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潁水 洧水 氵異水 潧水 渠(沙水)(1)

  • 水經(jīng)注
  • (北魏)酈道元
  • 4817字
  • 2015-10-09 16:34:11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duì)也。《山海經(jīng)》曰:潁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潁水有三源奇發(fā),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dǎo)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fù)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fù)黍者也。馮敬通《顯志賦》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于負(fù)黍。

京相璠曰:負(fù)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也。亦或謂是水為氵隱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故作者互舉二山,言水所發(fā)也。

《呂氏春秋》曰:卞隨恥受湯讓,自投此水而死。張顯《逸民傳》、嵇叔夜《高士傳》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東南過其縣南。

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dǎo)源崈高縣東北,太室東溪。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旸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飲而已,無取澡盥其中,茍不如法,必?cái)?shù)日不豫,是以行者憚之。山下大潭周數(shù)里,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暢幽情。

其水東南逕陽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cè)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南對(duì)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cè)潁水有犢泉,是巢父還牛處也。石上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龍淵水合,其水導(dǎo)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入于潁。

潁水又東,平洛溪水注之。水發(fā)玉女臺(tái)下平洛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水也。又東南流注于潁。

潁水又東出陽城關(guān),歷康城南,魏明帝封尚書右仆射衛(wèi)臻為康鄉(xiāng)侯,此即臻封邑也。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潁水東南流逕陽關(guān)聚,聚夾水相對(duì),俗謂之東西二土城也。潁水又逕上棘城西,又屈逕其城南。《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涉潁者也。

縣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頹基尚存,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時(shí)人謂之<;山禺>;水,東逕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歸藏易》曰:啟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tái)也。《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鈞臺(tái)之鄉(xiāng),是也。杜預(yù)曰: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tái)。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之鈞臺(tái)陂,蓋陂指臺(tái)取名也。又西南流逕夏亭城西,又屈而東南,為郟之靡陂。

潁水自堨東逕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河南陽城,陽翟則夏地也。《春秋經(jīng)》書,秋,鄭伯突入于櫟。《左傳》曰:桓公十五年,突殺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鄭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都之。

王隱曰:陽翟,本櫟也。故潁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側(cè)水有《九山祠碑》,業(yè)柏猶茂,北枕川流也。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又東南過潁陰縣西南。

應(yīng)劭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封車騎將軍馬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上,絕席。

潁水又南逕潁鄉(xiāng)城西。潁陰縣故城在東北,舊許昌典農(nóng)都尉治也。后改為縣,魏明帝封侍中辛毗為國侯也。

潁水又東南逕柏祠曲東,歷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杜預(yù)曰:在襄城縣之東北也。

逕繁昌故縣北,曲蠡之繁陽亭也。《魏書?國志》曰:文帝以漢獻(xiàn)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壇受禪于是地,改元黃初,其年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城內(nèi)有三臺(tái),時(shí)人謂之繁昌壇。壇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禪于此,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銘曰:遂于繁昌筑靈壇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也。

潁水又東南流,逕青陵亭城北。北對(duì)青陵陂,陂縱廣二十里,潁水逕其北,枝入為陂。陂西則漷水注之,水出襄城縣之邑城下,東流注于陂。陂水又東,入臨潁縣之狼陂。潁水又東南流而歷臨潁縣也。

又東南過臨潁縣南,又東南過汝南氵隱強(qiáng)縣北,洧水從河南密縣東流注之。

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小氵隱水出焉。《爾雅》曰:潁別為沙。郭景純?cè)唬航源笏绯觯瑒e為小水之名也。亦猶江別為沱也。

潁水又東南逕澤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經(jīng)》書:公及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澤字相似,名與字乖耳。

潁水又東逕氵隱陽城南,《竹書紀(jì)年》曰:孫何取氵隱陽,氵隱強(qiáng)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東過西華縣北,王莽更名之曰華望也,有東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

漢濟(jì)北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遠(yuǎn)近歡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縣北有習(xí)陽城,潁水逕其南,《經(jīng)》所謂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過女陽縣北縣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縣得厥稱矣。闞骃曰:本汝水別流,其后枯竭,號(hào)曰死汝水,故其字無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未必一如闞氏之說,以窮通損字也。潁水又東,氵隱水注之,又東南逕博陽縣故城東,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漢宣帝封邴吉為侯國,王莽更名樂嘉。

又東南過南頓縣北,隱水從西來流注之。

隱水于樂嘉縣入潁,不至于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于頓是也,俗謂之潁陰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又東南左會(huì)交口者也。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蕩渠水,從西北來注之。

《經(jīng)》云蒗蕩渠者,百尺溝之別名也。南合交口,新溝自是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之山陽堨,非也。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yīng)劭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縣故城在東,明潁水不出其北,蓋《經(jīng)》誤耳。潁水自堰東南流,逕項(xiàng)縣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魯滅項(xiàng)是矣。

潁水又東,右合谷水,水土承平鄉(xiāng)諸陂,東北逕南頓縣故城南,側(cè)城東注。

《春秋左傳》所謂頓迫于陳而奔楚,自頓徙南,故曰南頓也。今其城在頓南三十余里。又東逕項(xiàng)城中,楚襄王所郭,以為別都。都內(nèi)西南小城,項(xiàng)縣故城也,舊潁州治。谷水逕小城北,又東逕刺史賈逵祠北。王隱言祠在城北,非也,廟在小城東。昔王凌為宣王司馬懿所執(zhí),屈廟而歡曰:賈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靈知之。遂仰鴆而死。廟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寶曰:黃金可采,為晉中興之瑞。

谷水又東流,出城東注潁。

潁水又東,側(cè)潁有公路城,袁術(shù)所筑也,故世因以術(shù)字名城矣。潁水又東,逕臨潁城北,城臨水,闕南面。

又東逕云陽二城間,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又東逕邱頭。邱頭南枕水《魏書?郡國志》曰:宣王軍次邱頭,王凌面縛水次,故號(hào)武邱矣。潁水又東南流,于故城北,細(xì)水注之。水上承陽都陂,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xì)水,東逕新陽縣故城北,又東南逕宋公縣故城北。縣即所謂郪邱者也,秦伐魏取郪邱,謂是邑矣。漢成帝綏和元年,詔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統(tǒng)。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號(hào)新郪為宋公國也,王莽之新延矣。細(xì)水又南逕細(xì)陽縣,新溝水注之。新溝首受交口,東北逕新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呂清為侯國,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應(yīng)劭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無水,故渠舊道而已。東入澤渚而散流入細(xì)。細(xì)水又東南逕細(xì)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樂慶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為侯國。細(xì)水又東南積而為陂,謂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東南流屈而西南入潁。《地理志》曰:細(xì)水出細(xì)陽縣南入潁。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故胡子國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胡,以胡子豹?dú)w,是也。杜預(yù)《釋地》曰:汝陰縣西北有胡城也。

潁水又東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別瀆于奇頟,城東三十里,世謂之大氵隱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于召陵,責(zé)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內(nèi)有大井,徑數(shù)丈,水至清深。闞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數(shù)丈,故以名焉。又東南逕征羌縣,故召陵縣之安陵鄉(xiāng),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將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闞骃引《戰(zhàn)國策》,以為秦昭王欲易地,謂此也。汝水別瀆又東逕公路臺(tái)北,臺(tái)臨水方百步,袁術(shù)所筑也。汝水別溝又東逕西門城,即南利也。漢宣帝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侯國。縣北三十里有孰城,號(hào)曰北利。故瀆出于二利之間,間關(guān)女陽之縣,世名之死女。縣取水名,故曰女陽也。又東逕南頓縣故城南,又東南逕鮦陽城北,又東逕氏阝鄉(xiāng)城北,又東逕固始縣故城北,《地理志》,縣,故寢也,寢丘在南,故籍丘名縣矣。王莽更名之曰閏治。孫叔敖以土浸薄,取而為封,故能綿嗣。城北猶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別汝又東逕蔡岡北,岡上有平陽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闕,闕前有二碑,碑字淪碎,不可復(fù)識(shí),羊虎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東北流逕胡城南,而東歷女陰縣故城西北,東入潁水。潁水又東逕女陰縣故城北。《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嬰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汝墳也。

縣在汝水之陰,故以汝水納稱。城西有一城,故陶丘鄉(xiāng)也,女陰郡治。城外東北隅,有舊臺(tái),翼城若丘,俗謂之女郎臺(tái),雖經(jīng)頹毀,猶自廣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鄉(xiāng),所未詳。

又東南至慎縣,東南入于淮。

潁水東南流,左合上吳、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細(xì)陂,南流注于潁。

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城西,側(cè)城南流入于潁。潁水又逕慎陽縣故城南,縣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吳。《春秋左傳·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慎,白公敗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劉賜為侯國。潁水又東南逕蜩蟟郭東,俗謂之鄭城矣。又東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蓋潁水之會(huì)淮也。

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lǐng)山。水出山下。亦言出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縣之東北,蓋馬領(lǐng)之統(tǒng)目焉。洧水東南流,逕一故臺(tái)南,俗謂之陽子臺(tái)。又東逕馬領(lǐng)塢北,塢在山上,塢下泉流北注,亦謂洧別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東流,綏水會(huì)焉,水出方山綏溪,即《山海經(jīng)》所謂浮戲之山也。東南流,逕漢宏農(nóng)太守張伯雅墓塋域四周,壘石為垣,隅阿相降,列于綏水之陰。庚門,表二石闕,夾對(duì)石獸于闕下。冢前有石廟,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側(cè)樹兩石人,有數(shù)石柱及諸石獸矣。舊引綏水南入塋域,而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樓。石廟前又翼列諸獸。但物謝時(shí)淪,凋毀殆盡。夫富而非義,比之浮云,況復(fù)此乎?王孫,士安斯為達(dá)矣。

綏水又東南流,逕上郭亭南,東南注洧。洧水又東,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節(jié)溪,亦謂之子節(jié)水,東南流注于洧。洧水又東會(huì)會(huì)瀝滴泉,水出深溪之側(cè),泉流丈余,懸水散注。故世士以滴瀝稱,南流入洧水也。

東南過其縣南。

洧水又東南流與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雙導(dǎo),東南流注于洧。世謂之東、西承云水。

洧水又東,微水注之。水出微山,東北流入于洧。洧水又東逕密縣故城南,《春秋》謂之新城。《左傳·僖公六年》,會(huì)諸侯伐鄭,圍新密,以鄭不時(shí)城也。

今縣城東門南側(cè),有漢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宛人,溫仁寬雅,恭而有禮。

人有認(rèn)其馬者,茂與之,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遂挽車而去。后馬主得馬,謝而還之。任漢黃門郎,遷密令,舉善而教,口無惡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遺,蝗不入境,百姓為之立祠,享祀不輟矣。洧水又左會(huì)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

洧水又東南與馬關(guān)水合,水出玉亭下,東北流歷馬關(guān),謂之馬關(guān)水。又東北注于洧。

洧水又東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岡,西南流,又屈而東南流,逕零鳥塢西,側(cè)塢東南流。塢側(cè)有水,懸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澗下,淪積成淵。嬉游者矚望,奇為佳觀。俗人睹此水掛于塢側(cè),遂目之為零鳥水。東南流入于洧。

洧水又東,與虎牘山水合。水發(fā)南山虎牘溪,東北流入洧。洧水又東南,赤澗水注之。水出武定岡,東南流逕皇臺(tái)岡下。又歷岡東,東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東南流,潧水注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瑞金市| 新干县| 洱源县| 常山县| 西安市| 三门县| 双流县| 民和| 百色市| 紫云| 女性| 江都市| 自治县| 治多县| 韶关市| 四平市| 卢氏县| 庆阳市| 丰顺县| 南靖县| 图们市| 长沙市| 固始县| 阳新县| 山丹县| 普定县| 柏乡县| 盐边县| 监利县| 巩义市| 金溪县| 安塞县| 隆回县| 冀州市| 西乌| 阳原县| 比如县| 左贡县| 霍州市|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