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當美國遭遇危機(2)
- 郎咸平說:誰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機
- 郎咸平
- 3784字
- 2015-09-29 17:12:39
三、美國政府救市背后的玄機
美國政府為救援貝爾斯登、AIG、兩房及相關基金,已經支出了6000億美元,2008年10月3日,美國眾議院又通過了布什總統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這兩項資金加起來可以讓任何一個國家在一夜之間擁有10個美國規模的航母艦隊。而在已有的救市方案中,收購“金融機構問題資產”都是核心內容。作為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政府為何如此不惜代價救助這些問題公司呢?救市與郎咸平教授所提出的工商鏈條理論又有什么關系呢?
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新的觀念,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工商鏈條時代。什么是工商鏈條時代?那就是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立刻產生連鎖反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比如今天的中國股市,如果中國股市大跌的話,其結果不僅僅是股民受損失,還會有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股市大跌,股民買不起房子了,房價也跟著跌。于是信心下降,消費也就減少了。消費減少生產就減少了,生產減少的下一張骨牌是什么呢?失業增加。失業增加了,下一張骨牌又是什么呢?消費更少了,然后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經濟衰退。這就是我在2008年3月份呼吁政府救市的原因所在,就是希望政府斬斷工商鏈條,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出現。也就是說,在我們股票市場發生問題的時候,應該立刻設立防火墻,不要影響到工業生產,否則危機就會蔓延。當然政府也在做工作,這一點我必須承認。那么,美國政府在做什么呢?
美國政府動用7000億美元救市。7000億美元是什么概念?這個金額相當于70艘美國的航空母艦,相當于美國老百姓每個人拿出2000美元,7000億美元在美國可以買233萬套300平方米的住房。美國政府決定動用這么大一筆經費來救這些公司,可為什么要救這些公司呢?
因為多米諾骨牌效應,因為工商鏈條時代特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你不救這些公司沒有關系,你不救它們的結果是華爾街大量失業,信心崩潰,消費減少。信心崩潰就會導致股市崩盤,消費減少就會影響到工業,失業繼續增加,消費繼續減少,最終會造成什么后果?美國的經濟大衰退。
所以說我們今天已經沒有市場化的概念了。什么叫市場化?那是農耕時代的概念,而今天是工商鏈條時代。這是我創造出來的新詞匯——工商鏈條時代。因此,美國政府的做法是對的,它在做什么呢?它在切斷工商鏈條,也就是通過設立防火墻,讓金融危機不要影響到信心,不要影響到消費,這也正是美國總統一再出面說我們保證救市,請美國人要有信心的原因所在。美國老百姓一旦喪失信心,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目前全球很多國家的央行都已經開始伸手援助美國的金融危機,這其中可能有國家利益的考慮,但是不管怎么樣,就美國政府來說,它今天的做法非常值得贊揚,而且我也希望能通過我們的推廣讓我們的政府了解,今天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工商鏈條時代,美國政府的做法不是違反市場化的運作,不是把責任推給市場,而是什么呢?是由政府出面斬斷工商鏈條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怎么斬斷?通過設立防火墻。
當然,政府能做的,并非只有在問題出現之后再來設立防火墻。事實上,美國政府對于投資銀行也好,對于所謂的一般商業銀行也好,它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對于金融工具的創新,美國政府是沒有監管的。
次級債就屬于金融工具的創新,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工具,因此缺乏監管。就這么簡單,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政府說,好,不玩了,以后我們不要投資銀行了,大家回歸到一般商業銀行,沒有暴利,沒有百萬年薪,也別玩這游戲了,你也別給我來金融創新,我們玩傳統的東西,金融創新對國家太不利了。我可以告訴大家,以后也不要再想什么去華爾街賺個幾百萬、幾千萬美元了,這也許都是明日黃花了,說不定以后都不會再有金融創新,因為大家現在都對金融創新深惡痛絕,就因為金融創新才會有次級債惹的禍。
四、保爾森和伯南克能否力挽狂瀾
美國歷經金融動蕩,深知實施嚴格監管的利害,今天,當問題從監管最為薄弱的環節爆發時,他們斷然采取措施是意料之中的事。那么,面對如此復雜的金融變局,美國究竟有沒有能力面對,在美國精英當中又有什么樣的智囊人物可以脫穎而出,挽狂瀾于既倒呢?
1929年的經濟危機,根源就是美國政府沒有設立防火墻。
看這兩位哥們,能不能夠成功地、有效地設立防火墻。
所以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們的沖擊是有限的,還沒有開始,真正的開始是什么時候呢?
此次次貸危機引發了美國五大投行命運的轉變,貝爾斯登于2007年3月被收購,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接下來美林被收購,僅剩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為什么五大投行會變成次貸危機的重心?
這就要來看一下美國的歷史,很有趣。1933年,美國出臺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當時做的是相反的事,把一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開。為什么分開?請注意一件事情,一般公司要上市需要通過誰?通過投資銀行,也就如我們中國的證券公司,說穿了,像高盛、美林這些投資銀行,它們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中國的證券公司。這就可以理解了,你要上市就必須通過證券公司,也就是通過美國所謂的投資銀行。因為你公司上市需要提供相關資料,所以投資銀行會知道你公司的很多秘密,它甚至知道你們未來有什么發展方案,說不定有什么利好或者有什么利空,證券公司或者投資銀行都知道,這就很危險。如果是你知道這些的話,你會不會從商業銀行拿大筆資金去投資獲利呢?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干脆一分為二,商業銀行只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投資銀行就專門負責上市業務,不準把上市公司的秘密透露給別人,必須在美國政府的監管之下,不能自己圖利,這樣做是為了方便監管。
當時為了方便監管,所以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開了。70多年之后,到了2008年,發現分開后更糟糕,分開之后所謂中國的證券公司或者美國的投資銀行都是一樣,它們做什么?它們創新工具太多,制造了次貸危機。于是又進行合并,合并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意味著以后金融創新會大幅減少,合并以后的銀行除了受制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之外,還要受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就是美國中央銀行的管制。把你管得死死的,讓你以后不會有這種創新的機會,為什么這樣做?為了防止災難的再次發生。美國70年整個180度大轉變,目的只有一個——保護美國老百姓,保護全世界。它就怕什么?怕它們作弊。在1933年的時候,怕它們作弊,怕它們勾結,所以要分開;今天怕它們繼續創新,再讓老百姓損失一次,所以再合并,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可以說這多少有一點兒因噎廢食的嫌疑,可是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因為我不夠聰明。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都是聰明絕頂的人。我對伯南克還是很熟悉的,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們這一代的經濟學家是20世紀70年代培養起來的,而我是20世紀80年代。這兩個年代的經濟學家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那就是在那個時代,他們熟讀歷史,非常注重經濟歷史,以史為鑒。我們這個時代就不同了,20世紀80年代后所培養的經濟學家,包括我本人在內,以及中國所有的現代經濟學家,我們只做什么?我們只講數學,我們修的所有課程都在導數學,導得極其艱難。我還記得我當初剛進沃頓商學院的時候,導數學,導衍生工具,比如說期權怎么定價,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東西一導出去就要幾十頁紙。但伯南克那一代經濟學家不是這樣,他們那一代的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不斷地告訴他們:1929年經濟危機的根源就是美國政府沒有設立防火墻,就這么簡單。而伯南克本人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1929年的金融危機,而論文中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他目前正在做的事,直接用錢救金融機構。
保爾森這個人跟伯南克還不一樣,他是華爾街出身,一生都在華爾街奮斗,他曾是高盛的董事長,而且美國的財政部長除了他之外,克林頓時期的財政部長魯賓也曾是高盛的董事長。這非常有意思,他們當了財政部長之后,憑借他們過去在高盛工作的經驗,他們對這個系統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由他們來處理問題比誰都適合。因此保爾森認為把投資銀行和一般商業銀行合并之后,斬斷金融創新的根源,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坦白地講,我個人認為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他非常了解高盛等投資銀行的運作機制,因為他本人就是高盛出身的。這樣一個實務出身的專家,配合一位經歷過大恐慌的學者,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一個黃金組合,且看這兩位哥們能不能成功地、有效地設立防火墻,讓我們拭目以待好了,兩個月后再來看,不管防火墻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是很有趣的話題。
五、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還沒有真正開始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在于股市,很多股民對股市的信心開始動搖。但事實上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現在還只是一些間接的損失,比如我們投資房利美和房地美損失了3700多億美元,這并不一定是完全損失,而是已經投資3700多億美元。但是我相信金融危機對中國真正的沖擊,包括對中國股市的沖擊還沒有開始。
因為我們內地的股市跟美國不一樣,跟中國香港地區也不一樣,全世界的股市都是跟美國股市聯動的,只有中國A股市場不是。因為中國A股市場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美國人怎么炒中國A股?很難。所以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們的沖擊是有限的,還沒有開始,真正的開始會是什么時候?就是美國的防火墻破裂之后。美國的防火墻一旦破裂,沖擊到美國的消費市場,由于美國進口的減少,使我們的出口受到影響,從而打擊到我們經濟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