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行支。文有七句。初三句行過。次三句行體。后一句結成。初一句不正思惟者是行俱無明。涅盤說此為無明因。亦無明攝。躡前后故因果互舉。次句就人彰過。謂起妄行者必是凡夫。無明為因求有造業故。故初地云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下句就法彰過。論云示于解脫處不正行故。若行涅盤路方為正道。次三句辨行體以三業相應。思造三行故。謂由迷異熟愚。違正信解。起惑三涂惡業及人天別報苦業。皆名罪行。由迷真實義愚。不知三界皆苦。妄謂為樂。起欲界善業名福行。八禪凈業名不動行。后句結成行支。謂作已無悔積集增長有遷流故。
于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
次明識支。謂既發行已。由行熏心。令此本識能招當來生老死故。名之為種。若無行熏終不成種。故云于諸行中植心種子。即是所引識等五種。于一剎那為行所集。無有前后。論云此中起心種子者示生老死。體性者謂未來二果。以此釋種為親因故。言有漏有取成上種義。謂行及識等名言種子皆通無漏。今與三漏相應故名有支。如初地中以欲等四流起心種故。有漏是愛。有取是取。愛取潤故能招后有。
復起后有生老及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
次辨名色支。初之二句。文含二意。一者成上種義。由起生死心得種名。二者總標后義。現行名等皆生老死故。即同初地。于三界田中后生苦芽。所謂下別。亦有二意。一通約十二。自至生名色芽。是識生名色芽。二為顯前來已具十因。則辨有支生于老死。故名色居初。次第辨耳。謂由前一心等五種。有漏有取。愛取潤故。復起后有。是標有支生于二果。今別顯有支之相。
補義云此名色支。乃標生及老死二果為首。此義疏多引論釋。最難領會。以常說十二因緣乃通指最初無明緣行。為三世生死因緣之本。此中十二支乃約二世。以現世造業眾生以取未來生死。故此無明不同最初生起無明。以鈔中引遠公意云。無明有四。一迷理無明。義通始終。二發業無明。在于行前。三覆業無明。此在行后識前。四受生無明與識同時。或在識后。望過去種子心識在于識后。望能生識與識同時。今是第四受生無明也。今前辨無明支中則云凡夫無智執著于我。此明無明為造業之本。義當發業覆業二種無明也。故次云不正思惟為行支。義當行前。次云于諸行中植心種子以為識支。義當行后。以此識種子乃親招未來生死之因故。次名色支。乃標云復起后有生及老死。意指生死乃前識種親招。但從名色為初生之始。故疏指云今是第四受生無明也。故前識支云有漏有取。疏云有漏是愛。有取是取。愛取潤故能招后有。然后有即屬有支。故前疏云識支之中已具十因。則辨有支生于老死。故未來以名色居初。次第辨耳。十因單約現在說。以迷無我為無明。不正思惟作善作惡為行。以行納種為識。作生死因故有名色。則攝六入觸受愛取有。現在念念具此十因。疏引多論。正義不出于此。若言二世因果。當在后從真起妄門中。
疏云且約有支。文有六緣。一業為田即是行種。望所生但為增上緣故。二識為種即是識等五種。為后生死作親因緣。論總釋云隨順攝取罪福等行。業為地故。此正明隨順于愛。攝前行識之種而成有支也。三無明闇覆。論取前經無明。故云前說無智闇障無明覆蔽故。此則取于等能發起。遠為助故。亦是舉于前世例今世故。準唯識意。非前發業無明。即是覆業無明。亦是愛攝。即迷外增上果愚。四愛水為潤。論指前常求有無之愛即是舉例。亦即是前標中有漏。以前有愛無明攝故。以前無明中愛乃發業愛耳。今是潤業之愛故不同也。五我慢灌溉者即是取支。要數灌溉方生有芽。我語等取為我慢故。若悟無我容不生故。六見網增長。亦是取支。見取攝故。三見為本諸見生故。令無漏法不能壞故。名之為網。論總釋云如是住。如是生心者總顯生名色芽。由無明愛。令上識種安住業地名色心生故。今以前識種隱于余四。今辨現行略其總報所依。欲顯識與名色次第相生義故。復欲顯其通種現故。故有隱顯。然名色等必有所依本識故。初地云于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所謂名色共生。論云共阿賴耶生故。此即后文與識共生。
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后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于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于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嘆眾苦皆集。
次辨六入等八支當起。如后段明。然此一段意欲答于受生所以。故具出諸惑。隱顯等殊。不在顯相。顯在后文。
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
二正智逆觀。結酬無我。初二句約生明無我。但曰無明等集。非由我集。又上句揀無因。下句揀邪因。后二句約滅明無我。剎那性滅無使之然。
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
三就人結觀。如是觀者即隨順緣起之理。
上明答。
下明相。
大文迷真起妄緣相次第者即論明相差別也。論云若因緣無我以何相住因緣集行。謂當相名住。生后為行。故經云迷諸諦理起相集耳。然成答相通是有支相續。而兩重緣相差別云何。略有五異。一前約妄我起緣即迷我執。此約迷諦起緣即迷真實義。二前約緣起。此約緣次。故前通取十因一處共起名色。此中一向單說次第。三前通三世二世。以許十因通一世故。義取亦通五世。此唯三世。以名色等唯約現故。義取亦通一世。四前文欲明三世并備。于無明中說有愛取。故于現在中說無明故。此中三世互有隱顯。不許相通。五前為答難。此為辨相。如論意故有斯五異。兩處辨緣。共明相續。總破癡倒。故但束為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于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
三明迷真起妄緣相次第明相。文中亦二。初順后逆。順中初無明支。言于第一義不了者。然十二支皆依真起。無有自性。故下偈云觀諸因緣實義空也。而無明最初親迷諦理而起于行。既橫從空起不可復原。故令無明特受迷稱。論經云諸諦第一義者即四諦也。故對治云真實義愚者謂四圣諦。所迷即是實義。能迷即愚。別有暗法名為無明。非但遮詮明無而已。
所作業果是行。
二行支也。業即罪等三業。是彼無明所起果故。故偈云所作思業愚癡果。論云是中無明所作業果者。所謂名色者此出果體。體謂行體。即名色故。遠公釋論云行有三義。意業為名。身口為色。故婆沙云名色有二。一方便名色。二報名色。若云名色緣識即方便名色。若云識緣名色即報名色。今以行為方便名色。
行依止初心是識。
二識支。論云于中識者彼依止故。彼即是行。此中語倒。應云依彼。故論經云依行有初心識。謂由行熏心。有當果體。乃至現行。
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
四名色支。初一識字。即是現行識支。識為種邊。唯是賴耶。在現行位。通于六識。今揀現非種。故云共生四蘊。識蘊已屬所依識故。
名色增長為六處。
五六處支。謂四七日后諸根滿位。六處明盛名增成意處色。增成余五。俱舍云從生眼等根。三和前六處。
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
六觸支。謂觸對雖有三和。于三受因尚未了知。但能觸對。
觸共生有受。
七受支。分別三受。領納于觸。名觸共生。此前四生唯余現行。
于受染著是愛。
八愛支。以三受中樂受纏綿希求。故云染著。即是中下品貪。此雖通緣內外二果。諸論多取緣外境。外增上果生。
愛增長是取。
九取支。雖屬余惑而愛潤勝故。說是愛增。然上二支。通現及種。謂以愛種子增成于取。取即愛種之現行故。故同一貪。初心為愛。轉盛名取。即此愛種便是取種。是故二支皆通現種。
取所起有漏業為有。
十有支。由內取心內所起諸業。故名有漏。此業親能招當果故。名之為有。此約三世。不同前愛取合潤業等名有。此前三業。已隔現行名色等故。
從業起蘊為生。
十一生支。約增上緣云從業起。始從中有。未衰變位皆名為生。
蘊熟為老。蘊壞為死。
十二老死支。即諸衰變位名為蘊熟。故上二支體通五蘊。唯是現行。
上順觀竟。
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胷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嘆。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
后逆觀中有四。一結成苦。二結無我。三結于空。四結勝義。今初。謂無明行引識至愛為苦芽。愛緣引受至有是守養。生老死是苦樹。從芽守養是增長義。又初二為根。次二為身。次二為枝。次三為華。后二為果。
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所結成無我。
無作無受者。
無作無受者結成于空。
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四以我況法結成勝故。瑜伽說由十種相緣起甚深。六義依無常。一義依苦。一義依空。二義依無我。今言六義者。一從自種子生。亦待他緣。二從他亦待自。三俱從無作用。四此二因性非不是有。此四義即前段中但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五雖無始其相成就而剎那滅。六雖剎那滅而似停住。此二即前任運而滅亦無滅者。一義依苦者。一味苦相而似三相故結云苦樹。一義依空者。謂離有情作者受者然似不離顯現。即今無作無受。二義依無我者。一雖實無我自我相現。即今無我我所。二依勝義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即今復作是念已下六句經文。十義備矣。由前緣相皆是似義。故逆觀中直顯真實性相無礙。故為甚深緣起之觀。正在于此。
上明相諦差別觀竟。
二約大悲隨順觀者此第一門即當四觀中第一愚癡顛倒觀。論總釋云隨所著處愚癡及顛倒是事觀故。謂十二因緣之所著處癡迷性相。倒執我所。下別釋云意明癡隨所迷。立二顛倒。一初至則無生處。明迷緣性之無我。執我成倒。以著我故則世間生明是顛倒。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反顯此著必是顛倒。二復作下竟初一門。明愚緣相生疑惑顛倒。謂無智故常求有無。滯斷常二涂。故云疑惑。致緣相之相續明是顛倒。今菩薩順彼眾生愚倒之事。起悲觀察。名為事觀。三約一切相智觀。九觀之中。此門攝第一觀全及第二之半。謂初成答二文。名染凈分別。此有二義。一著我為染離我為凈。二著我故緣相生為染。離我故緣相滅為凈。后相經文即屬第二依止觀。謂雖依第一義以不知故即起諸染。是為染依。見第一義諸緣則滅便為凈依。相諦觀中不知故成緣相。大悲觀中不知便為顛倒。然上相續一門經文無二。隨義分三。初明倒惑起緣實無有我成一切智觀。次順癡倒事成道相智觀。后委究解惑染凈性相成種智觀。又初順根本。次順后得。后即無礙。雖無我所不壞相故而起大悲。能所本空。悲而無著。雙窮性相不滯自他。三觀一心成無礙智。甚深般若寧不現前。一門尚然。況加余九。
上初有支相續門竟。
下第二一心所攝門。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第二一心所攝門中。然此一門乃含多義。且分二別。一推末歸本門。二如來于此下本末依持門。今初。依論三觀。初約相諦。即當第二第一義諦觀。攝此門之半。論生起云云何第一義差別。如是證第一義則得解脫彼觀故。此明修觀所以。以第一義是緣生之性。若見緣性則脫緣縛。而論經雖云皆一心作。意取能作一心。故云第一義觀。論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此言則總。轉者起作義。亦轉變義。然此一文諸教同引證成唯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義。一二乘之人謂有前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是真諦之一。或謂由心轉變非皆是心。二異熟賴耶名為一心。揀無外境故說一心。三如來藏清凈一心。理無二體。故說一心。此初一心菩薩不為此觀。后二一心經意正明。通于三觀。約清凈一心為第一觀。通此二心為后二觀。后二一心略如問明。廣開有十。文多不錄。次二本末依持門。此下終于十門皆是世諦差別。緣相本寂但應觀真。何以復觀世諦差別。論云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故。俗為真詮。了俗無性方見真耳。中論云若不知世諦不得第一義故。此世諦差別觀。有六。攝下八門半。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觀。即雙辨能依所依。攝此半門。二因觀觀染因故。攝次二門。三攝過觀。唯苦集故。四護過觀。護凡邪見故。五不厭厭觀。防小慢故。上三次第各攝一門。六深觀。顯因緣之理妙過情取故。此攝后三門。今此半門即染依止觀。因緣有分為染。而此染相依止一心。故論云此是二諦差別。以純真不生。單妄不成。一心之真雜染之俗。此二和合。有因緣集。
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次本末依持門中二。初總標。謂依一心分別十二。則十二為一心所持。而特言如來說者。一心頓具非佛不知故。謂顯如來過去覺緣性已。等相續起展轉傳說故。
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于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舍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