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要樂命,活著就是幸運(1)
- 你為什么不開心?
- 肖悅
- 4912字
- 2016-01-05 16:35:13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崎嶇和坎坷,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痛苦仿佛是我們人生旅途中不能逃脫的一部分。可是即使經歷再多的苦難,我們也應該慶幸——畢竟,我們還活著,就像有位哲人說的:“人生的棋局,只有到了死亡才算結束,只要生命還存在,就有挽回棋局的可能。”活著,便是上天給我們最大的幸運。既然如此,何必與自己過不去,活著,就要活出精彩。
活著,就是幸運的
幸與不幸并沒有嚴格的分界點,全在于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有一個青年十分不幸。在他8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生病去世了,他不得不學會做飯和照顧自己,因為他的父親在外面打工,很少回家。過了10年,他的父親死于車禍,這時,這個青年必須要自謀生路了,因為唯一可以養活他的親人也不在了,他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這個青年工作了兩年之后,因為一次工程事故而失去了一條腿。倔犟的他從不輕易讓別人幫忙,而是自己學用拐杖行走。后來,這個青年拿出所有的積蓄辦了一個養魚場。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把他的勞動和希望毫不留情地一掃而光。
這個青年終于忍無可忍了,他找到了上帝,憤怒地質問上帝:“為什么你要對我如此不公平!”
上帝反問道:“你怎么說我對你不公平呢?”
青年馬上把這些年的不幸遭遇講給上帝聽。
上帝聽完,不在意地說:“你的確是夠凄慘的,既然如此,你為什么還要繼續活下去呢?”
這個青年完全被激怒了:“我當然要活下去,我已經經歷了這么多不幸,事實證明,沒有什么會讓我感到害怕了,終有一天,你會看到我創造出幸福的。”
上帝聽完這個青年的話,對他笑了笑,然后打開地獄之門,指著其中一個人對他說:“你看那個人,他生前要比你幸福很多,可以說他是一路順風地走到生命終點的,他經歷的最后一件事和你所經歷的一樣,在同一場災難中,他失去了全部的財富。與你不同的是,他選擇了自殺,到了地獄,而你卻堅強地活在人間,這便是你的幸運……”
其實,只要我們堅強地活著,這就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因為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會有希望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
馬休在一家石油公司上班,很不幸,因為一次機器故障,導致馬休的右眼被打傷了,經過搶救之后,他的右眼還是沒有保住,最后醫生只好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馬休原來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可是在那場災難之后,他卻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為他感覺有很多人都在看著他的眼睛。
更不幸的是,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長,最后公司給了他一筆錢,把他辭退了。他的妻子海倫負擔起了家庭的所有開銷,為了保證家里的錢夠花,她在晚上還做了一份兼職。她非常在乎這個家,她愛著自己的丈夫,想讓自己的丈夫好起來,海倫覺得丈夫心中的陰影總會消除的,他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可更糟糕的是,馬休另一只眼睛的視力也受到了影響。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海倫居然看到丈夫正在和兒子踢球。海倫沒說什么,只是走過去靠近丈夫,輕輕摟住他的腰。
馬休說:“親愛的,我明白以后我會面對什么,我早就清醒地意識到了。”海倫聽后,淚水立刻流了下來。其實,海倫早就知道這種結果,只是她擔心丈夫承受不住打擊,所以才請求醫生不要告訴他。馬休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比以前鎮靜了很多,連海倫自己也感到奇怪。
海倫知道馬休能見到他們的日子不多了,她很想為丈夫留下點記憶。于是,她每天都把自己和孩子打扮得漂亮、整齊,自己也經常去美容院,在馬休面前,不管她心中多么悲傷,也總是努力地面帶微笑。
過了幾個月,馬休說:“海倫,我發現你新買的裙子顏色太暗了。”海倫說:“是嗎?”之后她跑到一個馬休看不到的地方,低聲哭了。因為她新買的裙子顏色非常絢麗。
于是海倫想,還能給丈夫留下什么呢?
第二天,海倫把一個油漆匠請到家里來,她想把墻壁和所有的家具都粉刷一遍,好讓馬休永遠記住這個漂亮的家。
油漆匠工作得非常仔細,也非常愉快,他一邊干活還一邊吹口哨。過了一個星期,油漆匠終于把馬休家的所有東西都粉刷好了,同時,他也得知了馬休的狀況。于是油漆匠對馬休說:“很抱歉,我干得太慢了。”馬休說:“看你工作得那么開心,我也為此感到非常高興。”
最后在算工錢的時候,油漆匠特意少算了5美元。海倫和馬休說:“你少算了工錢。”油漆匠回答:“事實上,我已經拿得夠多了,一個等待失明的人居然還如此平靜,是你們教給了我什么是勇氣。”
可是馬休卻堅持要多給油漆匠5美元,馬休說:“你也讓我知道了,原來殘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并且生活得很快樂。”原來,油漆匠只有一只胳膊。
人生也許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是變故,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畏懼或失望的理由,即使面對已成定局或無能為力的事,也不要擔憂,不要害怕,因為在這一刻,我們還活著,我們還能把握自己的命運,這就足夠了。
心態主宰著成敗
許多時候,人生就像過橋,失敗的原因也許不是力量薄弱,而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威懾——面對困難,許多人會失去平衡的心態,亂了方寸。
在一處地勢險惡的峽谷,幾根光禿禿的鐵索橫亙在懸崖峭壁之上,這是過路唯一的“橋”。山勢的巍峨和澗水的轟鳴更是烘托出“橋”的簡陋和危險,而不得已要過路的人也有失足葬身澗底的。
有一天,4個人要過橋,其中一個是聾子,一個是盲人,剩下兩個是正常人。4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抓著鐵索,凌空行走,結果是聾子和盲人過了橋,身體健康的一個生還,另外一個則跌下鐵索橋喪命了。
看到這你也許會想:難道身體健全的人還不如瞎子和聾子嗎?事實上,這個人之所以喪命正是因為他的耳聰目明。
當有人問這3個人原因時,聾子說:“我的耳朵聽不到東西,自然聽不到腳下澗水的咆哮,當然沒有能聽到聲音的人恐懼。”盲人說:“我看不到東西,所以不知道山高橋險,就心平氣和地攀索過橋。”過了橋的正常人說:“我過我的橋,那些險峰和急流與我何干?我只管注意落腳穩固就行了。”
事實上,這座橋就如同我們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困難,每個人在其成長道路上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免不了要受一些挫折的考驗,這時就需要我們用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在困難面前擁有好心態的人,人生自然會比較精彩。
鄧亞萍的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有些人在談及鄧亞萍時,會繪聲繪色地說:“小小的個兒,胖胖的臉,打起乒乓球來就像只精力充沛的小老虎,出手快捷,攻勢凌厲,幾板就能把別人給制伏。”
確實,鄧亞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乒壇上名聲很大。她從1986年拿到第一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開始,到1997年第4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11年時間里,一共在各種乒乓球大賽中拿過153個冠軍,尤其是從1989年到1997年這9年的歷史最為輝煌,僅于世界級別最高的奧運會、世界錦標賽和世界杯賽這3大比賽中,她就得到了18塊含金量最高的金牌,而且還是國際體壇上唯一一個曾3次接受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為其親自授獎者。這在中國的乒壇寫下了光彩的一筆。
鄧亞萍的成長之路是非常坎坷的。她4歲時就表現出了“鐵娃”的本質,玩什么都十分專注,不愛哭。這被任乒乓球教練的父親看在眼中,喜在心上,他覺得女兒是一塊搞體育的好料。于是,父親開始精心地培養鄧亞萍。
5年時間過去了,鄧亞萍在父親的教導下,乒乓球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為讓鄧亞萍能進一步發展,父親把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隊去深造。可是鄧亞萍去后不久就被退了回來,理由是“手臂短,個子矮”。這在鄧亞萍心靈上留下了一道傷疤。
值得慶幸的是,鄧亞萍在父親的鼓勵下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地練習,并發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成績。
1986年,鄧亞萍的機會來了,這是她的人生出現第一次重大轉折的一年。年僅13歲的鄧亞萍臨時頂替河南省代表隊一個生病的運動員參加全國乒乓球錦標賽。賽前教練對鄧亞萍并沒有抱什么期望,讓她上場只是為了不讓該隊“棄權”。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矮個子居然接連打敗了當時小有名氣的國手,一舉登上了冠軍寶座,鄧亞萍因此成了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馬。
這次比賽后,曾被認為“沒有發展前途”的姑娘成了國家乒乓球女隊主教練張燮林手下的強將。從那以后,鄧亞萍將那股在逆境中練就的“鐵娃”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的運動水平大大提高,經過各種大賽的歷練,鄧亞萍最終登上國際乒壇“大姐大”的寶座。
鄧亞萍說:“我并不信命。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說我命好,為世界乒壇創造出了一個‘常勝將軍’的奇跡。我覺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會將冠軍的桂冠戴在一個未真誠付出汗水、淚水、心血和智慧的運動員身上,我自己滿身的傷病就是證明。體育運動之所以魅力無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了人類不屈服于命運,永不停息地向命運挑戰的精神。”
在鄧亞萍成功的崎嶇道路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很多人來說,成功之路是崎嶇且布滿荊棘的,雖然有成功的光環在前方召喚,可是追求成功的過程卻艱辛無比。就像在波濤中前行的航船,雖然有光明的燈塔,可是通往燈塔的路卻隨時會有旋渦和暗礁出現,甚至會有翻船落水的可能。但是只要我們已經認定目標,而且還有奮斗的能力,就應該勇往直前,不能退縮。
面對命運的挑戰,我們應該做生活的強者,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一往無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即使面對困境,只要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就會戰勝它,就像貝多芬在世人眼中只不過是一個又聾又瘋的音樂癡,但是他沒有消極,沒有絕望,在痛苦的深淵中,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只要我們積極地去面對、去行動,其結果可能截然不同。好心態是我們獲得美好生活的前提,擁有了它,我們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任何時候,都要心存希望
世事無常,也許在下一刻,我們就可能遇到困難和挫折。遇到突如其來的困難時,只要我們心存希望,就能渡過難關。
在希臘神話里,西齊弗因在神界做錯事,被罰到人間受苦。
神對西齊弗的懲罰非常獨特——讓他在懸崖峭壁上推石頭。
每天早上天剛亮,西齊弗就要開始努力地把大石頭向上推,但是,石頭總會順勢滾下來,西齊弗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推上去,然而石頭一次又一次地滾下來……西齊弗每天都在永無止境地重復著推石頭的動作,他面對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眾神覺得這是懲罰西齊弗最好的辦法,因為這樣可以折磨西齊弗的心靈,每次努力都徒勞無功的感覺是很讓人沮喪的。他們不但要讓西齊弗從肉體上受苦受累,還要讓他永無成功之日,從精神上摧毀這個犯錯誤的人。
每次西齊弗推石頭的時候,眾神都一起打擊他,告訴他面對的將是失敗。但是,西齊弗并不氣餒。他沒有把思維定位在是成功還是失敗上,而是考慮自己是不是盡到了責任:我只是負責推石頭上山,它掉落下來就與我無關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是用一種滿懷希望的心態去推石頭的,他安慰自己:幸好明天還有石頭可以推,神界沒有拋棄我,起碼我明天還有事可做,明天還有希望。
最后,眾神被西齊弗這種毫不氣餒和樂觀的精神所感動了,他們一致同意讓西齊弗回到神界。
我們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困難時,不要把自己禁錮于眼前的困苦之中,應該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還擁有最寶貴的生命時,就不應該放棄希望,當我們看得見成功的未來遠景時,就能走出困境,達到我們夢想中的目標。
一個突然失去雙親的孤兒生活過得十分困苦,現在唯一可以讓他熬過漫長冬季的糧食就只有父母生前留下的一小袋玉米了。可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抱怨上天的不公,也沒有立刻動那袋玉米。
這個孤兒將玉米收藏起來,決定要忍著饑餓開始“工作”——四處撿拾別人不要的東西去賣。結果,他憑自己的能力度過了這個寒冬。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孤兒真傻,他為什么要這么折磨自己呢,他完全可以先拿這些玉米來充饑,等熬過了寒冬再說。”
但也許有的聰明的人已經想到了,這個孤兒之所以不吃掉這袋玉米,是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中充滿著發了芽的嫩玉米,整個冬天,在孤兒的心里充滿著播種玉米的希望和夢想。所以,即使這個寒冷的冬天他過得再辛苦,甚至有幾次曾經餓暈過去,他也沒有打開那袋玉米來吃,因為那是他“希望的種子”。
在春天來臨的時候,這個孤兒馬上欣喜地把那一小袋玉米播種下去,經過一夏天的辛苦勞動,他終于熬到了秋天,當然,他的玉米也豐收了。面對這次豐收,他并沒有滿足,因為他還想要獲得更多次的豐收,于是他又一次把剛收獲的玉米留下來,作為明年的種子,繼續播種。
這個孤兒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努力著,他種了收,收了種。10年后,這個孤兒成了當地的玉米大戶,他告別了貧窮,成為村子里最富有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