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7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71字
  • 2015-10-09 16:10:20

合中亦有總別結。別中亦有五。前四各有佛子。一以身合云。有覆陰等故。即菩提等十身。中有四身名異義同。一即愿身。愿生兜率故。第四即意生身。隨意所生同世色故。八即菩提身。具佛十力成菩提故。九即威勢。具四無畏能伏外故。亦可十力降魔為威勢。無畏為正覺。有正覺義故。余六名義俱同。

佛子。如來以如是等無量身云。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隨諸眾生所樂各別。示現種種光明電光。所謂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無所不至?;驗楸娚F光明電光。名無邊光明?;驗楸娚F光明電光名入佛秘密法。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影現光明?;驗楸娚F光明電光名光明照耀?;驗楸娚F光明電光名入無盡陀羅尼門?;驗楸娚F光明電光名正念不亂。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究竟不壞?;驗楸娚F光明電光名順入諸趣。或為眾生現光明電光名滿一切愿。皆令歡喜。

第二合電光。不出通明無畏。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現如是等無量光明電光已。復隨眾生心之所樂。出生無量三昧雷聲。所謂善覺智三昧雷聲。明盛離垢海三昧雷聲。一切法自在三昧雷聲。金剛輪三昧雷聲。須彌山幢三昧雷聲。海印三昧雷聲。日燈三昧雷聲。普令眾生歡喜三昧雷聲。無盡藏三昧雷聲。不壞解脫力三昧雷聲。

第三以三昧合雷聲者。略有三義。一若秋之雷。蟄蟲藏匿。若入三昧諸惡不行。二若春之雷。則發蟄開萌。猶彼三昧發生功德。三雷是雨之先相。三昧是說之先兆。十名思而釋之。

佛子。如來身云中出如是等無量差別三昧雷聲已。將降法雨。先現瑞相開悟眾生。所謂從無障礙大慈悲心現于如來大智風輪。名能令一切眾生生不思議歡喜適悅。

第四以大智合風者。以后得智觀機。警覺加被。令成法器故。

此相現已。一切菩薩及諸眾生。身之與心皆得清涼。然后從如來大法身云。大慈悲云。大不思議云。雨不思議廣大法雨。令一切眾生身心清凈。所謂為坐菩提場菩薩雨大法雨。名法界無差別。為最后身菩薩雨大法雨。名菩薩游戲如來秘密教。為一生所系菩薩雨大法雨。名清凈普光明。為灌頂菩薩雨大法雨。名如來莊嚴具所莊嚴。為得忍菩薩雨大法雨。名功德寶智慧華開敷不斷菩薩大悲行。為住向行菩薩雨大法雨。名入現前變化甚深門而行菩薩行無休息無疲厭。為初發心菩薩雨大法雨。名出生如來大慈悲行救護眾生。為求獨覺乘眾生雨大法雨。名深知緣起法。遠離二邊得不壞解脫果。為求聲聞乘眾生雨大法雨。名以大智慧劒斷一切煩惱怨。為積集善根決定不決定眾生雨大法雨。名能令成就種種法門生大歡喜。

第五此相現已下以說法合雨。于中初結前標后。所謂下別有十法者。一將成正覺。念相欲盡。聞斯法雨細念都忘。得見心性。等虗空界法界一相。始本無二。契同諸佛平等法身。故云說法界無差別。二出胎已后。坐道場前。后更無身故名最后。法雨名游戲等者。此有二義。一開為二。為游戲是神通大用。秘教即心智所契。二合為一。于令秘教出沒自在故。故云游戲。言秘教者。即詮如來三德涅盤。故涅盤經云秘密藏。安住于此。能建大事。神通作用。故名游戲。在法華經以體從用。名如來知見。深固幽遠。名為秘密。雖初心同稟。而窮究在斯。故亦為說。三一生所系者。謂如彌勒更下一生故。所以更一生者。由微細無明能障所知故。今為說。令凈彼細惑。成種智普照。上三皆等覺位。四灌頂菩薩即十地受職位。十方諸佛法水灌頂墮在佛數。能受如來大法云雨。令具佛功德智慧。廣作佛事。為莊嚴故。五得忍菩薩。若取忍凈。八地已上。將止此忍。勸滿福智。不斷悲故。若取初得。有說初地即得。為說信等功德后后圓凈十地地智。一一開發。不斷二利故。六住向行三。即三賢位。令其入證。真如現前。依此變化為甚深門。而勝進不息。七初發心者通信初發心。及信滿發心。既發上求下化之心。令依愿行故。上皆已得本位。故并為說勝進上位之法。此下八九二門通有二義。一約初求顯說。說其自乘。二約已住密說。密授大乘。如八緣覺中。約自乘說。則因謝非常。果續非斷。逆觀非有。順觀非無。為離二邊。雖離二邊而不壞二乘之果。約密十二因緣即是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故曰甚深緣起。是為上上智觀故。得不壞佛解脫果故。九聲聞中二者。一顯說由彼厭患苦集故。說人空智劒斷之。二約密說。應以法空斷一切惑。故名大劒。十為二聚眾生。故云集善根者。其邪定聚未堪法雨。未定得名。為成熟已定。令增種種法門。

佛子。諸佛如來隨眾生心。雨如是等廣大法雨。充滿一切無邊世界。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其心平等于法無恡。但以眾生根欲不同。所雨法雨示有差別。是為如來音聲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合上結中有二佛子。初合結數。后合心等。以釋外疑。

復次佛子。應知如來音聲有十種無量。何等為十。所謂如虗空界無量。至一切處故。如法界無量。無所不徧故。如眾生界無量。令一切心喜故。如諸業無量。說其果報故。如煩惱無量。悉令除滅故。如眾生言音無量。隨解令聞故。如眾生欲解無量。普觀救度故。如三世無量。無有邊際故。如智慧無量。分別一切故。如佛境界無量。入佛法界故。

三通結十喻。皆無分量。文顯可知。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音聲。成就如是等阿僧只無量。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總結音聲出現。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曰。

第二偈頌上十喻。喻各二偈。

三千世界將壞時

眾生福力聲告言

四禪寂靜無諸苦

令其聞已悉離欲

十力世尊亦如是

出妙音聲徧法界

為說諸行苦無常

令其永度生死海

初劫盡唱聲喻。

譬如深山大谷中

隨有音聲皆響應

雖能隨逐他言語

而響畢竟無分別

十力言音亦復然

隨其根熟為示現

令其調伏生歡喜

不念我今能演說

二響聲隨緣喻。

如天有鼓名能覺

常于空中震法音

誡彼放逸諸天子

令其聞已得離著

十力法鼓亦如是

出于種種妙音聲

覺悟一切諸群生

令其悉證菩提果

三天鼓開覺喻。

自在天王有寶女

口中善奏諸音樂

一聲能出百千音

一一音中復百千

善逝音聲亦如是

一聲而出一切音

隨其性欲有差別

各令聞已斷煩惱

四天女妙聲喻。

譬如梵王吐一音

能令梵眾皆歡喜

音唯及梵不出外

一一皆言己獨聞

十力梵王亦復然

演一言音充法界

唯沾眾會不遠出

以無信故未能受

五梵音及眾喻。

譬如眾水同一性

八功德味無差別

因地在器各不同

是故令其種種異

一切智音亦如是

法性一味無分別

隨諸眾生行不同

故使聽聞種種異

六眾水一味喻。

譬如無熱大龍王

降雨普洽閻浮地

能令草樹皆生長

而不從身及心出

諸佛妙音亦如是

普雨法界悉充洽

能令生善及諸惡

不從內外而得有

七降雨從榮喻。

譬如摩那斯龍王

興云七日未先雨

待諸眾生作務竟

然后始降成利益

十力演義亦如是

先化眾生使成熟

然后為說甚深法

令其聞者不驚怖

八漸降成熟喻。

大莊嚴龍于海中

霔于十種莊嚴雨

或百或千百千種

水雖一味莊嚴別

竟究辯才亦如是

說十二十諸法門

或百或千至無量

不生心念有殊別

九降霔難思喻。

最勝龍王娑竭羅

興云普覆四天下

于一切處雨各別

而彼龍心無二念

諸佛法王亦如是

大悲身云徧十方

為諸修行雨各異

而于一切無分別

十徧降種種喻。

上出現語業竟。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佛子。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第四出現意業。先身。次語。后意。義次第故。長行中二。先徵起。后正釋。釋中三。初約法總辯二寄喻別顯。三總結勸知。今初。言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者。約體遮詮已但應以智無量知如來心者。寄用表詮。然此一文。古有多釋。一師云。識等有二。一染二凈。佛地無彼有漏染心心所。而有凈分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強識劣故。于王所上以顯染無。彼約智所以明量。若必無王。所依何立。故成唯識第二引如來莊嚴功德經云。如來無垢識。是凈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則有王明矣。言轉識者。智依識轉。非轉識體。一師云。以無積集思量等義。故說心等叵得。就無分別智。以顯無量。非無心體。故攝福第八云。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上之二解。俱明心意識有。初有凈無染。次有體無用。上乃法相宗。一師云。佛果實無心意意識。及余心法。云不可得。唯有大智。故言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故。金光明經及梁攝論。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佛地論中五法攝大覺性。唯一真法。及四智菩提。不言更有余法。此無相宗。及法性宗。

上之二宗。偏取皆妨。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言。又此凈分此何不說。若依后義。未免損減。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既云以智無量知如來心。不言無心可知。明非無心矣。又心既是無。智何獨立。非唯違上二論。亦違涅盤滅無常識獲常識義。若二義雙收。未免相違。若互泯雙非。寧逃戲論。若爾。何以指南。今釋此義。先會前二宗。后消經意。今初。若后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即同真性。故曰唯如照用不失故曰如智。豈離心外而智別有。如是則唯如不乖于有。前宗以純如之體。故有凈心。心即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即真之有。與即有之真。二義相成。有無無礙。后消經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意深玄。言不及故。寄遮顯深。言但以智知如來心者。托以心所。寄表顯深。故晉經云。但知如來智無量故知心無量。云何深玄。欲言其有。同如絕相。若言其無。幽靈不竭。欲言其有萬累斯亡。欲言其凈不斷性惡。欲言其一包含無外。欲言其異一味難分。欲言有情無殊色性。欲言無情無幽不徹。口欲辯而詞喪。心將緣而慮亡。亦猶果分不可說故。是知佛心即有即無。即事即理。即王即數。即一即多。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王中非有數。亦非不有數。數非依于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爾。圓融無礙。則令上諸義各隨一理不爽玄宗。言寄表顯深者。既心不可以智知。且托智以稱嘆。智是心所尚以十喻明玄。則所依之心玄又玄矣。故十喻之末。皆結為心之相。然佛尚不說。凡何敢思。有因緣故。輙憑教理以示玄宗。望無咎其繁而不要也。

譬如虗空為一切物所依而虗空無所依。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而如來智無所依。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一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寄喻別顯。舉十大喻以喻如來十種大智。十智體用非一非異。亦文各有三。謂喻合結。今初虗空無依為依喻。喻佛無思成事智。合中謂諸乘之智依佛智生。如十地云。此十地智。皆因佛智而有差別。離佛智外無所依學。而佛之果滿更不依他。豈不依心及依理耶。豈不向言王所無二耶。良以佛智照極。無有智外如為智所依故。智體全如。若有所依不名如智。亦猶凈名云。法隨于如無所隨故。文殊般若云。若無境界則無所依。況佛智外無法可得。以一切法即佛智故。

復次佛子。譬如法界常出一切聲聞獨覺菩薩解脫。而法界無增減。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恒出一切世間出世間種種智慧。而如來智無增減。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二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二法界湛然喻。喻佛體無增減智。即轉釋前依。依者依此出故。雖出諸智亦不減少。菩薩解脫成佛智時亦不增長。以同體均故。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凈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三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第三大海潛益喻。喻佛體均益生智。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謂與眾生心同體故。義曰潛流。穿鑿自心得佛智時。即是見他佛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同體。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亦是流入。

復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寶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竭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于宮中深密處故。

第四大寶出生喻。喻佛用興體密智。釋上能生。以何義故而能生耶。具四寶故。喻中有三。初總明出處體用。次徵列寶名。后結其深勝。合三同喻。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亦復如是。于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何等為四。所謂無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智慧寶。分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寶。

列名中四智寶。約四智菩提。一大圓鏡智。以離諸分別。名無染著。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界。名巧方便。二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若為無為自他平等。名善分別。三妙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無量法者。即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而言說者。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四即成所作智。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

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處。此四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何以故。置于如來深密藏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水县| 德惠市| 新干县| 崇文区| 克东县| 敦煌市| 定安县| 株洲市| 赤城县| 云南省| 石首市| 镇康县| 桐柏县| 邯郸县| 萝北县| 张掖市| 阳谷县| 获嘉县| 商丘市| 松滋市| 昭平县| 尤溪县| 曲阳县| 邵阳市| 扶沟县| 玉环县| 稷山县| 沿河| 阿拉善盟| 嘉兴市| 白银市| 许昌县| 丹寨县| 永和县| 盖州市| 吴川市| 临湘市| 胶州市| 南乐县| 萨嘎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