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護犢”式教育有害無益(田偉)(3)
- 不嬌不慣教女孩100招
- 劉洪峰
- 4933字
- 2015-12-28 12:18:25
可以這樣說,假如父母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為出發點,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當成孩子的觀點,而是分析孩子的潛力和優勢,并對他們提出建議應該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可我們看到的現狀卻是許多父母忽視孩子的興趣,而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他們頭上,結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幸,孩子不高興,這恐怕不是父母所樂見的。女孩在這方面尤其明顯,父母在小時候就習慣了女孩的順從,而在女孩成長起來,又獨立意識時,父母也已經習慣了為她們決定未來。
李婷大學畢業后,就到銀行上班,她畢業于知名大學的金融專業,工作又分配到與專業對口的銀行,這的確很難得,而且在銀行上班福利待遇好,收入也不錯,又不用加班,所以周圍的人都很羨慕她。
可事實上,李婷過得并不開心,她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人,每天除了核對、記賬之外,就是往計算機里輸入數據,這些重復性的動作讓她感到越來越煩躁,悶悶不樂的她經常對著自己的父母發脾氣。
原來這脾氣并不是無緣無故的。李婷從小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父母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她選擇大學的時候,他的父母已經在銀行擔任重要職位,因為有這個便利條件,他們想把李婷也安排到銀行上班,所以他們就自作主張地為李婷選擇了金融專業。可是李婷剛剛到了學校就知道自己辛苦不喜歡這個專業,可父母就是不同意她轉其他專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李婷畢業后,父母也把她的工作安排妥當了。可是誰想到李婷工作的并不快樂,一說起工作就愁眉苦臉。當然,這種工作態度自然也接到了不少投訴,這讓她的父母也覺得有些尷尬了,他們開始后悔當初沒尊重李婷的意見,讓她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些父母在潛意識中把孩子作為自己的光宗耀祖的工具或是私有財產,習慣性地支配他們的生活,即使在孩子有獨立意識的時候,父母仍然不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而是依舊為他們決定一切。
有許多父母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沒實現夢想的工具,要求他們為自己爭面子,所以就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頭上,而女孩無聲的反抗則被父母視為順從。殊不知,父母的這種包辦行為是對女孩心靈上的摧殘。
一位父親曾經為了讓孩子在上大學時能加分,就給女兒報了特長班,女兒本來就不喜歡爸爸給她報的特長班,所以覺得沒有興趣,甚至到了每天都想自殺的地步。這樣的例子已經是屢見不鮮了。其實做父母的仔細想想,包辦背后其實有自己的私心——虛榮。以前人們在一起會攀比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有了孩子以后,又發展到拿孩子攀比。如果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分數高、學習好,似乎就有了向他人炫耀的本錢。
父母應該意識到,女孩是獨立的個體,她們的生命是為了本身而存在的,你不過是陪著她們走過一段路,在這段路上,你可以引導她們,但絕不是為她們做決定。父母應該成為女孩的知心朋友,這樣女孩才會愿意把心里話對你訴說,而你才能真正地幫到她們。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幫她們做“決定”只會毀了她們的前程,人生路上不會一直有父母的呵護,摔跤往往會讓女孩在今后的路上經得起挫折。媽媽應該把獨立嘗試的機會還給女孩,這時的女孩還小,她們有的是機會,摔一跤并不是什么壞事,反而會讓她們學會自立。
如果父母總為女孩做決定,她們會漸漸產生不滿,如果不能用主動的方式表現出來,她們也會采取被動的方式表達。如果你總是不讓自己的女孩去做決定或者替她們做好決定,那就無異于在扼殺她們的生命。這不是說教,而是女孩們的親身感受。一個習慣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的女孩生命才有活力,也許她們會遇到一些挫折,可那些挫折終會成為她們的寶藏,讓她們感覺生命是自己的,是充滿色彩的。如果女孩只能按照你的決定去行事,即使父母的決定是正確的,也會讓她們有一種窒息感,也可以說,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她們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能力變強了但卻不讓她們主宰自己的生命,她們就會變得缺乏激情。當她們意識到這一點時,雖然一直被教育順從,但她們也會從種種方面進行不自覺的反抗,這就造成了控制欲望越強的父母往往教育結果不怎么好的現象。
女孩其實更敏感,她們討厭父母的強勢安排,想要過屬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不妨放手讓女孩自己做決定,要知道生命的價值在于選擇,就讓女孩自己決定人生要怎么走。當然父母要給她們制定一條底線,即不做出軌的事,然后再放手讓她們去做決定,在非常關鍵的時候,也要適當地幫助她們。
父母應該做女孩的知心朋友,陪她們走一程,也要注意不要經常以“溝通”為名義,強迫女孩一定要什么事都向自己報告,孩子和成年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假如你太喜歡窺視女孩的秘密,那么女孩一定會用某些特殊的方式來捍衛自己小秘密,所以不要試圖干涉她們的全部生活,還她們一些自由。
放開手,讓女兒擁有一個高起點
在森林里有一只非常膽小的刺猬,它不敢自己出去,便成天跟在媽媽的身后,不離開媽媽的半步。可是有一天,刺猬媽媽身體不舒服,所以不能出去找吃的,而小刺猬又非常餓,所以它讓小刺猬自己出去找一些東西吃。小刺猬雖然很害怕自己出門,但是沒有別的辦法,他也只好自己走出家門。
走在路上,小刺猬總感覺有東西在它身邊,森林里的一切事物都讓它膽戰心驚。突然它看到一個毛茸茸的東西把樹枝弄出聲響,小刺猬嚇得邊跑邊大聲喊:“救命呀,有老虎!”
樹上的猴子轉身對它笑笑說:“我只是只金絲猴,不是老虎,別害怕。”小刺猬這才把頭轉過來,細細一看,果真不是老虎,它不禁為自己的膽小臉紅起來。離開這,小刺猬繼續向前走,結果沒走多遠,它就遇到了真正的老虎。這只老虎兇狠地看著小刺猬,張開血盆大口,要把它吃掉。小刺猬看到這種情形,嚇得趕緊縮成一團。
這反而讓老虎為難了,這個小東西渾身是刺,如果要是真吃小刺猬,恐怕自己的嘴巴和舌頭都要被扎得不成樣子了,于是老虎就坐在地上,等著小刺猬把身體展開,它甚至在趴在地上打開了瞌睡。
小刺猬一看老虎在這等著,它開始著急了,自己到現在還沒回家,媽媽一定急壞了,而且它還沒有找到食物,自己餓著,媽媽也在家餓著呢。沒有別的辦法,小刺猬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壯起膽子與老虎對抗。它把身子縮成一團,準備從老虎身邊滾過去,結果一不小心把老虎刺醒了,老虎立刻精神起來,對它大聲喊叫,但是小刺猬全身上下都是刺,它再發怒也拿小刺猬沒辦法,最后只好自認倒霉地走了。
戰勝了老虎,小刺猬繼續上路尋找食物,到了晚上,它采了許多果子給媽媽,并把遇到老虎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高興地對它說:“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連老虎你都能打敗。”小刺猬心有余悸地說:“我剛開始也很害怕,但是我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所以才想和它對著干,而且后來我發現其實老虎根本對我無計可施,所以我就大膽地想從它身邊跑掉,結果我成功了。”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可能因為女孩給人印象柔弱的緣故,所以對女孩更是照顧在佳。總是為女孩考慮得過于周到,在五六歲時就把女孩十幾歲的事情都安排的妥妥當當的。父母這樣做是出于對女孩的愛,但這正是讓女孩失去體驗人生的機會。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干涉,可以說從他們剛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大多數父母在孩子一兩歲前,會整天抱著他們。到了3歲以后,孩子本應該具備一些自理能力,但父母的照顧卻讓女孩的這種能力消失了,甚至有的女孩在5、6歲的時候穿衣服還要父母幫忙。也許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事必躬親造就了一大批生活能力缺乏的女孩;正是自己的過度保護,讓女孩面對問題的機會減少;正是自己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女孩的生存能力減弱,更談不上面對自己的人生。其實父母應該適當地對女孩放手,給她們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至少也要讓她們能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樣才可以讓女孩真正地體驗到人生。父母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包攬她們生活的一切內容,父母不可能跟女孩一輩子,所以應該盡快讓她們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在決定放手前,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父母要意識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
許多父母把女孩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女孩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她們從不放手讓女孩自己選擇一些事情,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對女孩最好的。這樣的父母忽視了女孩的自主意識,也忘記了她們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女孩。所以作為一個好父母,不要把女孩看得太緊,要讓女孩慢慢去承擔一些她們可以做到的事情,并學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這對女孩的身心健康很重要。
其次,把選擇的權力還給女孩。
父母在教育女孩的時候,應該民主一些,學會尊重女孩的選擇。對于女孩的不同觀點,父母盡量不要持反對態度。女孩有自己的看法,說明女孩不再依賴于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這時父母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和女孩一起討論他的觀點,從而做出正確的引導。要切記,僅僅是引導,最后的決定權還應該在女孩自己手中。即使女孩的選擇會讓她們摔一跤,也不要緊,因為女孩的選擇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提高的。
多讓女兒做點家務活
有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就對她倒垃圾的行為予以表揚,夸她能干,還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贊她。這樣就激發了女孩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并且盡量將這一工作做得及時做得利索,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自己的一種責任。
父母應該放棄對女孩的溺愛,讓她們多分擔一些家務和責任。讓女孩分擔適量的家務,能夠讓她們感到家庭成員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應該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同時讓女孩從勞動中找尋快樂,體會父母的艱辛,明白“不勞動者不得食”的道理。從小時開始培養女孩的獨立生活能力,能讓她充分體會到生活的艱辛。作為父母,不要包辦代替女孩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她們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小敏的媽媽要求她洗澡后把換下的衣服直接放進洗衣機,小敏經常忘記,剛開始媽媽天天提醒,可是小敏嫌媽媽嘮叨,特別抵觸,有時即使小敏記得洗澡后要將衣服放進洗衣機,也會故意不放,還將衣服仍的到處都是。后來媽媽改變了策略,讓小敏用本子記下每天都要做什么以及洗澡后該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后,小敏再也沒有忘記把臟衣服放進洗衣機。
想想你的女孩是不是平時比較粗心,比如經常上課忘記帶課本、剛打掃兩下就看不到人影……。有些女孩的父母對這種情況雖然惱火,但也習以為常了。但父母并不知道,女孩的這種壞習慣正是由于自己平時對她們過于寵愛造成的,父母認為她們的任務是學習,除了學習外什么不重要,如果女孩想幫父母做些事,父母總以怕他們礙事或者怕他們耽誤學習而制止,時間長了,女孩就會養成不負責任和依賴的習慣,因為一切的責任都由父母代她們承擔了,女孩不負責任和依賴心理形成的罪魁禍首其實正是養育父母。女孩過于依賴父母,多數和父母的過分溺愛分不開。有些女孩很任性,做什么事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而許多父母怕女孩受委屈,什么事都為女孩包辦,什么事都由著女孩的性子來,他們沒有給女兒正確的引導,才導致女孩的行為和性格出現偏差。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總是有意識地讓女孩承擔一些責任,女孩會慢慢變得有責任心,不如讓她們試著做一些家務,這是最簡單也最方便的,讓她們多接觸和體會生活,體會自己以后將要過什么樣的生活,讓女兒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小時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讓他充分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許多父母不愿意讓小公主沾家務,可是到頭來,那些從來不讓女兒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著女兒走下去了。
從小不做家務的孩子除了依賴心理強,沒有自理能力,多半還有自私的毛病。許多有女孩的父母反映,孩子的頭腦明明很聰明,但是去融入不到人群中去,人緣往往不是很好。其實父母在抱怨女孩的時候,忽略她們的一個缺點——自私,女孩的這個缺點也是和父母有關的,因為那些備受父母寵愛的女孩遇到事情總把自己當成局外人,而父母則是放縱女孩自私的人。父母要幫助孩子走出自私的心理,杜絕孩子自私性格的形成,自然不應該忽略對女孩日常的教育,因為培養女孩的責任心正是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來的,放棄對女孩的溺愛,先讓她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幫助你做一些事。當然,父母在讓女兒做一些勞動時,也可要盡量把勞動游戲化,這樣可以讓女兒更有興趣參加。
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位美國朋友戴維利用假期帶著他的孩子到一位中國朋友家作客,他的孩子中有一個叫珍妮的小女孩,這是她最小的孩子,剛剛12歲。來到中國朋友家家時,他對這個小女孩印象最深,因為這個女孩背著一個顯然和她年齡不大相稱旅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