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追風少年,在青春歲月里的激情奮斗(2)
- 李彥宏傳(傳記袖珍館4)
- 張麗
- 4976字
- 2015-12-16 11:12:40
李彥宏喜歡文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從未改變過,因而他的語言功底相當深厚。李彥宏有一個習慣,即喜歡收集優秀作品。他有一個小本子,上面積攢了很多詩人、作家的優秀作品,在學習之余,他就會拿出小本子欣賞一番,幾乎每次都會別有一番感受涌上心頭。但當時的社會風氣重理輕文,認為學文沒有前途,只有學理才能走遍天下。根據當時高校招生現狀和就業形勢,大部分家長都讓孩子選擇理科,以致重理輕文思想就像重男輕女一樣特別嚴重。當然,李彥宏的父母也是如此,他們堅持讓李彥宏選擇理科,但李彥宏決定拋開興趣因素和父母意愿,通過成績單來決定到底是選擇理科還是文科。成績出來之后,文理科成績相當,這一下可愁壞了李彥宏,自己到底該選擇哪一科目呢?
為了作出不讓自己后悔的決定,他在各班作了一個調查,發現每個班里的尖子生都選擇了理科,而最終在老師的建議下,李彥宏也選擇了理科。李彥宏說,他之所以選擇理科,是想為自己尋找一些競爭對手,因為在他看來,有對手才會有前進的動力。但這些競爭對手并非敵人,而是共同進步的伙伴,他們會給自己雙倍的力量,鼓舞自己奮進。
作為重點中學的陽泉一中,配備了幾臺計算機以備學生學習之用,但數量有限,根本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所以只有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才能得到這樣的機會——成為計算機學習小組的成員。李彥宏就幸運地在這其中。
在當時來說,計算機可謂是絕對的高科技,一般人聽都沒聽說過,更別說見過了。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李彥宏一下子便喜歡上了計算機,這種喜歡遠比下棋要強烈得多。坐在計算機前面,李彥宏渾身都充滿了力量,但一節課結束之后,他就不得不戀戀不舍地與計算機告別。與計算機親密接觸,成了他每天最盼望的事情。
在李彥宏上高二時,山西省教委在全省范圍內舉辦了一次計算機編程大賽。其主要宗旨是為了適應教學需要,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學校里計算機方面的尖子生,李彥宏在本次大賽中取得了第二名,而隨后又順利進入了太原總決賽,可是在太原總決賽上,李彥宏卻失敗而歸。
可以說這一次太原之行,對李彥宏的打擊非常大。他實在想不明白,自己苦心練習,為什么最終卻只換來這種結果。他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太原的大街上走著,思索著到底是為什么?這時他偶然看到一家書店,便走了進去。在書店里,李彥宏看到一排排關于計算機的圖書,它們整齊有序地排列在“科學與技術”的書架上。兩節長長的書架上擺滿了與計算機相關的書,幾乎全國各地出的計算機方面的書都囊括在內,這是陽泉的書店根本沒法比的。而圍在書架旁邊的年輕人大都和李彥宏年齡相仿,他們還一邊看一邊相互討論。看到這兒,李彥宏突然明白自己這次失敗的原因了——陽泉的條件太差,自己與他們相比,根本不可能取得名次。
鑒于客觀事實無法改變,李彥宏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選擇了北大信息管理方面的專業,放棄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機專業。但是,這種放棄只是暫時的,并不意味著永遠放棄。也可以說,暫時的放棄是為了以后更好地擁有。其實,他是在尋找或者創造一個更合適的平臺,使每個人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骨子里好勝的李彥宏不允許自己在起跑時就落后于別人。
3.高考路上,斗志昂揚,終于圓了北大夢
李彥宏在經歷了太原總決賽的失敗之后,暗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北大!
眾所周知,決心會給一個人帶來很大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僅會督促著你奮發前進,而且在面對困難時,它還會支持你、鼓勵你,讓你的人生放射光芒,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然而,李彥宏的決心并不是一下子就產生的,而是先在腦海中醞釀了很久。事實上,自從考上重點高中后,他就有了這種想法,特別是當姐姐們都考上了北大之后,這種想法就時時出現在李彥宏的腦海中,并促使他最終下定了這個決心。
李彥宏的大姐是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后來他的三姐又考上了北大,這些都源于李彥宏父親的影響。李彥宏的父親從小受過私塾教育,熟讀四書五經,對語言和文字有著一定的修養和功底,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孩子們。就這樣,李彥宏的大姐影響了二姐,二姐又影響了三姐,三姐又影響了李彥宏。
李彥宏第一次去北大是在高一暑假,他是同三姐一起去的,那種感覺是李彥宏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的。在那時,他就深深喜歡上了北大。幾天之后,該回家了,姐姐和男友去送李彥宏,姐姐的男友由于學習緊張沒有抽出時間陪李彥宏好好在北大玩而表示歉意,而李彥宏卻笑著說:“沒什么,兩年之后我要以北大主人的身份回來,這里,就是我的夢想!”三姐及其男友聽后,一起為李彥宏加油,而他們也相信,爭強好勝的弟弟一定會說到做到。
一時間,考上北大成了李彥宏的青春誓言,而且為了這個誓言,他開始全力以赴。
高考,是大多數人都有的正常的人生軌跡,參加高考既是人生的轉折點,又是對個人的一種考驗。過了這個坎,不管進不進大學,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會感觸頗多。可以說,高考是一座獨木橋,橋的對面很可能就是幸福。然而,要想安全走過這座獨木橋,就必須要經過一番磨煉。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從這座橋上摔下來,而成功到達彼岸的卻只是少數。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付出的越多才會收獲越多,不經歷風雨是看不到彩虹的。
李彥宏深知,面對高考,他只能贏不能輸。天生不服輸的性格也影響著他,使他堅定地告訴自己:一定要贏!
很多事都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十分艱難。為了目標,李彥宏付出了雙倍的努力。
臨近高考時,李彥宏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勤奮——當其他同學還在睡夢中時,他已早早地起床看書,而當其他同學上床休息時,他卻依舊在挑燈學習,直到深夜。此外,他還為自己制訂了學習計劃。在計劃中他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幾點開始讀書,幾點睡覺,一天做多少道試題,復習什么內容等,都有詳細安排。他用知識武裝自己,做到滿懷信心地迎接每一場模擬考試。僅半年時間,他光是用來總結錯誤的本子就用掉了五六本,并且都是那種大本子。在當時,這些大本子可是他的一筆財富。
有一次,李彥宏感冒了,吃過藥之后,他仍然堅持上課。因為上午有一次模擬考試,他想知道自己付出的汗水到底能收獲多少,就拖著病重的身體咬牙堅持,比別人提前十分鐘交了卷。而交了卷之后,他就一下子趴在桌上再也不想起來了。最后,他被老師和幾位同學背回了宿舍,但這一次他的考試成績卻是名列全班第一。在得到這樣的結果之后,李彥宏深知,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而多一些付出就會多一份回報。
很難想象這個勤奮好學的小伙子就是當年那個在下課后和別人下棋、打鬧的小學生。現在的李彥宏已經真正長大了,他像個男子漢一樣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拼搏著,奮斗著。他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完成每一次作業,梳理好每一次考試思路,他像所有積極向上的學生一樣耕耘著自己的夢想。記得一首歌中唱道:“即使沒有人為我鼓掌,我也要歌唱,即使我沒有堅硬的翅膀,我也要飛翔。歌唱,才能擁有希望,飛翔,才能找到光芒……”面對高考之路,李彥宏唱響了自己的人生贊歌。
任何的付出都會有回報,同樣,李彥宏在一番付出之后,也收獲了美好的回報——他以陽泉一中第一名的成績被北大錄取。在誓言兌現的當天,李彥宏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激動地跳了起來。盡管他知道當初的誓言一定會實現,但當它真正到來的那一天,李彥宏還是很激動、很高興。
想著即將要投入北大的懷抱,李彥宏失眠了,回想自己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值得懷念和回味的。然而,考上北京大學則是他人生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北大,那個讓李彥宏充滿太多憧憬的地方,正張開臂膀等待著他的到來。
4.北京大學,奮力拼搏的新地方
1987年9月,李彥宏以北大學生的身份來到了著名的北京大學,成為了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87級的一名新生。
再次來到這里,李彥宏感覺好極了。上次他是以游客的身份來這里觀光旅游,而此次卻是以“主人”的目光打量這里。他穿行在校園的林蔭道上,天格外藍,云格外白,而他的心情也格外舒暢。自此,夢想可以在這里綻放出迷人的光彩,而這些光彩則會讓他充滿成就感。
有人說,選擇春天雖然擁有了明媚的陽光,但同時也得忍受刀一樣的春風;選擇秋天雖然擁有了碩果累累,但同時也得忍受痛苦的煎熬。可見,任何選擇都會有付出,就像任何付出都會有回報一樣。有人認為只要邁進大學的校門,特別是全國有名的北京大學,就不需要再繼續努力了,因為這就是成功。的確,進入北大是人生中的一大成功,從這里畢業之后不用為工作而愁,不用為生活而愁,下半輩子也有了保障。但對于一向要強的李彥宏來說,這并不意味著就是一生的成功,它僅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小部分成就而已。所以,他需要繼續努力,而且他知道,等待他的將是青春最莊嚴的洗禮。
從了解到熟悉,此時的李彥宏不再對北大感到那么新鮮了,他開始為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作規劃。他深知,人生就像一根燃燒著的火柴,它不管你是否已經找好定位,轉眼之間,它就燃燒完了,留下的或是滿足或是悔恨。四年的大學生活與漫長的人生相比,更是短暫得不值一提。因此,李彥宏抓緊為自己尋找合適的舞臺,因為他要利用這四年的光陰,把自己的人生打造得更加完美,讓青春綻放得更為亮麗多姿。
當時,北大校園內有一個宣傳欄,上面貼滿了各種各樣的海報,有講座、文藝活動、招聘信息、廣告……這是一個信息集中地,被學生們稱為“三角地帶”。而“三角地帶”經常會聚集許多學生,他們搜尋著各種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李彥宏也經常去那里,他收集的主要是講座信息——各種講座他都去聽,無論與專業是否有關,因為這些講座的主講人都是各領域的知名人士或權威學者專家,聽他們的講座百利而無一害。這些聽多了,自然有助于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李彥宏不僅限于課堂和講座,他還想尋找一個能充分展現自己的舞臺,以使自己得到鍛煉。
小時候的李彥宏也有一個舞臺,就是那張小小的單人床,他在舞臺上唱戲曲,模仿電影人物的動作和對話,臺下的觀眾除了爸爸媽媽就是姐姐,每當看到家人為自己鼓掌時,李彥宏就有一種自豪感。在北大,李彥宏希望能有個大舞臺,以展示自己的才華。
機會總是垂青于身懷抱負的人。當時全國高校大中專辯論賽在全國大中專院校上演,場面十分激烈。李彥宏在這個舞臺上大展拳腳,和辯友們共同作戰,與對方辯得不亦樂乎。通過辯論賽,李彥宏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用他的話說就是,他感受到了一種思維的力量,而正是這種思維的力量對他日后在美國留學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彥宏經過了眾多社團的洗禮之后,開始為自己的未來作規劃了。年輕的李彥宏憑借與生俱來的不服輸的性格,為自己打造著更高的平臺,因為他要贏得更精彩。
但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李彥宏也走錯了一步棋,即他選擇了信息管理專業。因為他發現,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北大根本沒有地位——通常都是第一志愿未被錄取才被轉專業過來的。而李彥宏的第一志愿就是信息管理專業,這讓他感覺置身其中很沒面子。更讓他苦惱的是,信息管理專業的計算機課程很簡單,都是一些表面而膚淺的內容,而這對喜歡計算機的李彥宏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種折磨。
那么,為什么喜歡計算機的李彥宏當初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沒有報計算機專業而選擇了信息管理專業呢?那是因為,李彥宏想當然地認為,信息管理專業除了要學習信息檢索的理論之外,還會學習一些計算機數據庫的知識,而且在他看來,這些知識要比計算機系更加專業,更加深奧。
而現在看來,這只是李彥宏的個人認識罷了。信息管理專業只學一些簡單的計算機知識,這讓喜歡計算機的李彥宏大失所望。面對讓他失望的專業,他該怎么辦呢?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呢?他有著遠大的抱負,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經過一番思索之后,李彥宏知道了如何應對大學中的每一天,并且走好自己的路。一方面,他繼續收集各種各樣的講座信息,以此來構建自己的思維大廈——其實,也正是這一場接一場的精彩講座,才塑造了李彥宏深邃而專注的思維模式。從頂尖專家學者身上,李彥宏看到了他們的閃光點,學習到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借鑒了他們的成功方法,通過這些來逐漸完善自己的思想帝國。另一方面,他重拾對計算機的熱愛,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決高低。在他學習計算機課程的同時,也沒放棄學習信息檢索。由于對信息檢索的熱愛,李彥宏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經過思考之后,李彥宏認為在信息檢索中,搜索引擎的技術指標除了已具備的“查全率”、“查準率”之外,還應該有一個“查新率”。這個看法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大吃一驚,他們不得不佩服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