幕顯示等方式向日本提價。
美國公司代表以壓倒性的準備資料壓倒了日方代表,從前面的談判過程來看,三名日方代表的表現(xiàn)讓人感到失望,盡管美方代表希望帶動起對方,然而,日方代表只是靜靜地坐著,一句話也不說。
美方的負責人把一切介紹完畢后關掉了機器,看了一旁的日方代表一眼,不由地微微一笑。
美方代表重新拉亮燈光,轉向日方代表問道:“請問,意下如何?”
這時,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禮、面帶微笑地說:“我們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臉色霎時慘白,說:“你說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不懂?”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斯文地說:“都不懂。”
美方發(fā)言人不解地問了:“從哪里開始不懂?”
第三位日方代表不急不緩地說:“當你將會議室的燈關了之后。”
美方代表松了松領帶,他突然覺得很累,喘著氣說:“那你們希望怎么做?”
日方代表齊聲說:“希望你再重復一遍。”
美方代表沒有將混亂而冗長的介紹重新講一遍,而是不惜代價達成了協(xié)議。最終那家日本航空公司以原來買10架飛機的錢,買了11架飛機。
有這樣一句名言:“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讓他們知道。”外露的聰明遠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實際意義。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說,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樣子,最有辯才的就像口訥的樣子,因為不爭,別人愿與你相親相近;不辯,別人也就找不到你的破綻。所以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不可否認的非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