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家族史——曾氏祖先的治家之道(2)

曾麟書因勢利導,鼓勵每一位子弟在學業上都獲得進步。曾國荃以前寫的文章并不好,但后來經過其兄曾國華的幫助,漸有所長,曾麟書得知后便寫信表揚他。在子弟們的學業上曾麟書從不吝惜錢財,只要是對他們學習有利的,他總是千方百計為他們創造一切條件,讓他們專心讀書,多長學識。當時的曾麟書雖然繼承了父親曾玉屏的所有家產,但是他要供養五個兒子讀書,所需費用巨大,因此家境也不如以前富裕了。盡管如此,只要是孩子們讀書所需,他都盡力滿足,以勤儉著稱的曾家,在這一點上絕不節省。

歷經多次應試的曾麟書意識到,要想金榜題名,學有所成,必須熟讀《四書》、《五經》,講究制藝字,講究作八股文和時文。他曾告誡曾國藩及其兄弟,讀書一定要把道理弄明白,然后才能易記于心,如若不然就是浪費時間,毫無用處。對于這些忠告,曾國藩時刻銘記于心。后來,曾國藩還根據父親這些忠告制訂了一套教育子孫讀書的方法,對曾家后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據親身實踐,曾麟書在教育曾國藩兄弟讀書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受教育者須循循善誘,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于教之有常,學之有心。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學之有心,業必有成。”

待曾國藩兄弟大都考取功名之后,此時的曾麟書已到晚年。但他仍然樂于育人,他擔當起了教導孫輩的重任,并且還管理著家里的農事,將曾家半耕半讀的生活延續下去。他依然是“杜門不出,課孫子,檢點農事,守吾之拙而已”。

曾麟書一生除了刻苦讀書、勤勞耕種、教子育人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在“孝”上,這一點深深影響著子孫后代。曾玉屏治家是出了名的嚴格,特別是對曾麟書要求更為嚴格,近于苛刻,“往往稠人廣坐,壯聲呵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繩其子,竟日,詰數愆尤,間作激宕之詞”。而曾麟書對這個嚴厲的父親卻沒有一絲討厭反感之心,且總是“起敬起孝,屏氣負墻,徐進,愉色如初”。

曾玉屏一直身體健康,樂于農事。但到了晚年,卻不幸患有中風病,只能每日臥病在床。曾麟書照顧著臥病在床的父親,幾年如一日,雖非常辛苦,但他從不言苦,照顧得細致入微。在曾玉屏癱瘓的第二年,病情愈加嚴重,以致后來連話也說不出來,只能用眼睛示意他要表達的意思和需要的東西。由于曾麟書一天到晚總在父親身邊照顧他,所以父親的一個眼神他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晚上老人小解多達七次,他總是親自照料。曾麟書時刻讓自己保持警惕,父親身體稍有一動,他便能從父親的眼神里看出父親的需要。如果父親要小解,他便及時送上便器。如果父親要大解,他便為父親擋風寒,并為父親換上干凈的內衣內褲,并親手去洗父親的衣褲。直到父親睡著了,他才稍微閉目休息。

曾玉屏生病的三年多的時間里,曾麟書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沒有安心吃過一頓飯。對待生病的父親無微不至,畢恭畢敬,一開始是這樣,三年后還是如此,直到父親離開人世。那時的曾麟書已到了花甲之年,做到這些真是太難得了。

曾麟書是曾氏家族史上一個關鍵性人物,他擔當著承前啟后的重任。他將曾家良好的家風傳承給后人,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晚清重臣,與曾麟書的諄諄教導密不可分。每當曾國藩遇到進退兩難之事,便向父親討教,曾麟書便耐心指導他,讓曾國藩佩服不已。晚清重臣左宗棠等人也對曾麟書心生敬佩。不僅如此,當年咸豐帝在上諭中也多次稱贊曾麟書,說曾氏“一門忠義”。

3.曾家祖傳“八寶飯”

曾家的崛起是中國舊家庭的典型,這與曾國藩祖父、父親的影響分不開。曾國藩的身上既有祖父的堅強剛毅,又有父親的忠孝誠實,他將這兩種品格集于一身,并發揚光大。曾家要求后人世代要以耕讀為本。人活著就要吃飯,而耕就是吃飯的本事,如果連吃飯的本事都忘了,那活著的意義何在。讀書是考取功名的根本,是事業發展的階梯,進可求取功名,退可以農耕為生。所以對于曾家來說,耕讀必須同時進行,二者缺一不可。在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時期,曾家的家規就已形成,“男子耕讀,女必紡織”,他還立下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祀、敦親睦鄰,要求曾家人必須遵守,并認真執行。

后來,曾國藩把祖父創立的家規,歸結為八字訣,后人戲稱“八寶飯”: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如果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便有了聚寶盆,吃不完,用不盡,代代相傳,受益匪淺。

書:即讀書。舊中國的家庭,無論窮富,堂屋中間都有一個祭奉祖宗的神龕,在神龕兩邊,幾乎都有如下對聯:

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

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讀宜耕。

耕讀文化是農業社會的真實寫照。“天下之本在家”,而耕讀就是讓家庭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這里的“耕”,指的是生活基業;而“讀”,指的是基本教育。舊時的家庭受“三代不讀書,一屋都是豬”的影響,大部分人都讀書,只是讀書時間有長有短,讀書的數量有多有少。曾國藩在一些詩句中也常提及“耕”和“讀”,半耕半讀便是曾家后人一貫堅持的原則。

蔬:即蔬菜。舊時的農業社會,商品交換還很落后,交通也不方便,而且當時政府也推行“重農抑商”。在這種情況下,自給自足就顯得尤為重要。曾國藩祖父曾說:“凡蔬菜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一個半耕半讀之家,有莊稼,有蔬菜,是何等幸福之事。

魚:即魚。詩經有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這便是農耕之家所追求的興旺景象。曾國藩說:“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相承以來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說明養魚的重要性,不僅可以一飽口福,還可以增加生機,家道便會興旺發達。

豬:自古以來,豬在農村都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在農村仍有許多戶人家養豬,有的是為補貼家用,有的則供自己享用。早在古代,每逢臘月,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便會聚在一起,宰牲祭祖,用自己的方式慶祝一年的豐收,享受著自己的勞動果實,樂在其中。

早:即早起。和太陽一同升,與太陽一同落,不僅能為家人增加生氣,還令作物充滿生機。早起來到田園之后,呼吸著大自然的清新空氣,看著自己種植的莊稼生機盎然,心情自然一番愉悅,這里也有養生之意。早起也意味著勤勞,正所謂天道酬勤。當時的社會沒有具體的時間概念,便以早起當勤快。

掃:即保持環境干凈,心靈也要纖塵不染,這樣就不會有疾病。不僅要掃除一切污垢灰塵,還要掃除心靈的灰塵,修身養性,安心讀書。那時的農村沒有醫療設備,生命都依靠自然而生存。這樣就必須保持環境清潔,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產生。同樣,心靈的塵埃也要經常打掃,以保持清醒和健康。每年冬天,千家萬戶都要來一次大清掃,屋前屋后都要進行一番清掃,表示即將告別過去,走向新的開始。萬象都始于新,新年里有新風貌新氣象,一切都是個良好的開端。

考:即祭祀。在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的治家之法中便有修誠祭祀。古往今來,榮獲功名之人都是以孝為先,他們在考取功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祭祖先。在祭祀先祖的同時,便會想起先人的諄諄教誨,就會按照祖先的意愿走下去,不敢做出有損祖上臉面的事。

寶:即善待親族鄰里。“人待人,無價之寶。”這是曾玉屏的原話。他認為,人不是獨立的個體,個體生存率不高。只有人成為群體,生命才會永久不息。

曾玉屏規定的這八件事,曾家所有成員必須做到。立于曾玉屏的威信,曾家人沒有不遵守的。不迷信的曾玉屏還規定曾家成員不能和算命的、看風水的、巫道、巫醫、和尚、閑客六種人來往。

為了便于記憶,曾國藩把曾玉屏規定的“八件事”編成了一句口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曾玉屏所創立的家規對曾國藩及其后人影響很大。當曾國藩的弟弟成為地方大吏時,曾國藩仍然嚴格要求曾家人要勤儉持家,每日勞動。官位高高在上的曾國藩每年都有好幾身官服,但他卻讓他的女兒及媳婦為他做衣,唯恐她們忘記勞動。在曾國藩點了翰林時,曾玉屏怕大家會忘記吃飯的本事,便提出:“曾家出了翰林當然高興,但是高興之余不能忘記耕田之事,曾家仍以耕田、種菜為生,不能靠做官吃飯。只有吃自己種的糧食才香甜,正所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做官自然是好事,但做官的同時不能忘記耕田。”后來,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其弟曾國荃也官至巡撫,他們每年都有用不盡的朝廷俸祿。但這時的曾國藩仍然不忘祖上的家規,寫信給家里,說即使是在曾氏“極盛”之時,也不能忘記曾家“不能靠做官吃飯”的家教,曾家后人要牢牢記住“八字家訣”,并在“作田上用功夫”。耕田、種菜是生活之本,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了吃飯的本事。

在曾國藩的書信及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對祖父的“耕織家庭”的贊美,盡管那時候家境貧窮,生活艱難,但是家人之間卻和睦相處。曾家祖上給予他的禮義廉恥、勤儉質樸、孝悌尊友、忠君愛國的家規都是寶貴的財富,讓他一生受用不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黄山市| 栾城县| 石台县| 太保市| 济南市| 米泉市| 于都县| 平塘县| 开原市| 千阳县| 镇远县| 长子县| 扎赉特旗| 桐庐县| 青岛市| 新乡市| 锦州市| 永城市| 兴宁市| 天全县| 湘阴县| 寿宁县| 漳州市| 浪卡子县| 富民县| 沂南县| 平舆县| 晋州市| 德保县| 南昌县| 门源| 平昌县| 西乌珠穆沁旗| 鹤壁市| 灵武市| 上虞市| 江口县| 神农架林区| 兴海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