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 2167字
- 2018-12-29 10:50:28
第二節 西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
在西周考古工作中,豐鎬遺址的發掘起步較早,資料的積累也最豐富,因此,有關西周考古學文化的分期研究最先提出,而且成為爾后分期斷代研究的基礎。豐鎬遺址在1955~1957年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之后,根據地層關系和陶器的類型學變化,把居住址分為早、晚兩期,將墓葬分為五期。早期居住址的典型陶器有直領袋足鬲、癟襠錐足鬲、繩紋圈足簋、方耳折肩罐以及甗、尊、鼎等(圖2-2),晚期居住址的典型陶器有聯襠仿銅鬲、袋足疙瘩鬲、細柄帶棱豆、小口弦紋篦紋罐、大口折腹盂以及甑等(圖2-3)。早期居住址的年代約在成康以前,其上限或可到文王作豐之時。晚期居住址的年代約在穆王以后直到西周末年。墓葬方面,第一期和第二期墓葬的隨葬陶器組合主要是鬲、簋、罐,第三期至第五期墓葬的隨葬陶器組合主要是鬲、盂、罐、豆。各期的陶器器形也有明顯的變化。第一期墓葬的年代大約是成康時期,第二期墓葬約為穆王時期,第三期至第五期墓葬的年代約與晚期居住址同時,相當于西周晚期。1967年以后,由于在墓葬方面有新的發現
,出現了高領袋足鬲和罐的組合,于是在前面增加了一期,而將原先的五期往后順延,成為六期(圖2-4)。這個分期和年代判斷,基本上為學術界所接受,但是,它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是早期居住址的年代上限似不夠明晰;二是早期居住址和晚期居住址之間似還有未能銜接的地方。關于前一個問題,經過對西周早期居住址中有關遺存間的疊壓打破關系的探索
,終于在1997年在灃西馬王村發現了一組典型地層關系,即西周早期地層疊壓在先周文化的灰坑H18之上
。H18是一個以出高領袋足鬲為代表的灰坑(圖2-5;圖版1-2),而高領袋足鬲是被視作先周文化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因此,H18所出的高領袋足鬲及其他的共存器物可以區分為先周時期的遺存(圖2-6)。關于后一個問題,由于在灃東鎬京遺址的發掘而得以補充
。根據灃東白家莊和洛水村的地層關系,西周文化層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典型器物有尊,中期有盤和瓦紋三足器,晚期則有甑;早期多簋,晚期流行盂。各期的同類器物在器形上也有明顯的變化,早期的鬲多癟襠,仿銅鬲多分襠;晚期的鬲多分襠,仿銅鬲多平襠。早期的豆柄粗而高,中期的豆柄較細,晚期的豆細柄中部多有凸棱,還有短柄豆。這樣,豐鎬遺址的周文化,居住址可以分為四期,墓葬可以分為六期,而居住址的第一期和墓葬的第一期均為先周時期的遺存。

圖2-2 長安張家坡西周早期居住址出土陶器
1.鬲(T174:4A) 2.罐(H301) 3.鬲(H301) 4.簋(H301) 5.鼎(H301) 6.尊(H413) 7.盆(T308:3) 8.罐(H243:5A) 9.尊(H201) 10.甗(H220)

圖2-3 長安張家坡西周晚期居住址出土陶器
1.鬲(H410) 2.盤(T202:3) 3.豆(H141:1) 4.鬲(H401:14) 5.罐(H410:2) 6.甕(H162:1:9) 7.甑(H162:1:11) 8.罐(T202:3) 9.盂(H242) 10.甕(H152) 11.甕(H104)

圖2-4 長安張家坡和客省莊先周、西周墓葬出土陶器分期圖
1.67M89:2 2.67M89:1 3.M178:1 4.M178:6 5.M178:2 6.KM145:6 7.KM145:4 8.KM145:2 9.KM145:1 10.KM69:4 11.KM69:3 12.KM69:5 13.KM69:2 14.M157:7 15.M157:1 16.M157:3 17.M157:2 18.M453:5 19.M453:3 20.M453:1 21.M453:4 22.M147:4 23.M147:2 24.M147:1 25.M147:3

圖2-5 長安馬王村97SCMT1西壁剖面圖
1.表土層 2.晚期擾土層 3.西周中期堆積層 4.商周之際堆積層 H18.先周晚期堆積
豐鎬作為西周時期的都城遺址,它的文化分期具有典型意義,可以作為其他地區西周文化分期斷代的參考標準。但是,不同地區的西周考古學文化都會具有自身的某些特點,相互之間也必然會有某些差異,因此,在文化分期上不應照搬某一地區的模式,而要從具體的實際中去發現自己的規律。
以周原遺址來說,岐山京當發現的一組銅器,包括鬲、斝、觚、爵、戈各1件,就容器的器形、紋飾和組合而論,可以確認是相當于二里岡上層時期的遺存。岐山賀家發現隨葬有高領袋足陶鬲的墓葬
,而扶風劉家更有出高領袋足陶鬲的洞室墓
,扶風齊家發現的西周晚期墓葬,其隨葬陶器組合不見陶盂而仍用陶簋
,當然簋的形式與早期不同。以上這些都與豐鎬遺址有所不同,因此,周原遺址的西周考古學的文化分期自應以此為基礎,作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
。

圖2-6 長安馬王村97SCMT1H18出土陶器
1.鬲(H18:53) 2.鬲(H18:56) 3.鬲(H18:54) 4.甗(H18:57) 5.鬲(H18:50) 6.鬲(H18:49) 7.鬲(H18:55) 8.甗(H18:59) 9.大口尊(H18:40) 10.簋(H18:46) 11.簋(H18:44) 12.簋(H18:45) 13.大口尊(H18:41) 14.壺(H18:47) 15.斂口缽(H18:61) 16.小口罐(H18:58)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都城遺址和墓地也是西周考古資料積累較豐富的遺址之一。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墓葬被分為早、中、晚三期,以后發掘的居住址也分為三期
,而墓葬則被區分為三期六段
。以墓葬為例,西周早期墓葬的隨葬陶器組合以鬲、簋、罐為主,中期以鬲、罐為主,晚期或增加豆,而不見陶盂。在器形上也有變化,早期的陶鬲多為夾砂紅陶的深腹袋足鬲和無足跟的分襠袋足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到西周中晚期逐漸被各式仿銅陶鬲所取代。這些都有別于豐鎬和周原遺址的。
天馬—曲村遺址,包括北趙晉侯墓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遺址,西周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其居住址和墓葬也分為早、中、晚三期,每期又分為早晚兩段,合計為三期六段。
以上各主要遺址的分期雖小有出入,但基本上還是相同的,大體上都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有的分得更細一點,可見在西周考古學的分期上,學術界的意見還是比較一致的。各期之間在陶器組合上雖略有差異,器形的變化也有不同,但只要注意各地區的特點,較好地掌握其規律,就可以取得比較統一的分期成果。