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元年
(公元前年七百一十一年)
經(jīng)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譯文】
桓公元年,春季,周歷正月桓公即位。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jǐn)始也。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弒兄,臣弒君,天子不能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為無王之道,遂可以至焉爾,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弒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于先君也。
【譯文】
桓公沒有得到周天子命封,為什么還記王呢?是為了慎重記載新君的開始。為什么說沒有王?桓公是弟弟殺了哥哥,臣?xì)⒕熳硬荒芷蕉ㄖT侯,不能救百姓,不能消除無視天子的行為,于是就到了弒兄弒君的地步。元年記王,用以管治桓公。先君意外不幸而死,繼承這樣的君位不能說即位,這是合禮的。為什么呢?先君不是壽終正寢,兒子或弟弟不忍心即位。如果繼承這樣的君位說即位,那么這新君就是參與了弒君陰媒。為什么呢?先君不是壽終正寢,自己改變了即位之禮道,這就表明對先君沒有恩義。
經(jīng)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譯文】
三月,桓公在垂地和鄭伯會盟。鄭伯用璧玉借許地。
傳會者,外為主焉爾。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無田則無許可知矣。不言許,不與許也。許田者,魯朝宿之邑也。邴者,鄭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見魯之不朝周,而鄭之不祭泰山也。
【譯文】
用會字,表示會盟是外國主動(dòng)要求的。借東西不說用什么,說用什么就不是借。不是借卻說借,是避諱說交換土地。按禮,天子在上,諸侯不能拿土地互相給予交換。沒了田也就沒了許地,這是可想而知的。不提許地,表明不贊同借許地。許地,是魯國朝周必經(jīng)住宿的地方。邴地是鄭國從天子那受命祭祀泰山的地方。由兩國互相交換,可見魯國不朝周了,鄭國也不祭泰山了。
經(jīng)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譯文】
夏季,四月丁未日,桓公和鄭伯在越地會盟。
傳及者,內(nèi)為志焉爾。越,盟地之名也。
【譯文】
用及字,表明結(jié)盟是魯國的意愿。越是會盟地點(diǎn)的名字。
經(jīng)秋,大水。
【譯文】
秋季發(fā)大水。
傳高下有水災(zāi)曰大水。
【譯文】
高處低處都有水災(zāi)叫大水。
經(jīng)冬,十月。
傳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shí)也。春秋編年,四時(shí)具而后為年。
【譯文】
沒有事,為什么還記載?不能漏掉一個(gè)季節(jié)。春秋經(jīng)是編年體的史書,每年四季全記而后才成其為一年。
桓公二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年)
經(jīng)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譯文】
二年,春,周歷正月,宋國的華父督殺死君王與夷和大夫孔父。
傳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與夷之卒也。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書尊及卑,春秋之義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弒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殺孔父,孔父閑也。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稱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稱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謚也。或曰:其不稱名,蓋為祖諱也,孔子故宋也。
【譯文】
桓公沒得到周王命封,那還為什么提王呢?是為了給宋君正名。孔父先死,為什么記“及孔父”?記載的順序是由尊到卑,這是春秋經(jīng)的義例。孔父為什么先被殺死?華父督弒君,又怕爭不到君位,于是就先殺掉孔父,孔父是他的障礙。怎么知道先殺孔父?兒子已死,父親不忍心稱他的名;臣已死,君不忍心稱他的名。(稱孔父)以此知道孔父先死,宋君跟著也死了。“孔”是氏,“父”是字,也是謚號。有的說,不稱呼孔父的名,大概是為避祖諱,孔子的祖先在宋國。
經(jīng)滕子來朝。
【譯文】
滕子來朝見魯君。
經(jīng)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
【譯文】
三月,桓公在稷地跟齊侯、陳侯和鄭伯會盟,致使宋國發(fā)生叛亂。
傳以者,內(nèi)為志焉爾,公為志乎成是亂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辭而加之也。于內(nèi)之惡,而君子無遺焉爾。
【譯文】
用以字,表示是桓公的意愿。桓公的意愿就是成就這場禍亂。這里用了“成”字,應(yīng)該加給他破壞之類的詞。對于桓公干的壞事,君子已經(jīng)譏諷無遺了。
經(jīng)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
【譯文】
夏季,四月,桓公從宋國取來郜國的大鼎。戊申日,安放在太廟。
傳桓內(nèi)弒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其道以周公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討之鼎也。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譯文】
桓公在國內(nèi)殺了自己的君王,在外成就了宋國的禍亂,接受了賄賂返回國,用以奉事自己的先祖,這都不合于禮。他的做法周公是不會接受的。郜鼎是郜國鑄的。說宋國,是因?yàn)閺乃螄怼8鶕?jù)郜鼎這件事就知道桓公成宋亂是為了索取鼎。孔子說:“名隨從主人,物隨從中原國的叫法”,所以叫郜大鼎。
經(jīng)秋,七月,紀(jì)侯來朝。
【譯文】
秋季七月,杞國國君來朝見魯桓公。
傳朝時(shí),此其月何也?桓內(nèi)弒其君,外成人之亂,于是為齊侯、陳侯、鄭伯討,數(shù)日以賂。己即是事而朝之。惡之,故謹(jǐn)而月之也。
【譯文】
諸侯朝見需記載季節(jié),這里為什么記月份呢?桓公在國內(nèi)殺君王,在國外成就禍亂,又替齊侯、陳侯和鄭伯索求財(cái)物,一連多少天向宋索求。杞侯就郜鼎這件事來朝見桓公。對他的此舉憎恨,所以慎重地記下月份。
經(jīng)蔡侯、鄭伯會于鄧。
【譯文】
蔡侯和鄭伯在鄧地會盟。
經(jīng)九月,入杞。
【譯文】
九月攻入杞國。
傳我入之也。
【譯文】
魯攻入杞國。
經(jīng)公及戎盟于唐。
【譯文】
桓公和戎人在唐地會盟。
經(jīng)冬,公至自唐。
【譯文】
冬天,桓公從唐地回國,告祭祖廟。
傳桓無會,而其致何也?遠(yuǎn)之也。
【譯文】
桓公多次會盟沒記“至”,這次為什么記呢?因?yàn)樗h(yuǎn)會戎人。
桓公三年
(公元前七百零九年)
經(jīng)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譯文】
三年,春,正月,桓公和齊侯在嬴地會見。
經(jīng)夏,齊侯、衛(wèi)侯胥命于蒲。
【譯文】
夏天,齊侯和衛(wèi)侯在蒲地相見。
傳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jǐn)言而退,以是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wèi)侯也。
【譯文】
胥是相的意思,互相真誠地發(fā)表意見,讓對方理解,謹(jǐn)慎地說完就退下,因?yàn)檫@樣做接近古代的做法。這樣做,肯定一人在先(一人在后),為什么說互相呢?不讓齊侯高于衛(wèi)侯。
經(jīng)六月,公會杞侯于郕。
【譯文】
六月,桓公在郕地會見杞侯。
經(jīng)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