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7章 滍水(2)

又南過新野縣西,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東南出,隰衍苞注,左積為陂,東西九里,南北一十五里。陂水所溉,咸為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新野縣故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沒,追謚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晉咸寧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王文舒更立中隔,西即郡治,東則民居,城西傍淯水。

又東與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沙渠。又東南徑穰縣故城南,楚別邑也。秦拔鄢郢即以為縣,秦昭王封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更名曰豐穰也。魏荊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業庾公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業,復六門陂,遏六門之水,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又東逕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于淯水。

又東南與棘水合,水上承赭水。赭水出赭陽縣北山,數源并發,南流逕小堵鄉,謂之小赭水。世祖建武三年,成安侯臧宮從上擊赭鄉。東源方七八步,騰涌若沸,故世名之騰沸水。南流逕于赭鄉,謂之赭水。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擊董于赭鄉。以水氏縣,故有赭陽之名也。《地理志》曰:縣有堵水,王莽曰陽城也。漢哀帝改為順陽。建武二年,更封安陽侯朱祜為堵陽侯。堵水于縣,堨以為陂,東西夾崗,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斷岡兩舌,都水潭漲,南北一十馀里,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分為二,西為赭水,東為滎源。堵水參差,流結兩湖,故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導,其水枝分,東南至會口入比。是以《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注,合為黃水,惟所受焉。又南逕棘陽縣之黃淳聚,又謂之為黃淳水者也。謝沈《后漢書》甄阜等敗光武于小長安東,乘勝南渡黃淳水前營,背阻兩川,謂臨比水,絕后橋,示無還心。漢兵擊之,三軍潰,溺死黃淳水者二萬人。又南逕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水之陽,是知斯水為棘水也。漢高帝七年,封杜得臣為侯國。后漢兵起,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拔棘陽,鄧晨將賓客會光武于此縣也。棘水又南逕新野縣,歷黃郵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拔黃郵者也,謂之黃郵水,大司馬吳漢破秦豐于斯水之上。其聚落悉為蠻居,猶名之為黃郵蠻。棘水自新野縣東,而南流入于淯水,謂之為力口也。棘、力聲相近,當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子木為力子木,是也。

淯水又東南,逕士林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疇三千許頃也。

又西南過鄧縣東。

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文王滅之,秦以為縣。淯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水上承白水于朝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襄陽記》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濁水又東逕鄧塞北,即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為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于其下。濁水東流注于淯。

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鄾人奪其幣,即是邑也。司馬彪以為鄧之鄾聚矣。

南入于沔。

氵隱水

氵隱水出氵隱強縣南澤中,東入潁。

氵隱水出潁川陽城縣少室山,東流注于潁水,而亂流東南逕臨潁縣西北,小氵隱水出焉。東逕臨潁縣故城北。氵隱水又東逕氵隱陽城北,又東逕氵隱強縣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揚化將軍堅鐔為侯國。氵隱水東為陶樞陂,余按氵隱陽城在氵隱水南,然則此城正應為氵隱陰城而有氵隱陽之名者,明在南猶有氵隱水,故此城以陽為名矣。

潁水之南有二瀆。其南瀆東南流,歷臨潁亭西,東南入汝,今無水也,疑即氵隱水之故瀆矣。汝水于奇頟城西,別東派,時人謂之大氵隱水,東北流,枝瀆右出,世謂之死汝。別汝又東北,逕召陵城北,練溝出焉。別汝又東,汾溝出焉。

別汝又東,逕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水自別汝東注,而為此陂。水積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許。瀆左合小氵隱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鞏水。

青陵陂水自陂東注之。東回又謂之小氵隱水,而南流注于大氵隱水。大氵隱水取稱,蓋藉氵隱沿注,而總受其目矣。又東逕西華縣故城南,又東逕汝陽縣故城北,東注于潁。

灈水

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奧山,東過其縣,北入于汝。

縣西北有堂溪城,故房子國。《春秋·定公五年》,吳王闔閭弟夫概奔楚,封之于棠溪,故曰吳房也。漢高帝八年,封莊侯楊武為侯國。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燀為堂溪侯。山溪有白羊澗,澗水舊出山羊,漢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澗,畜牧者禱祀之。俗禁拍手,嘗有羊出水,野母驚撲,自此絕焉。澗水下合灈水。

灈東逕灈陽縣故城西,東流入瀙水,亂流逕其縣南。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吳漢孫旦為侯國。其水又東入于汝水。

瀙水

瀙水出潕陰縣東上界山。

《山海經》謂之視水也。郭景純《注》:或曰,視宜為瀙,出葴山,許慎云:出中陽山,皆山之殊目也。而東與此水合,水出潕陰縣旱山,東北流注瀙。

瀙水又東北,殺水出西南大熟之山,東北流入于瀙。瀙水又東,淪水注之,水出宣山,東北流注瀙水。

瀙水又東得奧水口,水西出奧山,東入于瀙水也。

東過吳房縣南,又東過灈陽縣南。

應劭曰:灈水出吳房縣,東入瀙,縣之西北,即兩川之交會也。

又東過上蔡縣南,東入汝。

潕水

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

《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督洝窌鲇枵?,其山之異名乎?滎水上承赭水,東流,左與西遼水注合,又東,東遼水注之,俱導北山,而南流注于滎。滎水又東北,于潕陰縣北左會潕水,其道稍西,不出其縣南。漢以為縣,其故城在山之陽,漢光武建武中,封岑彭為侯國。魏武與張繡戰于宛,馬名絕景,為流矢所中,分傷右臂,引還潕陰,即是地也。城之東有馬仁陂。郭仲產曰;陂在比陽縣西北五十里,蓋地百頃,其所周溉田萬頃,隨年變種,境無儉歲。陂水三周其隍,故瀆自隍西南而會于比,潕水不得復逕其南也。且邑號潕陰,故無出南之理,出南則為陽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

潕水又東北,河水注之。水出雉衡山,東南逕建城東,建當為卷,字讀誤耳?!犊尽吩疲喝~縣有卷城。其水又東流入于潕。

潕水東北逕于東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逕方城?!兜乩碇尽吩唬喝~縣有方城。郭仲產曰:苦菜、于東之間,有小城,名方城,東臨溪水。尋此城致號之由,當因山以表名也??嗖思袋S城也,及于東,通為方志矣。世謂之方城山水,東流注潕水。故《圣賢冢墓記》曰:南陽葉邑方城西有黃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

尸子曰:楚狂接輿耕于方城,蓋于此也。盛弘之云: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比陽界,南北聯聯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云酈縣有故城一面,未詳里數,號為長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北面雖無基筑,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齊桓公云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郡國志》曰:葉縣有長城,曰方城,指此城也。潕水又東北,歷舞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樊噲為侯國也。

又東過西平縣北。

縣故柏國也?!洞呵镒髠鳌匪^江、黃、道、柏,方睦于齊也。漢曰西平。

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漢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于定國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新亭。晉《太康地理志》曰:縣有龍泉水,可以砥礪刀劍,特堅利,故有堅白之論矣,是以龍泉之劍為楚寶也。縣出名金,古有鐵官。

又東過郾縣南。

郾縣故城去此遠矣,不得過。

又東過定潁縣北,東入于汝。

漢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縣,置定潁縣。順帝永建元年,以陽翟郭鎮為尚書令,封定潁侯,即此邑也。

涢水

涢水出蔡陽縣。

涢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槃基所跨,廣圓一百馀里。峰曰懸鉤,處平原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巖高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鐘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極窮深,而穴內常有風勢,火無能以經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寬廣,可以浮舟栰巨川矣。時人以涢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涢山矣。涢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于涢,謂之小涢水。而亂流東北,逕上唐縣故城南,本蔡陽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洞呵铩ざü辍?,唐成公如楚,有兩肅霜馬,子常欲之,弗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獻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涢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洪山,東北流逕土山北,又東北流入于涢水。涢水又屈而東南流。

東南過隋縣西。

縣故隋國矣?!洞呵镒髠鳌匪^漢東之國,隋為大者也。楚滅之以為縣。晉武帝太康中立為郡。有溠水出縣西北黃山,南逕氵厥西縣西,又東南,氵厥水入焉。氵厥水出桐柏山之陽。呂忱曰:水在義陽。氵厥水東南逕氵厥西縣西,又東南流入于溠,溠水又東南逕隋縣故城西?!洞呵铩斍f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隋,謂此水也。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后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涌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于涢。

涢水又會于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于涢。涢水又逕隋縣南,隋城山北,而東南注。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隋水出隋郡永陽縣東石龍山,西北流,南回,逕永陽縣西,歷橫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隋水又西南,入于涢。涢水又南,至安陸縣故城西,故鄖城也。

因岡為墉,峻不假筑。涢水又南逕石巖山北。昔張昌作亂,于其下籠彩鳳以惑眾。

晉太安二年,鎮南將軍劉弘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于清水,昌敗,追斬于江涘。即《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于柏舉,從之,及于清發,蓋涢水兼清水之目矣。又東南流而右會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大陽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逕三王城東。前漢末,王匡、王鳳、王常所屯,故謂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闕落,不可復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謂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逕杜城西,新市縣治也,《郡國志》以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陸縣立。又王匡中興初,舉兵于縣,號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東南流,于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謂之章水。

水出土山,南逕隋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之將陂城,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號。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于涢。

涢水又逕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筑。涢水又會溫水。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凈可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奮發,無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馀步,冷若寒泉。

東南流注于涢水。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不方。東入安陸,注于涢水。

又東南入于夏。

涢水又南,分為二水,東通灄水,西入于沔,謂之涢口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类乌齐县| 九龙县| 南投县| 南漳县| 沧州市| 北京市| 丰顺县| 虎林市| 广安市| 安新县| 保康县| 当雄县| 崇礼县| 梨树县| 马鞍山市| 博罗县| 加查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广水市| 忻州市| 浦江县| 乐平市| 郧西县| 沂水县| 枝江市| 呼伦贝尔市| 宿松县| 西盟| 于田县| 蒲江县| 新龙县| 宁国市| 孟村| 古丈县| 嘉兴市| 大洼县| 陕西省| 巴东县| 乡宁县|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