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羅曼羅蘭[1](2)

打破我執的偏見來認識精神的統一;打破國界的偏見來認識人道的統一。這是羅蘭與他同理想者的教訓。解脫怨毒的束縛來實現思想的自由;反抗時代的壓迫來恢復性靈的尊嚴。這是羅蘭與他同理想者的教訓。人生原是與苦俱來的;我們來做人的名分不是咒詛人生因為它給我們苦痛,我們正應在苦痛中學習,修養,覺悟,在苦痛中發現我們內蘊的寶藏,在苦痛中領會人生的真際。英雄,羅蘭最崇拜如密仡朗其羅[6]與貝德花芬一類人道的英雄,不是別的,只是偉大的耐苦者。那些不朽的藝術家,誰不曾在苦痛中實現生命,實現藝術,實現宗教,實現一切的奧義?自己是個深感苦痛者,他推致他的同情給世上所有的受苦者;在他這受苦,這耐苦,是一種偉大,比事業的偉大更深沉的偉大。他要尋求的是地面上感悲哀感孤獨的靈魂。“人生是艱難的。誰不甘愿承受庸俗,他這輩子就是不斷的奮斗。并且這往往是苦痛的奮斗,沒有光彩沒有幸福,獨自在孤單與沉默中掙扎。窮困壓著你,家累累著你,無意味的沉悶的工作消耗你的精力,沒有歡欣,沒有希冀,沒有同伴,你在這黑暗的道上甚至連一個在不幸中伸手給你的骨肉的機會都沒有。”這受苦的概念便是羅蘭人生哲學的起點,在這上面他求筑起一座強固的人道的寓所。因此在他有名的傳記里他用力傳述先賢的苦難生涯,使我們憬悟至少在我們的苦痛里,我們不是孤獨的,在我們切己的苦痛里隱藏著人道的消息與線索。“不快活的朋友們,不要過分的自傷,因為最偉大的人們也曾分嘗味你們的苦味。我們正應得跟著他們的努奮自勉。假如我們覺得軟弱,讓我們靠著他們喘息。他們有安慰給我們。從他們的精神里放射著精力與仁慈。即使我們不研究他們的作品,即使我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單從他們面上的光彩,單從他們曾經生活過的事實里,我們應得感悟到生命最偉大,最生產——甚至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受苦痛的時候。”

我們不知道羅曼羅蘭先生想象中的新中國是怎樣的;我們不知道為什么他特別示意要聽他的思想在新中國的回響。但如其他能知道新中國像我們自己知道它一樣,他一定感覺與我們更密切的同情,更貼近的關系,也一定更急急的伸手給我們握著——因為你們知道,我也知道,什么是新中國只是新發見的深沉的悲哀與苦痛深深的盤伏在人生的底里!這也許是我個人新中國的解釋;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時行的口號,什么打倒帝國主義等等,或是分裂與猜忌的現象,去報告羅蘭先生說這是新中國,我再也不能預料他的感想了。

我已經沒有時候與地位敘述羅蘭的生平與著述;我只能匆匆的略說梗概。他是一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他媽教他琴,在諧音的波動中他的童心便發見了不可言喻的快樂。莫察德[7]與貝德花芬是他最早發見的英雄。所以在法國經受普魯士戰爭愛國主義最高激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圣人正在“敵人”的作品中嘗味最高的藝術。他的自傳里寫著:“我們家里有好多舊的德國音樂書。德國?我懂得那個字的意義?在我們這一帶我相信德國人從沒有人見過的。我翻著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這些流動的樂音,諧調的細流,灌溉著我的童心,像雨水漫入泥土似的淹了進去。莫察德與貝德花芬的快樂與苦痛,想望的幻夢,漸漸的變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察德的一個調子就像愛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著我。長大的時候,每回逢著懷疑與懊喪,貝德花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里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凈我的煩愁。”

要認識羅蘭的不僅應得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十卷的Jean Christophe[8],在這書里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

他在學堂里結識了莎士比亞,發見了詩與戲劇的神奇。他的哲學的靈感,與葛德[9]一樣,是泛神主義的斯賓諾塞[10]。他早年的朋友是近代法國三大詩人:克洛岱爾[11](Paul Claudel,法國駐日大使),Ande Suares[12],與Charles Peguy[13](后來與他同辦Cahiers de la Quinzaine)。槐格納[14]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的愛慕他,后來他念了他的《藝術論》,那只俄國的老象——用一個偷來的比喻——走進了藝術的花園里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德花芬,這時候少年的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憤憤的申斥莎、貝一流的作者,說他們的藝術都是要不得,不相干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不相干的。在羅蘭一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這來就好似青天里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的沖突的心理。他那年二十二歲。過了幾個星期羅蘭差不多把那信忘都忘了,一天忽然接到一封郵件:三十八滿頁寫的一封長信,偉大的托爾斯泰的親筆給這不知名的法國少年的!“親愛的兄弟,”那六十老人稱呼他,“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說他藝術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是為藝術的愛,而應是為人類的愛。只有經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徹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圣人竟然這樣懇切的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感奮我們可以約略想象。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寫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復,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后輩。這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此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比如春天的熏風,它一路來散布著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但羅蘭那時離著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只是不懈的努力。他還得經嘗身世的失望(他的結婚是不幸的,近三十年來他幾于是完全隱士的生涯,他現在瑞士的魯山,聽說與他妹子同居),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實受他的勞力的報酬——他的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十二部長篇劇本,三部最著名的傳記(密仡朗其羅、貝德花芬、托爾斯泰),十大篇Jean Christophe,算是這時代里最重要的作品的一部,還有他與他的朋友辦了十五年灰色的雜志,但他的名字還是在晦塞的灰堆里掩著——直到他將近五十歲那年,這世界方才開始驚訝他的異彩。貝德花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適用到一生勞悴不怠的羅蘭身上:

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靈的底里上帝是近著我,比別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我從不著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顛撲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原刊1925年10月31日《晨報副刊》,收入《巴黎的鱗爪》)

[1]羅曼羅蘭,現于名字和姓氏之間加一間隔號,寫作羅曼·羅蘭(1866—1944)。他是法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等。

[2]Cahiers de la Quinzaine,即《半月叢刊》。

[3]Above the Battle Field,通譯《超越混亂之上》,是羅曼·羅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本政論集。徐志摩這里譯作“在戰場的空中”,似未準確。

[4]道施滔奄夫斯基,通譯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作家。

[5]貝德花芬,通譯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

[6]密仡朗其羅,通譯米開朗琪羅(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畫家。

[7]莫察德,通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

[8]Jean Christophe,即《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的代表作。

[9]葛德,通譯歌德,德國詩人。

[10]斯賓諾塞,又譯斯賓諾莎(1632—1677),荷蘭哲學家。

[11]克洛岱爾,通譯克洛代爾(1868—1955),法國詩人、劇作家、散文作家,20世紀上半期法國文壇重要人物。

[12]Ande Suares,通譯安德烈·絮阿雷斯(1868—1948),法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

[13]Charles Peguy,通譯夏爾·貝璣(1873—1914),法國詩人、哲學家。

[14]槐格納,通譯瓦格納(1813—1883),德國作曲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西丰县| 富顺县| 滨州市| 镇安县| 镶黄旗| 赫章县| 响水县| 阳江市| 尉犁县| 新安县| 平乐县| 邯郸市| 治多县| 苗栗县| 磐石市| 高淳县| 惠州市| 元阳县| 洛浦县| 秀山| 盱眙县| 博客| 和田市| 射洪县| 定安县| 长沙县| 鹤岗市| 宁武县| 桃园县| 巴中市| 崇明县| 霍林郭勒市| 泗洪县| 香格里拉县| 衡山县| 新昌县| 吴川市| 禄丰县| 伽师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