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guān)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
【原文】
4.1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注釋】
①里仁為美:里,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處:居住。
③知:音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有關(guān)。重視居住的環(huán)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yǎng)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釋】
①約:窮困、困窘。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jié)。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
①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②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評析】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當然,孔子在這里沒有說到要愛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原文】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評析】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養(yǎng)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粫ハ硎艿模回毟F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評析】
孔子特別強調(diào)個人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養(yǎng)成仁德的情操。但當時動蕩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沒有見到。但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yǎng),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jīng)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評析】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是相似的。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么,這在學術(shù)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wù)摰赖摹!?
【評析】
本章和前一章討論的都是道的問題。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么道的問題。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③之與比④。”
【注釋】
①適:音dí,意為親近、厚待。
②莫:疏遠、冷淡。
③義:適宜、妥當。
④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wù)摰娜允莻€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
【注釋】
①懷:思念。
②土:鄉(xiāng)土。
③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