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項目選題與理論意義
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1911-2009)在《東方文化史》中,梳理了世界上沒有中斷的文化體系,他認為:“在世界上延續時間長,沒有中斷過,真正形成獨立體系的文化只有四個——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和希臘、羅馬開始的西歐文化體系。”[1]
這些文化體系,之所以歷經千年得以傳承,是因為它們都有自己的經典著作,憑借這些經典形成了自己的信眾,也代代相傳,綿延不絕。而為“經典”作“注釋”,則是四大文化體系的學術傳統。因此,經典注釋歷來是文化體系傳承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學術要素。根據《辭海》對“經典”和“注釋”的定義,“經”是“指歷來被尊崇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2]“注釋”亦稱“‘注解’,對文章中詞匯、內容、引文出處等所作的說明。’”[3]四大文化體系均產生了理解和解釋經典的學問——注釋學(或稱詮釋學和解釋學),并催生了綿延不絕的注釋成果。比如,中國文化體系有著兩千年注釋經典的歷史,如《左傳》是對《春秋》的注釋,《系辭》是對《易經》的注釋,以及歷代學者對《論語》、《大學》和《中庸》等儒家經典的注釋,從國學家、語言文字學家皇侃(1886-1935)《論語義疏》薈萃的漢魏六朝近五十家《論語》注釋,就可見中國文化注釋經典的學術傳統及其豐碩成果。[4]印度文化體系對佛教經典如《阿含經》、《法華經》等作了精深細微的注釋。西歐文化體系中的猶太教,因注釋《密西納》和《塔木德》而形成了猶太釋經傳統;基督教因注釋《圣經》而形成了圣經解釋學;西方學者因注釋經典而形成了詮釋學(Hermeneutik),構建了神學詮釋學、法學詮釋學、歷史詮釋學、科學詮釋學等具有專業性質的詮釋學學科。[5]伊斯蘭文化體系因注釋《古蘭經》,形成了《古蘭經》注釋學(簡稱經注學)。
對西亞民族社會發展而言,伊斯蘭文化體系的出現,就是它的歷史轉折點,而伊斯蘭文化體系所注釋的《古蘭經》(Al-qur‘ān),則是形成伊斯蘭文化體系的最核心動力。[6]
根據伊斯蘭教“經訓”和教義[7],以“啟示”[8]形式問世的“《古蘭經》就是真主的話語。由天使傳給穆罕默德的信息是從天書上來的,而非創造的,永遠和真主一致,所以有‘書之母’或‘保護良好的碑文’之稱。這本永恒的圣書代表了真主的教誨以及真理和對世界的意志。以前先知的書,如耶穌的《福音書》或摩西的《托拉》(Torah),都出自這一原始資料。《古蘭經》是真主的最高和最后的經文,通過真主選中的傳布者引導迷惑的人們。以前的先知追隨者,如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將信息訛誤,因此有必要把《古蘭經》送到人間以恢復神的教誨的純真。”[9]
《古蘭經》的問世,不僅催生了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文化,構建了該文化體系中的諸多學科,同樣為世界歷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化的進步和學術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古蘭經》既改變了公元7世紀處于轉型期的阿拉伯社會,推動了阿拉伯歷史進程,同樣促成了歷史上阿拉伯伊斯蘭哈里發國家的建立。時至今日,《古蘭經》不但一如既往地影響著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而且還影響了穆斯林各民族的現狀與未來、社會與經濟、文化與教育、思想與行為,是包括中國2000多萬穆斯林在內的全世界16億左右的穆斯林,在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所遵循的根本準則。
鑒于《古蘭經》之于伊斯蘭教、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社會的淵源性及其發揮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歷代穆斯林都是根據他們對《古蘭經》有關段落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因此,歷代穆斯林學者都力求對《古蘭經》進行全方位的注釋和解讀,以彰顯《古蘭經》蘊涵的教義內涵、社會價值與時代導向。他們的注釋直接影響統治者、各教派學派和穆斯林的思想認識、觀念主張和行為方式,影響穆斯林社會的發展。諸如,以正統派自居的遜尼派對《古蘭經》的正統注釋,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了歷史上以遜尼派為國教的阿拉伯伊斯蘭王朝和帝國,以及當今奉遜尼派教義為國教的伊斯蘭國家的意識形態、政治結構、法律體系、經濟體制、社會主張和思想學說等,如奉遜尼派為國教、以哈乃斐法學為立法司法準則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2),通過全面注釋《古蘭經》中的立法經文,制定了以伊斯蘭教法為核心的行政、憲法、刑法和瓦克夫法等實體法規,完善了伊斯蘭立法體系。什葉派學者通過注釋《古蘭經》有關經文而確立的“伊瑪目”(Imām)學說,直接決定了古今什葉派國家的宗教教義、政治主張、社會基礎和思想觀念等。同樣,伊斯蘭歷史上形成的各種學派和社會思潮,都是基于注釋《古蘭經》完成了各自的學說主張和社會思想,如中世紀穆爾太齊賴派、現代伊斯蘭社會主義思潮、當代伊斯蘭中間主義思潮等,都無一例外地從《古蘭經》注釋中汲取思想元素。同理,伊斯蘭文化體系的很多學科,均直接或間接地得益于《古蘭經》注釋,形成不同的學科體系,如古蘭學、教法學、教義學、哲學、倫理學、蘇菲學、語言學、史學等。總之,《古蘭經》注釋蘊藏的豐富多彩的內容,一方面深刻反映著歷代穆斯林統治者和伊斯蘭信眾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需求、人與現實世界的各種關系,以及對真善美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另一方面積淀了歷代穆斯林學者傳承文化、更新知識、創新思維和認識世界的經驗過程和實踐結果。
從文化發生學角度來講,伊斯蘭文化本質上就是“古蘭經文化”(Al-thaqāfah al-āqur‘niyyah)。《古蘭經》是伊斯蘭文化形成、發展和成熟的淵源,《古蘭經》注釋(Tafsir al-qur’ān)則是指導和幫助穆斯林解析《古蘭經》內容、彰顯《古蘭經》價值和精神、闡發《古蘭經》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學術舉措。透視一千四百余年的《古蘭經》注釋史,其重心主要有三:
其一,《古蘭經》注釋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文化遺產。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Muammad,約570-632)注釋《古蘭經》至今,歷代注釋家均根據所屬教派、學派與學科,從信仰教義、意識形態、派別觀點、社會主張、學術思想、各類學科等不同層面,努力注釋著《古蘭經》的微言大義,推出了風格迥異、內容不一、富有時代特色、展現社會特征、具有歷史印記的卷帙浩繁的注釋文獻,既為伊斯蘭文化與穆斯林社會的發展提供著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思想資源與精神養分,也是伊斯蘭文明體系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其二,《古蘭經》注釋是具有實踐意義的學術研究。歷代穆斯林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不斷變化的時代,總能通過注釋《古蘭經》的學術舉措和文化活動,使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文化與時俱進,始終表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從而既為穆斯林解決了如何全面了解、正確理解和具體運用《古蘭經》的問題,也闡述了《古蘭經》宗教內涵與社會應用相結合的二元一體性;既揭示了《古蘭經》蘊涵的豐富文化內涵與深刻的現實意義,也回答了伊斯蘭教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步伐;既反映了經注精神與歷代穆斯林政權政策的相輔相成,也展現了經注內容與時代要求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相協調。尤應指出的是,學術界對《古蘭經》的注釋,將在當前與未來,為豐富伊斯蘭文化寶庫,推動伊斯蘭文明發展,引導世界穆斯林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和平進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其三,《古蘭經》注釋是最富有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伊斯蘭文化體系在歷史進程中,唯有不斷地注釋《古蘭經》和創新注釋理論,才能使伊斯蘭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伊斯蘭文化體系只有解決了《古蘭經》注釋的理論創新問題,才能使伊斯蘭文化體系的理論創新不斷發展;伊斯蘭文化體系只有將《古蘭經》注釋的理論創新作為一個理論創新突破口,方能突破制約伊斯蘭文化體系理論創新的瓶頸。反之,如果穆斯林信仰《古蘭經》但僵化《古蘭經》注釋及其理論創新,就會造成伊斯蘭文化體系“一障百障”的局面。同理,如果穆斯林注釋《古蘭經》且不僵化注釋的理論創新,就會使伊斯蘭文化體系及其理論創新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其獨特的文化生命力。換言之,《古蘭經》在宗教層面的神圣性和社會層面的嚴肅性,決定了《古蘭經》注釋的理論創新對于伊斯蘭文化體系的理論創新,很大程度上具有引信和導向作用,從穆罕默德·阿布篤(Muhammad ‘abduh,1849-1905)創新注釋理論就可見一斑。他“提倡應用新的經注學理論解釋《古蘭經》,應把屬于基本信仰的啟示和屬于社會立法性的啟示加以區別。從《古蘭經》和可靠的圣訓中尋求類似現代思想的因素,自由運用理智進行新的教法演繹,創制新的律例和新的‘公議’原則。”[10]
綜上,《古蘭經》注釋是歷代穆斯林闡發經文經義內涵、弘揚伊斯蘭義理、整理伊斯蘭文化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它因豐富和發展了伊斯蘭文化而被認為是綜合研究《古蘭經》、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文化,以及穆斯林社會發展的珍貴文獻,是歷代穆斯林追求知識、探索真理、創新文化的深刻體現和具體反映。
在伊斯蘭文化史上,注釋《古蘭經》與研究《古蘭經》注釋的學術活動幾乎同步亦趨,呈現相輔相成的發展趨勢。這主要體現在,自伊斯蘭文化史上第一代學者、先知穆罕默德的圣門弟子伊本·阿拔斯(Ibn‘Abbās,619-687)首次對“《古蘭經》注釋”進行分類以來,后世學者便對《古蘭經》注釋不斷地做出各種不同程度的整理與歸類、分析與研究,學術成果頗為豐富。近現代以來,隨著學術研究條件的改進與學科的細化,《古蘭經》注釋研究活動更是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如果說歷代穆斯林學者注釋《古蘭經》反映的是他們對《古蘭經》的綜合理解和解釋,那么,學術界透過宏觀和微觀角度,從整體和個案層面深入地對《古蘭經》注釋所作的研究,實質上就是對這些注釋的綜合梳理與分析、歸納與分類、總結與定性。因此,從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層面看,研究《古蘭經》注釋的重要性并不遜于對《古蘭經》作注釋。一方面,如果注釋學界不對《古蘭經》進行全面而精確的注釋,穆斯林就會在理解和運用《古蘭經》時,產生認知上的缺失甚或偏頗;另一方面,如果學術界不對《古蘭經》注釋進行分析、研究和定性,穆斯林就會面對浩如煙海的各類注釋成果不知所措或難以辨析,甚至會陷入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認知盲區。因此可以說,注釋《古蘭經》和研究《古蘭經》注釋乃是同等重要的學術活動,兩者彼此互動具有的“二元一體”結構,共同建構了“注釋經文”和“研究釋文”的整體框架,為歷代穆斯林排除閱讀《古蘭經》障礙、理解和運用《古蘭經》教義、認知《古蘭經》注釋、整理《古蘭經》注釋典籍,都發揮著缺一不可的重大作用。
“《古蘭經》注釋研究”作為項目選題,其學術價值、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體現如下:
其一,學術價值。首先,通過研究《古蘭經》注釋,可以進一步把握《古蘭經》的經義經旨,探究伊斯蘭文化的核心內容,并對于了解《古蘭經》以原理原則形式蘊涵的教義學、哲學、法學、蘇菲學、文學、語言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內容,以及宗教史、世界史、文化史、哲學史和科學史等學科,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次,《古蘭經》注釋研究,有利于學術界梳理、分析和總結歷朝歷代穆斯林統治者借助《古蘭經》注釋建構國家形態和社會基礎、伊斯蘭各教派和學派通過《古蘭經》注釋完善宗派主張和思想體系、歷代穆斯林汲取《古蘭經》注釋元素確立宗教、社會和時代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情況。最后,《古蘭經》注釋研究有助于推動中國學術界的《古蘭經》研究向縱深發展,拓寬研究領域,進一步準確理解和把握伊斯蘭教,并豐富和發展中國伊斯蘭研究的內涵;有利于中國學術界整理《古蘭經》注釋古籍與梳理《古蘭經》注釋文獻的學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