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河文明之旅——人類文明的曙光(5)
- 快樂歷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 石赟
- 2923字
- 2016-01-08 10:14:11
面對如此固執的悉達多,他的父親無可奈何,只好派人跟隨著他。在當時人們的意識里,普遍認為極端的禁欲主義才是達到真知的途徑,于是悉達多和侍者們在恒河流域整整行腳6年,參訪了宗教界的許多名師,研習了許多他們的理論和方法,修煉了極其嚴格的苦行。然而他最終認識到,這種解決人生問題的辦法并不能令人滿意,折磨自己的肉體也只能是使自己的頭腦更加模糊不清,而不會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拋棄了禁欲主義,恢復了正常的飲食。
悉達多獨自一人來尼連禪河邊,在佛陀伽耶附近的一棵菩提樹下坐下來,繼續努力探索著人生問題。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之后,悉達多終于在黎明前豁然開朗,戰勝了種種煩惱和魔障,徹悟了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回的方法。從此,人們都管他叫佛陀,意為“覺者”。
此時的佛陀已經35歲了,在他余生的45年中,帶著他的新人生觀,游遍整個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聽講的人宣講。到公元前483年他死去的時候,已經贏得了數以千計的皈依者。
佛陀的說教最初只是口傳,但是后來為了便于記憶,便開始采取偈頌的形式,再后來,便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是近代學者認為在經藏中真正屬于佛陀的說教和最早的經典,在這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
直到悉達多死去幾百年之后,這些說教才用文字記錄下來。而這時他的宗教思想已經被分裂成許多不同的教派。小乘派和大乘派就是佛教的兩個主要教派。在南亞居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派,大多數的西方學者都認為它與釋迦牟尼的創造教說比較接近;而在中國和北亞一帶居統治地位的教派則是大乘派。
“四諦”是原始佛教基本教義核心。“蒂”意為“實在”或“真理”。“四諦”也稱“四圣諦”,意為“四條真理”,即:苦、集、滅、道。而四諦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說明人生的本質及其形成的原因,即苦、集二諦,它側重于解釋世間;第二部分是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即滅、道二諦,它則側重于創造世間。
苦諦,顧名思義,就是把社會人生判定為“苦”,毫無幸福歡樂可言,還以此認為是真理的教義。于是這一教義就成了全部佛教的出發點。
集諦,是早期佛教的理論基礎,它說明了人生諸苦的原因。集諦宣稱:一切苦皆由“欲愛”而生,有“欲愛”就會付諸行動,而一旦付諸行動,其后果必然就是“造業”,也由此難逃輪回之苦。
滅諦宣揚若想根絕苦因,擺脫苦果,就只有消滅一切“欲愛”,這樣才能達到佛教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涅槃,即不生不滅、圓滿寂靜、永遠擺脫因果輪回的神秘境界。
道諦指出如若要達到涅槃,就必須要修煉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在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中,又有十二因緣,即“十二緣生”,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外,佛教與印度教不同的是,佛教不分種族和階級,人人都可以修行。
在悉達多死后的一段時期里,佛教的傳播速度較為緩慢。一直到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改信佛教,也正因為他的支持,才使得佛教的影響和說教迅速傳播開來,最后還傳到了相鄰國家:東至緬甸,南到錫蘭,后來又傳遍了整個東南亞,一直傳到馬來西亞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佛教還向北傳播到了西藏,然后又向西北傳播,進入阿富汗和中亞地區。佛教傳入中國后,贏得了一大批信徒,而后又從中國傳入了朝鮮和日本。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與孔雀王朝
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年,試圖征服恒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羅和拉瓦爾品第,向南部和東部推進,率軍隊越過興都庫什山侵入西印度,但是遭到當地力量的抵抗。當時在恒河平原上最強大的勢力是摩揭陀國,統治者是難陀王。大約在公元前317年,該國出現了一名出身剎帝利貴族的青年,名叫旃陀螺笈多,他率軍隊擊敗了西北印度的馬其頓人部隊,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抵進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幾番激戰之后,最終推翻了難陀王的統治,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孔雀王朝。建國之后,旃陀螺笈多繼續向周邊擴張,陸續吞并周邊的若干鄰國,實力日漸強大。
旃陀螺笈多在位時,孔雀王朝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有3萬騎兵、60萬步兵和9000頭戰象。公元前298年,旃陀螺笈多逝世,其子頻頭沙羅繼位。頻頭沙羅繼續父親的擴張之路,相傳他曾經消滅了16個大城君主,進一步擴大了帝國的版圖。然而這時孔雀王朝的統治卻并不穩固,各地頻繁的叛亂給了雄才大略的阿育王以用武之地。
阿育王是旃陀螺笈多之孫,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在他18歲的時候,就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頻頭沙羅身染重病,當時朝中未立太子,王位之爭一觸即發,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最終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正式登基。傳說阿育王為了奪取王位,曾謀殺了兄弟姐妹達99人。阿育王即位之初,繼續沿著祖父的腳步前進,企圖用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這時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暴君,尤其是南征羯陵伽的戰爭,更是表現出了他的極度殘暴。
羯陵伽海外貿易發達,經濟繁榮,位于孟加拉灣沿岸,在南印度是一個強國。阿育王早有入侵之心,約公元前262年,阿育王親率大軍大舉進犯羯陵伽。羯陵伽雖然實力雄厚,但面對兵力、物力遠遠超過自己數倍的孔雀王朝,即使奮力反抗,也終究難逃敗陣的噩運。不計其數的人被殺,十五萬羯陵伽人被俘,血流成河,堆尸成山。羯陵伽被征服后,阿育王派王室充任的總督統治,并派兵入駐托薩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領土又進一步擴大,除了南端以外,整個南亞次大陸,盡為其所有,孔雀王朝變成了一個空前統一的龐大帝國。
羯陵伽一站對阿育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羯陵伽戰爭結束后,阿育王放棄了一切侵略性的軍事行動,轉變了原有的治國方針,并致力于穩定政治和發展經濟文化。相傳他得到高僧的指引,采用佛教作為孔雀王朝的宗教哲學,還曾經發布了一個敕令,他在敕令中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之后,他又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從此以后,原本殘暴不仁的阿育王變成了一個慈悲為懷的仁愛之君。他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派人四處去宣揚佛法。
不久之后,阿育王宣布將佛教定為印度的國教,并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豎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銘刻在上面。此外,他還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然后召集了一大批的全國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大批的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其中還包括王子和公主。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的時候,除了帶去了許多的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樹樹枝,并親手種植在了錫蘭的土地上。從此,這棵菩提樹在錫蘭落地生根,一直生長到今天。
阿育王如此大力地四處宣傳佛教,不斷有使節往來,很快,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還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在佛教文獻中曾經記載,阿育王即位的第17年,第三次佛教徒大結集在華氏城舉行。之后,他又派出許多傳教使團,向國內的邊陲和周鄰諸國廣布佛教。經過阿育王的宣揚和傳播,佛教不僅在國內大盛,在國外也廣為傳播,佛教從此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相傳阿育王在位期間,他的諭令刻寫在摩崖和石柱上,分布全國各地,而建造的佛塔多達8.4萬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