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196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歷人間至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于往昔時修菩薩行能舍無量難舍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之所供養。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到此處已。即于其處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說此經時于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聞此法已。深厭龍趣正求佛道。咸舍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無量無數眾生于三乘中各得調伏。
第二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菩提心已以下。乃第二諸乘人會。以方便化生。豈獨聲聞一類之機。若約靈山五時攝化盡收五性之機。若不陟人間何處求大心凡夫耶。是以文殊業已垂權。故復往人間也。漸次南行顯非頓化。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福城者疏釋順福分善。乃表十信入道之初分。娑羅林云高遠。林木森聳表萬行莊嚴。亦表菩薩說法。先觀眾生十種稠林。故云住林中。以此權智乃十方諸佛所共。故云往昔佛所止住。大塔廟表常住法身。為權智之本。諸佛修行依性起修。修無不極。故是佛昔修行舍難舍之處。此法身真際。乃人天八部之所依歸。故常為供養處。文殊于此處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即顯應機之法乃從法界所流。是知四十九年之談。皆普照法界修多羅之眷屬。故云百萬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也。說此法時獨舉海中龍王聞法舍龍身而生天中于三菩提得不退轉者。然畜生難中。況嗔毒而難化者。今得益之速如此。顯法勝益。足徵地獄中人。三重頓圓十地。信可徵矣。復云無量眾生于三乘中各得調伏者。此則釋迦出世一化始終。盡見于文殊出閣之頃也。
上諸乘人會竟。
下三善財會。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剎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眾從其城出來詣其所。時有優婆塞。名曰大智。與五百優婆塞眷屬俱。所謂須達多優婆塞。婆須達多優婆塞。福德光優婆塞。有名稱優婆塞。施名稱優婆塞。月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大慧優婆塞。賢護優婆塞。賢勝優婆塞。如是等五百優婆塞俱。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復有五百優婆夷。所謂大慧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妙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優婆夷。賢德優婆夷。賢光優婆夷。幢光優婆夷。德光優婆夷。善目優婆夷。如是等五百優婆夷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子。所謂善財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覺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復有五百童女。所謂善賢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賢稱童女。美顏童女。堅慧童女。賢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三帀退坐一面。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隨其心樂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自在大慈令彼清涼。以自在大悲起說法心。以自在智慧知其心樂。以廣大辯才將為說法。復于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有其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時于其宅內自然而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地自開裂生七寶牙。所謂金銀瑠璃玻瓈真珠硨磲碼碯。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后誕生。形體支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從地涌出光明照耀。復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所謂金剛器中盛一切香。于香器中盛種種衣。美玉器中盛滿種種上味飲食。摩尼器中盛滿種種殊異珍寶。金器盛銀。銀器盛金。金銀器中盛滿瑠璃及摩尼寶。玻瓈器中盛滿硨磲。硨磲器中盛滿玻瓈。碼碯器中盛滿真珠。真珠器中盛滿碼碯。火摩尼器中盛滿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滿火摩尼。如是等五百寶器自然出現。又雨眾寶及諸財物。一切庫藏悉令充滿以此事故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又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皆無過失。凈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凈猶如虗空。回向菩提無所障礙。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已。安慰開喻而為演說一切佛法。所謂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法。說一切佛眾會清凈法。說一切佛法輪化導法。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法。說一切佛法身成就法。說一切佛言辭辯才法。說一切佛光明照耀法。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說此法已。殷勤勸喻增長勢力。令其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憶念過去善根。作是事已。即于其處復為眾生隨宜說法。然后而去。
時福城人下三善財會。然自文殊出閣已下至經終。通顯六位因果。在善財所參知識五十四人。約位則文殊一人表信位。以信未成位。故但一人。余四十人各以十人寄一位。二從德云至慈行寄十住位。三善見至徧行寄十行位。四鬻香長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位。五婆珊夜神至瞿波寄十地位。摩耶至天主光等十一人寄等覺位。彌勒普賢寄妙覺位。今善財初參文殊。表依佛根本果智為發行之本。故單表十信。以后諸位皆依信建立故。初福城人聞文殊菩薩住在林中。故相聚而來。時優婆塞名曰大智為上首者。表人中發心必依智為本也。四眾人等一時來詣文殊頂禮者。此人間化導之眾。最為初機。文殊見眾來集。即現殊勝三業為攝化之方便也。獨觀察善財因緣。此以妙觀察智。知機知時。隨應說法也。故細觀善財生時之外緣及所稟之內因。委是法器故即為說一切佛法。后所謂下列十句則已將一乘因果理事。盡為宣說無余蘊矣。此表說頓教大乘也。于其余眾生則隨宜說法。各稱其機。五乘因果俱是隨宜。即立刻之間。已盡化佛一代之化法矣。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聞佛如是種種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文殊師利而說頌曰。
三有為城郭
憍慢為垣墻
諸趣為門戶
愛水為池壍
愚癡闇所覆
貪恚火熾然
魔王作君主
童蒙依止住
貪愛為徽纏
諂誑為轡勒
疑惑蔽其眼
趣入諸邪道
慳嫉憍盈故
入于三惡處
或墮諸趣中
生老病死苦
妙智清凈日
大悲圓滿輪
能竭煩惱海
愿賜少觀察
妙智清凈月
大慈無垢輪
一切悉施安
愿垂照察我
一切法界王
法寶為先導
游空無所礙
愿垂教敕我
福智大商主
勇猛求菩提
普利諸羣生
愿垂守護我
身被忍辱甲
手提智慧劒
自在降魔軍
愿垂拔濟我
住法須彌頂
定女常恭侍
滅惑阿修羅
帝釋愿觀我
三有凡愚宅
惑業地趣因
仁者悉調伏
如燈示我道
舍離諸惡趣
清凈諸善道
超諸世間者
示我解脫門
世間顛倒執
常樂我凈想
智眼悉能離
開我解脫門
善知邪正道
分別心無怯
一切決了人
示我菩提路
住佛正見地
長佛功德樹
雨佛妙法華
示我菩提道
去來現在佛
處處悉周徧
如日出世間
為我說其道
善知一切業
深達諸乘行
智慧決定人
示我摩訶衍
愿輪大悲轂
信軸堅忍轄
功德寶莊校
令我載此乘
總持廣大箱
慈愍莊嚴蓋
辯才鈴震響
使我載此乘
梵行為茵褥
三昧為婇女
法鼓震妙音
愿與我此乘
四攝無盡藏
功德莊嚴寶
慚愧為羈鞅
愿與我此乘
常轉布施輪
恒涂凈戒香
忍辱牢莊嚴
令我載此乘
禪定三昧箱
智慧方便軛
調伏不退轉
令我載此乘
大愿清凈輪
總持堅固力
智慧所成就
令我載此乘
普行為周校
悲心作徐轉
所向皆無怯
令我載此乘
堅固如金剛
善巧如幻化
一切無障礙
令我載此乘
廣大極清凈
普與眾生樂
虗空法界等
令我載此乘
凈諸業惑輪
斷諸流轉苦
摧魔及外道
令我載此乘
智慧滿十方
莊嚴徧法界
普洽眾生愿
令我載此乘
清凈如虗空
愛見悉除滅
利益一切眾
令我載此乘
愿力速疾行
定心安隱住
普運諸含識
令我載此乘
如地不傾動
如水普饒益
如是運眾生
令我載此乘
四攝圓滿輪
總持清凈光
如是智慧日
愿示我令見
已入法王位
已著智王冠
已系妙法繒
愿能慈顧我
善財一聞法要。即一心勤求無上菩提者。此表上根受化之易也。然善財既悟一乘。而又廣參知識者。此正頓悟漸修。以至實證而后已也善財陳情說偈有三十四頌。初四偈傷己沉溺自勉不能。后三十頌仰德依人請垂拔濟。疏有多義。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諸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善財白言。惟愿圣者廣為我說。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應云何趣菩薩行。應云何行菩薩行。應云何凈菩薩行。應云何入菩薩行。應云何成就菩薩行。應云何隨順菩薩行。應云何憶念菩薩行。應云何增廣菩薩行。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藏
能來至我所
發起大悲心
勤求無上覺
已發廣大愿
除滅眾生苦
普為諸世間
修行菩薩行
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則具普賢道
一切無能壞
福光福威力
福處福凈海
汝為諸眾生
愿修普賢行
汝見無邊際
十方一切佛
皆悉聽聞法
受持不忘失
汝于十方界
普見無量佛
成就諸愿海
具足菩薩行
若入方便海
安住佛菩提
能隨導師學
當成一切智
汝徧一切剎
微塵等諸劫
修行普賢行
成就菩提道
汝于無量剎
無邊諸劫海
修行普賢行
成滿諸大愿
此無量眾生
聞汝愿歡喜
皆發菩提意
愿學普賢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倍更為難。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德云比丘當為汝說。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踴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帀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
爾時文殊師下大圣重教。成其勝進之行。故先教以親近善知識為第一。所謂菩提因緣。莫先善友。然歷事多時。易生疲怠。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特教云勿生疲懈。下善財請問云何學菩薩道。修菩薩行。乃至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此問從初發心以至成佛之行。有十一句問。文殊說偈以答。有十偈。初二偈贊其發心。次一偈特教不厭生死苦。意謂修行求道但有厭苦之心則行廢而魔作矣。次一偈但贊發心之德。后五偈具答十一句問。大圣乃總教諸法。顯十信為諸位之總故。后諸善友各別教示。顯入位之后別修別證。既說偈已。長行又總教云發心之難。若求而能行。此又倍難。此堅其志也。若求菩提決定要求真善知識。故特教以求善知識勿生疲懈。于所聞法勿生厭足。于所教誨皆應隨順。若見善知識善巧方便逆行。勿見過失。此苦口叮嚀勸誡。求善知識之切要法門。意謂但能求友離過。則前諸問皆圓。故指示后友勸教往問。善財悲淚辭退南行。悵戀德音。故悲淚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