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39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初來意者。總有五義。一為答第二會初十藏問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梵品。三前約位別行。今辨始終通行故。四前明成位行。今辨凈治彼行。故同十地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勝進趣后。同上明法。準問應在十回向后。今此辨者。略有二義。一云藏有二義。約蘊攝義在十行后。約出生義在十地前。義通二處。問答互顯。一云回向無別自體。但以能回前行為其自體。今十藏既為十行勝進。亦為回向勝進。故回向后無別勝進。此即前后互舉。顯義方備。二釋名者。藏是出生蘊積之義。謂一藏內體。含法界故。攝德出用。二無盡寄圓顯十。即帶數釋也。三宗趣者。十藏為宗。攝前生后得果為趣。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釋文中。初唱數顯同。言三世同說顯勝令遵。

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二何等下徵名列異。心凈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賢善為慚。輕拒暴惡為愧。餐教廣博為聞。輟己惠人為施。決擇諸法名慧。令心明記為念。任持所記為持。巧宣所說為辯。各有業用。然念慧及戒慚愧等五。皆當體為性。余五行用立名。前九自利。后一利他。信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離過。慚愧莊嚴。戒行光潔。上三離過之行。余皆進善。進善之首必籍多聞。如聞而行唯福與慧。念使增明。慧令經久。辨以利他。故前七即七圣財。慧為正導。故終辨之。次二守護。后一積而能散。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

第三依名廣釋。十藏即為十段。段各有四。謂徵名。釋相。結名。辨益。辨益一種唯初七十有。余皆無。今初徵名。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愿。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凈信已。聞諸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眾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虗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涅盤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薩于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慧無邊無盡。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已出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盤。今入涅盤。當入涅盤。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無舍。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圣人。住如來家。護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為眾生說皆令開悟。

釋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薩下明信力。三此菩薩入佛下總結。今初。文有十句。初三句信三空。謂空無相無愿。次三句信依他無生。以緣起故無作。以不實故無能所分別。以無體故無所依。三三句信圓成無性。一廣無邊故無量。二最勝故無上。三深故不可越。后一總信三性無性。入一無生觀。次觀信力。若菩薩能如是下正顯業用。文有十句。徧從前十。前十并從此十。若逆配前十。謂由信法無生。故于佛法不怯等。次何以故下徵釋不怯之所以。謂于深廣皆堅信故。由所信者唯佛智慧故。次十方下二行半經。別釋上信佛智慧。謂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諸佛。各已證菩提乃至入涅盤。故智慧無邊無量。一佛尚不可盡。況橫徧十方。竪窮三際。菩薩于此堅信不移。寧有怯耶。次彼諸佛智慧下釋聞深不怯。謂增減等皆戲論法。以寂照之體如如超戲論故。菩薩既堅信于此。寧聞深而怯耶。此二段釋文具前十句難思之法。如文詳之。次得此信已下顯成信之益。文有十一句。初心不退轉至生如來家七句。明行體堅牢。次護持下四句攝德無盡。是名下結名。菩薩住此下辨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凈戒。本為利益一切眾生。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凈戒。云何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恒得安住無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凈戒故。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隨順向涅盤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歡喜而持于戒。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于戒學諸呪術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眾生而持于戒。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于戒。云何為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于戒。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毀犯凈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知眾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凈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第二戒藏。釋相中二。初列十名。后隨牒釋。初列十戒皆通三聚。取其相顯。初但饒益有情。后一律儀中八通三。為遮罪過。皆是律儀。但為救護即是饒益。攝善可知。次下牒釋十戒相。即為十段。初云何為普饒益戒。以饒益有情是菩薩本意。故首明之。二云何為不受戒。謂不受邪戒謂雞狗等。三聚宿成故動不踰矩。三云何為不住戒。謂不樂住三界。唯為求菩提及度眾生故。非如難陀之類。四云何為無悔恨戒。涅盤云何故持戒為不悔故。何故不悔為歡喜故。乃至未得大涅盤故。五云何為無違諍戒。此中有四義。非者違也。一不違制立。不同調達。二不違涅盤。不取相故。三不違律儀。具足持故。四不違利物。不惱他故。六云何為不惱害戒。中有二義。一非為欲惱眾生先須持戒如聞羅漢持戒能降龍遂即持之。二非為欲成凈戒逼惱眾生。如外道殺馬祀天求生梵世。七云何為不雜戒。邪見持戒名雜。定有定無。為斷常雜。觀緣性離。無煩惱雜。真出離矣。八云何為無貪求戒。謂不現有德。彰己有德五邪之一。已見凈行。九云何為無過失戒。言不輕毀者。無行經云見破戒人不說其過惡。應念彼人久久亦當得道。十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等。釋有二義。初明律儀。十善眾戒之本。故偏明之。菩薩持此下雙明二聚。攝菩提善為眾生故。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慚藏。此菩薩憶念過去所作諸惡而生于慚。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姉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余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奸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第三徵釋慚藏。然慚愧相別。諸說不同。涅盤云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瑜伽亦云。內生羞恥為慚。外生羞恥為愧。大同涅盤。唯識云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慚。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愧。釋中。初釋過去作惡即無慚行。經云謂彼菩薩心自念言下四行經。初自念無慚。次一切眾生下兩行半經。明悲他亦爾。次釋前非而生后慚。經云自惟我身下二行半經。正顯慚相。初自念昔非。恥佛知見。現修慚相。自惟即是內自羞恥。次是故我應下決志斷證。文言去來現在行無慚者。言總意別。菩薩自念昔過。愍物三世常行故專心斷除防己伏之。再起為眾生說。則物我之兼亡。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昔來于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癡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又作是念。眾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為怨讎。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嘆。盲惡慧眼無所知見。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于發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婬欲生不凈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于今猶行是事。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第四徵釋愧藏。釋相中文有三段。初此菩薩自愧昔來下。自念無愧而修愧行。故云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即愧行也。次又作是念眾生無智下。傷物無愧不覺苦集。故云無知見。次于母腹中下。依顧世間而修愧行。誓益自他。于中初于母腹中下即所愧境。次有智慧下顧他生愧。即外羞也。是故已下決志斷證。言不凈之法者。從婬欲生即種子不凈。住母腹中即住處不凈。成垢穢身即自相自性究竟不凈。發白意含究竟不凈。是名下結名。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聞藏。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界。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虗空涅盤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何等為有記法。謂四圣諦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何等為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后有。如來滅后無。如來滅后亦有亦無。如來滅后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我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過去有幾如來般涅盤。幾聲聞辟支佛般涅盤。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眾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眾生住。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眾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后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后出。何等眾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何者為生死最后際。是名無記法。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于生死中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

第五徵釋聞藏。釋相中有二。初明所知之法。后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下顯多聞之意。初釋所知之法。標稱聞藏。釋云知者聞為本故。實則多知耳。所知之法初標十法。釋分七段。初牒釋有無二法。云何為世事有下。謂十二因緣緣生之法。今經正顯緣生無性。二云何為世間法下。明有漏五蘊為世間法。三何等為出世間法謂無漏五蘊。即五分法身。四何等為有為法謂三界。五何等為無為法謂六無為等。于大小乘多少不同。論有廣釋。云何等為有記法謂四圣諦等。言有記者謂能招愛非愛果。故云有記。此是通說。余處辨記即是善惡。今唯是善。七云何為無記法。言無記者有二義。一非善非惡。不能招愛非愛果名為無記。此但可釋余文。今此文中單指外道。正謂虗妄推度。非理問難。不可記錄。故名無記。非對善惡。今此無記亦名置記。記即答也。不應答故。此無記法中略開五種。初謂世間有邊下五行經。就我明無記。此中乃外道妄計四句。其過不出斷常二見。次第二過去有幾如來下。明三乘圣數多少者。以橫無邊故不可記也。次第三何等如來最先下。竪無際故不可記也。次第四世間從何處來下。徵三世間所從。文有六句。初二句問眾生及蘊世間。次四句約器世間。以外道計眾生有最初生故。謂外道或謂眾生從冥中來。還至冥故。或謂世界皆微塵成。聚則為身器。散則為微塵。此皆邪見之源。故不應答。次第五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下二句。約生死初后際。此外道計生死有始終。以彼定執故是邪見。中論云。大圣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無。以妄計始終。故不應答。故結云。是名為無記法。次作是念下顯多聞之意。謂悲物無聞長淪生死。故誓持聞藏。自證利他。是名下結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邵阳市| 弥勒县| 五莲县| 安龙县| 察隅县| 中宁县| 台南市| 龙胜| 霸州市| 辛集市| 资中县| 浦县| 临高县| 绵阳市| 湘潭市| 东乡县| 岱山县| 张家川| 隆子县| 东方市| 通道| 钦州市| 疏附县| 保康县| 晋宁县| 奉新县| 金川县| 沭阳县| 略阳县| 胶南市| 湄潭县| 新绛县| 湘潭县| 三台县| 色达县| 治多县| 太原市| 农安县| 枣庄市|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