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商朝卷商朝卷·風華正茂的奴隸制時代(4)

崇信鬼神的商朝人

商朝人崇信鬼神,他們相信神靈,相信天命。這集中體現在人祭、人殉和占卜方面,同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制度和社會性質。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求神問卜,反復占卜、乞問鬼神,以得知吉兇禍福,決定行止。商朝人問卜的范圍以及事項也非常廣泛,涉及到戰爭、祭祀、氣象、飲食、打獵、病患、生育、出門及奴隸逃亡等諸多方面。卜骨和卜甲是殷商統治階級主要的的占卜方式。商朝先人利用甲骨占卜,以兆象判斷吉兇,在甲骨上刻有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地下,人們將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視為鬼神的操縱。當時的人們重視山川和祖先的神靈,并祈求鬼神的庇護和賜福。商朝人崇拜“天”神,商王稱自己是王權神授。崇拜和占卜是當時最重要的政治活動。

合久必分的亂世凱歌 周朝卷周朝卷·合久必分的亂世凱歌

西周(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約791年。周朝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周朝的統治極具特色,主要有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四大制度,對后來的社會影響很大。

人窮志不短的市井屠夫:姜尚

姜尚,也稱“呂尚”,姜姓,字子牙,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后人多稱其為姜子牙、姜太公。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尚是伯夷之后,祖先被封于呂地,故姜是尚之族姓。姜尚出生之時,家境已經敗落。因此,姜尚年輕時宰牛賣肉,做過市井屠夫。他開過酒肆,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是,姜尚人窮志不短,無論家境如何困難,他始終勤奮好學,通曉天文地理,軍事謀略,不斷研究國家政治,尋找治國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夠施展才華,貢獻社稷。雖然他才智過人,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在商朝時,他一直未被提拔。他年過六十,仍舊在尋求施展才能的機會。后來,姜尚遇周文王,遂輔佐周滅商,終于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在周朝擔任國師,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提出了順民、愛民和舉賢思想。除此之外,姜尚提出六守三寶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制定了九府圜法的貨幣政策。他一生閱人無數,積累了豐富經驗,文韜武略,勤政愛民,在周朝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商紂王是怎么死的

商朝到帝辛(商紂王)時,已經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商紂王仍舊不納諫言,妄殺重臣,好酒淫樂,揮霍無度,致使國庫空虛,諸侯臣屬紛紛離叛。他率兵遠征東夷,雖然取得勝利,但致使朝歌空虛,無兵可守。居住于今陜西中部的周部落,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公元前1056年,姬昌對內稱王,即周文王。他出兵討伐犬戎、密須,攻取東方的黎和商的寵臣崇侯虎的崇國,切斷了商朝與西部屬國的聯系。姬昌又將國都遷至豐(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避免戎狄的侵擾,以利于攻打商。

公元前1050年,姬昌去世,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戰車三百乘、虎賁(至精銳武士)三千人、步兵數萬人,向東出兵討伐商。同年的2月21日,周軍在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組成聯軍4.5萬,于2月26日冒雨向東,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向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再折而東行。27日,武王誓師,歷數紂王暴行,次日拂曉,聯軍攻進牧野。《詩經》曰:“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紂王聞周軍來襲,只得匆忙武裝大批的奴隸、戰俘,以及守衛國都的軍隊,于牧野應戰。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一時無法征調。據《史記》記載,當時紂王出動的總兵力為70萬,也有說是17萬。周軍總兵力為4.5萬。《逸周書·克殷》記載,周軍先由姜尚率精銳部隊上前挑戰,亂其陣腳,然后武王親率主力,與對方拼殺。商軍中的戰俘和奴隸全無斗志,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商軍潰敗。商王見此,回到朝歌,登上鹿臺。據史籍記載,商紂王“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武王到鹿臺后,用“輕呂”擊刺紂王尸體,斬其頭顱,懸旗示眾。歷史稱此次戰爭為“牧野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不吃周朝糧食的兩個人

商朝末年,孤竹國居住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分別是伯益和叔齊。國君生前想將王位傳給叔齊,國君去世后,叔齊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也不肯繼位,讓于叔齊。于是,二人都逃離孤竹國,為躲避暴虐的商紂王,他們隱居于渤海之濱,與東夷人一起生活。孤竹國百姓推舉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后來,伯夷和叔齊聽說周文王仁政愛民,西伯周國境內十分安定,他們就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陜西岐山縣)。但當時,周文王已經去世,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伯夷和叔齊見此情形,大失所望,他們叩馬而諫,說:“父親去世卻不埋葬,還起兵反抗商朝,這能算孝嗎?臣子討伐君主,這能算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姜尚及時制止,并說:“他們是講義氣的人,不要殺害他們。”周滅商后,武王就成為了天下的宗主,天下皆為周朝土地。伯夷和叔齊認為歸順周很可恥,他們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他們以野菜為食。武王派人請他們出山,并承諾以天下相讓。他們仍舊拒絕出山仕周。一位婦人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們連野菜也不吃了。最后,他們就餓死在首陽山腳下。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著一首歌,大意為:“登上了首陽山哪,采集野菜充饑。西周用殘暴的局面代替殘暴的局面,真不知道這還能算是對呀。神農、舜、禹的盛世恐怕沒有了,我們上哪里去呀?哎呀,我們的生命就快要結束了,商朝的命運也已經衰息。”伯夷和叔齊讓國之德和不食周粟,以及他們以身殉道的行為,被儒家大力推崇。他們寧死守節的高尚德行,被后世傳為佳話。

從“六守三寶”到“九府圜法”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勛,他擔任國師輔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成為四朝元老。他的文治武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多年的從政經歷中,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他經國治軍,其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為以后的治國之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世人稱頌。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齊,稱為齊國。

《六韜·文韜·六守》記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其中“六守”為仁、義、忠、信、勇、謀。“三寶”是指大農、大工、大商。“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姜太公被封于齊,“三寶”被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業和工商業共同發展,重點發展工商業。正是這“六守三寶”的政治策略使得齊國發展成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九府圜法是姜太公的貨幣政策。顏師古《注》曰:“《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圜謂均而通也。”“九府”是“掌財幣之官”,職責就是“通貨幣,易有無”。九府圜法就是政府實行相關政策,以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這樣就使得錢幣和布帛不斷流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以達到“國以之富,民以之足”的目的。

分封制——春秋戰國的序章

周朝時期,周王室將土地劃分給諸侯,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而且各諸侯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需要盡的義務就是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這就是當時的分封制。分封制規定,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而且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稅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各諸侯不僅要治理好諸侯國,還有保衛國家的義務。同時,在自己的封地內,諸侯還對卿大夫進行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士。同樣,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級進貢,并承擔作戰的義務。周朝的土地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分封下去,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制度。在理論上,諸侯的土地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并重新分配。但事實上,一般是世襲,諸侯國繼續擁有土地。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諸侯爭霸戰爭的不斷發展,周王室逐漸衰弱,“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取代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漸喪失。分封制成了春秋戰國的序章,并開始被破壞。秦統一后取消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孔子最崇敬的儒家楷模:周公

古代的周公是周朝的爵位,得爵位者的職能就是輔佐周王治理國家。孔子所崇敬的周公是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他姓姬,名旦,也稱為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而被稱為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稱為“元圣”,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當國。《尚書大傳》將其功績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建造東都,制作禮樂,建立典章制度,鞏固和發展了周王朝統治,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周公非常重視教育奴隸主貴族以及弟子教育,如政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以及勤政教育,主張“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和“力農無逸”等,用“頌”和“誥”影響奴隸主和平民。因此,周公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開創者。周公提出了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他一生注重禮儀,尊重賢能之人,善待眾人。其言論見于《尚書》。周公為周朝制定禮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儒家學派奉為宗。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業,贊嘆“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將周公奉為儒家的楷模。

叛臣管叔在周朝的地位

管叔姓姬,名鮮,周武王弟,管國是他的封國。周滅商后,武王將商王畿的一部分土地分給紂王之子武庚,并設置“三監”監督管理。武王死后,成王繼位,周公輔政,管叔勾結武庚發動三監叛亂。周公平叛,管叔被殺,管國被滅。雖然管國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他在周朝的地位非常重要。據史籍記載,武王通過叔鮮居管監殷來控制東方諸侯國,當時管叔是兼王官和地方諸侯的雙重身份,他受周王之命,掌控東方大權,為“三監”之首。他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諸侯。作為東方諸侯之長,管叔的地位高于武庚和其他諸侯。管叔叛國正是周朝初年,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矛盾沖突的體現,周公平叛,標志著中央政權的的勝利。后來,周公遷分康叔于衛,衛國和齊國成為東方的方伯。

不敢打招呼的周朝人

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在位期間,橫征暴斂,殘酷剝削。他不僅壓榨勞動人民,還剝奪貴族權力,他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壟斷社會財富和資源,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周厲王多次向南征伐荊楚。西北的戎狄、獫狁不時侵擾。曾經臣服周的東南淮夷因不堪忍受剝削而反抗周朝。周厲王為了壓制國人,任用衛巫,令其監視國人,如果發現有人口出怨言,衛巫就將這些人報告給厲王,厲王立即將這些人處死。當時的周朝人,都不敢說話,見面也不敢打招呼,在路上遇見就用眼睛互相望一望,“道路以目”,百姓敢怒不敢言。但是,國家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公元前841年,國人發生暴動,人民將王宮包圍,周厲王倉皇而逃。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死于彘(今山西霍縣)。國人擁立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年號為共和。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的歷史有了明確紀年。

葬送了東周的榮夷公和衛巫

榮夷公是西周時期諸侯國榮國的第六任國君。公元前9世紀,周厲王三十年,榮夷公得厲王寵信,被任以卿職,用事于朝。他迎合厲王的心意,建議衽專利政策,壟斷周朝山林川澤的收益,命令禁止人民采樵、漁獵和壓榨百姓。大夫芮良夫諫言說,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厲王不聽,繼續重用榮夷公。在榮夷公的建議下,周厲王征伐鄰邦,剝削百姓,倒行逆施,橫征暴斂。民間百姓,怨聲四起,朝野上下,危機四伏。榮夷公的倒行逆施,加劇了周朝的各項矛盾,并不斷激化。百姓對此滿腹怨言。但周厲王又任用衛國的巫者,監視百姓,禁止百姓議論國事,發現口出怨言者,立即處死。在這樣的殘酷統治下,平民百姓終于不堪重負,發起國人暴動,將厲王趕出王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漾濞| 甘孜| 察雅县| 温州市| 周宁县| 台前县| 鄢陵县| 突泉县| 南投市| 秦皇岛市| 安新县| 秀山| 城市| 自贡市| 清河县| 肥城市| 陕西省| 新宁县| 襄城县| 鞍山市| 荃湾区| 元江| 南岸区| 图片| 临海市| 平舆县| 卓尼县| 宁安市| 威远县| 邮箱| 大冶市| 凌云县| 隆昌县| 囊谦县| 恭城| 昔阳县| 米泉市| 兰西县| 施秉县|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