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一定要賞識自己的孩子,哪怕他有缺陷,別人都看不上你的孩子,你也要擁抱他、贊美他、欣賞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奇跡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獨具的特點、天賦而鼓勵他。
賞識教育專家周弘曾經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對冷言冷語非常排斥。如果家長總是用消極的辦法來對待孩子,那么結果往往是,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會有一點不喜歡父母了。”
捕捉賞識孩子的每一個時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無數父母最大的心愿,而“賞識教育”無疑是家長培養孩子的最新利器。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講,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那一年,25歲的他已經擁有一家自己的房地產公司,在此后,將公司業務擴展到六個州,并且建造了上百座高樓大廈。近兩年來,他又野心勃勃地進攻保險業,而且大獲收益。
1965年,他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當地冶金公司的普通職員。在他出生之前,父母已經為他生下了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很顯然,作為普通職員的父母,后半生也不會有什么大作為了,但是他們依舊非常驕傲,因為他們的三個孩子都非常聰明,不僅成績優秀,而且還各有特長,周圍人都認為他們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父親桑德斯曾經自豪地向鄰居夸耀說:“我的孩子一個比一個棒,我想他們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然而,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小兒子居然不像他哥哥姐姐那樣聰明,一生下來,就顯得呆頭呆腦,笨手笨腳的。漸漸地,他們發現小兒子做任何事情都比同齡孩子慢半拍。
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他較低的智商進一步被顯現出來,不僅沒有他哥哥姐姐當年的優異成績,甚至連父親平時不屑一顧的笨孩子都不如,這讓父母很懊喪。
看著他與同齡孩子相差越來越大,父親總是急切地批評他:“你的數學不如比特,你的繪畫不如瑪莎,你的體育不如約翰,你的語言不如弗朗斯……”總之,在父親眼中,他與任何一個孩子相比都相差很多。父親總是對他說:“你需要向他們學習,最終還要超過他們。如果你趕不上他們,你將來的日子一定會變得非常糟糕。”
他為自己不像哥哥姐姐那樣聰穎而苦惱,所以,他總是千方百計地努力,也曾嘗試“笨鳥先飛”,但是結果都不明顯。無論他怎么努力學習,有時甚至付出很大的代價,結果依舊趕不上其他孩子。在他看來,小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很輕松,而且做得都很好,這讓他很苦惱、很無奈,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影。
上學之后,父母帶他去紐約找權威醫生做診斷,這才知道他除了智商偏低之外,還患有動作障礙癥。從此之后,父母對他不再抱有任何過高的希望,只要他能夠自食其力,父母就心滿意足了。
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之后,他遇到了一位影響他一生的好老師——杰西卡老師。她出身高貴,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學識淵博的她,還富有一顆仁愛、智慧的心。在她看來,每個孩子都是一粒飽含希望的種子,都有生長的權利和自由。
杰西卡老師沒有像他父母那樣,而總是笑容可掬地鼓勵他:“別著急,慢慢來,不用和其他人比,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向努力就可以,我相信你會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
在數學考試中,他又得了全班唯一的“C”。放學后,他無比難過地找到最敬佩的杰西卡老師,低著頭掩飾自己的不好意思,說:“老師,我太笨啦,我總是比其他同學差。”
“親愛的孩子,誰說你笨啦?你這次考試就超過了一個同學,應該說有所進步啊!”杰西卡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并且微笑著注視他的眼睛,“孩子,記住了——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比過了一個同學?”他不解地抬頭望著杰西卡老師。
“是的,你這次得了‘C’,而上次你得的是‘C-’呀,這難道不是超越了自己一次嗎?”杰西卡看著他微笑地回答。接著她又說:“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任何時候都要看到自己的進步,只要你不停地超越自己、追趕自己,你就是在不斷地進步,你是一個可信、可愛的孩子,沒有必要自卑地低著頭。”
從那時起,父母十分驚訝地發現,他不再整日愁眉不展,突然間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天都昂著頭,挺著胸,嘴里不時吹著快樂的口哨,好像一副勝利在握的樣子。他雖然唱歌跑調,卻唱得很投入,而且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他練習長跑,雖然速度緩慢,但他天天堅持,比哥哥姐姐們還有毅力……
有一天,他在家認真地做手工制作課的作業——制作一個簡易的小木盒。整整忙碌一天的他,終于做出了一個質地粗糙的小木盒,而且還弄得滿地都是刨花、碎木料。他的哥哥比特看見他時,嘲笑道:“我想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這個更糟糕的小木盒了。”
“不,我這兒還有一個更糟糕的小木盒。”然后,他隨即從外面拿出一個小木盒,自豪地告訴哥哥:“這是我做的第一個,但是,我認為,連這個都不能算是最糟糕的,因為我之前根本就不會做呢!”
哥哥啞然了,他在心里承認弟弟說的有道理。此時,父親桑德斯走過來說:“孩子,你是好樣的,請你告訴我,是誰教你這樣看問題的?”這是父親第一次表揚他。
“是杰西卡老師,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于是,他高興地向父親說了有關杰西卡的故事。
從此以后,全家再也沒有人說他是笨孩子了,他們經常鼓勵他,用充滿鼓勵的眼神和贊許的神態對他說:“你做的的確比以前更好啦!”
奇跡就這樣誕生了,他的功課不再是倒數第一名,而是在緩慢地提升。雖然沒有個別同學進步快,但是在一點點地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高中畢業時,他向幾所大學投出了材料,都收到了錄取通知的回復。
如今,他的光環已經完全遮住了他的哥哥姐姐。
和許多笨孩子相比,他是幸運的,因為在他小時候就遇到了賞識自己的杰西卡老師。他,就是美國身價過億的著名“房產大亨”——凱恩。
賞識教育專家周弘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是不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對冷言惡語非常排斥。如果家長總是采用消極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么結果往往是,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會有一點不喜歡父母。”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罵,親子教育就是這么簡單。
讓孩子“我最聰明”的意識覺醒
這是一幅真實的家教圖:爸爸在給女兒輔導功課,一共出了10道題,女兒歪著頭想了很長時間,結果只做對了1道題。與一般家長不同的是,爸爸拿起卷子,用充滿激情的眼神望著女兒說:“孩子,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這么難的數學題,你第一次做居然能做對一道,太棒了,女兒!爸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對這樣的題連碰都不敢碰!”
頓時,女兒的眼前一亮,對數學題的研究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這是生活中一個真實的故事,小女孩名叫周婷婷,在她一歲打針時,因為藥物反應過敏,致使雙耳全聾。女孩的父親叫周弘,是南京市的一位普通工人。為了培養又聾又啞的女兒,周弘用畢生的精力去學習、探索賞識教育,并且身體力行用賞識教育的理念教育自己的女兒。
周弘為了激發婷婷的自信心,不僅讓她感到自己是個好孩子,而且還幫她找到天才兒童的感覺。為了激發婷婷的滿足感,爸爸在書桌玻璃下壓著美國天才兒童的行為表,目的在于讓她感覺到自己每一條都能做得很好。
有一次,婷婷看書忘記了吃飯。于是,爸爸就趕緊拉著她過來,并對她說:“婷婷,你看,天才兒童行為表的第一條就是廢寢忘食,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居然做得這么好,你怎么不是天才呢?”
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在她6歲時,教育還是一片空白,但是當她18歲時,就已經會五國語言,并且成為享譽世界的杰出人物。有一天,周弘無意間發現海倫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而婷婷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于是,爸爸對婷婷說:“孩子,你真了不起,爸爸剛剛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奧秘,你是海倫百年轉世,你們只相差兩天,而海倫是順產,你是難產。和海倫相比,你比她富有多了,因為你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從那時起,婷婷就感覺自己是個天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將來一定能夠干大事業。
在教育婷婷上,周弘抓住一切機會,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所有時機,幫助一個殘疾的兒童找回了失落的自信,找到了天才兒童的感覺,讓她充滿自信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這種教育方式激發了周婷婷潛在的能力,使得又聾又啞的她僅用了3年時間就學完了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程,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全國十佳少年、全國殘疾人自強模范、留美碩士生、博士生。
細細品味周弘的教女事例,從周婷婷的成長足跡中,我們看到了賞識教育的成功典范。
也許你會問,什么是賞識教育?實際上,賞識教育就是尊重孩子、賞識孩子、激發孩子內在潛能的人性化教育。
現代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賞識。”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好像是為了得到賞識才來到人間的。對任何人而言,賞識都是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陽光、空氣、水分。尤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賞識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賞識卻是萬萬不能的。無數個教子示例告訴我們:賞識教育引向成功,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導致失敗,使孩子越來越糟。
美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沒有激勵,就沒有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賞識孩子、鼓勵孩子是最重要的方法。家長應該不斷地學會賞識、鼓勵孩子,不斷激活孩子的潛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在家長充滿賞識的眼神和贊許的言語中茁壯成長。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如何實施賞識教育呢?
首先要相信孩子是個天才。每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平平,或是沒有其他孩子學習好時,內心就會產生不平衡感,進而就會指責孩子、埋怨孩子,甚至對孩子失去信心,殊不知,這對孩子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每位家長都應該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潛能的,只是短時期被壓抑,等待我們去開發,所以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關愛。簡而言之,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是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每位家長都應該像對待天才一樣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即使是問題兒童也不例外,他們身上都有值得贊許的地方,關鍵在于家長如何去看待,如何去發現。通常很多家長只會關注孩子某些不足的地方,并且拿著高倍顯微鏡去無限制地放大,期望在第一時間改造好孩子,結果毫無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反之,對于孩子的閃光點,很多家長卻熟視無睹,在父母的冷漠下,這些優點將會悄悄地消失殆盡。
在1975年母親節的那一天,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信中這樣說道:“我愛您,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其他孩子差,您總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斷地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
毫無疑問,是媽媽的賞識造就了一代首富。父母只有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才能發現孩子是多么的可愛和優秀!孩子有許多值得贊許的地方,也有許多閃光的地方,家長在發現這些優點之后,才會感到他們魅力四射,這樣一來,孩子才能在家長的贊許聲中變得越來越好。
當然,家長在實施賞識教育中還需注意到,表揚要及時,要實事求是,要本著適度的原則。
贊許和表揚適用于所有孩子,換言之,它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當孩子的行為值得家長稱贊時,我們應該立即給予表揚或是支持,及時給予關注和鼓勵,以此來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家長一定不要錯過任何一個賞識教育的機會。同時,客觀的賞識是必要的,千萬不能夸大事實,更不能言過其實、以偏概全。賞識教育需要把握一個“度”,只有適度的、恰如其分的贊許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讓每個孩子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家長要不斷地喚起孩子的自信心,以賞識的角度和心態看待孩子,不斷尋找他們值得贊許的地方。聰明的家長們:學會賞識、教育孩子吧!讓每個孩子都在父母賞識的目光下健康地攀向成功的高峰!
從陶行知的“糖果案例”說起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伴隨著錯誤一起成長的。事實上,確實如此,尤其是孩子,更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孩子犯錯與否,而在于家長采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并且糾正其錯誤。
經過現實生活的一系列驗證,善于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優點,并且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糾正孩子的錯誤,其效果遠遠好于嚴肅的打罵或是批評。
在中國教育史上,有一個值得回味的“糖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