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云圖: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尋找下一個大機遇
- (美)大衛·芬雷布
- 1069字
- 2019-01-01 00:13:21
圖形藝術,數據界的達·芬奇
提到數據可視化,沒有人在這個領域的影響能超過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紐約時報》將塔夫特稱作“數據界的列奧納多·達·芬奇”。
1982年,塔夫特出版了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書籍之一——《定量信息的視覺展示》(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盡管他最初的職業是教授政治科學,但塔夫特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信息設計的理解和教學上面。
塔夫特的一大貢獻就是,他聚焦于將每一個數據都做成圖示物——無一例外。塔夫特的信息圖形不僅能傳達信息,甚至被很多人看作是藝術品。塔夫特指出,可視化不僅能作為商業工具發揮作用,還能以一種視覺上引人入勝的方式傳達數據信息。
視覺信息強大的科學解釋
盡管塔夫特推廣的一些圖像方法不是很實用,但目前眾所周知,信息圖已經成為了傳達信息時廣受歡迎的方法。然而,信息圖也并非完美。和大數據的其他方面一樣,關于數據的可視化表達為何如此引人入勝是有科學解釋的。
在一篇博文中,塔夫特引用了一篇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的文章,文章描述了我們的視覺能吸納多少信息。根據那篇文章,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估計,人類視網膜“視覺輸入(信息)的速度可以和以太網的傳輸速度相媲美”。
在研究中,研究者將一只取自豚鼠的完好視網膜和一臺叫作“多電極陣列”的設備連接起來,該設備可以測量神經節細胞中的電脈沖峰值。神經節細胞將信息從視網膜傳達到大腦。基于這一研究,科學家們能夠估算出所有神經節細胞傳遞信息的速度。其中一只豚鼠視網膜含有大概100000個神經節細胞,然后,相應地,科學家們就能夠計算出人類視網膜中的細胞每秒能傳遞多少數據。人類視網膜中大約包含1000000個神經節細胞,算上所有的細胞,人類視網膜能以大約每秒10兆的速度傳達信息。
一位來自丹麥的著名科學作家陶·諾瑞錢德(Tor N?rretranders)制作了一張圖片,圖片將上面的研究置于現實背景下,以展示我們感觀的帶寬。在圖中,他證明了我們通過視覺接收的信息比其他任何一種感官都多。如果我們通過視覺接收信息的速度和計算機網絡相當,那么我們通過觸覺接受信息的速度就只有它的1/10 ——相當于一個USB密匙與計算機連接的速度。我們的嗅覺和聽覺接收信息的速度更慢,大約是觸覺接收速度的1/10,相當于硬盤與計算機連接的速度。同樣,我們通過味蕾接收信息的速度也很慢。
換句話說,我們通過視覺接收信息的速度比其他感官接收信息的速度快了10~100倍。因此,可視化能傳達龐大的信息量也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包含大量數據的信息被壓縮成了充滿知識的圖片,那我們接收這些信息的速度會更快。但這并不是可視化數據表示法如此強大的唯一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喜歡分享,尤其喜歡分享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