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門客昂然不懼,說道:“蕭公不要高興得太早,否則就會后患無窮啊!”蕭何聽了心中十分不解,問道:“我位晉丞相,榮寵有目共睹,而且我行事小心謹慎,沒有任何疏虞,你為什么這么說?”門客說道:“皇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蕭公安居都城之中,根本就不用沖鋒陷陣,反而加封食邑,我揣度皇上的意思恐怕是在懷疑蕭公。難道蕭公沒有見到淮陰侯的下場嗎?”蕭何聽完恍然大悟,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地入朝面圣,力辭封邑,并拿出自己的家財充實國庫。果然,劉邦對蕭何的表現十分滿意。
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征討。
劉邦身在前方,心在都城,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后總是默不作聲。
使者回報蕭何,蕭何對使者的回答大加贊賞。有一天,蕭何偶爾與門客談及使者為自己美言的事情,心中頗為得意。
可是,一個門客聽完后大聲說道:“蕭公不久就要被滿門抄斬了。”
蕭何聽后,大為驚駭,忙問為什么。
那個門客說:“蕭公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您還在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可是,您現在是百官之首,已經沒有更大的官位可以封賞您了。如今皇上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軌的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于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
蕭何聽了,頓時明白門客所說并非虛言,連忙向門客問道:“那么為今之計,我該如何是好呢?”
門客說:“蕭公,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制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不得民心了,就自然會對您放心。”
蕭何長嘆一聲,說:“我怎么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污吏呢!”
但是,為了釋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蕭何最終還是不得已做了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污名節。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后像沒有發生什么事一樣,并不查問。
然而不久,蕭何看到長安一帶耕地狹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閑著的荒地用來放養禽獸,便上奏請求皇上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誰料,劉邦見此奏章大怒,心中惱恨蕭何再次取悅于民,立刻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
滿朝文武以為蕭何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連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辯。幸虧有一個名叫王衛尉的人,素敬蕭何的為人,在侍奉劉邦時順便向劉邦探問:“蕭相國犯了什么大罪?”
劉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氣。當年李斯為秦相時,做了好事都歸君主,出了差錯就攬在自己身上。現在蕭何要求我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這分明是想取悅于民,自己得個好名聲,他可曾將我這個皇帝放在眼中?”
王衛尉聞言奏道:“陛下未免錯疑丞相了。丞相如有野心,當年陛下在外征戰數年,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坐據關中,何至于要用區區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買人心呢?陛下若疑忌蕭丞相,不但淺視了蕭何,也看輕了陛下自己呀。”
劉邦聽了王衛尉的話,覺得有幾分道理,雖然心里不大高興,但還是感念蕭何的為國之心,于是揮揮手,當天就命人放了蕭何。
當時,蕭何已經60多歲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他,誠惶誠恐,雖然身上帶著刑具,而且蓬頭赤足,污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后再朝拜天子,只得立刻上殿謝恩。
劉邦見到蕭何狼狽的樣子,心中未免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相國不必多禮!這次是相國為民請愿,我不允許,說明我不過是個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
盡管這番話說得大度,但是此時的蕭何已經能夠聽出其中酸溜溜的味道了,從此以后,蕭何就對國事一直保持沉默了。
搶風頭是招人討厭的行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朝都不討人喜歡。在現代生活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怪事:當一個員工在工作中犯了重大錯誤的時候,上司愿意為他背負責難,但是在這個員工工作出色、正想大展拳腳之際,他的上司卻又將他“掃地出門”,這就是搶風頭惹的禍。
作為強者,虛懷若谷,肯為下屬擔當,那證明了他的偉大。開明的領導都是敢于擔當的,但這并不表示你能夠無所顧忌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如果一個下屬事事爭先,搶領導的風頭,難免會觸犯對方的心理忌諱。請記住,每一個強者都有一條心理底線:你可以犯錯,我也可以為你扛下來,但你一定不能搶我的風頭!
要知道,自古只是綠葉配紅花,因此有紅花時,寧可做綠葉,也不可爭著做紅花。
自恃己能,必遭其辱在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有驕傲之心,一旦做成了某事或者被別人贊賞為“人才”,就不免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常常自恃己能,狂妄自大,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財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其實,有能耐、有本事就更要學會適當地收斂自己的行為,如果不知道收斂自己,就會顯得盛氣凌人,讓人感到壓迫,從而產生對抗之心,而他成功的夢想也很容易夭折。
賀若弼是隋朝著名將領,他出生在將門之家,其父賀若敦為北周將領,以武猛而聞名,卻因為口出怨言為北周晉王宇文護所不容,逼令自殺。
臨死前,賀若敦叮囑兒子賀若弼說:“我因為說話不慎而死,你要引以為戒。”說完,還用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希望他能記住這個教訓。
隋朝初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稱帝,為隋文帝。楊堅稱帝后,就有吞并江南、統一中國的想法,他查問手下的大臣:“誰可以勝任鎮守江淮的職務?”尚書左仆射高颎推薦說:“朝臣之內,論文武才干沒有能比得上賀若弼的人了。”
于是,楊堅拜賀若弼為吳州總管,做滅陳的準備。賀若弼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命令,并給壽州總管源雄賦詩一首:“交河驃騎幕,合浦伏波營。勿使麒麟上,無我二人名。”詩中的傲然之氣已經隱隱可見。
后來,賀若弼參與滅陳,立下了赫赫軍功。滅陳以后,他更加顯貴了,不僅自己進位上柱國,晉爵宋國公,還惠及家人,其兄賀若隆為武都郡公,弟賀若東為萬榮郡公,并為刺史、列將。
然而,此時的賀若弼早已忘記了父親的教訓和教誨,變得驕傲自滿起來,他自以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常以宰相自許。
當時,楊素為右仆射。賀若弼還只是個將軍,因此心中很不平,他常常把對人的不滿表現在言語和神色上。
隋文帝責問賀若弼說:“我以高颎、楊素為宰相,你每次都散播言論,說他們兩個人是吃白飯的,這是什么意思?”賀若弼回答說:“高颎是我的故人,楊素是我的舅子,我清楚他們的為人,所以才會說實話。”
結果,很多達官都認為賀若弼怨憤過重,應該以死刑處置他。而隋文帝猶豫了好幾天,考慮到他的功勞,還是決定免除他的死罪,削除官職貶為平民。
過了一年,隋文帝恢復了他的爵位,雖然由于不欣賞他的為人不再委任官職,但每次宴會的時候,隋文帝還是待賀若弼很好。
有一次,隋文帝賜宴王公。席間,隋文帝要群臣作詩,賀若弼作了一首五言詩,詩中充滿了怨恨的意思。
其實,在隋煬帝楊廣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曾經問賀若弼:“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都是有名的良將,他們的優劣在哪里?”賀若弼就說:“楊素有勇無謀;韓擒虎只會打仗,不會帶兵;史萬歲只會騎馬,不是大將之才。”楊廣又問:“那么,誰是大將?”賀若弼回答說:“那就看殿下您的眼光了。”言下之意,只有他賀若弼一人堪稱大將。這番話不僅傷了同僚們的感情,也讓隋煬帝楊廣對他產生了戒心。
后來賀若弼狂妄至極,實令隋煬帝難容忍,最終將他殺死。
“才”大不可氣粗,自恃己能只會遭受更多的打擊。才干與智慧是不可相提并論的,智慧是才干,才干卻不會是智慧。一個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到處張揚自己的能耐與功勞的,相反,他們會以謙虛的態度去面對世人,用自知之明去看待自己。可見,“才”大不氣粗,居功不自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做人的手段,能有效幫助人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二節 低人一時者,尊榮一世
現實世界紛紜復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面對坎坷、荊棘和生活道路上橫生的障礙,僅憑激情與沖動是做不成事情的。橫沖直撞只會讓你到處碰壁;一味昂首往往會讓你頭破血流。一個人如果不懂得適時低頭,就很難生存。
為人處世應該懂得順勢而變。暫時的低頭不意味著卑屈和不顧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則和自尊,而是一種處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現。一時低頭是為了長遠抬頭,正如暫時的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學會低頭,能夠免受無謂的傷害,低人一時,往往能夠尊榮一世。低人一時,尊榮一世世上之人往往都喜歡高姿態地表現自我,殊不知,如果一個人過分表現自己,想要通過顯示自己的優越來讓別人佩服和服從,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不僅不得人心,還會遭人打擊。而“低姿態”不僅能拉近雙方的距離,而且更容易溝通,更容易讓對方從心理上接受自己,甚至贏得他人的敬仰。
春秋時期,孔子和老子各成一家,儒道兩大家都很興旺,但是,孔子的儒家總是碰釘子。孔子聽說老子的道家很有威望,很想去了解一下,于是便借游說的機會去見老子。
他帶了幾個門徒來到道德宮,見門關著,便上前問道:“里邊有人嗎?”
門“吱呀”一聲打開了,出來一個小孩,問道:“你們是干什么的?”
“我叫孔丘,來求見老子。”
小孩回里面一會兒又出來了,說:“老師不在家,明天再來吧。”說罷,將門“哐”地一聲關上了。
孔子師徒被弄得面紅耳赤,只好返回。
第二天,孔子又領著門徒來到道德宮。一看大門敞著,孔子很高興,可是進門一看,二門緊閉。
孔子一敲門,又出來一個小孩,問道:“你們是干什么的?”
“求見老子。”
“是求見,還是求教?”
“求見。”
“求見?不得閑。”說罷,那個小孩把門一關,扭頭就走。
孔子一聽,急忙改口說:“我是來求教的。”
“求教?哪有求教帶這么多人的,分明是來挑釁的吧?老師正在睡覺,明天再來吧。”
孔子只好再次返回。
到了第三天,孔子對弟子們說:“今天我一個人去求教老子,前兩次怪我學禮不知禮,連求見與求教都分不清。”說罷,獨自一人求教去了。
孔子來到道德宮,只見宮門大開,遂上前施禮說:“門上哪位在?孔丘特來求教。”
話音剛落,門房里出來兩個小孩,正是前兩天見到的那兩個。只見二人以禮相迎,帶領孔子來到后宮。
孔子見了老子,連忙躬身說道:“孔丘特來求教!”
老子立刻起身還禮:“久聞大名,請坐吧。”于是,二人攀談起來。
老子問他:“你現在研究什么學問?”
孔子回答:“正讀《周易》,過去古人也讀這書。”
老子說:“古人讀《周易》,有用。你現在讀它何用?”
“我在追求仁義。”
“你辛辛苦苦追求仁義,可得到些什么道理嗎?”
孔子聽后,半天才說:“我研究了二十七年,沒得到一個能行得通的真正道理。”
“是呀,光講仁義是不行的,還必須講‘道’,有了‘道’才能有‘德’,用‘道德’近‘仁’,‘仁’則近之。你如果愿意追求道德的話,我就把我研究的‘道德’給你講一下。”
孔子聽了十分佩服,當即虛心求教。老子見孔子真心求教,便一五一十地講了起來,二人的攀談一直從天明持續到天黑。從此,孔子每天都去道德宮聽老子講解《道德經》。道德宮門前的那條小巷則被后人稱為“問禮巷”。
謙和有禮、虛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別人對你的嫉妒心理,維持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正所謂:“低人一時,尊榮一世。”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夠低姿態地處世。成熟飽滿的稻穗總是羞澀地低著頭,只有那些空殼的稻穗才會不知羞恥地高高仰起頭顱。事實證明,傲慢的態度只會讓人厭惡,而低姿態才能得人心。
當然,放低姿態不是讓你低聲下氣、奉承諂媚。放低姿態是一種藝術,特別是當雙方地位懸殊時,地位高者采取適當的低姿態會滿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所當然地會受到對方的歡迎。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在生活中,豁達而謙遜的人最受人歡迎,相反,盛氣凌人、瞧不起別人者常會引來反感。在他人面前保持謙卑的姿態,留給他人良好的印象,你才能被接受,你的行為才會得到肯定,所以一個低姿態的人往往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低姿態的人,他能夠禮賢下士,因此贏得了很多人才的歸附。在隋朝時期,李世民就已經開始籠絡人才為自己所用。當時有一個晉陽縣令名叫劉文靜,很有才能,但是由于劉文靜和反隋的魏國公李密結成了親家,因此被隋朝官府關進了監獄。
李世民知道了這件事情,便去獄中探望他。劉文靜非常感動,對李世民說:“如今天下大亂,只可惜沒有像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人來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說:“你怎么就知道沒有人出來收拾大局呢?今天我來就是想跟你商議大事的,不知道先生您有什么好計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