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 3547字
- 2018-12-29 10:50:36
第四節 衛國、邢國和管國墓地
一 衛國墓地
辛村位于河南浚縣西南隅。當地的衛國墓地在1921年前后慘遭盜掘。后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和地方聯合組成的河南古跡研究會于1932~1933年進行了四次發掘。發掘的資料一直未得以面世。1949年后,郭寶鈞根據報告的初稿以及殘存的部分記錄綴補成《浚縣辛村》一書
。
辛村墓地位于辛村村中及村東,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共發掘清理了82座墓葬,其中有墓道的大型墓8座,中型墓6座,小型墓54座,車馬坑2座,馬坑12座。
墓葬都是南北向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大型墓在墓室的南北有兩條墓道,通常是南墓道為斜坡狀,較長,為主要墓道;北墓道較短成臺階形,為次要墓道。墓室長度一般以3~4米為多,大墓有長達10.6米的;寬度以2~3米為多,大墓有達9米的;深度以5~7米為多,大墓有達12米的。有的墓壁涂以草拌泥,有的墓以碎姜石鋪底。棺、槨多腐朽。槨通常先用四條木杠構成井字形,與四階同時迭筑,將各層木杠的八個接頭都埋在四階之中;也有在四角立四根木柱,障以槨板,與四階同筑。槨底部有的豎鋪圓木。棺一般長2.30米,前寬1.10米,后寬0.90米,高1.00米,厚0.08~0.10米。很少有腰坑,僅發現1例。隨葬品禮器多置于北二層臺上,車馬器等多放在南或東南二層臺上,兵器多放在東西二層臺上;棺、槨內有裝飾品。墓主口中含貝。
規模較大的中字形雙墓道墓,有M1、M2、M5、M6、M17等5座墓。M1的填土中發現有12面車輪,車輿一部,并殉有一名御手。車輪分列墓室東西壁,東壁6輪,西壁6輪。二層臺上和棺槨內被盜擾嚴重,劫余有大量青銅馬具、各式佩玉等。報告認為其東側的中字形墓M6是M1的“祔葬墓”,兩者可能是夫妻異穴合葬墓。
M17的墓主為男性。北墓道內有一屈肢的殉人,并有殉狗。M5位于M17東側,與M17兩兩并列。此墓墓主為女性,與M17應為一對夫婦的異穴合葬墓。墓內隨葬品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是車馬飾,中層有槨飾等,下層有少數婦女特用珍品,如綠松石雕刻小饕餮頭、骨鴛鴦笄頭、骨弧形花笄等。
M21、M24和M42均為單墓道的甲字形墓。M21內發現有“井槨”的痕跡。M42的槨四周發現有帷幕的殘跡,墓內隨葬品分三層擺放,分別位于填土中,二層臺上和棺槨內。填土的中部放置車輿一輛,在東西兩壁分別放置著6面車輪。二層臺上放置著大量的兵器。下層器物被盜擾一空。

圖3-21 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出土有銘銅泡(M68:2拓本)
整個墓地被盜擾嚴重,僅M60、M29等5座墓葬殘存有青銅禮器。M60的墓室南北長2.85米,東西寬1.6米,葬具僅一棺。在北二層臺上放置銅禮器6件,為鼎、甗、簋、爵、尊、卣各1件。此外還出有銅兵器、甲泡、馬具等。墓內出土的銅禮器的銘文并不統一,如鼎作“束父乙”,甗作“白作彝”,爵作“父癸”,卣的作器者稱“邊”,因此此墓內器物未必是同人所作,有可能是以不同來源不同年代的器物拼湊而成。銅尊上銘文標明作器者為“陸”,有可能為墓主。
在墓地中發現2座車馬坑(M3、M25)和12座馬坑。M3位于M17東南,可能是M17的祔葬墓。內有車12輛,馬骨72具和殉狗8具。其中馬均無絡頭韁繩等馬具,犬馬均集中在墓室南部,為活埋而死。馬身上放置拆散的車的各個部件。M25位于M1西。此車馬坑被盜掘嚴重,據發掘的跡象判斷,坑內至少應存車七八輛,馬骨三四十具。馬坑的規模較小,殉馬的數量多為偶數,多至8匹。
辛村正在周初三監邶、鄘、衛之衛國的地域內,加之墓地內所出的“衛自易”銘的甲泡(圖3-21),大型的中字形墓葬,豐富的隨葬物,祔葬的車馬坑等信息,表明這里是衛國貴族的墓地。
對這處墓群的年代,郭寶鈞認為從西周延續到東周初年,并將其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大約在成康昭穆時代,包括大型墓M21,2座中型墓M60、M29以及45座小型墓。中期大約在孝夷厲宣時期,包括4座大型墓(M42、M2、M1、M6),4座中型墓(M20、M8、M4、M19),6座小型墓。晚期大約在幽平時代,包括3座大型墓(M17、M5、M24),無中小型墓葬。
李學勤則將M17、M5、M24定為春秋早期偏晚階段,其中M17墓主可能是衛惠公或衛懿公,M5墓主則為M17的夫人。朱鳳瀚則將M21、M2、M42歸入西周早期,M17、M5、M1歸屬春秋早期
。孫華認為辛村衛國墓地“很可能開始于西周早期的衛國始封以后,結束于西周晚期的衛僖侯之時”
。
二 邢國墓地
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以后,封周公之子于邢,以加強對殷王畿地區控制。
1978年在河北元氏西張村出土的臣諫簋上有“邢侯搏戎”之語,有學者據此推斷邢國的初封地在今河北邢臺
。1991年邢臺南小洼遺址的發掘真正揭開了探尋西周時期邢國的序幕
。通過發掘,發現了房屋、井、灰坑、窖穴、陶窯等西周時期遺跡,出土了包括青銅禮器、玉器、陶器、蚌器在內的大量遺物,特別是一塊西周時期刻辭卜骨的出土,為確定西周邢國的地望提供了考古學依據。此后,1993~1999年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附近的葛家莊遺址進行了連續性考古發掘工作
,發掘了西周時期墓群,是西周邢國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
葛家莊遺址位于邢臺市區西緣,地勢略高。通過鉆探,共發現西周墓葬500余座,車馬坑50余座。到1998年底已發掘西周墓葬240座、車馬坑29座。其中有大型墓葬5座,中型墓葬31座,其余均為小型墓葬。
大型墓葬多為中字形或甲字形墓,中、小型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向多為南北向,東西向較少。
大型墓均有斜坡式墓道,墓道均在南端或南北兩端。大型墓葬分布在墓地中部,東西排列,周圍分布車馬坑和中、小型墓葬,葬具有多重棺槨。中型墓葬一般長3~4.5米,寬2~3米,深多在8米以上,多為一槨二棺。小型墓葬一般長為2~3米,寬1~2米,深在5米左右,多為一棺,少數為一槨一棺。
大部分墓葬被盜毀,出土隨葬品較少。從殘留的遺跡分析,大型墓葬應是以銅禮器隨葬為主,也有一些原始瓷器,如尊,豆等,此外還有陶器,玉器等。玉器多為小動物形象,如蟬、龍、魚、豬等。
中型墓葬多隨葬陶器,也有一些隨葬銅器。出土有殘銅鼎、簋以及劍、戈、戚、鉞等兵器,此外還有罍、豆等原始瓷器,陶器的器形有鬲、罐、簋、豆、盆等。其中M116出土1把青銅短劍,鷹首、劍身有三角形透空血槽,劍身鑄有銘文“省命”二字。M73出土1件銘文為“并作父□寶尊彝”的銅簋和1件帶“戈”字族徽的銅鼎。
小型墓葬隨葬品均為陶器,陶器組合為鬲,鬲、豆,鬲、簋、罐,鬲、罐等。
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型墓葬隨葬有車馬坑。部分是車馬合葬,其中有的是1車2馬,有的是1車4馬,車的形制為直衡單轅雙輪,裝飾有青銅車馬飾件;也有僅用馬陪葬的,殉馬的數量有6匹、8匹、12匹,最多達36匹等。此外也有在墓葬內埋車的現象,如M202墓道與墓室連接處置被拆散的6輛車。
5座大墓多為甲字形和中字形墓,且均有隨葬車馬坑。M201和M202在二層臺上發現的大型銅器痕跡,此外,在大墓中還出土有較精美的原始瓷器以及玉珮等高規格隨葬品。這些大墓雖均被盜毀,墓主當是諸侯一級的人物,結合到文獻中記載的邢國的地望,這些大墓應該是邢侯墓。
三 管國墓地
武王滅商以后,設三監,封其弟叔鮮于管,建立管國,以加強對殷遺的控制。管國雖因參與三監之亂而遭滅國,但仍不失為西周初年的重要諸侯國。河南鄭州洼劉遺址發現一批西周早期墓葬,使管國遺存初見端倪。
洼劉遺址位于鄭州市區西北5公里的石佛鄉洼劉村北。遺址是1984年普查中發現的。遺址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30多萬平方米。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基建,在洼劉遺址進行了勘探發掘,清理了一批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窖穴、西周早期貴族墓葬10多座、平民墓葬50多座等。
洼劉99M1位于遺址東南部,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約3.5米,寬2.2米,方向6°。墓內葬具為一棺一槨,槨長約2.5米,寬1.2米,高0.9米。槨內置一棺。青銅禮器主要擺放于北二層臺和西二層臺上,有鼎3件,扁體卣2件和簋、甗、罍、觚、盉、尊、圓體卣各1件,以及戈3件,一批車馬飾,蚌飾、貝等。
墓葬中出土的銅器具有典型的商末周初的特點。3件鼎中,2件為圓腹鼎,立耳,深腹,三柱足,飾獸面紋,較大的1件內壁有“析子孫父丁”銘文。另1件為分襠鼎,飾大獸面紋,有“史父辛”銘文。“析子孫父丁”鼎的形制與商代晚期的戍嗣子鼎和西周初年的堇鼎相近,時代當在商周之際。墓中出土的尊為大侈口,筒狀深腹,周身有四條扉棱,飾夔龍紋和蕉葉紋。2件扁體卣,一大一小,有蓋,形狀、紋飾完全相同,周身也有四條扉棱,飾夔龍紋。尊和扁體卣的銘文均作“
作父丁寶尊彝”(圖3-22),且花紋相近,為一套一尊二卣的組合。屬于典型的西周銅器的特點
,銅器紋飾中的花冠龍、四瓣花紋等也具有明顯的西周早期風格。說明此墓的年代在西周早期,約當武王滅商后至成王時期。
管為武王滅商以后所封,成王初年管叔被誅,其間不到十年。這次發現的青銅器,為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地點也在《史記·管蔡世家》正義引《括地志》所云“鄭州管城縣,今州外城即管國城也,管叔鮮所封國也”范圍內。因此洼劉墓地可能為管國的墓地所在。

圖3-22 鄭州洼劉管國墓地出土銅器
1.銅卣(99M1:7) 2.銅卣(99M1:7)蓋內銘文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