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理觀念篇(1)

在各種關系中,最密切的莫過于親子關系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一些父母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子女的關系,使得親子關系矛盾重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與孩子不能夠做到互相了解和理解。要想改觀這種現象,其實也很簡單,父母要把傳統觀念中家長的架子放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的思想,不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養孩子,這樣能給孩子更多的信任,從而密切親子關系,使家庭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把孩子當成朋友

有一位教育專家,他的朋友經常問他:你從來不打罵孩子,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卻都不錯,有什么訣竅嗎?專家回答:“要說訣竅,那就是我把孩子當成朋友。”

專家的女兒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下班回家,看到女兒一臉沮喪,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于是他關切地問:“有什么事盡管說出來,我可以幫助你。”女兒膽怯地回答:“是一件不好的事,我怕說出來你會罵我。”“只要你不是故意的,我保證不罵你,我也相信你不可能故意犯錯。”父親說。女兒見父親做了保證,才小聲說:“這次期末考試我數學只得了52分。”

父親聽了大吃一驚,他知道女兒不擅長數學,但是這樣低的分數還是破天荒頭一次。考試前,他反復叮囑女兒要認真復習,可是女兒總是不耐煩地說:“我知道了,早就復習好了。”這就是復習的結果嗎?當時父親很不高興,但他馬上想到,如果自己不守信用,罵她或者打她一頓,女兒就不會信任自己了,以后如果她再犯錯誤,很可能會欺騙、隱瞞自己。

于是,父親在心平氣和地給女兒分析了失敗的原因后又說:“你就像一個長跑運動員,我是教練,你這次沒有跑出好成績,說明我這個教練也是有責任的,今后咱們一起努力,下次一定能成功。”接著父親又順水推舟地向女兒提出了要求:“你一定要配合我這個教練,只要你平時努力了,不能取得好成績我也不怪你。”女兒見父親一臉認真的樣子,也鄭重地點頭答應了。

從那以后,父親常常和女兒在朋友式的交談中共同探討問題。父親覺得,如果一味地逼著女兒學習數學,肯定會造成她的逆反心理,只有從正面去幫助女兒,才能使她排除困難,樹立學數學的信心,在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學習,才會取得好成績。

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女兒的數學成績很快提高了,接下來的一次考試,她考出了95分的好成績。女兒拿著數學試卷高興地對父親說:“我現在對數學感興趣了。”父親也非常開心,堅定了自己把孩子當朋友的決心,他認為,只有與孩子以誠相見,熱情幫助孩子,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怎樣把孩子當成朋友?這可能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上述故事里的那位父親就是把孩子看做朋友的,他和孩子平等交流,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以家長居高臨下的身份對待孩子。這位父親的做法值得廣大家長借鑒。

首先,要多了解孩子

在忙工作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家長多一分了解,就會對孩子少一分誤解。如果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家長也能很快明白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可以說,理解是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要多學習教育知識

社會在發展,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地改進。作為父母,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學習教育知識。那些把孩子當朋友的家長是絕不會用打罵和處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更不會認為只有“棍棒下才出孝子”。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可以幫助家長總結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教育觀念,并能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來施行教育。

有些性子急的父母,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或者動手打幾下。其實,父母要嘗試多一分耐心,當你完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以后,也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是情有可原的,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幫助和引導孩子怎樣去做效果會更好。除了日常的告誡外,父母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導孩子。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來選擇講解的深度,如果孩子很小,就要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這樣效果會更好。

再次,要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要急著插手,而是讓孩子自己想想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當然,必要時一定要給孩子幫助。通過自身的思考和體驗,孩子將會深刻領悟到父母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最后,要真誠地對待孩子

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父母要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讓父母難過,或是會讓父母擔心。只要你的態度真誠、語氣平和,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愿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孩子愿意和理解自己的父母相處。我們成年人需要朋友,需要友誼和傾訴,需要在朋友的理解和幫助中獲得歡樂。同樣,孩子作為未成年人,更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僅要做孩子的“良師”,更要當孩子的“益友”,尤其是在城市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更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平等地做孩子的朋友。這樣既能彌補獨生子女缺少伙伴的遺憾,也會讓孩子更信任自己,更親近自己。

以上4點,是父母與孩子交流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父母真誠地與孩子的心靈靠近,才能把孩子當做朋友,使孩子對父母有更多的信任,從而在密切親子關系的同時,更好地教導孩子健康地成長。

修正對孩子的過高期望

古希臘有個著名的神話故事:一位年輕且英俊的王子叫皮格馬利翁,他非常喜歡雕塑。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塊潔白的象牙,就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少女,因為這個雕像實在太漂亮了,王子深深地愛上了“她”,每天茶不思飯不想,只和雕像說話,熱切地希望“她”能變成真人。后來,王子的誠心感動了天神,天神真的把這個雕像變成了少女,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就是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心理規律——皮格馬利翁效應,說明熱切的期望有可能使被期望的人達到期望者的要求。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領域常常可以見到。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所小學里對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發展測驗”。測驗結束后,心理學家給每個班級的教師一份學生名單,說名單上列出的學生是最具優秀潛力的。實際上,名單上的孩子是隨機抽樣的。8個月后,心理學家又來到這所學校,結果發現名單上那些學生的成績都有明顯的進步,而且好奇心強,與教師和同學的關系也很融洽。

“發展測驗”證明了什么呢?證明了人的期望可以對別人產生巨大的力量。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抱有希望是對的,這樣就不會放縱孩子,或者在孩子犯錯誤時不會袖手旁觀,而是會努力為孩子創造條件,及時督促,加強對孩子的指導,不斷激發孩子的上進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孩子而言,更是一種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精神環境,是內在的動力。

發明大王愛迪生小的時候,只去了學校3個月就被開除了。老師說他很笨,但愛迪生的媽媽堅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她經常對愛迪生說:“孩子,我相信你肯定比別人聰明,所以你要堅持自己讀書。”她親自輔導愛迪生學習,在母親的幫助和鼓勵下,愛迪生的聰明才智被完全開發出來。后來,他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由此可見,父母的贊揚和鼓勵能增強孩子的信心,有助于孩子實現自己的目標。有的父母懂得這個道理,經常用積極的期待來鼓勵孩子,有時只是一個動作、短短幾句話,就能使孩子信心倍增。

但是,有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不僅不會起到積極作用,還會引發消極的后果。

有許多父母給孩子制訂了高目標,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當年的理想。然而,當過高的期望與孩子的思想和實際承受能力產生矛盾時,孩子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

張蕓是個住在偏遠山區的女孩,她的學習成績特別好,能排在全年級前三名。高考時,父母讓張蕓報考一所全國重點大學,但她因為沒有十足的把握而不想報考,父母和老師輪流做其思想工作,說她考上了那所大學能光宗耀祖,還能為學校爭光。無奈之下,張蕓只好報考了這所大學,第一年她沒能考上,在家長的勸說下選擇了復讀。讓張蕓崩潰的是,第二年的高考又失敗了,她再也不能忍受這樣的壓力,選擇了離家出走。

張蕓離開家以后,她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其實以張蕓的成績,報考其他大學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由于父母定的目標過高,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是她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對他能力范圍內能承受的責任和期望,常常會欣然接受,并有信心去完成。但是讓一個只能承擔50公斤重負的人去承擔100公斤或者更多時,就會壓垮他。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很容易使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太多的學習壓力或挫折,很容易讓孩子緊張和擔憂,從而失去信心,尤其當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感,再學習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還會患“強迫癥”。

太大的壓力還會損害孩子的人格發展。如果父母一味地催促孩子去做超過他們身心發展所能承受范圍內的事情,就會使孩子產生過多的不信任感、自卑感和無能感。而且,當父母不斷催促和強迫孩子時,親子關系也會變得緊張,很容易發生沖突。

總之,父母因期望過高而給孩子施加壓力所造成的后果是很嚴重的。父母應尊重事實、肯定孩子的能力,科學地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潛能,不給孩子增加壓力。

有許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孩子只要差一點就會嚴厲地批評,孩子成績好一些,就會要求他們更出色,達不到要求就很著急,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的過程應該是不斷調整自己期望值的過程,培養孩子的目標也應隨著孩子的實際情況而隨時調整,這樣才能教出更好的孩子。

放下架子

在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而在眾多關系中,最親密的莫過于親子關系了。社會對每一個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有的父母卻不能公正地對待子女,甚至與子女的關系形同陌路。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把父母視作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而父母則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于是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不管他是否能理解,是否能心甘情愿地接受。這樣的教育方法注定是失敗的。

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并且都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長輩,更不希望父母擺出長者的姿態輕易地教訓自己。

陳菲的女兒3歲了,長著一張圓圓的小臉蛋,非常可愛。和所有的母親一樣,自從女兒降生以來,陳菲在她身上寄托了無數的美好愿望。女兒一天天長大,會笑了、會看了、會爬了、會走了……女兒的每一點進步都讓陳菲特別欣喜。

陳菲是幼兒園教師,她知道溺愛孩子的危害,所以她平時對女兒的要求很嚴格。但是,有一件事卻讓陳菲改變了這種態度。

一天晚上11點多,累了一天的陳菲很想睡覺了,可女兒還在興沖沖地玩著玩具。陳菲哄女兒說:“寶寶乖,咱們睡覺吧。”女兒不聽,繼續擺弄玩具。陳菲很生氣,不由分說地脫了女兒的衣服,把她抱到床上并熄了燈,女兒一邊哭鬧一邊鉆出了被子。陳菲又哄了女兒一番,無奈女兒還是不聽,陳菲惱火了,打了女兒兩下。

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抹著眼淚,另一只手死死抓著布娃娃,說什么都不放手。孩子的這個舉動讓陳菲陷入了思考:雖然孩子小,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她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我不能太強求了,也許應該換一種方式。

父母不能一再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父母必須適當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導孩子改正錯誤。父母在孩子面前更應放下架子,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臨近春節,董芳帶著兒子小志去商場買新衣服。小志選中了一件新款運動服,董芳卻覺得不好,母子兩個爭論半天,始終不能達成一致,雙方都說了一些過激的話,最后鬧得不歡而散,什么都沒買成。

晚上睡覺前,小志給董芳發短信,質問媽媽是不是不舍得花錢給他買那件衣服,董芳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實在不知道說什么好,但她還是告訴自己一定要冷靜。對此,董芳陷入了沉思:怎么交流才能讓兒子更容易接受,并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思索了一番后,她認為用文字形式與孩子溝通,效果可能會更好。于是,董芳提起筆給小志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首先向小志道歉,說自己今天的處理方式欠妥當,然后她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并提出建議:“我們都需要適當地反思一下,你是有思想的孩子,有一天你也會做父親,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之間也出現了一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在信的末尾,董芳寫道:“孩子,今后說話和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說出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沒法收回來。今天你傷了媽媽的心,如果傷害的是別人呢?后果是什么?媽媽和所有母親一樣,希望你能健康快樂地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中方县| 清水河县| 承德市| 宁阳县| 共和县| 孝义市| 潢川县| 大足县| 山阳县| 保定市| 白山市| 通化县| 右玉县| 衢州市| 建宁县| 长丰县| 长泰县| 和龙市| 清苑县| 浪卡子县| 临高县| 定安县| 都昌县| 南木林县| 新安县| 佳木斯市| 建湖县| 墨玉县| 平潭县| 江门市| 辽宁省| 揭东县| 甘德县| 昌黎县| 湖口县| 南充市| 女性| 安陆市| 湾仔区|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