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中。釋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于滅。此則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略無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后必可滅。本既不生。今則無滅。二云既即緣無性稱曰不生。則不待滅竟方無。故次云無滅。此二為總。余可仿之。釋第二徵意云。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諸法都寂。今從初意立無生稱。故無滅等成無生義。若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經。明此忍能凈初歡喜地。云一謂得無生忍。亦令他住。又云無滅忍者。證無生故。斯文可據。又此諸句各有二義。一以前前釋后后。以后后成前前。前前有故后后有。前前無故后后無。二者諸句皆在無生句中。正無生時諸義頓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斷滅故。即理之智無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為三釋。一唯約理。二具理智。三唯約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后后有。謂生法既滅滅則終盡。盡則是垢染法。染則前后別異。別則方處不同。有處則能所非寂。不寂則有所欲。有欲則有營作。作則有所愿求。愿則心住愿事。往則有去有來。今由前前無。故后后斯寂。故以后后顯成無生。此順長行。二雙約理智者。初二是總含于理智。次四顯理無生。后六顯智無生。故偈云其心無染著等。理智契合名無生忍。若唯約智者。由了從緣無生。則智無有起故名無生。無生之智湛然不遷。故名無滅。無滅故用無斷盡。次垢念皆離。常無差異。旁無方所。照而常寂。遇境無染。雖為而無作。雖悲而無愿。處世而無住等。法界而無去來。皆以前釋后。以后成前。言亡慮絕。寂照湛然。名無生忍。若唯約知無生理。名無生忍。未足深玄。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
第四如幻忍分三。徵起。釋義。結名。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
釋中先略后廣。略中二。先了幻緣相。后此菩薩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從因緣起者彰幻所由。由緣生不實故。后于一法下顯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見上文。此意明通。通為無為故。大品云。設有一法過于涅盤。我亦說言如夢如幻。涅盤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廣中合云了世如幻。則似有為。然有法世亦通無為。此為有為所隱覆故。所以名世。故后云菩提涅盤亦皆不見者了平等故。就法喻中各開五法。如結一中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馬。四馬生即是馬死。五愚小為有。初巾喻法性。二術喻能起因緣。謂惑業等。三喻依他起法即眾生等。四喻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廣說皆云非也。五喻所為人法。今菩薩反此。故云解了。今經云。從因緣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歸第一理。然緣亦從緣。故緣果俱幻。中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上五義各具有五。一巾性有相無。為馬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作巾無體故。三馬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礙故。五情有理無。但妄見故。后顯幻相。略為二解。一約相類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并從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約圓融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故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等。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者。貪欲性故。諸法即貪欲者。即貪實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欲云一中解多等。三約緣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令一多相即。如幻師術力。令多即多等。賢首品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虗無障礙故。相即既爾。相入亦然。入則一中多有等。異體既爾。同體亦然。一門既爾。余門思準。
上了幻從緣竟。
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已。了達國土。了達眾生。了達法界。了達世間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種行。一忍智現前云了平等。二幻用無礙云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馬無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頭足俱巾。巾無別故。如圣賢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說。
譬如幻非象非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樹非葉。非華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晝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亂。非純非雜。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非無量。非麤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
第二廣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初中二。先明性無。即體空義。故結云非是一切種種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對前情非情境。
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
二明其相有。即相差別義。故云然由幻故示現別事。于中初二句結前生后。種種非幻者象等非幻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顯相有。雖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虗而假現。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間。
二法合。文有總別。皆言世間者。有二義。一可破壞故。即喻有為。二隱覆名世。亦通無為。則法通五類。趣為五趣。成壞約器一期說故。運動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現營為故。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不觀察菩提。不分別菩提。不見佛出現。不見佛涅盤。不見住大愿。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第三成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體空故。故結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
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著化眾生事而不舍大悲。為度一切轉于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二明動寂無二。亦權實不二。故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對。應成四句。謂此二無二故非異。無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異。故非非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亦絕雙照故非亦一亦異。若以巾上二義。對象上二義。辯非一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義。對象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象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明非一。謂五以巾住自位義。與象上差別義。此二本末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象義。與象上體空義。此二相返相害。故非一。楞伽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盤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舍。相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遠近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俱泯而不泯。與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不異以理徧通。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巾象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諸句準之。上下諸文非一異義。皆準此釋。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焰忍。
第五如焰忍。分三。初徵起。釋結。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同于陽焰。
釋中有三。一指法同喻。二譬如下別顯喻相。三總以法合。
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
二中若別開義門亦具五義。一空地。二陽氣。三氣與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無水。五令渴鹿謂有。初喻如來藏。二喻無明習氣。三喻習氣勛動心海。起緣生似法。四喻依他無生。五喻凡小執實。
但隨世間言說顯示。
次喻其相有。
菩薩如是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三法合中。初明了法現證。下明成忍行。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焰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
第六如夢忍。亦徵釋結如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凈。而有示現。
二舉喻相。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一所依謂悟心。以喻本識。二所因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夢相差別。以喻緣所起法。四夢事。非有非無。但心變故。非見前法。五令夢者取以為實。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后云而示現有。喻法而有。辯為俱句。互奪為雙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謂一以是夢故有夢事。現于夢者為有。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虗。于無實處而見實故。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無。四即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然此俱非不違雙是。若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夢自在法門。是故經云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于夢。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如夢執著故。如夢性離故。如夢本性故。如夢所現故。如夢無差別故。如夢想分別故。如夢覺時故。
三合喻中十句。初句為總。次無有下別。別中初句近上總句。略無如夢二字。于九句中前八辨夢。后一明覺。就前八中攝為四對。初二明常無常門。體虗無變即是常義。自性無恒是無常義。次二辨真妄門。妄由著生。真由性離。次二性相門。性本一如。相現多種。后二明一異門。但是一心。一而無別。隨相分別異異不同。又唯是一夢。相現多種。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以為四句。思之可見。后一句明覺。即止觀門。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正夢之時不知是夢。純昏心故。設知是夢。亦未覺故。覺時了夢。知實無夢。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若離于夢。夢覺斯絕。觀了上之多門。止不取于夢妄。如此方為了夢法門。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三結名。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響忍。
第七如響忍。分三。初徵。二釋。三結。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聞佛說法觀諸法性。修學成就到于彼岸。
二釋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今初。由聞起觀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聲悉同于響。無來無去如是示現。
二中先法后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顯其相。通知一切音聲如響。無去無來明其體空。如是示現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觀如來聲。不從內出。不從外出。亦不從于內外而出。雖了此聲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
二了知佛聲如響。非獨但喻世間聲故。于中先明即有之無。離機無聲故非內。離佛無聲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內外。若言內外合者。便有二聲。內外相依即顯無性。后雖了此聲下明即無之有。故牒非三而能巧現。
譬如谷響從緣所起。
第二喻顯。于中四。一喻。二合。三轉喻。四重合。今初。直舉從緣所起。明響無性。無性之相已見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聲。此二是緣。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此明所起。四者有而非真。此彰無性。五愚小謂有。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壹-豆+亞)*(女/?/木)]。聲喻風氣。二喻上如來聲。則谷喻如來。聲喻緣感。三喻一切法。則谷喻如來藏。聲喻無明習氣。
而無法性無有相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而得修學。
第二法合。但各佛聲。以從近故。然而至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言含法喻。謂約法則如來之聲。不違法性。而能隨類。合上能巧示現。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隨其呼人類別各解。
如帝釋夫人阿修羅女名曰舍支。于一音中出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轉以喻顯。此有二意。一則喻上佛聲一音隨類。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普演。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巧隨類。之音。于無邊世界中恒轉法輪。
四重合。
此菩薩善能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徧十方土。令隨所宜聞法各異。
三忍成之益。于中二。一隨機徧說。
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所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